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安徽省鼠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与鼠传疾病发病情况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鼠传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安徽省2016—2019年鼠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结果和鼠传疾病病例数据,分析鼠传疾病与鼠类密度消长的相关性。结果 安徽省2016—2019年共报告鼠传疾病流行性出血热1 051例和钩端螺旋体病81例。2016—2019年安徽省共布放有效鼠夹75 559只,捕获鼠类326只,平均鼠密度为0.43%。常见鼠种为褐家鼠(56.44%)、小家鼠(31.29%)、黄胸鼠(11.35%)和黑线姬鼠(0.92%)。2016年、2018年和2019年鼠密度呈现单峰曲线,高峰值出现在9月;2017年鼠密度呈现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5月和11月。HFRS发病数与月度鼠密度没有正相关性,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数与月鼠密度具有中度正相关性(r=0.673,P=0.143)。结论 应加强灭鼠工作,防止鼠传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1993-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监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调查研究四川省1993-2001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传染源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全省选择10个监测点,进行钩体病主要传染源调查。结果 黑线姬鼠带菌率占第1位。主要携带黄疸出血群钩体,首次从牛尿中检出七日热群钩体。结论 鼠密度,鼠带菌率,带菌鼠密度分别与钩体发病率呈正相关。黑线姬鼠是四川省稻田型钩体主要传染源,耕牛作为七日热群钩体宿主和重要传染源应继续调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江油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疫情动态及健康人群对钩体的免疫水平,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进行鼠密度、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平均鼠密度为5.10%,最高为9.55%。平均带菌率为0.73%,褐家鼠带菌率最高,为2.50%。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以澳州群为主(37.88%)。结论江油市鼠密度,鼠带菌率较低。野鼠是稻田型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褐家鼠带菌值得重视。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水平正在下降,钩体病监测力度应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万州段鼠类及鼠传疾病的监测,分析当地鼠类活动及鼠传疾病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鼠夹法监测鼠种及密度,对捕获的鼠进行病毒检测,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搜集鼠传疾病病例,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09年未监测到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仅2006年发生钩端螺旋体病2例。耕作区鼠形动物密度高于居民区,蓄水后农区室内鼠密度高于蓄水前,鼠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检出阳性率为9.07%。结论钩体病的出现与局部区域鼠密度升高有关,应做好鼠及鼠传疾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保护当地人群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病媒生物及相关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 在浙江省选择2个病媒生物监测点进行现场研究,整合鼠及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监测方案,协调机构和人员在市和县两个层面上开展综合监测;鼠类综合监测时间为2009年6、8、10月,采用鼠笼法捕鼠.结果 在浙江省丽水市和龙游县完成鼠密度、季节消长和鼠传疾病综合监测.2009年丽水市报告钩体病3例,发病率为0.13/10万,HFRS 58例,发病率为2.44/10万;龙游县报告钩体病2例,发病率为0.49/10万,HFRS 1例,发病率为0.25/10万.两地区均无鼠疫病例报告.丽水市共捕获鼠类91只,鼠密度为4.17%;龙游县捕获鼠类37只,鼠密度为1.18%.丽水市以黑线姬鼠为主,龙游县以黄胸鼠为主.丽水市对493只鼠进行媒介昆虫监测,染蚤鼠共51只,染蚤率为10.34%.两地区鼠疫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结果均为阴性.丽水市HFRS抗原阳性率为10.42%,明显高于龙游县的4.59%.两地阳性鼠种均为黑线姬鼠.龙游县鼠血标本HFRS抗体阳性率为3.70%;丽水市鼠肾培养钩体阴性,龙游县鼠肾钩体阳性率为0.98%;龙游县鸭血钩体抗体阳性率为80%.结论 对鼠群及鼠疫、HFRS和钩体病开展病媒生物综合监测是可行的,建议加强鼠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鼠及主要鼠传疾病综合监测试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病媒生物及相关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 在浙江省选择2个病媒生物监测点进行现场研究,整合鼠及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监测方案,协调机构和人员在市和县两个层面上开展综合监测;鼠类综合监测时间为2009年6、8、10月,采用鼠笼法捕鼠.结果 在浙江省丽水市和龙游县完成鼠密度、季节消长和鼠传疾病综合监测.2009年丽水市报告钩体病3例,发病率为0.13/10万,HFRS 58例,发病率为2.44/10万;龙游县报告钩体病2例,发病率为0.49/10万,HFRS 1例,发病率为0.25/10万.两地区均无鼠疫病例报告.丽水市共捕获鼠类91只,鼠密度为4.17%;龙游县捕获鼠类37只,鼠密度为1.18%.丽水市以黑线姬鼠为主,龙游县以黄胸鼠为主.丽水市对493只鼠进行媒介昆虫监测,染蚤鼠共51只,染蚤率为10.34%.两地区鼠疫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结果均为阴性.丽水市HFRS抗原阳性率为10.42%,明显高于龙游县的4.59%.两地阳性鼠种均为黑线姬鼠.龙游县鼠血标本HFRS抗体阳性率为3.70%;丽水市鼠肾培养钩体阴性,龙游县鼠肾钩体阳性率为0.98%;龙游县鸭血钩体抗体阳性率为80%.结论 对鼠群及鼠疫、HFRS和钩体病开展病媒生物综合监测是可行的,建议加强鼠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  相似文献   

7.
