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报道采用自膨胀专用颅内支架Neuroform和生物活性弹簧圈Matrix栓塞1例宽颈海绵窦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一女性48岁多发性脑动脉瘤病人,在栓塞其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后5个月,采用国际上第1个专用颅内支架Neuroform和第1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弹簧圈Matrix栓塞另一伴发的宽颈海绵窦动脉瘤.结果支架成功置入载瘤动脉的瘤颈处,并经插入支架网眼内的微导管在动脉瘤内填入3个Matrix电解脱弹簧圈,动脉瘤闭塞95%以上,载瘤动脉通畅.病人无神经功能症状,弥散加权MR未见脑缺血灶,MRA和TCD未见脑血管痉挛,术后5 d出院.结论Neuroform颅内支架使用方便、安全,适用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特别适用于迂曲的脑血管.  相似文献   

2.
Neuroform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Neuroform支架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效果。方法1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使用Neuroform自膨式颅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将预装好的Neuroform支架系统引入载瘤动脉处,通过同轴导管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支架释放后,行可脱弹簧圈栓塞术;术后维持全身肝素化48h。结果动脉瘤100%栓塞8例,95%栓塞2例,1例后交通动脉瘤,在支架释放后,颈内动脉痉挛,放弃栓塞,改为二期栓塞治疗。4例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结论Neuroform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可克服目前血管内治疗的技术障碍,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改善宽颈动脉瘤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各种辅助栓塞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运用各种辅助栓塞技术包括微导丝微导管辅助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及血管内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73例,共89个动脉瘤,其中9个为非宽颈动脉瘤。结果完全栓塞或大部栓塞73个,瘤颈残留5个,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2个,死亡3例。45例获得临床随访,1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1年余再次出血,因瘤颈复发行栓塞治疗后愈合可,其余病人未见复发。结论颅内宽颈动脉瘤处理困难,选择合适血管内辅助栓塞技术,有助于提高宽颈动脉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急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和安全性。方法急诊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2例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术中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操作。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到位并释放,动脉瘤致密栓塞17例;90%栓塞4例;姑息栓塞1例,为基底动脉中段血泡样动脉瘤,瘤体微小无法致密栓塞,仅动脉壁突出处姑息放置1枚弹簧圈,术后第3天再次出血,最终死亡。存活21例术后随访3~6个月,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无支架移位,载瘤动脉均通畅。结论对于破裂的宽颈动脉瘤,急诊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101管内芰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6例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植入Neuroform支架掇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超选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弹簧圈,结果 5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微弹簧陶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自膨胀颅内支架(Neuroform)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宽颈脑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对2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通过Renegade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并将微导管超选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或预先将另一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通过微导管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20例患者支架均准确定位释放,18例动脉瘤腔被100%致密填塞,另2例被95%填塞;术中1例发生支架移位,3例发生脑血管痉挛。临床随访2~12个月,均无再出血及脑梗死等症状发生。8例于术后3~8个月内行DSA检查:6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见显影,2例瘤颈有部分残留者,1例无变化,另1例原有瘤颈残留未再显影。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MTI球囊重塑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总结22例26个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经验。均采用新型球囊Hyperglide或Hyperform置于载瘤动脉处,同时将微导管置于动脉瘤内,充盈球囊以封闭瘤颈口后将合适的弹簧圈推送进入动脉瘤内,重复进行充盈球囊和填塞过程,直至动脉瘤致密填塞。结果19例23个动脉瘤成功填塞;1例前交通动脉瘤因血管迂曲致球囊不能到位而改用其他技术栓塞;另1例前交通动脉瘤因球囊选择不当,瘤颈封堵不完全,导致部分弹簧圈移位进入载瘤动脉;1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病人死亡。结论新型球囊重塑技术有助于达到宽颈动脉瘤致密、有效的栓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12例颅内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4枚和Enterprise 8枚.结果 12枚支架均成功释放,所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其中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瘤颈残留1例,瘤体显影2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9例,3~4分2例,5分1例.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造影11例,其中动脉瘤获致密栓塞8例,均未见复发;瘤颈残留1例,术后6~12个月复查示瘤颈显影明显减淡;瘤体显影2例,术后12个月复查示瘤腔消失.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栓塞致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编织铆定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不规则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应用编织铆定技术辅助栓塞治疗的36例颅内破裂不规则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26例单纯通过编织铆定技术栓塞,没使用支架、球囊辅助技术,无弹簧圈脱出,编织铆定技术成功率为72.22%;10例(27.78%)经过反复调整,仍然有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给予补救性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9例(90.36%),次全栓塞7例(9.64%)。无术中出血事件,无栓塞事件。36例术后6个月CTA或DSA随访,采用编织铆定技术栓塞26例中,2例瘤颈处部分复发,再次补充栓塞;而使用补救性支架辅助栓塞的10例无复发。结论 对于颅内破裂不规则宽颈动脉瘤,急性期不适合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时,只要选择好适应证、掌握好技术要点,单根微导管编织铆定技术虽然不能栓塞所有的宽颈不规则动脉瘤,而且有一定的复发率,但能够明显降低急性期支架的使用率,对一些病人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技巧及结果。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76例80个颅内动脉瘤。对23个宽颈动脉瘤采用瘤颈成形辅助技术栓塞治疗,其中球囊辅助成形术治疗动脉瘤4个,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治疗5个,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14个。6个巨大动脉瘤5个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个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48个(64.9%。48/74),90%以上栓塞11个(14.9%,11/74),疏松(90%以下)栓塞15个(20.3%,15/74)。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5.3%,4/76),2例死亡。结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等优点。采用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瘤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支架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和减少脑梗死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种辅助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多种辅助技术(球囊重塑形、支架辅助、导丝辅助、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2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20个,大部栓塞动脉瘤3个,5例患者于术后出现缺血性脑卒中,2例遗留肢体活动障碍或感觉障碍,死亡1例。