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对比分析.方法 将6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n=31),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1.29%、3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P和TC营养指标均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Alb、T-lymph和Hb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同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肠内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霉酚酸酯(MMF)治疗进展迅速的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以阻断重型肝炎的发生.方法进展迅速的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前列腺素E1及新鲜血浆、白蛋白等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MMF治疗.结果MMF治疗组治疗好转率为88.2%(30/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4%(17/26,×2=4.53,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19.3±6.3)d,对照组为(27.3±5.8)d,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4.98,P<0.05).治疗组有5.9%(2/34)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对照组重型肝炎发生率为26.9%(7/26),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5.12,P<0.05).未观察到MMF有明显诱发继发感染、消化道出血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等毒副反应.结论 MMF能安全地用于治疗进展迅速的慢性重度乙型肝炎,能有效地阻止其向慢性重型肝炎发展.  相似文献   

3.
娄海山 《中国医疗前沿》2012,(13):26+22-26,2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7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ALT、TBIL、ALB及PTA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肝功能,缓解患者病情,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度乙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97例慢性重度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综合护肝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8周。结果在治疗第8周,治疗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血清HBV DNA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但以治疗组更为明显;在治疗组中,重型肝炎的发生率、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能在短期内阻断部分慢性重度乙型肝炎进展,提高存活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总结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预后的影响,以求提高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抗病毒组(44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照组(40例)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后2周、4周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病毒转阴率、MELD评分、生存率及并发症等因素变化。结果:1.治疗后2周结果:两组的TBiL、PTA、IN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MELD评分在抗病毒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抗病毒治疗4周结果: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病毒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并发症的患者中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生化指标,提高病毒转阴率,降低MELD评分,提高生存率,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陶冶 《当代医学》2014,(36):153-154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9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48)和对照组(n=46)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结合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9%,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体征指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4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将22例分为治疗组和18例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d.每2周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每4周检测血清HBV-DNA.结果 加用阿德福韦酯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生化各项指标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存活20例(90.9%),对照组存活10例(55.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阴转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可改善肝功能,缓解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健脾法、补肾法、解毒法分别联合西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健脾组、补肾组和解毒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健脾组给予拉米夫定+四君子汤治疗,补肾组给予拉米夫定+六味地黄丸治疗,解毒组给予拉米夫定+甘露消毒丹治疗.疗程1年.观察各组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血清IL-2和IFN-γ水平.结果 治疗前各组血清IL-2和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IL-2、IFN-γ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其中健脾组、补肾组上升较对照组显著(P<0.05,P<0.01),补肾组上升较健脾组显著(P<0.05),解毒组与健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法改善慢性HBV感染患者细胞因子IL-2和IFN-γ失衡状态优于健脾法和解毒法.  相似文献   

