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疗性低温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脑保护措施,可以通过降低代谢率、减轻脑水肿、阻断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内钙离子内流、抑制炎症反应以及谷氨酸的释放等多种机制起到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1-4].目前已在临床上使用于心脏骤停导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缺血性中风和严重颅脑外伤等疾病的治疗中.全身低温是目前最常用的低温方式,但实施过程中伴随的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其治疗效果f5].选择性脑降温(selective brain cooling,SBC)是指选择性降低大脑温度而不降低全身体温的一种降温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资料表明,重型颅脑创伤的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水肿,从而增加脑灌注压,同时可以保护血脑屏障,阻断毒性代谢产物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可以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国内外神经外科医生开始将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中,并研究出了一整套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临床降温方法[1-7].目前国内外有条件的医院已将亚低温治疗方法列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常规.  相似文献   

3.
轴突变性为治疗靶点的策略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里我们对目前轴突变性药物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1~6]. 一、中枢神经系统和轴突变性 传统观点认为,神经元死亡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只有创伤性脑或脊髓损伤中,才有典型的弥漫性轴索损伤(轴突变性)存在[7].但随着近年来对轴突变性现象研究的深入,已经意识到,在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和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过程中,轴突变性都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多发性硬化长期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但近年的研究表明轴突变性可发生于多发性硬化的早期,且轴突变性的程度和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8].除此之外,在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等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轴突变性的程度也往往和病情密切相关[3,5,6].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脑穿通畸形(congenital porencephaly)是一种少见的脑实质内出现充满脑脊液的囊肿和空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最早由Heschl于1859年提出,又称“先天性脑空洞症”“脑穿通囊肿”“脑积水性空洞脑”等[2],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良性囊肿的0.3%~0.9%[3].本病病因可能是出生前的异常发育所导致[4-5],Yakeovlev和Wadswith认为胚胎时期脑血管发育异常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此外也与遗传、染色体异常以及生物、化学、物理等外在因素有关[6].  相似文献   

