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变异髋臼初次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的正确放置位置及手术疗效。方法:对34例(38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髋臼变异的各类髋关节疾病进行术前设计,其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1岁(29~75岁)。股骨头坏死继发骨性关节炎15例(19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12例,创伤性骨关节炎5例,髋关节融合术后1例,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例。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1个月(5~38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定,优(>90分)12髋,良(80~90分)23髋,尚可(70~79分)3髋,失败0髋(<70分)。评定结果: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7.9分,术后平均90.3分。结论:对于髋臼解剖结构异常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时,通过术前对髋臼正确位置的设计,使髋关节中心置于正确的位置上,既可简化术中操作的难度,又可以使臼杯假体得到牢固固定及良好的骨覆盖,有利于人工全髋关节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脊柱炎行全髋置换术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访全髋置换术(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中期结果,探讨该病行THA的策略。方法46例(52髋)AS患者行THA治疗,术后随访1.1~6.6年,比较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和Harris评分,分析对不同身体条件患者行不同类型THA策略。结果获得随访40例(46髋),42髋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34.7°改善为术后79.7°。髋关节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28.5°改善为6.8°。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7.2分,术后平均87分。结论THA治疗AS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但术前的个体化分析、选择不同的手术策略和假体对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晚期髋关节病变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技术可行性及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8年6月因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而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11例11髋,女24例28髋;平均年龄(52±6.7)岁.CroweⅢ型27例31髋,Ⅳ型8例8髋.术前平均Harris评分(42.5±5.3)分.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假体.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1~7年,平均4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6.3±3.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优33髋,良5髋,可1髋,优良率97.4%.随访期间未发现髋臼假体周围透光带及松动表现.2例出现术中髋臼骨折,根据骨折稳定性,经多枚螺钉或结构性植骨后卧床6周愈合.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5例6髋出现Brooker Ⅰ级或Ⅱ级异位骨化.1例于术后1年因外伤发生假体远端骨折.结论 对伴有晚期髋关节病变的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时,术前应进行精确测量与评估,术中彻底松解软组织,正确处理髋臼和股骨,术后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2月至2011年10月在本组采用THA治疗成人DDH患者33例(36髋)的患者进行手术疗效分析,术前术后肢体长度测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随访。结果截至随访终点,共30例(32髋)获得随访,随访0.5-4.0年,平均22个月。术前双侧肢体长度差别为0.5-4.0cm(平均2.8cm),术后双侧肢体长度差别为0.0-1.0cm(平均0.25cm)。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2(36-78分),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9分(78-95分)。结论通过松解延长、采用合适的人工关节假体使用THA治疗成人DDH患者的手术效果稳定,手术技术具有可重复性,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Lou LM  Yao ZJ  Wu WP  Ran YX  Wu X  Li S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095-1097
目的探讨分步髋周软组织松解与平衡重建髋臼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Crowe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对29例(31髋)CroweⅢ~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THA,其中男性7例,女性22例,患者平均年龄53岁(38~65岁)。CroweⅢ型22髋,Ⅳ型9髋,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2.6分。全部患者均为手术外侧人路,采用分步髋周软组织松解延长患肢,真臼位置重建髋臼后,行THA。结果患肢延长2.5~4.5cm,1例因髋臼外展角稍大出现术后脱位。29例患者术后随访1~5年,平均3.2年。Harris评分术后平均85.4分,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功能满意,元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结论在重度髋关节发育不良THA中,通过有效的软组织松解和平衡,在真臼位置重建关节,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患髋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人Crowe 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对20例20髋成人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32~68岁,平均52岁。髋臼侧均采用生物型假体在真臼水平植入,股骨侧采用S-R0M假体结合股骨粗隆下横断截骨短缩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临床结果采用改良Harris评分进行评价,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均拍X线片进行观察。结果: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髋关节脱位、静脉血栓发生。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8~60个月,平均38.1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髋臼假体均位于真臼内,无髋臼假体松动。股骨侧截骨处均骨性愈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50.90±9.3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0.25±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术中发生小转子劈裂,1例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1例出现BrookerⅠ型异位骨化,所有患者术后髋关节活动度好,疼痛基本消失。结论:应用S-ROM假体结合粗隆下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手术方法,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高位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成人高位DDH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以改良Harris评分和影像学检查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17例患者得到平均5年随访。患肢缩短畸形基本得到矫正,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8.00±6.47)分,术后平均(89.60±7.61)分,P<0.05。