9.
拉米夫定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配对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住院的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年龄、性别和病程3个变量对应用拉米夫定和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进行匹配,比例为1:1.配对结果为拉米夫定治疗组103例,未用拉米夫定组103例.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并比较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的差别.结果 拉米夫定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5 d,3年生存率为42.7%;未用拉米夫定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5 d,3年生存率为23.4%,两组之间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可提高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的疗效及化疗后乙型病毒肝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HBV感染的B-NHL患者在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HBV再激活的发生率、肝损伤发生率及病死率.其中79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30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所有患者在化疗开始前1周开始接受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疗程至化疗结束后6个月.结果 拉米夫定组及恩替卡韦组HBV再激活率分别为31.6%、10.0%;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7.8%、6. 7%;HBV相关肝炎发生率分别为24.1%、3. 3%;化疗中断发生率分别为22.8%、3. 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 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过程中,出现HBV再激活的患者,多数为Ⅲ ~Ⅳ期的B-NHL患者.结论 恩替卡韦相较于拉米夫定在预防治疗B-NHL化疗期间HBV激活上,具有更好的疗效;特别是对于分期较晚的B-NHL患者,恩替卡韦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8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43例,对照组患者42例,对照组用拉米夫定及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早中期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降低(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升高(P〈0.05),而晚期患者上述指标在两组中均无明显改善。HBV—DNAPCR定量下降幅度、死亡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中期患者疗效显著,重型肝炎应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转归的近期影响.方法 收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例.选取54例患者为抗病毒治疗组,选取历史病例67例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病死率、HBV-DNA水平、PT及肝功能结果.结果 治疗1个月后,2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对照组死亡32例(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患者治疗1个月时ALT、AST、TBIL、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ALT、AST、TBIL、PT、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死亡率,促进肝功能好转,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能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乙肝病毒相关重型肝炎病症,该文分析对比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5年5月接收乙肝病毒相关重型肝炎患者共计120例,按照住院时间顺序依次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试验组60例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生化指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白蛋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尿素氨、血清肌酐和HBV-DNA等血生化指标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明显低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的50.00%(P0.05)。结论治疗乙肝病毒相关重型肝炎病症,本文对比分析的恩替卡韦治疗的疗效较高,在抑制HBV复制方面更突出,病情恢复较快,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0例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患者,根据药物应用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肝泰乐加谷胱甘肽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AST、ALT和ALB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大(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6%)明显高于对照组(7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重型肝炎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为主,肝泰乐加谷胱甘肽辅助治疗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贺普丁对肾脏疾患接受免疫抑制剂而激活的乙肝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因肾脏疾患接受免抑制剂治疗所诱发的肝炎活动使用拉米夫定(贺普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HBV携带合并肾脏疾患免疫抑制治疗期间肝炎活动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或不加用拉米夫定治疗分成A和B两组,对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A组进展至重型肝炎3例(3/16),B组进展至重型肝炎9例(9/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96,P<0.05),即有合用拉米夫定组(A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无合用组(B组).结论乙肝病毒携带伴肾脏疾患需要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合用抗病毒药(如拉米夫定)是避免发生严重肝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拉米夫定治疗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近期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9例慢性乙型重型病毒性肝炎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6周;拉米夫定组24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治疗6周。统计两组的病死率、存活者疗效、血清生化指标变化、血清HBV-DNA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病死率为16.7%,对照组为37.1%,两组患者病死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存活者治疗前主要血清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主要血清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拉米夫定治疗期间未见明显副反应,显示良好的安全性。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有效的和安全的,可选择作为抢救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过程中对患者血清生化学、病毒学及组织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3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组(19例)和替比夫定组(16例),分别口服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治疗104周.定期检查两组患者的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HBV DNA定量,并在治疗前和治疗52周时进行肝穿刺活检,比较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 (1)替比夫定组治疗52周时AST复常率(75.0%)、治疗104周时的HBeAg阴转率(56.3%)及治疗52周时的疗效反应率(81.2%)、病毒应答率(56.3%)均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分别为36.8%、21.1%、36.8%和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4、52、104周时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0.0%、62.5%、50.0%)与拉米夫定组(分别为36.8%、47.3%和3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均较基线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2周和104周时,替比夫定组患者HBV DNA下降量较拉米夫定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拉米夫定组和替比夫定组治疗52周时肝脏纤维化(S)的减轻程度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37和0.009);但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组患者治疗52周时肝脏炎症(G)减轻程度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替比夫定组治疗52周时肝脏炎症(G)减轻程度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替比夫定组与拉米夫定组比较,其肝脏炎症(G)减轻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 替比夫定较拉米夫定具有更强、更持久的抑制HBV DNA复制的能力、较少的耐药率和病毒反跳率,且能更好地改善肝脏炎症.  相似文献   

18.
鲍红梅 《中外医疗》2013,(35):73-73,75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重型肝炎的效果.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70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为40例,治疗组为30例.对照组采取血浆置换治疗,给予治疗组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最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66.67%、有转率为13.33%、死亡率为20.00%,总的生存率为80.00%;对照组治愈率为 37.50%、好转率为20.00%、死亡率为42.50%,生存率为57.50%.对比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重型肝炎,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各项生化指标,提高患者存活率,安全性与有效性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乙型重型肝炎病人83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120mg/日静滴,拉米夫定口服100mg/日,两组疗程均为1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生物化学、病毒学指标变化。结果:(1)治疗组TBIL、ALT、AST明显下降,TBIL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2)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增加较对照组显著(P〈0.05)。(3)HBV.DNA阴转率和负荷载量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01)。(4)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90%对36.58%(P〈0.001)。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重型肝炎可使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有明显改善,抑制HBV复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疗法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6年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I组(n=42)和I 组(n=54)。I组单独采用血浆置换的方法治疗,I 组在I组基础上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为2组实施相同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I组有效率为42.86%(18/42),I 组为85.19%(46/54),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biL、DNA数值均较之前有所下降,但I 组下降幅度比I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E、PTA均有所上升,但I 组上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较治疗前均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血浆置换法与拉米夫定药物联合应用为病程达6年的慢性重型乙肝患者施治,疗效优于单一的血浆置换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