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和原则;提高对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双侧5枚动脉瘤患者一期单侧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经过及术后恢复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结果行经翼点入路一期单侧开颅夹闭了5枚颅内动脉瘤(右侧大脑中动脉2枚,前交通动脉1枚,左侧大脑中动脉2枚),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结论颅内多发动脉瘤占动脉瘤总发病率约10%~15%,一期开颅手术治疗可以一次解除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且可以避免多次手术对患者生理及心理造成的创伤。  相似文献   

2.
正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时,准确判断责任动脉瘤至关重要。本文报道颅内多发动脉瘤责任动脉瘤误判1例。1病例资料患者,女,51岁。因突发剧烈头痛、意识不清5 h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嗜睡,左侧瞳孔直径2.0 mm、右侧3.5mm,对光反射均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脑膜刺激征阳性。头颅CT检查发现双侧脑底池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外侧裂池稍多(图1A)。急诊行头颅CTA检查,发现双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5岁.突发意识不清伴呕吐15 h入院.既往"高血压"10余年,最高达190/100 mm Hg.头颅CT示:脑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CTA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多发动脉瘤(图1a),DSA(图1b)与CTA结果一致.动脉瘤夹闭术中沿左侧PICA主干分离、探查,可见3个动脉瘤,最大者颈部见小突起,分别用T710、T710、T712三枚动脉瘤夹完全夹闭,颈部小突起用小功率电凝后生物胶固定.复查颅脑CTA示:PICA多发动脉瘤已夹闭,顶部一个动脉瘤遗漏(图1 c).再次手术见左侧PICA远心端一微小动脉瘤,最大横径约1 mm,用小功率电凝后,继续向远心端分离,可见一大动脉瘤(1号瘤体)突入第四脑室,用T712动脉瘤夹完全夹闭并切除瘤壁,标本送病理(图1d).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6周病情无复发.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69岁.间断头痛2个月,阵发性发作,以额颞部疼痛明显,头痛时感双眼胀痛.头颅CT和MRI提示左侧顶部病变,5.4 cm ×5.2cm×4.5cm大小(图1).完善术前检查,欲行手术前1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动眼神经麻痹.查体:神志清,右上睑下垂,右侧瞳孔4mm,直接、间接光反射均未引出,眼球内收受限.急查头颅CTA提示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图2.3).全麻下,先经右侧翼点入路,夹闭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再做左侧顶枕部“马蹄”形切口全切脑膜瘤,改变头位经左侧翼点入路夹闭左侧后交通动脉瘤,术中发现左侧眼动脉起始部有小动脉瘤,无法夹闭,用棉丝包裹,行眼动脉瘤加固术.  相似文献   

5.
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ICA)动脉瘤非常罕见,发病率在颅内动脉瘤中不足1%,远端动脉瘤更少见,约占0.1%[1],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 患者,男,57岁,头痛头晕10 d,加重伴意识障碍、四肢抽搐1 d于2008年9月13日入院.院外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模糊,GCS评分12分,颈抵抗,克氏征(+),四肢肌力Ⅳ级.入院后3 d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左侧AICA远端近内听孔处动脉襻发出一个3 mm×3 mm的类圆形动脉瘤,窄颈,顶部朝向外侧(图1).诊断:左侧AICA远端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Ⅲ级.  相似文献   

