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李坤军  邱建新 《安徽医药》2011,15(6):719-720
目的探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0年6月该院18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听力言语康复结果进行随访。结果术中15例电极全植入、3例不完全植入,其中5例出现轻度"井喷"、1例严重"井喷";术后随访0.5~6.5年,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面瘫等并发征,声场纯音听力水平在25~46 dBSPL,平均为34.5 dBSPL,言语可懂度67%~88%,平均为78.3%。结论经严格的术前评估、积极的术中处理及术后正规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52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采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对照组26例采用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比较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术后抗菌药物使用、切口愈合、术后复发、患者满意度等方面2种手术方式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是(15.0±5.3)min、(30.0±4.2)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是(4.0±0.6)d、(8.0±0.8)d,术中出血分别是(5.0±5.6)mL、(35.0±4.4)mL,术后并发症分别是3例、26例,患者满意度分别是96.2%、78.7%,术后复发分别是0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抗菌药物术后使用分别是口服5 d、静脉输液7 d,观察组和对照组切口均Ⅱ/甲愈合.结论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及降低抗菌药物用量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上颌窦息肉4例,上颌窦囊肿24例,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鼻腔及上颌窦真菌病6例。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上颌窦囊肿24例均位于上颌窦内壁、底壁、前下壁,怀疑内翻性乳头状瘤行MRI扫描,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36例患者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开口无法清除病变,改用泪前隐窝入路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彻底清除病变,随访5个月~2年,头昏、头痛、鼻出血、闷胀、鼻涕倒流、臭味、流鼻涕等症状逐渐消失,其中,有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在随访过程中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口发现上颌窦有新生物,清除并行病理证实为复发,其根用电凝吸引器电凝,随访至今无复发,其余35例经鼻内镜随访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黏膜光滑,下鼻道开窗口形态良好。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视野宽、创伤小,便于上颌窦内病变的观察和清除,不留死角,疗效满意,维护了鼻腔正常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隐蔽部位鼻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及疗效分析.方法 对70例隐蔽鼻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岀血部位为:嗅裂鼻中隔面27例(38.6%);下鼻道后穹窿部19例(27.1%);鼻中隔中后部12例(17.1%);中鼻道后部8例(11.6%);蝶窦前壁1例(1.4%);下鼻道前端1例(1.4%);鼻底部1例(1.4%);吴氏静脉丛1例(1.4%).70例患者均找到出血点,电凝或局部填塞止血,1次治愈67例,2次治愈3例;总有效率100%,随访2个月无复发.结论 鼻内镜技术可准确发现隐蔽性鼻出血的岀血部位,并对岀血部位进行准确电凝或填塞,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的鼻内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和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均行鼻内镜下经咽鼓管内注入地塞米松和氨溴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善、听力的提高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患者总有效率为85.48%,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83.87%,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0,P0.05);治疗时,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74%,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6,P0.05)。结论鼻内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和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改善患者耳闷等症状,提高患者的听力水平,且后期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效果显著,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额隐窝区域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对额窦疾病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的意义。方法选择62例患者做冠状位鼻窦多排螺旋CT扫描,观察影像学上鼻丘气房、钩突上端附着点、额气房、眶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结果鼻丘气房出现率67.7%,钩突前上部参与构成鼻丘气房的内壁、上壁、下壁和后壁,后上部向上可有单一附着点或2个附着点,钩突后上部的单一附着点主要位于眶纸板,也可附着于中鼻甲或颅底,钩突后上部的2个附着点主要附着于眶纸板和颅底,额泡气房Ⅰ、Ⅱ型(40.3%)最多见,Ⅲ和Ⅳ型(12.9%)少见,额窦间隔气房的出现率5.6%。结论多排螺旋CT能良好地显示额隐窝解剖结构,为额窦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7.
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上颌窦息肉4例,上颌窦囊肿24例,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鼻腔及上颌窦真菌病6例。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上颌窦囊肿24例均位于上颌窦内壁、底壁、前下壁,怀疑内翻性乳头状瘤行MRI扫描,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36例患者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开口无法清除病变,改用泪前隐窝入路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彻底清除病变,随访5个月~2年,头昏、头痛、鼻出血、闷胀、鼻涕倒流、臭味、流鼻涕等症状逐渐消失,其中,有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在随访过程中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口发现上颌窦有新生物,清除并行病理证实为复发,其根用电凝吸引器电凝,随访至今无复发,其余35例经鼻内镜随访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黏膜光滑,下鼻道开窗口形态良好。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视野宽、创伤小,便于上颌窦内病变的观察和清除,不留死角,疗效满意,维护了鼻腔正常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52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采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对照组26例采用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比较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术后抗菌药物使用、切口愈合、术后复发、患者满意度等方面2种手术方式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是(15.0±5.3) min、(30.0±4.2) 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是(4.0±0.6) d、(8.0±0.8) d,术中出血分别是(5.0±5.6) mL、(35.0±4.4) mL,术后并发症分别是3例、26例,患者满意度分别是96.2%、78.7%,术后复发分别是0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抗菌药物术后使用分别是口服5 d、静脉输液7 d,观察组和对照组切口均Ⅱ/甲愈合。结论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及降低抗菌药物用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