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上颌窦息肉4例,上颌窦囊肿24例,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鼻腔及上颌窦真菌病6例。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上颌窦囊肿24例均位于上颌窦内壁、底壁、前下壁,怀疑内翻性乳头状瘤行MRI扫描,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36例患者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开口无法清除病变,改用泪前隐窝入路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彻底清除病变,随访5个月~2年,头昏、头痛、鼻出血、闷胀、鼻涕倒流、臭味、流鼻涕等症状逐渐消失,其中,有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在随访过程中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口发现上颌窦有新生物,清除并行病理证实为复发,其根用电凝吸引器电凝,随访至今无复发,其余35例经鼻内镜随访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黏膜光滑,下鼻道开窗口形态良好。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视野宽、创伤小,便于上颌窦内病变的观察和清除,不留死角,疗效满意,维护了鼻腔正常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52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采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对照组26例采用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比较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术后抗菌药物使用、切口愈合、术后复发、患者满意度等方面2种手术方式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是(15.0±5.3)min、(30.0±4.2)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是(4.0±0.6)d、(8.0±0.8)d,术中出血分别是(5.0±5.6)mL、(35.0±4.4)mL,术后并发症分别是3例、26例,患者满意度分别是96.2%、78.7%,术后复发分别是0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抗菌药物术后使用分别是口服5 d、静脉输液7 d,观察组和对照组切口均Ⅱ/甲愈合.结论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及降低抗菌药物用量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全麻支撑喉镜下喉内镜手术中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支撑喉镜下喉内镜手术中并发症的病因及处理.方法 总结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0月,我科住院的91位患者,全麻监视器下连接支撑喉镜与喉内镜,施行喉部微创手术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术后共出现并发症12例.1例重度喉痉挛并发症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另1例因广泛声门部水肿而窒息;其他并发症有牙齿脱落、牙齿松动、声带损伤等.结论 全麻支撑喉镜下喉内镜手术应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测与治疗,警惕全麻苏醒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若拔除气管插管中出现窒息,应面罩加压给予纯氧.根据病情再次插管人工通气或环甲膜切开或气管切开术等,以抢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隐蔽部位鼻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及疗效分析.方法 对70例隐蔽鼻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岀血部位为:嗅裂鼻中隔面27例(38.6%);下鼻道后穹窿部19例(27.1%);鼻中隔中后部12例(17.1%);中鼻道后部8例(11.6%);蝶窦前壁1例(1.4%);下鼻道前端1例(1.4%);鼻底部1例(1.4%);吴氏静脉丛1例(1.4%).70例患者均找到出血点,电凝或局部填塞止血,1次治愈67例,2次治愈3例;总有效率100%,随访2个月无复发.结论 鼻内镜技术可准确发现隐蔽性鼻出血的岀血部位,并对岀血部位进行准确电凝或填塞,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总结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5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在45例肿瘤直径小于4cm且生长在腮腺浅叶内的患者中,27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18例行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另外2例肿瘤直径大于4cm和3例肿瘤生长在腮腺深叶的患者行全腮腺切除术,观察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肿瘤复发。腮腺浅叶切除27例并发术侧暂时性面瘫3例,Frey综合征3例;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18例并发术侧暂时性面瘫2例,Frey综合征5例;5例全腮腺切除患者均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对于生长在腮腺浅叶内直径小于4cm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额隐窝区域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对额窦疾病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的意义。方法选择62例患者做冠状位鼻窦多排螺旋CT扫描,观察影像学上鼻丘气房、钩突上端附着点、额气房、眶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结果鼻丘气房出现率67.7%,钩突前上部参与构成鼻丘气房的内壁、上壁、下壁和后壁,后上部向上可有单一附着点或2个附着点,钩突后上部的单一附着点主要位于眶纸板,也可附着于中鼻甲或颅底,钩突后上部的2个附着点主要附着于眶纸板和颅底,额泡气房Ⅰ、Ⅱ型(40.3%)最多见,Ⅲ和Ⅳ型(12.9%)少见,额窦间隔气房的出现率5.6%。结论多排螺旋CT能良好地显示额隐窝解剖结构,为额窦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7.
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上颌窦息肉4例,上颌窦囊肿24例,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鼻腔及上颌窦真菌病6例。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上颌窦囊肿24例均位于上颌窦内壁、底壁、前下壁,怀疑内翻性乳头状瘤行MRI扫描,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36例患者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开口无法清除病变,改用泪前隐窝入路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彻底清除病变,随访5个月~2年,头昏、头痛、鼻出血、闷胀、鼻涕倒流、臭味、流鼻涕等症状逐渐消失,其中,有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在随访过程中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口发现上颌窦有新生物,清除并行病理证实为复发,其根用电凝吸引器电凝,随访至今无复发,其余35例经鼻内镜随访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黏膜光滑,下鼻道开窗口形态良好。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视野宽、创伤小,便于上颌窦内病变的观察和清除,不留死角,疗效满意,维护了鼻腔正常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内镜鼻窦手术后安装上颌窦引流支架对防止术腔粘连和窦口闭塞的治疗作用。方法对30例(60侧)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后患者进行同体同期对照观察,左侧为支架治疗组,右侧为空白对照组,定期随访4~6个月,然后取出支架,继续观察临床症状及上颌窦口和筛窦腔开放情况。结果随访观察6个月~2年,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评定疗效。治疗组治愈率90.0%。好转率10.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56.7%,好转率16.7%,总有效率73.3%。两组疗效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内镜鼻窦手术后安装上颌窦引流支架4~6个月,能有效防止术腔粘连和窦口闭塞,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52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采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对照组26例采用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比较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术后抗菌药物使用、切口愈合、术后复发、患者满意度等方面2种手术方式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是(15.0±5.3) min、(30.0±4.2) 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是(4.0±0.6) d、(8.0±0.8) d,术中出血分别是(5.0±5.6) mL、(35.0±4.4) mL,术后并发症分别是3例、26例,患者满意度分别是96.2%、78.7%,术后复发分别是0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抗菌药物术后使用分别是口服5 d、静脉输液7 d,观察组和对照组切口均Ⅱ/甲愈合。结论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及降低抗菌药物用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鼻中隔成形和微波手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取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成形和微波手术治疗(60例),另一组应用药物治疗(30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手术组与药物组6个月及1年的效率分别是95%、73%与88%、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成形和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