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在鼻内镜下对28例患者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结果28例均获治愈,无1例出现并发症,随访1年以上,均未见囊肿复发和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手术精确、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对鼻前庭囊肿的治疗作用.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来该院就诊的4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为例,患者均以经鼻内镜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对40例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经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对鼻前庭治疗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的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有患者出现并发症,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3.2±2.0)min、术中出血量(6.3±2.0)ml、术后疼痛当天疼痛评分为(2.0±1.1)分,住院时间为(3.0±0.2)d,切口愈合时间为(4.0±1.0)d,术后中位回访13.3个月,无一例患者的复发.结论:对鼻前庭囊肿患者应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和复发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2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国跃  唐兵华 《西部医学》2012,24(7):1318-1319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在鼻内镜下对24例患者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24例均获治愈。无并发症,随访半年以上,均未见囊肿复发和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手术精确、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使用鼻吸切器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疗效,探讨鼻前庭囊肿的最佳治疗途径.方法:对36例患者在鼻内镜下辅以鼻吸切器切除鼻前庭囊肿顶壁,使囊腔与鼻腔相融合.结果:36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无囊肿复发及相关并发症,均治愈.结论:鼻内镜下使用鼻吸切器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精确,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张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21-252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整理2014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均采用鼻内镜下揭盖术,切除囊肿顶盖,吸切器充分扩大囊腔,保留囊肿底壁。结果30例患者全部痊愈,术后随访1年,无1例复发及感染。结论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轻、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应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5例鼻前庭囊肿患者,在鼻内镜鼻前庭进入行囊肿顶上部切开并扩大开口,使囊腔与鼻腔合二为一,完整保留剩余底壁囊壁,术后以明胶海绵和抗生素油纱条稍加压填塞处理.结果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去除囊肿顶壁,剩余囊壁与鼻前庭皮肤黏膜相对生长融合,加快创缘愈合,术后随访2年,均未见囊肿复发及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切除囊肿上壁,实施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精确、创伤小、伤口愈合快等微创手术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在鼻前庭囊肿治疗中的优缺点,探讨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最佳途径.方法 对2004-2009年58例鼻前庭囊肿患者治疗过程行回顾性分析,5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7例行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31例行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结果 2种手术各有1例术后复发,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患者反应、切口感染情况中明显优于唇龈沟进路手术.结论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轻等优点,且复发率并不高于传统的唇龈沟进路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电动切割揭盖术与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治疗鼻前庭囊肿(NV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NVC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案分为A组与B组,各46例。A组接受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电动切割揭盖术治疗,B组接受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d切口疼痛程度和面部肿胀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复发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A组切口疼痛程度、面部肿胀程度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面部麻木、切口感染等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面部肿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相比,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电动切割揭盖术治疗NVC,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疼痛与面部肿胀,促进康复,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实验以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4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为试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患者采取鼻内镜下揭盖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经唇龈沟切口入路切除的治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中,痊愈1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无并发症患者,且随访的1年中,无并发症和复发症状;而对照组中,痊愈13例,有效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2例并发症患者,且随访的1年中,有1例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揭盖术对于鼻前庭囊肿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有并发症少、愈合快、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鼻内镜下行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2月~2009年1月采用鼻内镜经鼻前庭进路行揭盖术治疗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无复发,没有并发症发生,一段时间后,面部隆起消退,囊肿成为鼻腔一部分。