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上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科确诊的上肢动脉栓塞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治疗上均采用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并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即刻症状改善情况,溶栓时间,溶栓后症状恢复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术后患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恢复,恢复率100%(10/10)。置管溶栓时间为(2.1±1.4)d,并发症发生率为60%(6/10),均为轻度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血红蛋白尿,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严重出血、肢体坏死、截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上肢动脉栓塞,具有微创、高效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导管用于急性动脉栓塞治疗中的诊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应用Angiojet血栓清除导管治疗的27例急性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下肢动脉栓塞19例,上肢动脉栓塞2例,肠系膜动脉栓塞3例,肾动脉栓塞3例,所有患者均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明确诊断,并使用Angiojet血栓清除导管清除血栓后再联合溶栓导管溶栓等治疗.通过观察患者术后相应部位缺血症状缓解情况、尿激酶总量、并发症发生率来评价其疗效.结果 24例(88.9%,24/27)患者均顺利开通栓塞段血管,相应缺血症状消失,恢复良好,平均溶栓时间1.5 d,尿激酶平均用量(42.0±4.3)万U,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绪论Angiojet血栓清除导管能够较彻底地清除血栓,恢复血供,对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介入性动脉内置管于血栓处,局部持续泵入尿激酶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32例急性外周动脉栓塞病人,采用Seldinger法经健侧动脉穿刺引管行动脉造影,发现动脉血栓部位后,用导管导丝插入,捣碎血栓抽吸后留置导管,开口抵于血栓近端,持续泵入尿激酶溶栓,每小时5万单位。12~24 h后造影复查,根据血栓溶解情况及时灵活调整导管位置。结果急性动脉栓塞病人治愈率为96.9%。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动脉内血栓局部持续泵入尿激酶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急性上肢动脉栓塞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比较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0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收治的所有急性上肢动脉栓塞患者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方法 及结果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21~86岁,平均(63±15)岁.手术组31例行肱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非手术组29例行抗凝溶栓祛聚治疗.经统计学分析,手术组Cooley疗效分级优于非手术组(P<0.05).手术组治疗后桡动脉、尺动脉搏动恢复情况与治疗前临床表现、体征及血栓位于远近端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而非手术组治疗后桡动脉、尺动脉搏动恢复情况与临床体征中无动脉搏动和血栓位于远端或近端相关性明显(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患者年龄和Cooley疗效与生存时间有关.结论 积极的手术取栓对患者栓塞上肢的血运及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加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K-MB峰值、cTnT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复发率、病死率和心衰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以有效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血栓抽吸联合经抽吸导管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的应用。方法46例急诊PCI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血栓抽吸和经抽吸导管注药后行PCI)和对照组(23例,血栓抽吸后行PCI)。观察TIMI血流、肌钙蛋白I峰值、术后ST段下降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实验组TIMI血流、肌钙蛋白I峰值、术后ST段下降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抽吸联合经抽吸导管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缺血性疾病综合性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急、慢性下肢缺血患者分别采用经导管局部尿激酶溶栓术、经导管血栓抽吸术、血管腔内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多种介入治疗方法.结果:7例急性患者行持续导管内溶栓 经导管血栓抽吸术,6例血栓48 h内完全溶解,血管再通,1例部分再通;21例慢性患者,6例行球囊成形术,2例术后12 h血管再次闭塞,最后行内支架植入术,1例行髂动脉支架植入术 股动脉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其余15例共植入内支架22枚.结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血管内治疗应综合应用多种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许学明  黄鹏 《当代医学》2010,16(29):533-535
目的评价介入性动脉内置管于血栓处,局部持续泵入尿激酶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急性外周动脉栓塞病人,采用Seldinger法经健侧股动脉穿刺引管行动脉造影,找出动脉血栓部位后,将导管导丝插入,把溶栓导管引入血栓中,先给予高浓度尿激酶脉冲灌注,后持续泵入尿激酶,定期造影复查,根据血栓溶解情况及时灵活调整导管位置及尿激酶用量。结果急性动脉栓塞病人治愈率为83.3%,无出血等严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动脉内血栓局部溶栓及持续泵入尿激酶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方法。方法在Fogany取动脉血栓导管取栓术中应用硬膜外麻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16例。结果术后16例患者术肢动脉血流通畅,效果满意。结论在Fogarty取动脉血栓导管取栓术中应用硬膜外麻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是一种比较有效而且经济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袁庆文  熊吉信 《九江医学》1999,14(3):132-133
目的:观察Fogarty导管对肢体动静脉急性血栓的取栓效果。方法:采用Fogarty导管对20例20条肢体的急性动静脉血栓进行取栓。结果:7例动脉栓塞的肢体血运恢复,1例动脉栓塞死亡,11例静脉血栓的肢体功能恢复。结论:Fogarty导管了以栓术优于手术切开取栓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traub血栓旋切器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经Straub血栓旋切器治疗的26例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下肢动脉彩超或下肢动脉CTA诊断明确,接受介入经皮穿刺下肢动脉造影,对下肢动脉病变行血栓切除减容治疗,术中造影评估血运改善情况,评估血流通畅程度。结果 26例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成功率92.3%。26例获随访1~12个月,24例血管保持通畅,2例再次血栓形成。结论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栓塞,能够迅速清除血栓、恢复血流,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急诊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探讨动脉闭塞(包括动脉栓塞和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疾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①导管内灌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或留置导管持续溶栓治疗;②机械导管碎栓负压抽吸伴药物溶栓治疗;③对局限狭窄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TA)和支架成形术。其中锁骨下动脉1例,骼动脉6例,股动脉5例,胭动脉2例,胫前、胫后及腓动脉和足部动脉2例。结果咒~(球囊扩张成形)或支架置入术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复通率100%,溶栓术后,血栓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患肢远端血运明显改善或恢复,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DSA或B超随访,动脉均保持通畅。其中1例介入术后1周,因高血压病脑干出血死亡;3例脉管炎血栓坏疽者;2例截肢。