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s)和P-选择素联合检测在各种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84例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4例,脾功能亢进(HS)12例,急性白血病(AL)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6例]患者全血中RPs百分率和绝对值以及P-选择素水平,观察其在各种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变化,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正常组RPs百分率(7.72±3.06)%,RPs绝对值(13.34±7.48)×10 9/L,P-选择素水平(2.32±1.78)%;(2)IOT患者RPs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A、HS、AL、MDS患者RPs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ITP、AA、HS、AL、MDS患者RPs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3)ITP、AL、MDS患者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AA、HS患者P-选择素与正常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RPs百分率、RPs绝对值和P-选择素水平能反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骨髓血小板的生成能力及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破坏状况,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对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中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s,RP)百分率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噻唑橙(TO)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RP百分率,测定20例正常人和30例各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包括ITP 3例,TTP 1例,AA 7例,未治疗白血病4例,白血病缓解期5例)RP百分率。结果:20例正常人RP百分率和RP绝对值分别为3.66±2.27%和7.78 ±4.53 ×10~9/L;ITP或TTP组分别为21.04±12.73%和4.36±3.09 ×10~9/L,RP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AA组和急性白血病初发组的RP百分率和RP绝对值分别为2.71±1.32 %、0.75±0.48×10~9/L,和2.51±1.45%、0.64±0.42 ×10~9/L,RP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轻度减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白血病缓解组RP百分率无明显改变。结论:RP反映骨髓血小板生成能力,检测RP百分率有助于对血小板减少症病因的鉴别,特别是鉴别骨髓造血减少和外周血血小板破坏增多所致的血小板减少,并可作为疗效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ITP、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50名健康人外周血中百分比,同时计算RP绝对值。结果:ITP组RP百分比((32.4±10.5)%)明显高于对照组((9.6±4.6)%)(P〈0.01),RP绝对值((9.1±5.9)×10^9/L)则低于对照组((20.9±13.1)×10^9/L),在治疗明显好转后RP百分比明显降低((11.9±5.7)%),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AA组RP百分比((5.8±1.8)%)和RP绝对值((2.2±1.4)×109/L)都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RP在IT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且在观察其治疗效果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网织血小板检测方法的改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改良网织血小板(RP)检测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噻唑橙(TO)作为RNA的荧光染料,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和48例各种血小板减少症外周血中含有RNA的RP百分数及RP绝对值,后者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TP)、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AA)及初治急性白血病病人。结果ITP病人RP百分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65.29,q=10.26,P〈0.01),而RP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F=85.07,q=19.59,P〈0.01);AA病人RP百分数及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q=3.47、16.41,P〈0.05、0.01);AL组病人RP百分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q=0.51,P〉0.05),但其RP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q=15.46,P〈0.01)。结论 改良了传统的网织血小板检测方法并建立了简便、稳定的检测手段,为临床各类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RP)数值的变化对各型血小板减少疾病的诊断价值;外周血RP与骨髓中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MK)增生程度的关系。[方法]以噻唑橙作为RNA的荧光染料,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含有RNA的RP,并计算RP(%)及RP绝对值。[结果]正常对照组:RP(8.6±2.5)%,RP绝对值为(17.1±6.5)×10^9/L。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RP(%)高于正常组,而RP绝对值低于正常组(P〈0.01),在不同MK增生级别的ITP患者中,RP(%),RP绝对值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RP(%)及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急性白血病患者R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其RP绝对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上述疾病患者,经治疗有效者RP(%)恢复正常,而治疗无效或欠佳者,则RP(%)基本无变化。[结论]外周血RP测定,有助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治疗监控。外周血RP与骨髓中MK增生的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数值的变化对各型血小板减少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噻唑橙作为RNA的荧光染料,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含有RNA的RP,并计算RP百分率及RP绝对值。结果: (1)正常对照组:RP百分率为为(2.01±1.47)%,RP绝对值为(4.1 2±1.37)×109/L。(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TP)患者RP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RP绝对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性白血病患者RP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P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上述疾病患者,经治疗有效者RP百分率恢复正常。结论:外周血RP测定有助于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病因学诊断,是血小板减少疾病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也是疗效判断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83例不同类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包括24例急性白血病(AL),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3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将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初诊时ITP、AL和MDS患者的PTJT和PC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ITP患者的MPV和PDW明显高于AL、MDS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P〈0.01),AL和MDS患者的PDW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二者的MPV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ITP、AL和MDS患者缓解后PLT和PCT明显上升,而PDW下降,与未缓解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ITP缓解组的MPV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0.01),而AL和MDS缓解组的MPV值与未缓解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其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对107例血液病人及100例正常人进行网织血小板的检测,并对它们的检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2例ITP病人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测量结果为(28.87±8.91)%(范围从15.16%~44.9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例治疗后的ITP病人RP%为(9.06±3.87)%,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12例AA的RP%为(5.96±3.01)%(范围从2.50%~14.49%),低于正常对照组, RP绝对值为(1.57±1.90)×109/L,结果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6例ALL组RP%为(12.20±5.33)%.30例ANLL组RP%为(10.83±5.1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RP绝对值为(139.67±80.06)×109/L, RP绝对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5例MDS病人RP%为(21.75±7.37)%,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分析了6例病人骨髓巨核细胞检测结果,并与RP%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发现6例病人的网织血小板的检查结果与骨髓巨核细胞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RP%及RP在不同血液疾病中的测定结果显示RP%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脾功能亢进的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228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ITP组,332例脾功能亢进患者为脾亢组,以23例正常人员为对照组,观察对比3组人员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3组骨髓巨核系形态学比较,巨核细胞总数、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裸核、变性巨核细胞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颗粒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胞体、胞核体积大小ITP组与脾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巨核系成熟障碍重于脾亢,巨核系变异程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l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10例外周血系均在正常范围的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ELSIA法进行PAIgG、PAIgA、PAIgM3项联合检测。