6.
患者 女,55岁.以"突发头痛、头晕、恶心、频繁呕吐3h"为主诉入院.查体:Hunt-HessⅡ级,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2.0mm,对光反应迟钝,颈强4横指,脑膜刺激征(+),四肢肌力肌张力略差,双侧巴氏征(+).急查头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头CTA提示:左侧大脑多发动脉瘤(4个)(图2),急诊行开颅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给予4个动脉瘤夹一次夹闭成功,术中脑组织无肿胀,骨瓣复位,3枚颅骨锁固定,硬膜下、硬膜外各放置引流管一根.术后立即转入神经外科ICU监测.给予抗脑血管痉挛、止血、营养神经、抗炎、脱水等治疗,术后3d复查头CT(图3),与术前相比,恢复佳,无脑积水.术后13 d复查头颅CTA:动脉瘤无残留,动脉瘤夹位置良好,血管显示佳(图4).术后15 d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发性颅内动脉瘤(MIA)的一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冠状切口一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MIA患者23例,共48个动脉瘤,其中夹闭动脉瘤45个,包裹动脉瘤3个。结果术后复查DSA或CT血管造影均示动脉瘤夹闭满意。术后肢体偏瘫5例,脑脊水6例,均经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5月~5年,患者恢复良好20例,中残3例;本组无死亡病例,无动脉瘤复发。结论对于需双侧开颅才能完全处理的MIA,术前经充分评估后,采用一期双侧开颅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自2006年9月至2014 年10月单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29例(共62个动脉瘤),术后随访0.5~9年,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29例患者共62个动脉瘤均获一期一侧手术夹闭,其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1个,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3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8个,眼动脉动脉瘤4个。术后DSA或CTA复查示动脉瘤完整夹闭,载瘤动脉畅通。据GOS评分判断预后:恢复良好15例,中残5例,重残6例,死亡3例。结论 单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可行,应根据患者特点,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改良冠状入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多发动脉瘤(左右侧各2个)采用改良的冠状入路:常规冠状入路皮肤切口,一侧骨瓣采用常规翼点入路骨瓣,另一侧采用翼点锁孔入路骨瓣。一次手术夹闭4个动脉瘤。结果成功夹闭3枚动脉瘤,电凝后包裹1枚微小动脉瘤,术后10 d复查DSA,4枚动脉瘤均未见显影。结论改良冠状入路可以一次手术安全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区域多发动脉瘤,是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入路夹闭双侧多发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12例颅内双侧多发性动脉瘤,其中8例采取了单侧入路治疗双侧颅内动脉瘤。病人均为Hunt-Hess分级Ⅲ级以下,以双侧后交通动脉瘤最常见。采用单侧翼点入路,夹闭本侧动脉瘤后,继续分离对侧各间隙,直至显露对侧动脉瘤颈及载瘤动脉的近、远心段。结果成功夹闭8例共19个动脉瘤,术后6例DSA复查均示双侧多发性动脉瘤消失,载瘤血管通畅。本组无死亡。结论单侧入路夹闭双侧多发动脉瘤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避免了二次手术的优点。缺点是操作空间较狭小、位置深在,技术要求高,适合有较丰富显微外科经验者选用。  相似文献   

11.
单侧入路夹闭颅内双侧多发性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单侧入路夹闭双侧多发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12例颅内双侧多发性动脉瘤,其中8例采取了单侧入路治疗双侧颅内动脉瘤。病人均为Hunt—Hess分级Ⅲ级以下,以双侧后交通动脉瘤最常见。采用单侧翼点入路,夹闭本侧动脉瘤后,继续分离对侧各间隙,直至显露对侧动脉瘤颈及载瘤动脉的近、远心段。结果成功夹闭8例共19个动脉瘤,术后6例DSA复查均示双侧多发性动脉瘤消失,载瘤血管通畅。本组无死亡。结论单侧入路夹闭双侧多发动脉瘤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避免了二次手术的优点。缺点是操作空间较狭小、位置深在,技术要求高,适合有较丰富显微外科经验者选用。  相似文献   