结论采用急诊机械性和药物性溶栓术,结合PTA和支架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可有效地解除动脉闭塞,降低截肢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装置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入选50例患者,将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送至闭塞病变血栓前,将其尾端的注射器抽成负压状态,前后移动抽吸导管,从近端至远端尽可能深地进行抽吸。结果冠脉造影均提示大量血栓征象,抽吸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负荷明显降低,36例可见红色血栓,42例即刻恢复TIMIⅢ级血流,8例恢复TIMIⅡ级血流。均行支架治疗,术后前向血流均达到TIMIⅢ级,血管开通率100%。结论 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MI患者中能有效地减少梗死相关血管内的血栓负荷及远端栓塞,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即刻的远端心肌血流灌注,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us,PCI)已成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MI)的首选治疗方式.随着急诊PC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逐步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研究显示对于AMI患者,单纯使用传统的PCI术,常常导致血栓的碎裂与脱落,引起远端大量微小血管栓塞,造成“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从而影响到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增加急诊PCI患者的病死率[1].目前,急性心梗患者在行急诊PCI治疗时,对于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处理冠状动脉内血栓从而减少“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已经达成共识.然而,对于急诊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后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如何,是否会造成不良事件,尚有疑惑.为此,本文通过回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脉、静脉血栓属于"血栓栓塞病"的一种。本文主要探讨,以介入手术为基础的各种介入手段和方法,在动脉、静脉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及普及推广的意义,从而改善多年来困绕临床医学,对该病内外科治疗效果普遍不佳的局面。方法介入治疗血栓栓塞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大腔导管(6F-12F的导管)直接抽吸术。2)体外留置导管(4F-5F的导管)针对靶血管内血栓以生理盐水结合融栓药物直接灌注融栓术。3)借助各种旋切抽吸血栓器械的血栓旋切抽吸术。4)预防性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5)球囊扩张挤压术。结果我们把以上的几种方法有机灵活的结合起来,在临床资料齐全的前提下,对临床高度怀疑为该类疾病的病人行血管造影,对证实为"血栓栓塞病"的病人,结合临床资料、病人体征及DSA影像判定血栓所处的时期及栓塞所处的程度,即时拟订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案,灵活的把各种介入手术方法治疗该病的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该病的治疗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实践证明介入的几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治疗该类疾病,明显优越于内科保守的经静脉药物融栓。其创伤小、疗效佳、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显著超越于外科手术对该类疾病以传统的血管搭桥术、旁路移植术之上。所以,我们认为,有机灵活的运用介入手术的各种融栓手段及办法,是目前治疗"血栓栓塞病"最为行之有效、最为经济实惠、甚至最为流行的一种全新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医疗费用的特点,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目前,大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支架机械取栓和血栓抽吸治疗.脑动脉内血栓抽吸是一种应用专门的抽吸导管置于血栓近端,然后通过负压抽吸取出...  相似文献   

17.
李建民  朱莉  殷屹刚  王如珠  林杰 《吉林医学》2014,(25):5551-5553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7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血栓负荷,其中观察组49例介入治疗前给予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对照组48例行传统PCI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梗死血管的TIMI3级血流、术后1 h ST段回落百分比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球囊使用少于对照组,两组在植入支架、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术后三个月随访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ST段心肌梗死可减少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减少手术中球囊使用,同时不增加手术的风险,有利于改善心肌灌注,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在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中,评价血栓抽吸和梗塞相关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与单纯血栓抽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绵阳市中心医院2011—2013年的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并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230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和梗塞相关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组和单纯血栓抽吸组。记录如下数据:介入治疗后即刻TIMI(Thromblysisinmyocardial infacrtion,TIMI)等级、90min内sT段回落的百分比,cTnI峰值,介入治疗术后7d和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以及严重出血发生。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临床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血栓抽吸和梗塞相关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组较单纯血栓抽吸组具有更高的TIMI3级血流和sT段完全回落到基线的比例,更低的cTnI峰值而左室收缩功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两组在住院期间严重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和梗塞相关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较单纯血栓抽吸能更好的改善心肌灌注,减少心肌坏死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同时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中,评价血栓抽吸和梗塞相关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与单纯血栓抽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绵阳市中心医院2011~2013年的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并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230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和梗塞相关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组和单纯血栓抽吸组。记录如下数据:介入治疗后即刻TIMI(Thromblysis in myocardial infacrtion,TIMI)等级、90min内ST段回落的百分比,c Tn I峰值,介入治疗术后7d和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以及严重出血发生。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临床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血栓抽吸和梗塞相关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组较单纯血栓抽吸组具有更高的TIMI3级血流和ST段完全回落到基线的比例,更低的c Tn I峰值而左室收缩功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两组在住院期间严重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和梗塞相关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较单纯血栓抽吸能更好的改善心肌灌注,减少心肌坏死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同时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抽吸导管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则实施抽吸导管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积分、血流分级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血栓积分、血流分级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