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血液系统肿瘤、肝病患者PAI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TP、AA、血液肿瘤组及肝病组患者的PAIgG、PAIgA、PAIgM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Ig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1.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免疫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50名健康人、48例初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0例抉完全缓解ITP患者的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百分率和血小极相关抗体(PAIg),并以RP%和PAIg两种方法配对测定48例ITP患者,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结果:ITP初治组的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绝对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TP缓解组的RP%和绝对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RP%对IT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和98%,而PAIg对IT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和80%,RP%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PAIg(P〈0.01)。提示RP%法对ITP的诊断价值较传统PAIg法大,且可作为ITP临床判断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常对照组1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3例及脾功能亢进组9例,在幼稚及颗粒巨核细胞阶段,ITP者骨髓巨核细胞中GPⅠb、GPⅡb、GPIⅢa的积分光密度(IOD)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脾亢组。认为其原因可能是ITP自身抗体作用于巨核细胞,使之发育受损,成熟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的百分比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0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RP的百分率,并与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3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30例ITP病人治疗前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为(27.2±8.3)%,治疗后的ITP病人RP%为(8.3±2.4)%,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RP%为(8.4±2.3)%,治疗前的ITP病人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的ITP病人RP%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15例AA的RP%为(6.3±2.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RP%测定,有助于ITP的诊断及治疗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网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本研究选取本院64例门诊和血液科住院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RP(%),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健康体检组经检测后RP(%)值为(7.33±2.17),ITP患者组RP(%)值为(21.13±6.27),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P0.01)。CAA患者组RP(%)值为(5.82±1.26),明显低于健康体检组(P0.05)。AML患者组和MDS患者组RP(%)值分别为(8.26±2.45)、(8.12±2.59),与健康体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网织血小板的方法 ,为网织血小板应用于各类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了条件,网织血小板在血液病中的检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粘度、网织血小板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在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20年至2022年82例老年(60岁以上)ITP患者为观察组,50例老年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on-immune thrombocytopenia, NITP)(包括肝硬化病人25例、血液病15例、其他肿瘤患者10例)患者为对照1组,同期收集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2组。采集血液,利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血液粘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 RP)、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对比分析各组治疗前后血液粘度、RP、PDW、MPV、P-LCR情况。结果:治疗前各组结果比较分析显示观察组PDW、MPV、网织血小板比率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血液粘度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着观察组血小板减低,P...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ntin,TPO)水平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45例ITP患者(ITP组)和25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TPO浓度,同时分别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骨髓涂片法检测治疗前后ITP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并根据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疗效情况,将ITP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结果 ITP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计数及巨核细胞计数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O浓间差异无显著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ITP组中治疗无效组的TPO浓度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和对照组(P>0.05),而巨核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治疗有效组和对照组。结论血清TPO水平在ITP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几种检测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ITP组、健康对照组、非ITP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RP),ELISA方法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latelet-associated immunoglobulins,PAIgG、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的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 cell ratio,P-LCR),对所得数据应用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LSD-t检验、多元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ITP组RP、MPV、PDW、P-LCR、PAIgG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非ITP组(P<0.05),非ITP组TPO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ITP组(P<0.05).RP和PAIgG对于ITP诊断的灵敏度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RP与ITP诊断相关(P=0.006),几种检测指标与血小板数均无相关性,检测指标间PAIgG与RP有相关性(P=0.013).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网织血小板、血小板参数、促血小板生成素等检测方法简便,各指标单独应用对ITP的诊断效能不够,多指标联合使用可以提高ITP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数值的变化对各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RP(%),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正常对照组:RP(8.3±2.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R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RP(%)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RP(%)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P(%)在不同血液疾病中的测定结果显示,RP(%)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网织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RP)代表由骨髓巨核细胞新释放入外周血最新生成的血小板,其胞浆内不含细胞核和DNA,仅残留mRNA和粗面内质网,保留合成少量蛋白质的能力。它反映了循环中最年轻的血小板,是血小板新的研究领域。RP百分率(RP%)及绝对值(RPC)计数对于分析骨髓巨核细胞血小板生成动力学和血小板减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RP检测在临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病态巨核细胞的比较观察,探讨其在MD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72例MDS患者[包括2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及4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及44例ITP患者行骨髓穿刺涂片对巨核细胞进行分类、比较及分析。结果RCUD、RCMD及ITP组各类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尤以RCMD组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最高,明显高于RCUD及ITP组(P〈0.05),RCUD组高于ITP组,但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病态巨核细胞形态的异常分布,在MDS主要以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细胞为主要病态造血表现,其次为多圆核巨核细胞,虽MDS组与ITP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RCUD及RCMD组的检出率又明显高于ITP组(分别为P〈0.05、P〈0.01)。而多分叶巨核细胞主要见于ITP组,明显高于MDS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并且MDS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象中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与MDS病态造血程度有关,其病态巨核细胞特征的观察对M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