12.
1 病历摘要 女,58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剧烈头痛2h入院.查体: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光反射迟钝,眼球运动正常,言语含糊,颈项强直,四肢肌力Ⅳ级.Hunt-Hess Ⅲ级.头部CT示:鞍上池、环池、脑沟、纵裂池内可见高密度影,右侧外侧裂周围高密度类圆形占位病变,直径约2.7 cm .DSA示:右侧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直径约2.6 cm.头部CTA示:右侧颈内动脉分叉处26.1 mm × 25.2 mm类圆形影(图IA-IC).入院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颈内动脉分叉处巨大动脉瘤.全麻下行动脉瘤夹闭术,显微镜下打开外侧裂,可见巨大动脉瘤.暴露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临时阻断右侧颈总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待动脉瘤搏动消失,穿刺未能抽出动脉血,切开瘤壁去除斑块,用3枚动脉瘤夹成功夹闭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本组76例MIA中,同时治疗责任和非责任动脉瘤52例.仅经翼点开颅显微手术夹闭34例,其中一次性夹闭32例,分次夹闭2例;行血管内栓塞,一次性栓塞11例;栓塞结合夹闭治疗7例.仅治疗责任病灶24例.结果 手术夹闭的34例(68个)动脉瘤经DSA或CTA复查,63个夹闭完全,2个瘤颈残留,3个包裹.血管内栓塞的11例25个动脉瘤经DSA复查,22例栓塞完伞,3个动脉瘤栓塞不完全.栓塞加夹闭的7例15个动脉瘤消失.结论 MIA治疗应个体化分析,采用夹闭手术与血管内栓塞相结合,尽量一期治疗,从而降低治疗风险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70岁.突发剧烈头痛,且症状持续无缓解,无呕吐、抽搐及二便失禁.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查体,除脑膜刺激征阳性外,余未见阳性体征.DSA示:右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图1),左侧椎动脉见右侧后交通动脉(PCoA)主干多发"囊状"动脉瘤(图2),约5 mm ×2.2 mm ×2.3 mm大小,宽颈,动脉瘤上有子瘤形成,考虑为破裂动脉瘤.另一个动脉瘤大小约为2 mm×1.5 mm×1.6 mm,考虑为未破裂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改进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术,以提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前循环巨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其中3例为双侧多发动脉瘤。术中应用载瘤动脉近端临时阻断、颈部颈内动脉暂时夹闭、动脉瘤颈逐步缩窄、动脉瘤体穿刺抽吸减压、动脉瘤体切除等技术,动脉瘤夹闭后以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包裹动脉瘤,并用丝线将动脉瘤夹固定于颅底硬膜上并,术程中始终应用生理盐水加维生素C及罂粟碱冲洗。结果:10例动脉瘤手术全部成功夹闭,其中3例多发动脉瘤均一期手术成功夹闭。出院时优良者8例,轻残者2例。结论:颅内巨大动脉瘤通过术前详细的手术计划,术中改进的手术技术和预防术后血管痉挛药物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应用丝线固定动脉瘤夹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术后因动脉瘤夹的滑脱而导致患者颅内大出血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诊治的21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中发现动脉瘤43个,其中2个动脉瘤20例,3个动脉瘤1例。手术治疗18例:①一期手术一侧开颅16例,其中一侧翼点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一侧翼点常规开颅13例,其中一次夹闭3个动脉瘤1例,夹闭2个动脉瘤8例,夹闭加包裹2例,夹闭一个动脉瘤2例。②二期双侧开颅手术2例。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1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拒绝手术出院。结果术后20例全部存活,恢复出院。15例随访4个月~6年,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11例,轻偏瘫2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1例双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因手术显露困难,未处理对侧病变,术后经过良好,拒绝再次手术,出院后第10个月突然昏迷死亡。结论对于颅内多发动脉瘤应及早手术治疗,即使是双侧或多部位的动脉瘤,在可能的情况下于一期手术中通过一个入路处理所有病变。  相似文献   

17.
1 病历摘要 女,67岁;因复查发现动脉瘤体积增大于2011年2月入院.病人2年前因右侧脑梗死入院,头颅CT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2远端动脉瘤(4.5 mm×5.3 mm).本次入院CTA复查示动脉瘤7.8 mm×7.5 mm,呈梭形,载瘤动脉近端血管局限性重度狭窄.术前诊断: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动脉瘤.行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导航(Tria Plus导航系统,美国美敦力公司)引导下标记动脉瘤,取左额颞部U形切口,在神经导航实时指引下寻找动脉瘤,动脉瘤为近椭圆形,大小约7 mm×6 mm,分别用临时阻断夹夹闭大脑中动脉M2段近端和远端,分离动脉瘤后,以侧弯动脉瘤夹可靠夹闭动脉瘤,手术顺利结束.复查CTA示动脉瘤夹闭良好,载瘤动脉通畅.随访1年,病人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8.
对于幕上双侧颅内动脉瘤,如能从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所有动脉瘤,可免除二次手术。眼动脉起始部,后交通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终末分叉,前交通动脉起始部,大脑中动脉膝部分叉处,是前循环五个常见动脉瘤好发部位,通过一侧翼点入路显露对侧五个动脉瘤好发部位的显微解剖研究,评价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双侧多发动脉瘤的可行性,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锁孔技术在大脑前循环多发动脉瘤一期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锁孔手术治疗的26例(56个动脉瘤)大脑前循环多发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一侧多发动脉瘤19例,采用一侧额纹切口,经锁孔手术夹闭动脉瘤;两侧多发动脉瘤7例,采用双侧额纹切口,经锁孔手术夹闭动脉瘤。结果 26例无死亡,无残疾。56个动脉瘤,夹闭54个,筋膜包裹2个。26例术后随访6个月~10年,均健康生活和工作。结论 一期手术、一个切口、一次性锁孔手术治疗单侧或双侧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是可行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侧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适应症、手术时机及手术入路。方法对本院经单侧扩大翼点人人路一期手术治疗的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显微手术治疗方法。结果13例患者共28个动脉瘤均一期手术夹闭,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4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5个,脉络膜前动脉瘤2个,颈内动脉分又部1个,术后CTA复查示多发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无死亡病人。结论单侧扩大翼点人路显微手术可治疗部分颅内多发动脉瘤,根据多发动脉瘤的特征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可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