结论 THA治疗成人高位DDH,能够有效解除患者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对34例(37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Crowe Ⅰ型28例(31髋)、Crowe Ⅱ型6例(6髋).其中女性29例(32髋),男性5例(5髋),患者平均年龄45岁(26~57岁).患者在术后6周、3个月、1年,及此后每年1次进行随访,接受放射学及临床评价.术前患者Harris评分平均35分,髋关节屈曲101°,外展24°,内收15°,术前12例患者双下肢等长.结果 34例患者中,3例(3髋)患者术中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1例(34髋)行表面置换.31例表面置换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1.4个月(12~33个月).患者术后最后一次随访平均为94分(82~10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髋关节屈曲改善至133°,外展48°,内收26°.术后23例患者双下肢等长.患者股骨及髋臼假体周围均未见透亮线,髋臼假体的平均外展角为43°(40°~53°),股骨假体柄干角平均为139°(130°~145°).结论 本组患者短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良好的手术技术和手术适应证的严格掌握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僵直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16例僵直髋患者(21髋),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被动屈曲度、Harris评分。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未出现术后切口感染、脂肪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被动屈曲度由术前0°提高至62°~96°(76.5°±8.3°)(P<0.01);Harris评分由术前14~38(27.2±2.8)分提高至67~92(84.1±6.5)分(P<0.01);髋关节功能:优8髋,良9髋,可3髋,差1髋,优良率17/21。结论THA治疗僵直髋,能够减轻髋关节疼痛,增加髋关节活动度,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前的充分准备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DDH)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1例(12髋)因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Zionts分级,Ⅰ度7髋,Ⅱ度5髋.术前Harris评分28~63(48.1±9.4)分.结果 11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6年.术后Harris评分为82~98(88.6±7.6)分.1例术后3年X线片示人工臼与植骨块间有透亮线,余患者人工臼位置均无移位、松动.有2例患肢轻度跛行,无疼痛,可以长距离行走.结论 全髋置换术解除患者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加深髋臼、内移髋关节活动中心及适当植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35例股骨头坏死,25例股骨颈骨折)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相关资料,30例行SuperPATH经皮辅助入路纳入实验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股骨头坏死16例,股骨颈骨折14例,平均年龄为(71.2±3.1)岁;30例行常规后外侧入路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股骨头坏死19例,股骨颈骨折11例,平均年龄为(71.2±3.2)岁。观察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评分。结果实验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随访时两组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per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和股骨颈骨折较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较好等优点,患者满意度高,可实现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合前倾角技术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8-06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1例(36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比较手术前后髋臼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31例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术后骨盆正位及髋关节侧位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及对应关系良好,无假体松动、下沉,无脱位表现。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步态均明显改善,髋部疼痛均消失,仅2例轻度跛行。术后髋臼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较术前明显减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前倾角技术应用于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指导合适假体的选择、设计以及确定合适的髋臼前倾角、股骨柄前倾角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联合前倾角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对脊柱-骨盆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对伴有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脊柱综合征患者22例(26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2例,女10例;年龄45~76岁,平均58.4岁;病程1.5~25年,平均12.8年。术前及术后常规拍摄骨盆正位、双下肢全长片、站立位胸腰椎及骨盆拼接片,测量其置换前后脊柱-骨盆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参数,术前及术后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Harris评分。结果:术后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21~52(32±8)个月,末次随访未见感染、假体下沉、松动、假体脱位等情况。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较置换前均明显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较置换前明显增大(P<0.05);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骨盆倾斜、脊柱侧弯(冠状位)均明显下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部的VAS评分、髋关节的VAS评分、腰部的ODI评分均明显下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上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脊柱综合征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脊柱骨盆的冠状面及史状面平衡参数均有明显改善,中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midterm results of hybri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45 Chinese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secondary to dysplastic hip. The average follow-up was 6.6 years. A total of 24 hips were classified as dysplasia, 20 hips as low dislocation, and 13 hips as high dislocation. The preoperative Harris score was 46.19 ± 18.01, which improved to 91.78 ± 3.52 at the final follow-up. The rate of polyethylene liner wear was 0.27 mm/y. Osteolysis was identified around 5 acetabular components and 13 femoral components. With the use of loosening or revision as the end point for failure, the survival rate was 1.0. We suggest that hybri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Chinese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 patients has favorable results at midterm follow-up, even though their lifestyle includes more deep flexion of the hip.