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的疾病,骨髓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的增生低下,正常骨髓细胞由脂肪组织替代,伴有严重的感染、出血、贫血等症状。一部分患者需要长期依赖输血维持生命,生活质量极为低下,并发症致死率极高。其发生、发展与T细胞功能亢进引起的造血组织损伤密切相关,HLA相合同胞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型再障的首选,无HLA相合的同胞时可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通过十余年的研究,重型再障的发病机制已经基本阐明,多种中西医疗法给重型再障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主要分为重型(severe AA,SAA)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on-severe AA,NSAA)两类。AA属于中医“髓劳”范畴,SAA和NSAA分别归属于“急髓劳”和“慢髓劳”。SAA和输血依赖性NSAA(TD-NSAA)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结合近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进展和治疗体会,提出SAA多处于以“细胞因子风暴”为典型特征的“异常免疫”阶段,此阶段以异常免疫为主要矛盾,以骨髓衰竭为次要矛盾,应以免疫抑制剂+中药补肾活血解毒为主治疗,TD-NSAA所处阶段多以骨髓衰竭为主要矛盾,治疗应以补肾健脾中药+雄激素为主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连续治疗6个月无效的TD-NSAA应根据SAA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梁冰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清池 《中医杂志》2000,41(10):590-591
梁冰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临床和科研工作30余年,以“急劳髓枯”、“凉血解毒”为主认识和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再障),现介绍于下。1 关于急性再障的中医病名根据急性再障发病急骤及所呈现的显著贫血、严重出血、伴有高热等特点,多将其归为“急劳”、“热劳”、“血证”等范畴。急性再障以进行性髓枯精亏为根本矛  相似文献   

4.
孙伟正教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中医经典古训为理论依据,对中医诊治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有独到见解.他以"血之源头在乎肾"论述肾的血液生化、生理作用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肾虚机制;以"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该病进行肾阴虚和肾阳虚的辨证分型;以"损其肾者,益其精"为治疗该病的原则;并以补肾滋阴、填精养血和温肾助...  相似文献   

5.
赵薇  浦晓瑜  李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4):147-147
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孢素A(csA)为基础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明显提高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生存率。2012年1月至加13年4月我院对36例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昔采用了ATG联合CsA联合免疫抑制治疗,但在应用过程中极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在就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1一般资料: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重型再障患者36例,诊断参照张之南等的标准,女21例,男15例,年龄26—56岁,平均年龄41岁。患者病因以原发性为主,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无明确射线,毒物,化学制剂等接触史。  相似文献   

6.
分期论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8例济南军区总医院(250031)蔡新吉,孔凡盛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本虚标实;辨证施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重型再障)病情恶化快,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与出血,死亡率较高。我们根据中医标本缓急理论,采用程序性、...  相似文献   

