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壮医方白花丹消蛊汤对食蟹猴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2只食蟹猴随机分为4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周2次皮下注射0.5 mL/kg 40%四氯化碳(CCl4)橄榄油剂造模,同时辅以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食蟹猴肝纤维化模型。造模6个月后,各组相应给药,白花丹消蛊汤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0、4.0 g(生药)/(kg·d)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8周后,静脉采集食蟹猴血液样本,检测各组食蟹猴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食蟹猴血清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白介素1β(1L-β)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结果:白花丹消蛊汤低、高剂量组血清ALT、AST、ALP、T-BIL、PDGF水平均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白花丹消蛊汤低、高剂量组基质金属蛋白酶、免疫组化、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结论:壮医方白花丹消蛊汤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气虚痰毒"证实验研究及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干预,以效测证,反证"气虚痰毒"病机学说。方法:采用模拟病因法与西医病理结合法复制脂肪性肝炎属中医"气虚痰毒"证动物模型,以东宝肝泰作对照,观察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对脂肪肝大鼠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游离脂肪酸(FFA)、内毒素(LPS)、肝酶、肝脂及TNFa的影响。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GAS、MTL水平下降,血清FFA、LPS、ALT、AST及肝组织TC、TG、TNFa含量明显升高;中药能提高血清GAS、MTL水平,降低血清FFA、LPS、ALT、AST及肝组织TC、TG、TNFa含量,明显优于东宝肝泰(P<05)。结论:"气虚痰毒"为脂肪性肝炎的主要病机,脾虚是发病基础,痰毒为主要病理因素,提出"益气化痰解毒"为脂肪性肝损伤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肠激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90例,分为脾胃虚弱证30例、脾胃湿热证30例、胃络瘀血证30例。空腹经胃镜取CAG患者胃黏膜组织后,立即称重、均浆、离心取上清液,-70℃保存。同时抽取静脉血,制备血清和血浆,也于-70℃保存。同批运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胃黏膜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胃泌素(Gastria,GAS)、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及血清中EGF、GAS和血浆中MTL、SS含量,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中医不同证候间激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中GAS、MTL水平显著低于脾胃湿热证患者和胃络瘀血证患者(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中SS、EGF水平显著高于胃络瘀血证患者(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中GAS、MTL水平显著低于胃络瘀血证患者,而SS、EGF水平显著高于胃络瘀血证患者(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血中GAS、MTL水平显著低于脾胃湿热证患者和胃络瘀血证患者,而SS、EGF水平显著高于脾胃湿热证患者和胃络瘀血证患者(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血中GAS、MTL水平显著低于胃络瘀血证患者(P0.05)。结论:胃黏膜及血中GAS、MTL、SS、EGF的异常表达,及其调节关系可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的部分内在因素,是不同中医证候转化的部分客观物质基础,可以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候转化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的关系,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物质基础,寻求不同中医证型指标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6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3个证型组:脾胃湿热组、脾胃虚弱组、肝胃不和组,每组20例;另设一个健康对照组20例。记录3个证型组的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各组GAS、MTL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证型组比较,慢性胃炎脾胃虚弱组的血清GAS、MTL水平显著降低(P均<0.01),脾胃湿热组的血清GAS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胃不和组的血清MTL水平显著升高(P<0.01)。慢性胃炎H.pylori阳性患者血清GAS水平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P<0.01)。结论慢性胃炎不同证型的GAS、MTL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能较客观地反映慢性胃炎不同型的病理变化,有可能成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归白术汤加减治疗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病例数146例,分为当归白术汤加减治疗组和养肝丸对照组,3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表明:当归白术汤加减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92.9%,可使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使肝脏的影像学改变减轻或消失,其中临床症状和脂肪肝的影像学疗效指标均优于养肝丸组。所以,当归白术汤加减对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安胃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MTL、GAS、SP的相关性。方法:将观察对象分为2组,治疗组126例,给予安胃汤为主为治疗。对照组63例,用西药三联疗法治疗。另设健康人组40名。3组分别用放免法检测空腹血清MTL、GAS、SP值,治疗组于治疗前后各测1次。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慢性浅表性胃炎MTL、GAS、PG值明显增高(P<0.01)。脾胃湿热证以GAS升高为主,肝胃不和以MTL升高为主,脾胃虚弱证则三者均最低。治疗后MTL、GAS及SP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而MTL以肝胃不和证、GAS以脾胃湿热证、SP以脾胃虚弱证恢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和探索胃脘痛脾胃虚弱、脾胃湿热型血清4种胃肠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符合中医内科学诊断标准的胃脘痛患者39例,按中医分型标准分为脾胃湿热组26例,脾胃虚弱组13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因子(SS)的含量。