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ostoperative Harris score with increasing severity of dysplasia.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3D打印技术在复杂髋部疾病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8-12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7例(42髋)复杂髋部疾病,19例(22髋)行常规手术(常规组),18例(20髋)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3D打印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3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5(6~48)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常规组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常规组与3D打印组疼痛VAS评分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复杂髋部疾病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术者可在术前充分了解髋部局部解剖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并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1年3月至2009年6月26例(31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并随访,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或者严重疼痛,Harris评分平均(43.2±5.8)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51.8°±9.7°.记录术后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X线检查结果,观察假体有无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 结果 所有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4.9(8 ~125)个月.末次随访患者均疼痛消失,步态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2.4±4.7)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48.6°±7.4°;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0.05).2髋出现异位骨化,为Brooker分级Ⅰ、Ⅲ级.无脱位、骨折及假体松动下沉,无患者进行翻修. 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可以恢复关节功能,缓解关节疼痛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在临床应用中的手术体会。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12例13侧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者接受了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采用Gibson切口,在头下位置将股骨头截断,保留完整的股骨颈。选择合适的外杯,55°外翻角装入。内杯为超高分子聚乙烯,超半径设计保持外翻45°。术前、术后及随访中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摄X线片以了解假体的位置、松动情况及异位骨化。结果全部患者获得1~4年的随访,13侧人工髋关节临床效果良好。人工髋关节的活动及功能良好,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91分;影像学检查显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和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主要适用于无骨质疏松且股骨颈完整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失败病例的可能原因、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因髓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而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41例患者。纳入标准: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髓内固定术后,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证实内固定失败,患者有手术治疗意愿。排除标准:无法耐受再次手术,非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式,明确或可疑感染。男15例,女26例;年龄49~87岁,平均(71±7)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Ⅲ型4例,Ⅳ型14例,Ⅴ型2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9例;股骨侧骨水泥柄固定7例,非骨水泥柄标准干骺端固定15例,非骨水泥柄远端固定19例。手术相关指标、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的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评分的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大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548,P <0.01;t=4.374,P<0.05;t =10.048,P<0.01)。41例患者在8~86个月、平均(43±16)个月随访期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43±6)分,提高到(83±4)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翻修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32,P<0.01; t=14.713,P<0.01)。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7.8%。 结论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手术失败病例的具体特点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4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50髋)。记录术后感染、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65(24.1±16.0)个月。术后无感染、髋关节脱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由术前7~77(38.0±15.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68~96(87.2±6.0)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患侧髋关节疼痛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满意;摄髋关节X线片复查显示关节假体位置、宿主骨对臼杯覆盖良好,假体骨骼界面稳固、无松动。结论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满意,术中髋臼处理、真臼重建以及股骨假体的选择与安放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人工全髋置换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合并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方法。方法 2002年5月至2009年1月,对17例21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予以治疗。其中男4例,女13例,年龄40~72岁。双髋4例,单髋13例。髋关节脱位按C row e分期,Ⅰ期4髋,Ⅱ期9髋,Ⅲ期7髋,Ⅳ期1髋。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6年,平均3.2年。采用H arris髋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平均83.4分。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型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但手术较常规置换复杂,宜严格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