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在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临床转归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纳入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AHB组)患者40例, 给予退黄、降酶、保肝等药物,并加用恩替卡韦0.5 mg空腹口服,1次/d。另纳入健康体检者26例为健康对照组( HC组)。HC组于体检当天、AHB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采集外周静脉全血,采用ELISA法检测2组血浆HBV DNA、HBsAg、HbeAg及肝功能指标水平,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DCs的频数及其功能分子CD86的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6周后,AHB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血清学指标和乙型肝炎标志物水平显著下降(P<0.01)。治疗6周后,AHB组HBV DNA转阴率为82.5%,HBsAg清除率为72.5%,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75.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HC组pDCs频数显著高于AHB组治疗前。AHB组治疗后CD86+pDCs显著高于治疗前。HC组CD86ABC显著低于AHB组治疗前。结论 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DCs的数量降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后CD86+pDCs增多。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DCs上CD86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胃癌p53肿瘤抑制基因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微波处理ABC免疫组化法,对88例胃癌进行了p53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发现p53蛋白表达总的阳性率为36.4%,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阳性率分别为15%和42.6%,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癌旁组织(正常粘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皆为阴性。p53阳性与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而在增生活跃的或间变明显的肿瘤细胞区域可见p53蛋白异常表达,应用DH7标记肿瘤的增殖活性,p53阳性组(92.6%)非常明显地高于p53阴性组(63.2%)(P<0.01)。本组2年死亡率中,p53阳性表达肿瘤患者(69.0%)与非p53表达者(40.6%)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53过表达的肿瘤具有高的增殖活性,而可作为胃癌患者缩短生存期的独立指标;p53的表达异常还是恶变之一标志。  相似文献   
3.
腹水属于中医“臌胀”范畴,是中医学的四大顽症之一,其病因为感受湿热疫毒、嗜酒无度、饮食不节、疲倦过度和精神因素等,其病机在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肝失条达、脾失健运、肾不化水,以致气血瘀滞,壅结腹中,遂成腹水。其治法亦各不相同,有主从肝论治,疏肝解郁为重;有主从脾肾论治,健脾滋肾为重;有主活血化瘀,温阳逐水为重。笔者现就近几年来肝硬化腹水中医药治疗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外治法对晚期肝癌癌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肝癌癌痛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联合组40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给予吗啡缓释片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消痛散外敷。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镇痛效果,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吗啡用量的变化,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显效率为64.3%,总有效率为69.0%;联合组显效率为75.0%,有效率为95.0%,联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A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改善,且联合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VAS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呈负相关(r=-0.75, P=0.041),随着VAS评分的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对照组治疗前后吗啡用量无显著变化,分别为(50.5±2.3) mg/d和(48.3±2.5) mg/d,而联合组治疗前后吗啡用量分别为(51.1±3.0) mg/d和(31.3±2.1) 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吗啡用量亦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消痛散外敷联合吗啡缓释片可有效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癌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吗啡的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联合吗啡缓释片对晚期肝癌癌痛疗效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肝癌癌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联合组45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给予吗啡缓释片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4周后观察2组镇痛效果,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血清5-羟色胺(5-HT)、缓激肽水平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显效率为55.6%,总有效率为66.7%;联合组显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88.9%,联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改善,联合组分别为(8.01±1.35)分和(3.26±1.50)分,对照组分别为(7.92±1.20)分和(5.05±1.44)分,且联合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2组5-HT、缓激肽水平均有下降,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联合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联合吗啡缓释片对晚期肝癌患者癌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舒清丸治疗肝炎肝硬化降低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对照组25例,均常规予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苦黄注射液、血浆、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核苷类药物抗病毒,中药辨证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65例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舒清丸(组成:赤芍、五灵脂、白矾、茵陈、郁金、黑大豆、白术等 )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TBil、ALT的变化.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72%,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均能降低TBil、ALT,但治疗组降低TBil、ALT较对照组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舒清丸治疗肝炎肝硬化黄疸,对消退黄疸、促进肝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克岩胶囊联合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病人的疗效及对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河北中医肝病医院医院收治的176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88例。对照组进行介入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克岩胶囊治疗,治疗3疗程后对比两组纤溶功能、凝血功能、T细胞亚群、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水平变化,并比较治疗疗效。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前各项血清学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病人纤溶功能指标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尿激酶型纤维酶原激活物(u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均显著降低,研究组分别为(20.41±2.95)pg/L、(111.54±12.48)%、(0.79±0.08)μg/L和(0.61±0.06)Au/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33±3.18)pg/L、(121.36±15.68)%、(1.05±0.11)μg/L和(0.72±0.07)Au/mL(均P<0.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病人凝血功能指标凝...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光镜、电镜下无特有的特征,利用其肿瘤细胞具有组织细胞的特点,用组织细胞的标志A1—抗胰蛋白酶、溶菌酶,对9例MFH、30例其它间叶组织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9例MFH中,7例(77.8%)A1-AT阳性;3例(33%)溶酶菌阳性;其它间叶组织肿瘤均阴性。表明A1—AT是MFH有价值的标志、溶菌酶则较差。  相似文献   
9.
10.
盐酸阿霉素对大鼠心肌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初步研究盐酸阿霉素(adriamycin,ADR)对大鼠心肌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机体急性修复的机理。方法 :将雄性SD大鼠 40只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1 0只) :正常对照组 ,ADR低剂量组 (1 0mg·kg-1) ,ADR中剂量组 (2 0mg·kg-1) ,ADR高剂量组 (4 0mg·kg-1) ,对后 3组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ADR ,制备大鼠心肌损伤模型。采用硫代巴比妥酸 (TBA)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大鼠血清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含量 ;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Cu Zn SOD)活性 ;采用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直接显色法测定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 Px活性 ;运用RT PCR方法分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ADR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 ;实验组Cu Zn SOD和GSH Px的酶活性均较对照组降低 ,并与其基因表达的减弱呈密切的相关性 ;FN、P1 0 5mRNA在不同剂量模型组呈不同程度的高表达。结论 :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是ADR导致心肌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 ,而纤连蛋白和核转录因子可能通过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参与了机体损伤后急性期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