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中医药疗效评价和机理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和西药两种疗效评价体系各有其优缺点,应当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循证医学疗效评价体系可作为二者有益的补充和借鉴。选择西药元计可施而中医药疗效确切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借鉴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整理中医药治疗的现有临床研究资料,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数据库,对其中高质量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根据回顾性研究的结果,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设计严格规范的前瞻性临床试验(RCT),以常用西医疗法为对照,从有效性、安全性、卫生经济学、伦理学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此举将最大限度地展示中医药疗效优势,有功于建立能体现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特色、同时被国际认可的疗效评价体系。经循证医学严格评价确证中医药临床疗效后,充分运用基因组、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等现代先进科技手段,探讨中药的复合作用,最终以“国际通用的医学语言”阐明中药、特别是复方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医药疗效评价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的文献记载表明,还没有一种中药和中药制剂经过现代循证医学严格的验证,被证明能对某种疾病或综合征有确切的疗效.笔者认为,正是因为目前的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中,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导致许多中医药的科研既不符合严格的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又违背了传统中医理论,从而产生一系列错误的结论.诸如认为:中医药只能改善疾病的次要症状,不能对主要症状有显著的疗效,因而得出结论说中医药的疗效并无严格的循证医学依据,等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目前心力衰竭中西医疗效评价的现状及趋势,针对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的中西医评价差异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运用系统理论、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临床研究方法学,探索建立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思路,使疗效评价立足于中医药优势,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科学、客观地评价针灸临床疗效是关系针灸发展的重大问题。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以经验为主的评价、套用西医评价指标、评价研究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急需建立一套符合针灸理论和临床特点与优势的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完善针灸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提高临床疗效评价质量,促进针灸临床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结合新的理念和方法,提出新的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应该以把握针灸理论与治疗特点为前提,借鉴循证医学及量表评价等方法,并建议尝试将标准化的群体评价和个体化诊疗评价相结合,建立"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方法,从而加快针灸走向国际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科学、客观地评价针灸临床疗效是关系针灸发展的重大问题。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以经验为主的评价、套用西医评价指标、评价研究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急需建立一套符合针灸理论和临床特点与优势的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完善针灸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提高临床疗效评价质量,促进针灸临床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结合新的理念和方法,提出新的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应该以把握针灸理论与治疗特点为前提,借鉴循证医学及量表评价等方法,并建议尝试将标准化的群体评价和个体化诊疗评价相结合,建立“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方法,从而加快针灸走向国际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循证医学的引进和普及应用,开拓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新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的研究思路方法,推动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进步。通过近20年的努力学习和认真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特点的循证评价技术方法不断发展,循证中医药学逐步形成,已成为循证医学的重要分支。循证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借鉴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收集、评价、生产、转化中医药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证据,揭示中医药临床作用特点和规律,并指导临床指南、路径和卫生决策制定的一门应用学科。循证中医药学发展的成效:以系统评价/Meta分析为主的二次研究广泛开展;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的临床有效性研究快速增长;以真实世界研究为主的安全性评价得到发展;以质量控制为主的方法学研究不断深入;以报告规范为主的国际化研究取得突破;以诊疗规范为主的标准化研究不断加强;以复合型和跨学科合作为特征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中医药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不断增加;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得到提升;一批中成药大品种成长涌现。循证中医药学未来的主要任务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学与标准、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4个方面共9项任务:(1)开展系统评价研究,系统收集评价中医药临床研究报告,建成中医药临床研究证据库;(2)开展证据转化研究,为制定中医药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为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遴选及中医药相关政策制定奠定基础;(3)开展中医药优势和作用规律评价研究,形成中医药疗效证据链;(4)开展中医药安全性评价研究,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证据支撑;(5)开展循证中医药学方法研究,为高质量证据生产提供方法学保障;(6)开展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规范制定研究,形成方法、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7)搭建中医药循证评价数据管理平台,推动实现数据共享;(8)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循证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合作和国际认可;(9)开展循证评价方法普及教育活动,培训本科生、研究生、临床医护人员及中医药相关从业者。可以说,循证中医药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中医药临床研究和决策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也丰富了循证医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风眩相当于高血压病所致之眩晕。在病证结合模式下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是中医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风眩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符合当前中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综合应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数理统计学、信息技术等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临床病例调查、专家问卷调查及临床验证,可建立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风眩疗效评价体系,从而突显中医干预治疗风眩的疗效和优势,有利于中医药为国际医学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国际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系统综述循证医学在中医药国际化中的应用。方法:本文综述了中医药和循证医学研究两方面的特点、定位、吻合度,循证医学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情况,已开展的中医药应用循证医学研究工作,目前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取得的结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结果: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循证医学研究组织建构,国家立项支持开展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研究,中医药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中医中药系统评价、教育、人才培养及发表论文、获得成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结论: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是临床疗效的肯定,倡导参照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建立反映中医药“整体调节”优势的复杂、多维的终点指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近年来强直性脊柱炎(AS)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探讨和展望,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方法。中医药治疗AS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存在疗效评价缺乏客观性、中医特色的AS科研设计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将RCT实验和循证医学方法运用到临床,严格筛选中药的有效成分,运用细胞、基因遗传学技术等手段,结合中医药寻找药物作用的新靶点,建立具备中医特色的AS测量体系,培养中医原创性思维等促进AS的中医内涵性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看中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伟 《中医研究》2005,18(11):1-3
介绍了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并分析了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研究中医的迫切性及可行性.提出循证医学方法在中医临床研究领域应用的二个建议: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中医临床文献的系统分析;建立符合循证医学的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并认为:应该运用循征医学方法围绕上述领域开展中医的临床研究,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水平,加快中医发展速度,推陈出新,取得一批经过严格科学方法证实的优势疗法和药物的客观证据,让世界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医疗效,认可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9.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20.
股骨颈骨折是发生于老年人的常见骨科病,以女性多见。因老年人骨质疏松,有机质少,应变力差,所以只需较小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血供差,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大,加之患者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恰当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