5.
临床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和急性脑卒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4].目前通常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低温(2℃~16℃)[5],临床上多采用轻、中度低温进行治疗.采用低温治疗,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降温方法,将脑温降至治疗温度,并且维持一定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低温治疗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措施,其以多种机制减少脑损伤后有害因素的产生,维护脑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有效的脑保护途径。但是,随着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低温治疗导致的一系列全身性的或某些系统为主的反应也逐渐受到关注。这些反应涉及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能量和药物代谢以及其他全身改变,对低温治疗的应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本文就低温治疗脑损伤时容易出现的生理、病理变化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以期为低温治疗更为有效地开展提供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7.
平滑肌肉瘤占成人软组织肿瘤发病率的5%~10%,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颅内原发平滑肌肉瘤极其罕见,其病囚为免疫缺陷(HIV感染)或全脑放疗所致,主要以转移性病变为主[2].我们对一子宫平滑肌肉瘤脑转移患者进行治疗,结合文献,对其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许多研究表明,亚低温(33~35℃)治疗具有多环节的脑保护作用[1],特别是对脑血管病引发的脑水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为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争取时机。然而,由于全身低温治疗所需条件高、不良反应多,难以在临床开展。近年来开展的局部亚低温治疗克服了全身低温的诸多缺点,为急性脑血管病找到了新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4年10月-2006年9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我院收治的40例脑出血患者应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亚低温的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在开胸心脏手术中,就已经开始应用低温进行脑保护,之后在部分脑外伤和心肺复苏的治疗中也应用了低温措施,随着脑低温治疗应用的增多,各种各样严重的不良反应也日益显现,低温疗法渐渐被冷落下来。1987年Susto等证明轻度脑低温对缺血性脑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到90年代脑低温疗法在临床应用不断增多,其效果也被逐渐夸大,到2001年,Clifton等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脑低温疗法对严重脑外伤的预后没有效果,随后临床上很多科研人员对脑低温疗法的优缺点进行深入研究,并使其成为一个成熟的疗法被多个指南所推荐[1‐2]。21世纪以来,科研人员对亚低温疗法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更深层次地阐述了亚低温的治疗作用。在亚低温的实现方面,也提供了较多可以选择的设施;尽管实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降温部位主要集中在全身亚低温和脑部局部亚低温,现在人们已经对亚低温治疗的深度、时程、并发症、脑组织温度监测、复温的速度等有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占颅内肿瘤发病率的35% ~50%左右[1].恶性脑胶质瘤具有侵袭性生长、新生血管生成、易复发、病死率高,1 年生存率约为30% ,5 年生存率不足5% [2].传统治疗效果不理想,分子治疗为提高胶质瘤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希望,而个体化治疗中靶点的选择则很大程度依赖于基因芯片技术.随着其技术逐步成熟,基因芯片已成为研究脑胶质瘤发生、进展相关基因、确定分子分型、进行预后判断、指导个体化靶向治疗的重要工具.本文就基因芯片在脑胶质瘤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疾病患者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1].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性、个性化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生理心理状态,使患者保持愉快状态,缩短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序[2].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及生理方面的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重型颅脑创伤多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迟发性脑缺血,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1].目前,治疗脑血管痉挛多采用高血压、高血容量、高稀释的三高疗法和钙离子拮抗剂等方法,疗效均不满意[2].我们认为加快SAH的排出,可以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所以我们开放侧裂池治疗中、重型颅脑创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的重要措施之一[1].Onyx 液体栓塞剂的出现使单独应用血管内栓塞治愈AVM的可能性增加[2],而术中或术后早期颅内出血则是Onyx栓塞治疗AVM最严重的并发症[3].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是一种妨碍社会和躯体功能,较一些慢性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更为严重的障碍[1].它使人显著丧失正常功能,由于自杀而具有较高的病死率[2].调查显示,普通人群中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6%~10%[3].因此,对其治疗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单纯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护理的2组抑郁症病人疗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低温治疗急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研究证明头部低温不仅能降低脑代谢,为急性脑缺血的治疗争取时机,而且在改善急性脑缺血的其他病理生理变化中显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既有治疗效果,副作用又较小的亚低温为急性脑缺血治疗找到新的希望。本文就低温应用急性脑缺血对抗神经损伤的效果介绍了近10年的实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许多学者认为脑PET显像不仅能诊断癫痫,且能对癫痫灶准确定位,为癫痫的手术、立体定向和放射外科治疗提供了定位依据[1].本研究分析了1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18F-FDG PET脑显像与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检查、术后病理结果的关系,以探讨术前18F-FDG PET脑显像对癫痫灶定位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与实验性脑损伤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一、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实验研究的概况国外学者一般按体温将治疗分为以下四类 :(1)超深低温 (ultra profoundhypothermia) :4℃~ 16℃。 (2 )深低温(profoundhypothermia) :17℃~ 2 8℃。(3)中低温 (moderatehypothermia) :2 9℃~ 33℃。 (4)轻低温 (mildhy pothermia) :34℃~ 36℃。国内外学者又将后二者统称为亚低温[1] 。深低温及超深低温一般用于心胸手术 ,起到脑保护作用。但它们会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左室收缩力下降、凝血异常、代谢免疫功…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治疗周期长,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严重,社会功能逐步退化[1].尽管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分裂症并预防复发的主要方法,但仍有25%~40%的有效服药患者饱受残留精神症状的困扰[2].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CBT来改善患者精神症状,从而达到治疗效果[3].近十年来,随着CBT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中,其相关研究也从简单的个案研究发展到随机对照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就CB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本方法及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药物难治性癫痫外科治疗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癫痫是危害较大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4‰~6‰.在我国有近600万癫痫患者,其中20%~30%患者对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是癫痫外科治疗的主要目标[1,2].近二十年来,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和神经影像学的飞速发展,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术前定位和评估取得了明显的突破,外科手术已成为癫痫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2].同时,随着外科麻醉和手术技巧的不断改进,尤其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使癫痫的外科治疗越来越安全有效,外科治疗已成为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主要手段[2,3].  相似文献   

20.
颅内外脑供血血管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引起脑血管狭窄的原因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1].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目前已证实白种人以颅外血管狭窄为主,亚洲人及非洲人以颅内血管狭窄为主[2].我国30%~70%缺血性脑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3].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对治疗我国缺血性脑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