结论:鼻内镜下行囊肿揭盖术操作很简单,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无并发症,反应较轻,伤口感染几率小,符合现代外科微创治疗原则,可以作为目前治疗鼻前庭囊肿的首选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切口进路切除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鼻前庭囊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唇龈沟切口进路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小,切口感染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术后观察组发生1例(2.56%)切口感染,对照组发生3例(7.69%)切口感染,经过积极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结论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疗效优于唇龈沟切口进路切除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52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采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对照组26例采用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比较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术后抗菌药物使用、切口愈合、术后复发、患者满意度等方面2种手术方式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是(15.0±5.3)min、(30.0±4.2)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是(4.0±0.6)d、(8.0±0.8)d,术中出血分别是(5.0±5.6)mL、(35.0±4.4)mL,术后并发症分别是3例、26例,患者满意度分别是96.2%、78.7%,术后复发分别是0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抗菌药物术后使用分别是口服5 d、静脉输液7 d,观察组和对照组切口均Ⅱ/甲愈合.结论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及降低抗菌药物用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鼻腔吸切器囊肿揭盖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方法鼻内镜下应用鼻腔吸切器绞除鼻前庭囊肿顶壁,使残余囊壁内膜与鼻腔黏膜相延续、囊腔与鼻腔融合为一体。结果所有病例均获治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2月囊腔与鼻腔底平齐;随访1~1.5年囊肿无复发。结论经鼻内镜鼻腔吸切器囊肿揭盖治疗鼻前庭囊肿操作简单、疗效肯定、患者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掀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方法在鼻内镜下对20例患者行鼻前庭囊肿掀盖术。结果20例均痊愈,随访1年以上,均未见囊肿复发和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掀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随访情况。方法:186例鼻前庭囊肿患者随机分为唇龈沟径路切除术组(n=92例)和揭盖术组(n=9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面部肿胀程度、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及随访情况。结果:揭盖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或少于唇龈沟径路切除术组(P<0.05);揭盖术组术后面部肿胀程度及切口疼痛程度较唇龈沟径路切除术组明显减轻(P<0.05);揭盖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唇龈沟径路切除术组(P<0.05)。结论: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痛苦轻、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李峰 《吉林医学》2013,34(12):2244-2245
目的:研究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方法,探讨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76例鼻前庭囊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76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25例患者囊腔内注射平阳霉素,Ⅱ组25例患者使用微波治疗,Ⅲ组26例患者采取经鼻内镜鼻前庭行揭盖术。结果:Ⅰ组手术时间(5.00±0.50)min,出血量(2.0±0.20)ml。Ⅱ组手术时间(7.50±0.50)min,出血量(3.60±0.30)ml。Ⅲ组手术时间(17.0±0.40)min,出血量(12.0±0.50)ml。三组出血量和治疗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鼻前庭囊肿,采取囊腔内注射平阳霉素、微波治疗以及鼻内镜经过鼻前庭行揭盖术都能取得很显著的疗效;由于微波治疗手术后容易复发,因此适用于小囊肿,而经鼻内镜鼻前庭行揭盖术则适用于大囊肿。  相似文献   

17.
唐林甫  唐奕  罗小莉 《四川医学》2011,32(10):1606-1607
目的 探讨鼻前庭囊肿切除术和揭盖术在鼻前庭囊肿治疗中的差异.方法 223例鼻前庭囊肿患者,随机分成囊肿摘除组111例和揭盖组112例,比较两种方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复发率及上唇麻木、上唇水肿发生率,随访2年.结果 囊肿摘除组:手术时间(31.2±3.8)min,出血(18.1±4.5) ml,复发9例、上唇肿胀7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4):78-80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揭盖术与传统唇龈沟径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优缺点,找出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手术方式。方法将5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予以揭盖术和传统唇龈沟径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面部肿胀程度、切口疼痛程度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揭盖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面部肿胀程度以及切口疼痛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传统唇龈沟径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唇龈沟径路,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愈合快、术后患者痛苦更小等优点,复发率相当,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三种方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桂林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鼻前庭囊肿患者45例,随机分成A、B、C三组,各15例,A组患者给予唇龈沟路径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治疗,B组患者给予鼻内镜下前庭囊肿切除术,C组患者给予鼻内镜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结果 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最短,其次为C组,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最长,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显著优于A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最短,其次为B组,A组患者的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最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面部麻木发生率、半年内复发率显著低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鼻前庭囊肿进行治疗时,鼻内镜下前庭囊肿切除术和鼻内镜前庭囊肿揭盖术的操作比较简单方便,而且微创,鼻内镜前庭囊肿揭盖术的不良反应和疾病复发率更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4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实施经齿龈沟径路囊肿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基本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情况及美容效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术后视觉模拟(VAS)评分、术中失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美容效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上皮软化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效果优于经齿龈沟径路囊肿切除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