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17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各种难治性髋关节疾病的良好手段,其2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7%~81%,但全髋关节置换也会因各种原因失败,其中处理最为困难的是假体周围感染。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超强磁铁(钕铁硼永磁王磁铁)在辅助骨科取磁性金属异物术中的作用。方法将传统的X线光机辅助取四肢磁性异物的方法设为对照组;把钕铁硼永磁铁辅助下四肢取磁性异物的方法设计为试验组。记录两组方法的手术时间及X射线曝光的次数。将试验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98±3.92)min ,X射线曝光次数中位数为0次;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9.91±11.87)min ,X射线曝光次数中位数为5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组取磁性异物的手术方法时间短,所需X线光机的曝光次数少,该方法取磁性异物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4.
背景:镁合金作为骨科植入材料,已经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目的:利用SCI数据库检索镁合金植入物在骨科应用的10年文献,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设计:文献计量学分析。资料提取:以"magnesiumalloy(镁合金),rod(镁合金棒),screwornail(螺钉),boneplate(接骨板)"为关键词,检索SCI数据库2002-01/2011-12的相关文献,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进行统计和计量分析,描述其分布特征。入选标准:纳入标准:检索与镁合金植入物,镁合金棒、镁合金螺钉、镁合金接骨板在骨科应用的相关文献。文献类型包括:①论著。②综述。③会议记录及摘要。④快报。⑤社论。⑥信件。排除标准:①与文章目的无关的文献。②大于10年较陈旧的文献。③未发表的文章。④需电话追踪和手工检索逐一分析的文章。主要数据判定指标:镁合金植入物在骨科应用文献的出版时间、来源期刊、文献的类型、学科类别、文献被引情况、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发表文献的作者分布,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CI数据库2002/2011收录的文献中共检索到388篇镁合金植入物在骨科应用的相关文献,论著位居首位,其中6篇可以确定为经典文献。文献数量2002/2011呈总体上升趋势,MaterialsScienceForum《材料科学论坛》杂志发表文献量最多,42篇,占全部文献的10.83%。结论:对来源于SCI数据库镁合金植入物在骨科应用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为了解该领域的概貌、现状和研究者进一步确定热点难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经跗骨窦间隙有限切开及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筛选3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微创组及切开组,每组15例。微创组采用经跗骨窦间隙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组采用“L”形外侧扩大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拍摄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记录相关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综合评估最终疗效。结果 微创组及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6.9个月和19.9个月。切开组有2例发生皮肤切缘表皮坏死。两组病例均在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术后微创组B?hler角平均13.1°±3.8°,Gissane角平均28.1°±7.8°;切开组B?hler角平均14.9°±4.3°,Gissane角平均26.2°±8.2°。末次随访时,微创组AOFAS和VAS评分分别为(91.2±15.9)分和(1.7±1.3)分;切开组分别为(82.4±14.7)分和(1.9±2.1)分;SF-36评分微创组[(79.5±12.1)分]优于切开组[(70.2±12.4)分]。微创组4例、切开组15例出现不同程度距下关节僵硬。结论 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两种方法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采用经跗骨窦间隙有限切开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及距下关节僵硬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无菌性松动的髋关节假体的界膜发现有P物质免疫活性的感觉神经纤维,本研究探讨P物质和PMMA颗粒对成纤维细胞分泌PGE2和IL-6的影响.[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病人翻修术时取松动人工关节周围假滑膜,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用不同浓度的P物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颗粒与成纤维细胞孵育.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中的PGE2和IL-6含量.[结果]P物质或PMMA颗粒能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PGE2和IL-6,而且P物质和PMMA颗粒共同刺激的成纤维细胞产生PGE2和IL-6明显增加.[结论]P物质和PMMA颗粒在增强成纤维细胞PGE2和IL-6的分泌方面有协同作用.PGE2和IL-6在骨溶解和假体松动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PMMA颗粒和P物质都能在界膜的炎症、骨溶解和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的成骨细胞生物学表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培养骨关节炎患者软骨下骨成骨细胞,探讨硬化区和非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收集本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拟行全膝关节置换入院的骨关节炎患者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8(55-79)岁,留取术后遗弃的胫骨平台骨组织.