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危安  陈红天  刘亮 《湖南医学》2014,(10):2023-2024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慢性肝病患者门静脉血流量、肝静脉血流量及两者比值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对Child‐Pugh改良法肝功能分级A、B、C级慢性肝病患者共7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另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的对照组35例。观测两组门静脉主干内径(Dpv ),三支肝静脉内径(Dhv )、门静脉及肝静脉的平均流速(Vmean),并计算门静脉血流量(Qpv)与肝静脉血流量(Qhv)及其比值(Qpv/Qhv),并与其Child分级进行比较。【结果】随着病情逐步进展,患者 Qpv逐渐增加,Qhv 逐步减少,Qpv/Qhv值逐渐增加,各级间的Qpv/Qhv值有统计学差异( P =0.00)。【结论】应用超声检查测量Qpv、Qhv及Qpv/Qhv值对判断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状态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状态与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 65例肝硬化患者 (A组 1 3例 ,B组 2 2例 ,C级 30例 )和 2 4例正常人的门静脉内经(Dpv)、门静脉血流速度 (Vpv)、门静脉血流量 (Qpv)、脾静脉内经 (Dsv)、脾静脉血流速度 (Vsv)及脾静脉血流量 (Qsv)。结果 :A ,B ,C级肝硬化患者Dpv,Dsv按A ,B和C顺序逐渐增宽 (P <0 .0 5) ,Vpv ,Vsv逐渐减慢 (P<0 .0 5) ,Qsv及Qsv/Qpv值明显加大 (P <0 .0 1 ) ,Qpv无明显变化 (P >0 .0 5)。结论 :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有助于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储备功能、门静脉高压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探寻HLD肝硬化程度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57例HLD肝硬化患者于空腹静息状态下门静脉内径(Dpv)和脾静脉内径(Ds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spv),计算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pv),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查,并以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①HLD肝硬化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明显增宽、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脾静脉血流量增加,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变化越明显。②门静脉血流量在Child A、B级组比正常人增加,而在ChildC级组比正常人减少。结论 HLD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程度不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程度不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HLD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了解病情严重程度,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1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组(A组)60例、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组(B组)60例和单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C组)60例,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收集3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生化指标、肝硬度值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s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等。  结果  3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肝硬度值均明显改善;治疗后A组与C组比较血生化指标恢复、肝硬度值、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C组(P < 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A组ALT和AST下降、肝硬度值下降、部分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DPV 、VPV、 Qpv)恢复优于B组(P < 0.05)。  结论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能够更好地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肝功能、纤维化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富巴酸替诺福韦酯或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测5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hildA级20例,B级20例,C级10例)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sv)、脾静脉血流量(Qsv),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肝硬化患者Dpv、Dsv增宽,Vpv、Vsv减慢,Qsv增加;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变化越明显。结论:CDFI提供的信息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及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56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为A级,B级,C级3个组,同时设置5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探查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记录有关指标,计算两者的血流量及其比值。结果 肝硬化组按A、B、C顺序Dpv、Dsv明显增宽(P〈0.05),Vpv明显减低(P〈0.05),Vsv稍增快(P〉0.05),Qsv及Qsv/Qpv增大(P〈0.01),Qpv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对肝硬化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Budd-Chiari综合征肝脾形态学门静脉、脾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12例正常人、126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门静脉主干及脾动静脉血管内径流速、流量及脾动脉阻力指数,发面测量肝脾大小。结果 Budd-Chiari综合征2与正常人相比;(1)门静脉主干及脾动静脉血管内径、脾动静脉血流速度及流量均较大;(2)门静脉入肝血流速度及流量较小;(3)Bud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建立离体猪肝机械灌注模型的可行性及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基础研究中的意义。方法对屠宰场获取的
21例猪肝以双血管(经门静脉和肝动脉)、自体血灌注液、体外循环机离体灌注4h,监测肝脏的颜色、质地、质量、血流动力学(流
量及压力)、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胆汁分泌量、组织病理学变化以评价灌注效果。结果19例猪肝同时经门静脉和肝动脉插管
成功,2例肝动脉插管失败。灌注后4h肝脏质地柔软、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稳定且保持在相对正常的生理范围内,灌注3h内胆汁
分泌量>3ml/h,组织病理学显示脏组织总体无形态结构的改变。结论离体猪肝机械灌注模型是稳定、可行的,能满足HIFU基
础研究中的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9.
