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对乌梢蛇的名称变化、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工、真伪鉴别等内容进行本草考证。方法:考证历代古籍本草,并结合现代的文献报道。结果:基本厘清了乌梢蛇的名称、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等的源流变迁。结论:考证出乌梢蛇名称、基原、功效主治、炮制加工和毒性,古今记载一致;而归经方面,本草记载为归肺、脾、肾经,而2015版《药典》记载为归肝经,与本草记载不符,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西河柳进行始载年代、古名称、原植物、产地和药性功效等的考证.方法:查阅并考证古代文献记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西河柳始载于<尔雅>,本草始载于<本草拾遗>;历代本草记载的名称有15余种,古代西河柳原植物的主流为柽柳科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古今产地基本一致.现代西河柳的主要药性、功效和主治与本草相似,但有差异.结论:古今西河柳的来源、产地和药性功效等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7,(7)
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药物名称、植物特征、产地分布、功效主治及实地考察等进行分析,考证《履巉岩本草》收载之笑靥儿草的基原。结果表明,《履巉岩本草》记载的笑靥儿草应该为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的全草,建议更正笑靥儿草的文献始载。  相似文献   

4.
作为药食两用之品,花椒因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而备受关注。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产地变迁,广泛栽培,出现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同名异质等现象。本文通过查阅、整理花椒相关本草典籍,对其名称、基原、产地分布、品质规格、性味功效、采收时间、加工炮制及配伍禁忌等进行本草考证,以正本溯源,厘清古今,为其品质评价、炮制规范、规格等级划分及相关开发利用提供本草依据。  相似文献   

5.
木鳖子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木鳖子进行了名称、原植物、产地、性味及功效的历代本草考证,结合目前木鳖子的生产、使用及研究现状,证实历代本草中使用的木鳖子是葫芦科苦瓜属植物木鳖(Momordica cochinchinemis(Lour.)Spr.)的种子,产地的记载古今基本相同,木鳖子的功效和主治古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历代本草、现代药典为基础,对丝瓜络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功效、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丝瓜络的基原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em.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主要功效为通经活络、止血,以栽培为主,分布广泛,没有特定产区,直至近现代本草著作中才有详细记载其产地,南北均有,以浙江、江苏所产者质量为佳。丝瓜络在民间验方中应用较多,应更深入探索其临床功效,充分挖掘其有效成分,从而更好地开发利用该药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中药沙苑子有很广泛的应用,对其名称、基原、产地、功效、品质评价等进行考证,并进行其商品规格的调查。方法通过翻阅本草书籍及相关本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采用本草考证、古今相关文献系统比较、并对其进行实地考察等方法,来探讨中药沙苑子的名称及别名的来源,考证沙苑子原植物的基原,分析其产地的变迁、考证其功效、比较混淆品和考察其商品规格。结果确定其原植物、名称、功效等。中药沙苑子各地用药习惯不同,有时还出现同科植物药作为伪品用药,所以是否能作为正品使用,需要结合化学、药理等分析技术。实地考察后,发现中药沙苑子商品掺杂率不高于2.5%,千粒重平均不低于2.39 g,基本无杂质、虫蛀、霉变。此数据不能代表所有药材的广泛性与同一性,仅作分析参考。结论确定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Br.的成熟干燥的种子,为陕西的道地药材,分为统货与选货。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植物名称、基原、产地、功效等方面对黄柏进行考证,为其现代用药安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立足历代主流本草文献,对黄柏打关信息进行梳理和考证。结果:黄柏植物名称经历了蘖(niè)木→蘗(bò)木→檗木→黄檗的变化,由此也引发了原植物在宋代前后的变迁。古代本草所记载的"檗木""黄檗"及"黄柏"均指现今的川黄柏,关黄柏为后起药材,历代本草无记载,1941年《朝鲜药局方》始有关黄柏的记载。黄柏的性味和功效古今较为统一。结果:厘清了黄柏名称及原植物的变化,以及产地和功效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鳖甲是临床常用药物,现代对鳖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鲜见文献研究.该文在系统查阅鳖甲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历代本草方书中的相关内容,对鳖甲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及用药禁忌进行全面考证.通过考证发现,在基原上,古籍文献所载的鳖甲当来源于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的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梳理丁香的本草源流,为丁香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本草典籍、文献及现代本草学专著,对丁香的名称、形态、产地及采收季节、药用部位与功效以及在蒙族医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证。结果 明确丁香的中药基原以及在蒙族医药中的应用。结论 古籍中的丁香在形态、产地、采收季节以及功效等方面上与现代专著中桃金娘科植物丁香基本一致,推测古今药用丁香为同一种。且丁香在蒙族医药中应用广泛,为蒙族医药中常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植物药。  相似文献   