结果:脾胃湿热组患者血浆GAS、MTL、SS含量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VI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但GAS、MTL、SS含量明显高于脾胃虚弱组,VIP含量低于脾胃虚弱组。脾胃虚弱组患者血浆中VI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GAS、SS、MTL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脾胃湿热组。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胃脘痛患者血清胃肠激素有一定的变化。其中VIP、SS、MTL和GAS的变化有证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当飞利肝宁胶囊加中药茶饮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给予当飞利肝宁胶囊加疏肝健脾饮中药茶饮,对照组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日10 mg,每日1次,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及血脂[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 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治疗后判定临床证候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为72.7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LT、AST、TBi L、TG、TC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ALT、AST、TBi L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低于对照组的18.18%(P<0.05)。结论当飞利肝宁胶囊加疏肝健脾饮中药茶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证患者有较好临床疗效,能改善肝功能,有降脂作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298-1300
目的:基于肝郁大鼠模型的肝功能与胃肠功能变化,初步探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客观性,为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SD大鼠16只,雄性,体重(18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法复制肝郁大鼠模型,观察比较两组大鼠的外观状态、体重增长情况、血清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的含量以及尿D-木糖排泄率(UD-x E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量降低(P0.05);血清中ALT、AST含量升高(P0.05),GAS、MTL、CCK含量降低(P0.05),SS含量升高(P0.05),尿D-木糖排泄率降低(P0.05)。结论:肝郁证候的出现常常伴随着脾虚证候,肝脏功能的损伤与胃肠激素的变化、小肠吸收功能的下降密切相关,初步表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太冲"穴对轻症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作用,探讨电针改善轻症酒精性肝损伤的可行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太冲组和非穴组,每组10只。白酒灌胃制造轻症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电针治疗组分别电针双侧"太冲"及非穴。用赖氏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同时肝组织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肝脏组织有损伤性改变,同时模型组ALT、AST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太冲"及非穴后虽然大鼠肝脏病理情况无显著改善,但是电针"太冲"能够明显降低大鼠肝组织ALT、AST活性(P<0.05),而电针非穴组ALT、AST没有明显变化。结论:电针"太冲"对轻症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从微观角度证实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科学性,完善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为慢性胃炎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胃镜像表现,观察常见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和胃镜像表现萎缩、糜烂、胆汁反流、黏膜颜色、黏膜池颜色、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血管显露、黏膜隆起、黏膜粗糙、黏膜颗粒增生等相关性,比较不同证型在胃镜像表现比率情况。结果: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最常见,分别为40.52%、30.91%、12.21%,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病变部位以胃窦最常见,占49.92%,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脾胃虚寒证以40~65岁多见,表现为萎缩性胃炎,黏膜以白为主,黏膜池颜色清澈为主;脾胃湿热证以18~40岁男性居多,以非萎缩性胃炎为主,黏膜糜烂多见;肝胃郁热证男性居多,胃镜像无显著变化,和脾胃湿热证有相似处。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和胃镜像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胃镜像可作为中医证型客观依据,可指导临床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建强  康美清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786-787,799
目的测定黏膜中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的水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胃虚弱证与胃肠激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患者74例,辨证为脾胃虚弱证者38例、脾胃湿热证者36例;另选取正常对照组35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胃黏膜中GAS、SS含量,进行不同中医证型间激素水平比较,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CAG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中GA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在两中医证型间亦有差异,胃黏膜SS水平在两证型中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CAG患者胃黏膜中GAS水平显著高表达,SS水平显著低表达,可以部分反映脾胃虚弱证的本质,并可作为脾胃虚弱证的客观性诊断指标;脾胃虚弱和脾胃湿热患者胃黏膜中GAS水平的显著差异可以反映中医证型间的内在区别;黏膜中GAS、SS的异常表达,可能是CAG发生发展的部分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医证型与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清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249例诊断为NAFLD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湿浊内停、肝郁脾虚、湿热蕴结、痰瘀互结4组间BMI、血压、肝功能、血脂及空腹血糖等方面的差异,探讨NAFLD中医证型与各因素的关系。