林军 《四川医学》2009,30(12):1965-1967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门静脉、肝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根据肝功能受损害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成慢性重型肝炎组(28例)及慢性肝炎组(46例),选取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运用多普勒超声检测各组受检者门静脉主干内径(Dpv)、平均血流速度(Vmin),肝动脉峰值流速(PSV)、平均流速(TAV)、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计算门静脉血流量(Qpv)及充血指数(CI),并分组比较。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门静脉管径,充血指数增大,门静脉流速减慢、流量减少,肝动脉峰值流速及搏动指数增加,与对照组和慢性肝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门静脉、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临床治疗、评价病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洁 《中外医疗》2009,28(26):161-162
目的探讨彩色多等勒超声在诊断肝纤维化程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评价97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对照。结果门静脉主干内径(mPVD)、门静脉主干血流最大速度(mPVx)、门静脉主干血流平均速度(mPvm)、门静脉淤血指数(CI)和脾静脉内径(sVD)在肝纤维化分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能较好地反映病毒性肝炎纤维化病变程度,其中门静脉血流参数的诊断价值优于脾静脉血流参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时门静脉和肝动脉的超声表现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超声分别研究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组和对照组门静脉、肝动脉的二维和多普勒超声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合并癌栓组较对照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增宽,流速降低(P<0.05);肝动脉显示率和流速明显提高(P<0.05).结论应用彩超检查获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肝内血流的重要指标,对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与临床诊断的关系。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及50例非肝病者于空腹静息状态下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门静脉系统。结果肝硬化组的门静脉内径明显增宽,血流速度明显下降,血流量参数增大;脾静脉内径明显增宽,血流速度稍增快,血流量参数明显增大;QsV/QPV明显高于非肝病组。结论检测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对诊断肝硬化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食道静脉曲张程度、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及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6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和25例正常人的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直径增宽,血流速度下降,血流量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参数与食道静脉曲张程度无关。肝硬化出血组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比值较无出血组显著增高。Clild-Puph C级组患者门静脉流速及流量明显低于A级组、B级组。结论: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不能用于判断食道静脉曲张程度,但脾静脉内径、流速、流量及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比值对预测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有重要意义。门静脉流速、流量可反映肝功能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脏疾患肝右静脉多普勒频谱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所有受试对象分为正常对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3组,肝硬化患者根据肝功能分为Child A、B、C三级3个亚组.用超声仪测量肝右静脉频谱.发现正常对照组100%(50/50)、肝纤维化组70.8%(34/48)、肝硬化组40.7%(55/135)的患者肝右静脉频谱为HV0型,16.7%(8/48)的肝纤维化与17.8%(24/135)的肝硬化患者肝右静脉频谱为HV1型,12.5%(6/48)的肝纤维化与41.5%(56/135)的肝硬化患者肝右静脉频谱为HV2型.肝硬化HV2型的出现率较肝纤维化患者明显升高(P<0.01).表明肝右静脉HV2型频谱的出现可作为肝硬化诊断的提示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寇海燕  梁莉  苏金花  陶丹丹 《医学综述》2014,20(17):3264-326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武警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并选取同期来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的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门静脉血流量(Qpv)。并且对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对Dpv、Qpv及Vpv的检测,肝硬化组分别为(14.4±1.2)cm、(1123.3±175.5)mL/min、(11.4±1.3)cm/s;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0.3±1.0)cm、(1023.4±212.6)mL/min、(19.8±3.5)cm/s。肝硬化组的Dpv和Qpv值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肝硬化组Vpv值显著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Dpv、Qpv及Vpv值结果显示:A级患者分别为(12.4±1.6)cm、(1064.2±200.5)mL/min、(16.8±2.4)cm/s;B级患者分别为(14.6±1.3)cm、(1123.4±211.8)mL/min、(12.4±1.5)cm/s;C级患者分别为(16.3±1.5)cm、(1180.5±221.8)mL/min、(10.5±1.1)cm/s。