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作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目前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方案对于IBS-D患者的诊疗特别是内脏敏感性的调节治疗效果不够显著,且容易复发。目的 探讨安肠汤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肠屏障功能、炎性因子、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6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匹维溴铵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安肠汤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测试表(IBS-QOL)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白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PY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163,P<0.05)。治疗后观察组IB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BS-QOL评分高于同组治疗前,HAMA、HAMD评分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DAO、D-乳酸、IFA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DAO、D-乳酸、IFABP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NP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血清NPY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结论 安肠汤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其整体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状态,改善肠屏障功能,保护肠组织,减轻炎性反应,调控脑肠肽分泌平衡。  相似文献   
2.
内脏超敏反应是IBS核心的生理和病理基础,在IB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然而,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推测IBS患者微小RNA199(MicroRNA199,miRNA199)的表达,可能会造成患者增加内脏高敏感性,进而出现腹痛等症状。本文就miRNA199通过调控内脏高敏感性对改善IBS腹痛症状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发病因素、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大肠息肉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中医四诊进行分析,总结该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发病特点及发病因素。结果:大肠息肉在中老年高发(92%);临床症状表现不一,以腹痛腹胀腹泻多见(67.3%);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最高(42%);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高(62%),且不同病理类型与年龄分布有显著差异,其中炎性息肉多发于中年人,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青年人。样本中患者饮食习惯以肥甘厚味为主(78.67%),饮酒是息肉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证型分布以湿郁肠腑证最多见(77.33%),好发于40~60岁年龄段(P0.05),证型分布在各年龄段分布有显著差异,而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提示饮食生活习惯及气候在大肠息肉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安肠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结肠及下丘脑辣椒素受体1(TPRV1)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安肠汤低、中、高剂量组,得舒特组。除正常组外,余组均通过番泻叶+束缚应激刺激法制备IBS-D模型。治疗各组分别给予安肠汤高、中、低剂量及得舒特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结肠及下丘脑TPRV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及下丘脑TPRV1的表达面积和光密度均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安肠汤各剂量组及得舒特组大鼠结肠及下丘脑TPRV1的表达面积明显降低(P<0.01),而阳性目标光密度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验性IBS-D模型大鼠结肠及下丘脑TPRV1明显增加,安肠汤可以降低IBS-D大鼠结肠及下丘脑TPRV1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与药物治疗黏附血凝块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将黏附血凝块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实施药物治疗,观察组44例实施内镜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Blatchford评分、Rockall评分降低(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增加(P0.05).观察组Blatchford评分、Rockall评分、治疗后再出血率、转外科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止血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药物治疗相比,内镜治疗黏附血凝块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疏肝润肠方干预慢传输型便秘可能机制及效应靶点.[方法]60只SPF级Balb/c雄性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含低、中、高剂量亚组).除正常组外,模型组、治疗组均以复方地芬诺酯灌胃制模.观察所有小鼠排便时间、排便次数及粪重,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Cajal细胞标志物C-kit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浆中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 mRNA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大便次数减少、排便时间延长、粪便少而且硬;治疗组较模型组大便次数增加、排便时间缩短、大便性状偏软(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Cajal细胞阳性分布面积及数目减少(P<0.05).模型组小鼠结肠SP、VIP 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治疗组小鼠结肠SP、VIP mRNA表达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疏肝润肠方可能通过调控SP及VIP的分泌,从而缩短慢传输型便秘小鼠排便时间、增加排便次数及便重、促进小鼠粪便软化,增加肠推进,促进小肠的传输功能而发挥其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药效.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BS)系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特异性形态学、生化和感染性原因的症候群.作为消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IBS患者约占消化科门诊就诊人数的30%,每年因此而耗费大量医疗资源[1].对此展开研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尽管IB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内脏敏感性增高是其特征性的病理生理基础[2],其中辣素(TRPV1)受体通路介导IBS内脏敏感性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就近年来有关TRPV1通路介导内脏感知异常研究展开述评.  相似文献   
8.
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的形态学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 GIF-Q24O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151例胃炎伴隆起糜烂的患者进行胃黏膜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及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清、消失)6型,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A、B2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4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轻、中度异型增生的胃黏膜,其特征性改变与慢性炎症程度具有明显正相关,亦代表着胃黏膜病变的不同阶段,而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83.51%、79.41%及87.50%。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其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准确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病变的镜下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水疗Ⅰ号方生态水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水疗Ⅰ号方(由黄连、苍术、牡丹皮、木香、土茯苓、槐花、赤芍、丹参、地榆组成)以生态水疗法治疗;对照组口服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思密达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8.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水疗Ⅰ号方结合生态水疗法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现在人们一提到阴阳五行,就自然而然地把它和中医联系起来,仿佛阴阳五行就是中医的代表.其实,阴阳五行学说刚开始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古人用它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气象、农学等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古代医家才把它合理的部分广泛地引入到医学中来,用它作为说理工具.之后,标志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黄帝内经>成功地把阴阳五行引入医学,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使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和治疗都广泛应用这个理论体系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