结果:湿浊内停型、肝郁脾虚型ALT、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BMI逐渐增高。4组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值最低者均为湿浊内停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最高者为痰瘀互结组,湿浊内停组的ALT、AST与其他三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血糖方面,湿热蕴结组的空腹血糖(FBG)与其他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血脂上,湿浊内停组的胆固醇(TC)与肝郁脾虚组、湿热蕴结组及痰瘀互结组比较均有差异;4组间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AFLD患者BMI指数、血压、血生化指标对其中医辨证有一定参考意义,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候患者胃黏膜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P相关胃病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证候不同分为脾胃湿热证组(n=23)、脾胃不和证组(n=18)和肝胃不和证组(n=17)。另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疾病组HP感染率,不同疾病组和对照组胃黏膜炎症程度、MMP-2和TIMP-1表达水平,分析MMP-2和TIMP-1表达水平与HP感染、胃黏膜炎症程度的关系。结果:不同中医证型患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炎症反应程度:肝胃不和证组>脾胃不和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间胃黏膜MMP-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MP-1表达水平:脾胃不和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表达水平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r=-0.085,P>0.05),与胃黏膜炎症反应程度呈负相关(r=-0.201,P<0.05)。TIMP-1表达水平与HP感染呈正相关(r=0.182,P<0.05),与胃黏膜炎症反应程度呈正相关(r=0.268,P<0.05)。结论: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候患者发病机制可能与胃黏膜MMP-2、TIMP-1平衡紊乱有关,不同中医证候患者胃黏膜TIMP-1表达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养心方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肝郁脾虚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4例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2例。对照组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联合法莫替丁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疏肝健脾养心方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HAMA、HAMD评分以及血清GAS、MTL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HAMA、HAMD评分及血清GAS水平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MTL水平均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养心方可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肝郁脾虚证临床症状,改善焦虑抑郁状态,调节胃肠激素水平,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茵陈蒿汤加减对乳腺癌化疗所致肝损伤(肝胆湿热证)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肝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乳腺癌化疗所致肝胆湿热型肝损伤患者8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参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证结合模型。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正常组10只、NAFLD组30只及血瘀型NAFLD组30只,正常组以大鼠标准饲料喂养,其余两组以高脂饲料喂养,同时,血瘀型NAFLD组联合应用去甲肾上腺素(NE)加小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复合造模,在4、8、12周末3个时相点处理大鼠。观察大鼠血瘀体征,DRT4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检测皮肤微循环,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检测血液流变学,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脂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和炎症程度。结果:血瘀型NAFLD大鼠出现舌下静脉曲张、舌质青紫有瘀斑、眼球暗红、尾部瘀斑等血瘀证候以及皮肤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血脂紊乱、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细胞浸润等;血瘀型NAFLD大鼠血瘀体征积分及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较NAFLD组明显增高。结论:高脂饮食、NE及BSA复合因素可成功建立血瘀型NAFLD模型,该模型既具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特征,又符合中医血瘀证的证候表现。  相似文献   

18.
探讨胃癌患者辨证分型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90 例不同证型胃癌患者,ELISA 测定血清EGF 水平,SPSS 16.0 软件分析胃癌证型与血清EGF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痰浊凝滞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气阴两虚、湿热蕴毒以及瘀血内阻证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分层分析显示,男性痰浊凝滞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湿热蕴毒以及瘀血内阻证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EGF 水平与胃癌患者辨证分型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急性期湿热证与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关系。方法:对GB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证组和非湿热证组。对两组分别进行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的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GBS急性期湿热证组COR含量高于非湿热证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湿热证组ACTH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非湿热证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BS急性期湿热证患者的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表现为ACTH下降COR升高的非ACTH依赖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