应用Ⅰ型胶原酶消化联合贴壁培养方法,培养软骨下骨的成骨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NBT/BCIP染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结节,油红O染色检测脂质成分.应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并比较硬化区和非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Ⅰ型胶原(COL1)A1/(COL1)A2,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骨桥蛋白(OPN),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和IL-8]的表达.应用茜素红染色比较两种细胞矿化能力.结果 光镜下观察到细胞渐从骨片中爬出的生长过程,免疫组化证实细胞表达Ⅰ型胶原,NBT/BCIP染色显示细胞表达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显示细胞能形成矿化结节,油红O染色显示细胞内无脂质成分,证实Ⅰ型胶原酶消化联合贴壁培养方法能较好的培养出成骨细胞.茜素红染色显示软骨下骨硬化区成骨细胞矿化能力低于非硬化区[(0.92±0.06),(1.32±0.15),P<0.01].RT-PCR显示,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比非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高表达基因OPN[(2.62±1.47)×10-2,(9.63±3.37)×10-4,P<0.05]、OCN[(6.04 ±6.27)×10-6,(4.84±2.18)×10-6,P<0.05]、ALP[(73.62±15.75)×10-4,(3.10±0.33)×10-4,P<0.01]、IGF-1[(14.84±1.23)×10-4,(6.33±2.80)×10-4,P<0.01]、IL-6[(8.24±1.05)×10-4,(2.64±0.37)×10-4,P<0.01]、IL-8[(14.68 ±6.97)×10-6,(2.60±0.89)×10-6,P<0.01]、MMP-13[(1.50±0.11)×10-3,(1.23±0.10)×10-3,P<0.05]、TGF-β1[(4.41±0.42)×10-3,(2.96 ±0.36)×10-3,P<0.01]、COL1A1[(55.44±21.61)×10-2,(9.17 ± 3.30)×10-2,P<0.01];而TNF-α[(5.62±2.03)×10-6,(5.62±3.146)×10-6]和COL1A2[0.64±0.07,0.46±0.12]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的生物学表型变化是骨关节炎患者病变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男24例,女8例;行关节置换时的年龄为57~81,平均71岁;从骨折到行关节置换的时间为5~70个月,平均40个月。骨折内固定方式包括:滑动髋螺钉15例,髓内钉10例,钢板5例,多枚螺钉2例。失败原因: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8例,骨折不愈合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创伤性关节炎8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28例(全部为生物型髋臼),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例。骨水泥型股骨柄12例,非骨水泥型股骨柄20例。标准股骨假体25例,长柄股骨假体7例。结果术后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年,平均5年。28例患者术前H arris评分平均37分(32~4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8分(84~95分);优6例,良14例,可7例,差1例。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平均外展角为44°(42°~48°),髋臼假体无松动。根据Harris标准评价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固定,1例为A级,9例为C级。根据Engh等标准评价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的固定,18例均评价为骨长入。3例髋关节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异位骨化,BrookerⅡ级2例,Ⅲ级1例。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是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后的一种有效挽救选择。  相似文献   
9.
口服氨基葡萄糖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口服氨基葡萄糖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门诊选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02例,将患者按第1次关节腔内注射药物的不同分为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组(214例)和三联针(透明质酸钠、醋酸曲安奈德、盐酸利多卡因)关节腔内注射组(188例),并在治疗后1、2、3、5周对患者按预先设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随访.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西安大略麦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标可视化量表 (WOMAC) 疼痛指标和机体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而且随观察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第1周随访,三联针关节腔内注射组疼痛指标下降趋势更明显,两组治疗期间塞来昔布用量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19/214)和8.5%(16/188),主要表现为轻中度的胃肠道不适和便秘.结论 口服氨基葡萄糖联合关节腔内注射在短期内能有效减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第1次关节腔内注射三联针能更快、更有效地缓解疼痛,减少了塞来昔布的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动物实验中,内植物材料表面温度发热范围升高能否降低内植物相关感染率。方法在兔背部两侧皮下各植入1个无菌组织笼子,内放置骨水泥包裹的发热体,两周后,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给予材料表面发热和不发热,抽取组织液测定细菌浓度及计算感染率,测定白细胞浓度。结果在发热组,组织笼子感染率为34.4%(11/32);组织笼子内白细胞计数在发热组升高。在未发热组,实验结束时,感染率为75.0%(24/32);在未感染组织笼子内白细胞计数第一天后白细胞计数不再增高。感染组织笼子内白细胞计数达到105/μl,但是成活细胞仅有50%左右。结论材料表面发热范围的温度升高能够降低内植物材料相关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