18例患者获随访3~32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球囊重塑形、支架辅助、导丝辅助、双微导管技术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5月至2017年9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83例(89枚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使用LIVS支架90个,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1枚;支架全部与微导管平行释放,术中完全释放支架61枚,半释放支架28枚;栓塞后即刻DSA示,Raymond分级Ⅰ级64枚,Ⅱ级22枚,Ⅲ级3枚。术中发生血栓形成4例(3例为支架内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随访4~36个月;DSA复查52例,6例由即刻栓塞Raymond Ⅱ级转变为Ⅰ级,3例复发;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 63例,2分 9例,3分及以上11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可行、安全,疗效显著;但支架内血栓事件以及如何选择适当型号的支架,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14例,90%以上栓塞4例,90%以下栓塞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血栓形成1例,血管痉挛2例,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球囊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其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9月我科按照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不同形态采用不同支架技术治疗的23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这23例均为囊性宽颈动脉瘤,其中采用单侧支辅助弹簧圈栓塞16例,单侧支架+微导管或微导丝辅助栓塞2例,双侧支架辅助栓塞5例。结果23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 Ⅰ级9例,Ⅱ级4例,Ⅲ级10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手术后6d死亡。22例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为0~1分。16例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1~46月,平均13.5月,其中动脉瘤不显影10例,改善2例,稳定3例,复发1例;无再出血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分又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后交通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后交通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24例,未破裂2例;术前Hunt-Hess分级:0级2例,Ⅰ级8例,Ⅱ级7例,Ⅲ级8例,Ⅳ级1例.均采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手术前后给予常规抗凝.结果 动脉瘤腔致密填塞20例,填塞90%以上3例,填塞90%以下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大脑前动脉血栓性脑梗死1例,颈内动脉痉挛1例,无死亡病例.23例随访6~48个月,平均15个月,DSA复查未发现支架塌陷、移位及微弹簧圈脱落、移位.结论 采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可提高后交通宽颈动脉瘤腔的致密填塞率,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16.
可回收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新型可回收的自膨式支架(LEO)在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性能和初步应用体会。 方法 应用LEO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9岁~78岁,平均年龄(58±6)岁。LEO支架6例采用半释放技术;2例采用先填微弹簧圈,待弹簧圈栓塞完全,再在动脉瘤开口覆盖LEO支架;2例采用先释放LEO支架,微导管再行穿过支架网眼,填塞微弹簧圈,将动脉瘤栓塞。在释放支架过程中,支架可自如进出其外套管(VASCO+),使之释放在动脉瘤颈最佳位置。 结果 9例应用LEO辅助的动脉瘤均被完全栓塞,1例部分填塞。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h患者,急症栓塞后,支架内出现血栓并发症,经溶栓将支架内栓子溶解。 结论 可回收自膨式支架可稳妥释放在前交通宽颈动脉瘤开口的最佳位置,有效保护载瘤动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高原地区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长期预后。 方法 对2007年-2011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完成且接受随访的3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未破裂 宽颈动脉瘤的久居高原患者,术后3年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明 确支架内狭窄发生率、动脉瘤复发情况。调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情况。 结果 32例患者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架内狭窄5例(15.6%),均为术后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动 脉瘤复发6例(18.8%),其中2例(6.3%)为小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动脉瘤体部分显影;4例(12.5%) 为超过1.5 cm的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大型动脉瘤。3年随访期内无一例患者因栓塞后动脉瘤破裂。 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高原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术式有效、可行,复发率较低,支架内 狭窄发生率与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规范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LVIS jr支架在载瘤动脉直径≤3.0 mm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7例载瘤动脉直径≤3.0 mm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4 mm或体颈比<2),应用LVIS jr支架行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分析术毕即刻造影、术中并发症、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改良RANKIN量表(MRS)等随访结果。结果 37例动脉瘤患者,栓塞后即刻改良Raymond分级:1级20个(54.05%),2级6个(16.21%),3级11个(29.72%)。术中血栓事件3例(8.10%)。术后复查17例(45.94%),复查时改良Raymond分级、MRS评分较出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LVIS jr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治疗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60例脑动脉瘤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总结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经验。方法60例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宽颈脑动脉瘤,均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共栓塞脑动脉瘤63枚,球囊和微导管到位成功率达100%。3例在放置弹簧圈时发生动脉瘤出血,其余动脉瘤栓塞均顺利(2例需联合支架治疗)。术毕造影动脉瘤达致密栓塞50枚,次全栓塞8枚,大部栓塞5枚。出院时,3例术中出血病人1例恢复良好无后遗症,1例留有肢体偏瘫,另1例因出血较重昏迷不醒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余病人中以SAH起病的有10例留有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另47例病人恢复良好。1年以上DSA随访病人12例,均未见动脉瘤的明显复发。结论使用球囊辅助技术有利于宽颈动脉瘤的弹簧圈填塞,扩大了动脉瘤栓塞治疗的适应证,提高了栓塞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专用自膨式支架(LEO支架)在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10例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DSA造影证实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所致。术前采用1.5T场强磁共振行MRA或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三维重建,亦可直接行DSA全脑血管造影。首先将LEO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塞弹簧圈。结果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其中1例在第一个LEO支架释放过程中发现支架膨胀不完全,将支架回收入鞘管,撤出体外,更换支架成功释放。支架放置成功后,进行弹簧圈栓塞,填塞过程中反复行DSA动脉造影,至动脉瘤腔内无对比剂充盈,完成栓塞治疗。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支架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LEO颅内专用自膨式支架,专为适应颅内迂曲血管径路设计,具有支架到位容易、定位准确、可控制释放优点,使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