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Dpv、Qpv均呈正相关(r=6.231,P<0.05),与Dpv、Qpv均呈负相关(r=-2.424,P<0.05)。结论临床中检测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能够有效地判断肝硬化患者的病情程度,也能够判断肝硬化患者是否发生门静脉高压的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属于无创、操作简单、可重复操作,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门脉高压症肝脏门静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门脉高压症肝脏门静脉血流的正确检测,对其变化规律加以分析。方法  42例病人结合肝功能Child Pugh改良法分级标准分组,对各组病人准确量取门脉主干流速剖面,检测pv、upv、rpv的平均流速、流量及血流方向,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各级别组pv、upv流速、流量及血流方向变化差异显著 (P<0.05 ),而rpv的流速及血流方向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Vpv与Vupv差异无显著性 (P>0.05 ),Vpv与Vupv,Vupv与Vrpv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 (P<0.05 );Qpv的各级别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Qpv,Vpv,Vupv在不同级别门脉高压症中变化显著,而Vrpv变化略显迟钝。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门静脉完全动脉化(PVA)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对肝脏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PVA组和对照组,PVA组大鼠行肝总动脉与近肝段门静脉端侧吻合,远肝段门静脉与腔静脉侧侧吻合,建立大鼠门静脉完全动脉化模型,对照组开腹后行肝门部游离后关腹。观察两组术后1及6个月门静脉血流量、横截面积以及术后6个月门静脉压力及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1及6个月PVA组门静脉横截面及血流量增加(P<0.05),术后6个月两组大鼠血浆内毒素、门静脉压力以及血清白蛋白、胆汁酸盐、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PVA组大鼠血清GPT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肝中门静脉及其分支壁扩张增厚、胶原含量增加。 结论:未采取限流措施的门静脉动脉化可导致门静脉横截面积和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分支扩张、管壁增厚,但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以及胆色素和胆盐的代谢未受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右半肝门静脉系统的解剖,为计算机辅助个体化肝脏分段和解剖性肝切除提供形态学依
据。方法运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软件MI-3DVS对83例肝脏CT数据的肝静脉和门静脉分割重建,对门静脉右支的数
量、走向和分布规律进行三维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建立门静脉右支的3D分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个体化肝脏分段。结果重
建后的门静脉模型可显示门静脉4级分支,门静脉右支三级分支基本分为P5、P6、P7、P8四大分支,根据其三级分支的三维分布,
将P5、P6、P7、P8 分为以下3D分型。P5 可分为5 型,A型有16 例(19.3%),B型有5 例(6%),C型有30 例(36.1%),D型有7 例
(8.5%),E型有25 例(30.1%)。P8 可分为4 型,A 型有29 例(34.9%),B型有29 例(34.9%),C型有10 例(12.1%),D型有15 例
(18.1%)。P6可分为4型,A型有35例(42.2%),B型有12例(14.5%),C型有33例(39.7%),D型有3例(3.6%)。P7可分为6型,
A型有27例(32.5%),B型有11例(13.3%),C型有27例(32.5%),D型有4例(4.8%),E型有12例(14.5%),F型有2例(2.4%)。以
门静脉三级分支供血区域实现了个体化肝段划分。结论右半肝门静脉三级分支解剖结构复杂多变,熟悉正常人群右半肝门静
脉3D分型,术前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其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个体化分段,对解剖性肝切除术的顺利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各种肝脏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疗效,评价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法 2005~2011年收治的因不同肝脏疾病行动脉内介入术(tansarterial embolization,TAE)的患者378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栓塞治疗;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行保证恒定栓塞面积的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瘤栓患者行脾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4周进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和Child分级,统计并计算出血率。结果①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对照1组门静脉血流明显减少,Child分级明显较差,出血率明显增加,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治疗后对照1组的门静脉血流明显降低(P〈0.05),出血率明显下降,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功能与TAE前比较无明显变化。③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瘤栓患者:治疗后对照1组的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升高,出血率明显降低,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功能与TAE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在肝脏疾病介入治疗疗效评估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