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目前,玻片法凝血时间在许多医院普遍应用,作为出血性疾病凝血过程筛检的常规实验,但是这种方法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其准确性、精确性如何,我们进行了比较。1材料和方法病人均是我院门诊和住院的患者,这6000例患者中,男3750人,女2250人...  相似文献   
2.
重新评估痰脱落细胞对肺癌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正确评估肺癌痰脱落细胞检查意义,提高痰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准确率,探讨肺癌早期诊断指标。方法 通过31290例痰标本细胞病理学检验结果,与CT,MRI,X线,气管镜,肺穿,手术结果对照,并对传统肺癌痰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方法各环节进行改进。结果 改良的肺癌痰脱落细胞检查阳性率由原来的22.6%提高到90.4%,达到先进水平。结论 痰细胞病理检查阳性率取决于痰标本正确留取,精选涂片,染色,辨认,并认为该法对诊断肺癌组织学类型是可行的,可作为肺癌早期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小针头穿刺细胞形态学对乳腺疾病诊断价值。方法 用一次性小针头塑料注射器,对乳腺肿大疾病13303例患进行定位穿刺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和分型诊断,部分患同时进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NORAg)、DNA倍本分析、Fas诱导细胞凋亡基因、突变型P53抑制细胞凋亡基因研究。结果 小针头穿刺细胞形态学对乳腺肿大疾病的诊断及分型诊断有重要诊断价值,明显优越于其他传统诊断方法,再结合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NORAg)、倍体分析、Fas诱导细胞凋亡基因、突变型P53抑制细胞凋亡基因研究,使穿刺成功率高达100%,准确度98.6%。结论 小针头乳腺穿刺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等特点,明显优越于其他传统诊断方法,有重要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广泛应用于病理组织学诊断,但应用于针吸脱落细胞病理学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未有报告,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重点开发研究结核性淋巴结炎在各期(即前期、早期、中期、晚期、恢复期),各种病理细胞形态特点和结构特征及相关细胞背景为依托,成为结核性淋巴结炎独特的诊断指标.方法 利用小针头针吸细胞病理学新技术、新分型研究观察结核性淋巴结炎不同期与各种抗体,OT和PPD,相互变化关系研究.结果 表明结核性淋巴结炎针吸细胞病理学的分型、分期诊断,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安全可靠、简单快捷、经济实用,可在结核不同病期,不同阶段,都有较敏感、较特异、较准确的可靠诊断指标,从而提高结核性淋巴结炎诊断的准确性.结论 结核性淋巴结炎针吸细胞病理分型,无论从特异性和敏感性都力创国内外最高水准,诊断符合率高达99.3%,且能解决淋巴腺结核微小病变早期诊断问题,是任何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55、CD59、CD34抗原对阵发性血红蛋白尿(PNH)的早期诊断的价值,寻找PNH早期诊断敏感指标进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NH综合症患者的CD55、CD59、CD34抗原变化关系,并与PNH、AA等疾病组以及正常对照组CD55、CD59、CD34抗原相互变化关系,经过统计学处理,找出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PNH CD55、CD59、CD34抗原较AA及其他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并与溶血程度呈正相关,且早于其他溶血指标。结论CD55、CD59、CD34抗原表达率可做PNH早期诊断最敏感指标,并与预后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9.
纤溶指标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方法]选用BPC、PT、Fbg、APTT、DIC过筛诊断指标,3P、D-D二聚体、TT、FDP、ELT、ATⅢC、α2MG、VWFAg、乙醇胶、红细胞碎片确诊诊断指标,对1629例DIC各期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比对分析,找出相关性。[结果]DIC前状态最敏感的指标是3P、ATⅢC、VWFAg,异常率高达100%;其次D-D二聚体,异常率为98.5%;BPC、PT、APTT半数以上异常,Fbg仅有1/3异常,其余各项指标敏感性较差;在消耗性低凝期VWFAg异常率持续增高,BPC、PT、TT异常率明显升高,而3P、ATⅢC、α2MG仅呈不同程度的增加;纤溶凝衰期时,FDP、ELT、D-D二聚体、红细胞碎片异常率高达100%,其他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的异常改变。[结论]纤溶指标3P、D-D二聚体、ATⅢC可做DIC高凝前状态的诊断指标,BPC、PT、Fbg、VWFAg可做DIC过筛诊断指标,纤溶指标D-D二聚体、FDP、ELT、α2MG红细胞碎片可做DIC纤溶凝衰期诊断指标。因此,纤溶指标对DIC早期诊断及分型确诊诊断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与功能变化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对大灶脑梗死组 2 2例 ,小灶脑梗死组 2 5例 ,对照组 2 0例进行研究 ,分别于发病后 3d内及 2周采静脉血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 ,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GMP - 140、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GMP - 140的浓度。结果 :发病后 3d内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明显 ,伪足增多 ,聚集融合成片 ,α颗粒明显减少 ,大灶组改变尤为明显。大灶组血小板GMP - 140、血浆GMP - 140浓度、血小板粘附率 (PAdT)、血小板聚集率 (PAgT)较对照组非常显著升高(P <0 0 0 1) ,小灶组上述指标也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但较大灶组低。 2周后 ,血小板超微结构大灶组无明显变化 ,小灶组则明显恢复 ,2组血小板GMP - 140、血浆GPM - 140浓度均明显下降 ,但仍较对照组高 ,PAdT、PAgT均降至正常。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增强伴明显结构改变 ;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一个可靠指标 ;血浆GMP -140浓度比PAdT和PAgT更能准确地反应血小板的活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