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CT观察脑挫裂伤时第三脑室及基底池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时第三脑室及基底池影像学征象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6例脑挫裂伤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首次CT扫描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分为4组,Ⅰ组(33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Ⅱ组(31例):第三脑室呈条形或基底池轻度受压;Ⅲ组(32例):第三脑室呈线形和基底池明显受压;Ⅳ组(30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均消失。观察第三脑室及基底池改变与GCS评分、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与GCS评分、治疗方案密切相关,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恢复越差,病死率越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的改变与脑挫裂伤预后密切相关,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及临床特征诊断正确性。方法对382例DAI的临床及CT改变特点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剪应力伤”是DAI的病理改变核心。轴索神经微丝断裂病人伤后即刻昏迷并呈持续状态,GCS计分≤8是DAI临床特点。弥漫性脑密度减低伴散在性小点片状出血灶,脑室变小,脑池变形或消失是DAI特征性CT表现。结论CT检查是诊断DAI有效非创伤性方法,典型临床及CT表现是诊断DAI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临床规律,本文对61例SAH住院病人的脑动脉造影(CAG)、CT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研究,结果如下:1、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DCVS发生与颅内动脉瘤所在的部位及大小无明显关系.DCVS时轻度痉挛略多于重度痉挛.2、CT见基底池存在明显的高密度影时,能预示DCVS的发生。3、DCVS常与脑内血肿、脑室出血、脑积水或脑梗塞同时存在。4、SAH再发出血,尤其是近期再发出血,可能产生或加重DCVS.5、DCVS的发生及程度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DCVS的程度越重,临床病情也越重。6、DCVS的主要体征为意识障碍,近半数的病人有神经示位体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及基底池CT形态改变在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1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分为4组:Ⅰ组,27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Ⅱ组,31例,第三脑室呈条形或基底池轻度受压;Ⅲ组,25例,第三脑室呈线形和基底池明显受压;Ⅳ组,8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均消失。分析第三脑室及基底池改变与GCS评分、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GCS评分越低;Ⅰ组和Ⅱ组主要通过非手术治疗,Ⅲ组和Ⅳ组,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伤后3个月GOS评分,Ⅰ组和Ⅱ组,恢复良好50例,中残6例,重残2例;Ⅲ组,恢复良好17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Ⅳ组,中残1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结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CT形态改变能反映额叶脑挫裂伤的严重程度,如第三脑室和基底池明显受压,可作为急诊手术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CT征象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预后报道,众说不一,对其CT征象与预后报道更少。本文将我院从1990年3月至1996年12月收治的临床和CT资料完整的237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通过分析颅内血肿量、脑中线移位、基底池消失评分(CES)及弥漫性脑肿胀(DBS)等CT表现,探讨其CT征象与预后的关系。资  料临床资料 本组男175例,女62例,年龄05~86岁,平均36岁。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116例,6~8分65例,9~12分34例,13~15分22例。其中,GCS≤8分者181例占76%。血肿部位:硬膜下血肿(SDH)128例,硬膜外血肿(EDH)93例,脑内血肿(IC…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沟脑池改变与颅内压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HI)病人脑沟脑池形态改变与颅内压(ICP)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0例SHI(GCS≤8分)病人CT片上脑沟脑池的形态改变、ICP及死亡率(MR)作统计分析。结果:轻度ICP增高表现为脑沟及外侧裂池消失;中度及重度ICP增高表现为鞍上池及环池消失。鞍上池及环池消失的病人MR较高。结论:根据SHI病人CT片上脑沟脑池的形态改变可判断ICP的高低及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SPECT与临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99mTc-ECD-SPECT检查,SPECT诊断VBI的灵敏性为73.8%,特异性为78.3%,总符合率为75.7%,59例SPECT阳性者,出现相应临床症状者43例(72.9%),VBI组缺血灶的缺血程度较对照明显(P〈0.01)。80例VBI患者均在距VBI最后一次发作16d内进行SPECT检查,3d以内与4d后检查的两组  相似文献   

8.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研究免疫球蛋白对重症肌无力(MG)的治疗效果,对62例MG患者进行了免疫球蛋白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对比研究。方法32例MG患者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30例MG患者应用了肾上腺皮质激素(ACS)冲击治疗。临床绝对评分及相对评分作为治疗前后疗效判定标准。结果62例MG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有明显差异(P<0.01),ACS治疗前后差值较IVIg明显加大(P<0.01)。结论IVIg治疗MG有效,ACS治疗MG效果优于IVIg。IVIg可作为治疗MG的二线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MRIBAEP对脑干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及BAEP与脑干病损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2例脑干病变的患者同时进行了CT、MRI及BAEP检查,同时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lasgowcomascore,GCS)及神经功能缺损评从(SSS)。根据BAEP检查结果分为3组:Ⅰ组:BAEP正常组;Ⅱ组BAEP异常或双侧不对称,但各波存在;Ⅲ组:除Ⅰ波外,其余各波消失。病后3月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价。结果:脑干病变CT阳性率53.13%,MRI阳性率90.62%,BAEP阳性率84.38%。MRI及BAEP阳性率高于头颅CT,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及Ⅱ组患者GCS计分高于Ⅲ组,SSS评分低于Ⅲ组,Ⅲ组的患者均预后不良,与Ⅰ组及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RI和BAEP对脑干病变异常率较高,若同时进行MRI和BAEP检查阳性率达100%;BAEP是判断脑干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较为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 ̄(99m)Tc—ECD—SPECT检查,SPECT诊断VBI的灵敏性为73,8%,特异性为78.3%,总符合率为75.7%。