7.
李芮 《中医杂志》1999,40(8):462-463
焦中华主任医师应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已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良多。兹将焦师治疗再障的临床经验介绍于下。1 在补肾的基础上强调健脾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精髓同类,精血同源,精与血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再障是骨髓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对不同中医病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治疗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70例,按照中医病性分为虚证和虚实夹杂证2组,作强化免疫抑制治疗。通过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的血常规、骨髓非造血细胞比例、细胞因子水平等,观察对不同病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结果:虚证组38例总有效率76.3%,虚实夹杂组32例总有效率53.1%,虚证组疗效优于虚实夹杂组(P〈0.05)。结论: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对虚证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较好;按照不同病性羚1分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为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急剧衰竭致全血细胞极度减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凶险,诊断1a后自然病死率高达80%~90%,多数死于严重感染或出血。随着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与环孢菌素A(CSA)的联用,配合造血因子治疗及隔离病房的应用,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缓解率逐步增高,有效率达100%。现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为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急剧衰竭致全血细胞极度减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凶险,诊断1 a后自然病死率高达80%~90%,多数死于严重感染或出血.随着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与环孢菌素A(CSA)的联用,配合造血因子治疗及隔离病房的应用,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缓解率逐步增高,有效率达100%[1].现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液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有骨髓移植、免疫抑制疗法,以及中医药等。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兴起,人们对再障认识的更加深入,再障的定义、分型以及治疗路径等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何利用这些新进展加快再障中医规范化诊治,如何对起病缓急不同、轻重程度各异的再障患者选择恰当的中西医治疗方案,常常是中医界面临的困惑之一。目前我国尚无治疗再障的规范诊治指南,结合再障诊疗的新进展和近期的中医文献探讨再障的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疗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补肾通络法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的140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资料,另按照2∶1的比例随机选取此期间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的70例非重型再障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随访观察及相关研究,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象、骨髓象及临床疗效,并使用中医经络检测仪测定人体经络能量指数,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治疗后患者的外周血象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尤其是血红蛋白、白细胞的数量升高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患者的骨髓象较前改善不明显;③患者经补肾通络法治疗后症状较前改善(P0.05);④治疗前后患者自律神经系统数值与体能均较前发生变化,使用补肾通络法治疗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对照组(P0.05);⑤使用补肾通络法治疗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及中位生存时间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患者(P0.05);⑥使用西药加补肾通络法治疗非重型再障患者的不良反应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的不良反应消失时间较短。结论:补肾通络法治疗非重型再障有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延长生存时间、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精神状态、提升体能、缩短不良反应时间的优点,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补肾通络法治疗非重型再障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肾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门诊及住院69例病人。将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肾阳虚组(23例)、肾阴虚组(19例)、肾阴阳两虚组(27例),然后进行奇偶数字随机抽取,分为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其中中医治疗组36例中肾阳虚组(12例)、肾阴虚组(10例)、肾阴阳两虚组(14例);西医组33例中肾阳虚组(11例)、肾阴虚组(9例)、肾阴阳两虚组(13例)。以3个月为1个疗程,通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患者中医证候、外周血象及骨髓象变化。结果:①中医组治疗慢性再障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与西医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中医组治疗前后相比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肾阳虚型中医组与西医组治疗后相比,外周血细胞增长优于西医组,两者有差异(P<0.05)。③中医组治疗慢性再障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西医组轻。结论:补肾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障提供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再障 )临床特点及中医中药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93— 2 0 0 2年我院收治的 16 2例小儿慢性再障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对加味参芪仙补汤对其辨证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小儿再障多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 ;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以贫血、出血症状为主 ;外周血以血小板减少最为显著 ,白细胞计数约 5 0 % >4 0× 10 9L-1,网织红细胞百分比计数约 5 0 %在正常范围 ,但绝对值绝大多数明显减少 ;骨髓增生活跃病例多于增生低下者 ;T淋巴细胞亚群绝大多数异常 ,以CD3 ,CD4阳性细胞减少 ,CD8阳性细胞增高 ,CD4/CD8比值减低为特点 ;免疫球蛋白绝大多数异常。加味参芪仙补汤为主治疗小儿慢性再障总有效率为 87% ,治愈缓解率为 6 0 % ,疗效显著。结论 小儿慢性再障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征 ;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再障疗效好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胎血输注、中药、维生素C和其他西药综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43例,结果表明,综合治疗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1%,其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为88.9%,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A)为62.5%,均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机理可能在于本疗法有重建造血能力,调整免疫功能,改善骨髓微环境作用,从而全方位促进机体造血功能恢复,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回顾中医辨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展过程,认为中西医结合促进了中医药治疗再障的规范化发展,进而对中药作用机制和辨证分型客观化也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也存在某些不足。提出在诊疗实践中应该积极寻找与西医的互补点,从而实现和西医的"错位发展";临床试验研究要贴近临床实践,创新研究思路,逐步阐明中医治疗再障的关键环节;要及时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丰富中医学理论,完善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制定一个阶段性的"临床共识"来指导下一步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中药配合脐血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4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中药配合脐血输注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单纯脐血输注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与72.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再障患者治疗前后骨髓粒-单系祖细胞体外培养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骨髓CFU-GM增高水平接近,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骨髓CFU-GM持续稳定上升,而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有所下降,提示治疗组骨髓造血的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证药相应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下载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数据集,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中医证候、症状及中药规律。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以虚证为核心,核心症状为发热、乏力、头晕、瘀斑等,中药以补虚药物为核心。结论:文本挖掘技术,结合文献回溯,人工阅读降噪,能够比较客观地总结中医病、证、药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与Faa、FasL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解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方法]选择9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脾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肝肾阴虚者各30例;另设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印迹杂交技术检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人骨髓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Fas蛋白、FaaL蛋白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而且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组间Fas蛋白、FaaL蛋白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P<0.01),按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次序依次升高.[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辨证分型与Fas、FasL蛋白表达存在相关性,可作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补血合剂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细胞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组后,治疗组西药加补血合剂,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抽取骨髓,对骨髓细胞分离培养,收集培养上清液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造血细胞调节因子(IL-3、TNF-α、IFN-γ)的活性并比较其水平变化。结果:造血细胞调节因子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IL-3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IL-3水平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TNF-α、IFN-γ水平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IL-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NF-α、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L-3水平升高的差值与TNF-α、IFN-γ水平下降的差值,肾阳虚组均高于肾阴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血合剂能提高正调节因子IL-3的水平,降低负调节因子TNF-α、IFN-γ的水平,肾阳虚型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肾阴虚型患者,为中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