11.
崔宇宏  高天爱  安志强 《光明中医》2011,26(8):1712-1714
目的找出薄荷和留兰香的鉴别方法。方法通过药材来源、性状、显微特征、薄层鉴别、气相色谱鉴别等方法,对薄荷和留兰香进行对比鉴别。结果薄荷和留兰香在上述几个方面都有区别。结论留兰香不能混充薄荷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穿心莲膏中穿心莲的定性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穿心莲膏中穿心莲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在薄层色谱中检出穿心莲的鉴别特征斑点,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所建方法操作简单,专属性强,可有效用于穿心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近缘种药材垂盆草与佛甲草的比较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属于近缘种、外形极似的药材垂盆草与佛甲草进行鉴定比较研究。方法:采用显微鉴定法研究两者茎的横切面及粉末的显微特征;采用薄层色谱比较两者的异同。结果:垂盆草与佛甲草茎横切面组织特征十分相似,但在导管数目、髓部形状及含紫红色物质的细胞数目等有显著差异。对8月份样品而言,前者导管数一般仅有35-58个,髓部多呈三角形;后者则多达75-150个,髓部呈"Y"形。两者的薄层色谱也有较大不同。此外,不同采集期的样品在显微特征上存在某些明显差异。结论:研究结果为两种药材的应用提供了鉴定参考依据,并提示近缘植物药的显微鉴定应注意排除共性。  相似文献   

14.
金钱草和广金钱草的药理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颖  王俊文  邓君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1):2106-2111
金钱草Lysimachiae Herba和广金钱草Desmodii Styracifolii Herba都是中医治疗结石病的常用药,两者均具有清热、利尿、排石的功效,但临床应用又各有侧重,治疗肝胆结石、 黄疸、 淋证、痛风偏重于用前者,对泌尿系结石偏重于用后者。该文基于文献检索,对二者在排石、利胆、利尿、抗炎、抗氧化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行较全面的比较分析,发现二者对肾结石和胆结石都有防治作用,但广金钱草对治疗已形成的肾结石较有优势,而金钱草对已形成的胆固醇结石较有优势;金钱草对治疗肝胆系统的炎症更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易混淆品佩兰与泽兰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佩兰与泽兰中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佩兰中分离出44个峰,从泽兰中分离出45个峰.并且确认了所含的化合物.结论报道了佩兰与泽兰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二者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和含量都有很大区别,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当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6.
白花蛇舌草与混淆品松叶耳草的生药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谢志民  吕润霞 《中药材》1997,20(6):287-290
本文对白花蛇舌草与混淆品松叶耳草进行了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和薄层色谱比较鉴别,两者有明显区别,不应混用。  相似文献   

17.
细辛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与细辛药材GAP生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方法 ,总结细辛道地药材系统研究成果及其在细辛药材GAP生产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本草学、植物学、孢粉学、化学、药理学、酶化学、细胞学及RAPD技术 ,对细辛的本草沿革、植物基源、药材常规检测、花粉形态、染色体及核型、农药残留、微量元素、挥发油组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与结论 :提出了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方法 ;细辛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结论为细辛药材GAP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槲寄生是我国常用中药。古代本草大多将槲寄生与桑寄生同作桑上寄生或桑寄生记载,使得这2种中药在本草中多为混淆,基原难以明确,临床上也一直有两药混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深入的考证。该文以历代本草为基础,结合现代植物形态,对槲寄生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性味功效等方面进行了考证,为槲寄生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唐以前,槲寄生多记载为桑上寄生;自唐朝出现槲寄生之名;宋代以后出现了两种寄生的记载;至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才将槲寄生与桑寄生正式列为2种中药,并明确了槲寄生的基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古本草中记载槲寄生的产地为河南灵宝和江苏徐州等,后逐渐北移,主产于东北及华北等地。古代以寄生在桑树上、断面深黄、果实汁液黏稠者为佳,常于三月三日春季采收,阴干,用铜刀将其与根、枝、茎、叶细锉,不可见火。现多为冬季至次春采收,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古本草中桑上寄生味苦、甘,性平,有追风湿,坚肾,助筋骨,益血脉,安胎元的功效,与现代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功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20.
益母草饮片标准汤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益母草饮片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标准。制备13批不同品质的益母草饮片标准汤剂,对盐酸益母草碱和盐酸水苏碱进行含量测定、计算其转移率、测定出膏率及pH、建立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果 13批益母草饮片标准汤剂中盐酸益母草碱和盐酸水苏碱转移率分别为30.0%~53.4%,67.0%~82.6%,干膏得率12.1%~18.3%,pH 5.87~6.22,并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软件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确定了12个共有峰,对13批益母草饮片标准汤剂分别进行相似度评价,其相似度均大于0.9。该研究中益母草饮片制备方法规范,指纹图谱相似度高,其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可为益母草配方颗粒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