59例SPECT阳性者,出现相应临床症状者43例(72.9%)。VBI组缺血灶的缺血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1)。80例VBI患者均在距VBI最后一次发作16d内进行SPECT检查,3d以内与4d后检查的两组阳性率相差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ENG,BAEP,TCD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眼震电图(EGN)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脑超声波(TCD)三项检查联合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临床诊断为VBI的病人均在发病一周内行ENG、BAEP及TCD检查。结果:ENG异常率为88%BAEP异常率为53%,TCD异常率为76%,结论: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可以反应小脑及脑干的功能,为评估小脑及脑干的供血情况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SPECT与TCD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进行(99)mTc─ECD─SPECT检查,对其中的51例行TCD检查,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3.8%和60.8%。SPECT能直观地显示脑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但费用较高。TCD可反映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及血管弹性,且有简便、快速、无创伤等优点。两者均只能供临床诊断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SPECT与TCD对比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进行^99mTc-ECd-SPECT检查,对其中的51例进行TCD检查,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3.8%和60.8%,SPECT能直观地显示脑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但费用较高,TCD可反映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及血管弹性,且有简便,快速,无创伤等优点,两者均只能供临床诊断作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的临床及CDS改变的异同。方法:对患者进行眼底、颈椎X线片、脑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CDS)扫描。结果:VBI组、腔梗组,眼底动脉硬化Ⅰ度、Ⅱ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有无颈椎骨质增生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CDS检查两组均有明显的脑动脉硬化,VBI组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减慢,腔梗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异常增快。结论:颈椎病与VBI密切相关;脑动脉硬化确是缺血性脑血管的病理基础;CDS检查有助于VBI和腔梗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脑室出血的治疗与预后(附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的不同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脑室出血病例,内科治疗及不同方式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病人GCS>8分者,内科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GCS≤8分者内科治疗效果差,需实施手术清除脑室内血肿,通畅脑脊液通路,才可挽救病人生命。开颅清除脑室内血肿+引流术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术(P<0.05)。结论临床上对脑室出血病人应根据GCS评分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病人的预后与出血原因、出血量及出血速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脑干及其附近手术诱发电位术中监护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脑干及其周围手术损伤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找出神经功能损伤第三的电生理指标。方法 对23例脑干肿瘤病人进行手术中BAEP和SEP连续监测。结果 脑干及其周围手术操作均可以引起BAEP、SEP的改变。SEP的N13-N20中枢传导时间(CCT)和N20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和BAEPV波潜伏期(PL)、Ⅲ-V、I-V峰间潜伏期(IPL)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了侧脑室大小,脑池形态与急性头部损伤伤情和预后间的关系后发现:脑池形态与伤情和预后密切相关;脑室大小与伤情亦同样密切相关,但脑室正常与脑室缩小者之间的预后无显著差异(即脑室大小与预后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8.
无定位体征的脑干腔隙性梗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部分脑干腔隙性梗塞(腔梗)患者,因无定位体征而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AI)。为了对这些患者作出早期诊断,以利治疗及对预后的估计,对21例无定位体征的脑干腔梗组(A组)与30例V-BAI(B组)患者的临床表现、CT、MR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A组以持续症状为主,治疗效果较差,其TCD改变不如B组明显,而BAEP的Ⅲ、Ⅴ波峰潜伏期(PL)及Ⅲ~Ⅴ波峰间潜伏期(IPL)延长比B组明显。结论:凡症状持续、疗效较差、TCD改变不显著而BAEP示听神经中枢段障碍明显者,要高度怀疑脑干腔梗。MRI是脑干腔梗可靠而敏感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脑室脑池改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分析创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CT扫描脑室与脑池的改变,以此估测预后。方法:26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均经CT扫描发现有脑室与脑池改变,重点对三脑室、基底池有改变和年龄、GCS计分作分析。结果:268例三脑室、基底池改变124例,死亡65例。三脑室、基底池皆消失者18例,死亡16例。三脑室明显改变者47例,死亡33例。基底池明显改变者59例,死亡16例。在124例三脑室、基底池改变中,儿童26例,死亡8例。成人98例,死亡57例。结论:弥漫性脑肿胀者,三脑室与基底地形态改变与预后有直接关系,而三脑室的改变比基底池的改变更为重要,儿童弥漫性脑肿胀与成人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预后明显好于成人。GCS评分分数低,多为三脑室、基底池改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ENG,BAEP与rCBF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眼震电图(EN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局部脑血流(rCBF)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VBI眩晕患者进行ENG,BAEP与rCBF检测,结果 本病ENG异常率为98.4%BAEP异常率58.3%,rCBF异常率国61%,结论 三项检查均为较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对VBI眩晕的诊断三者相互补充,可提高早期确诊率,并有助于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