李玲  黄勇 《健康天地》2010,4(1):98-99
目的:了解眉山市东坡区2008—2009年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疫情动态及健康人群对钩体的免疫水平,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法》进行鼠密度、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平均鼠密度5.84%,最高为6.56%,带菌率0,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以澳州群为主(75.76%)。结论:眉山市东坡区鼠密度较低,未监测出鼠类带菌。但野鼠是稻田型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加之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水平普遍下降,应加强钩体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鼠类防治效果与鼠传疾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重庆市2001~2004年鼠类防治效果,分析鼠密度与鼠传疾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寻找存在的问题,探讨控制鼠传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鼠类防治效果根据鼠密度、灭鼠率进行评价,鼠密度监测采用粉迹法,灭鼠率以灭鼠前和灭鼠后的鼠密度计算下降率;同时,以鼠密度的变化与鼠传疾病发病率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重庆市2001~2004年的灭鼠活动,基本控制了鼠密度,但与全国爱卫会灭鼠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每年的灭后平均鼠密度均超过3%,且每次灭鼠之后经一定时间鼠密度又迅速回升到原来的水平;除2003年外,灭鼠效果差,每年的平均灭鼠率均在80%以下。鼠密度与鼠传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发病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1086,0.3474,0.5784。结论重庆市在防鼠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巩固灭鼠成果措施。由于近几年长期使用单一的溴敌隆灭鼠毒饵,可能是造成灭鼠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因素。鼠密度与鼠传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当鼠密度增高时,鼠传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巩固灭鼠成果,有效控制鼠密度是防止鼠传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整合鼠类及其相关传染病监测体系,探索综合监测模式,分析其可行性。方法成立执行办公室,协调病媒生物防制所、传染病防制所、微生物检验所等相关科室,统筹安排工作。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人间疫情的相关信息,采用鼠夹法调查鼠密度变化,采用鼠笼法捕获鼠类并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0年1-11月龙游县报告钩端螺旋体(钩体)病1例,发病率为0.25/10万。共布放鼠夹2117夹次,捕鼠52只,平均鼠密度为2.46%。鼠疫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率为4.00%,抗体阳性率为2.67%;钩体培养结果为阴性。结论龙游县鼠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基本可行,建议加强鼠类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关于鼠传疾病防制的问题和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啮齿动物的种类多,分布广,密度高,鼠传疾病对人的危害相当严重。在数十种与鼠类有关的疾病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和鼠疫为我国的主要病种。据有关部门统计,1990~1993年全国HFRS共发病182454例,死亡4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沅江市钩体病宿主动物鼠的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了解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开展鼠类带菌调查,对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 4年平均鼠密度为4.76%。鼠种构成以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属种,总阳性率为5.41%,各年间、夏季和秋季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分型以赛罗群为主。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0%,年龄、性别、年份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沅江市宿主动物钩体带菌率低,血清学显示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高,需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以进一步控制钩体病疫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口岸鼠密度变化的动态模拟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分析预测效果。方法监测鼠密度,分析鼠密度与气象因子相关性,运用多元回归方程分析气象因子对鼠密度的影响,建立鼠密度变化的动态模拟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建立的模型的训练准确率为91.34%,检验准确率为91.17%,测试准确率为89.03%,平均准确率为90.51%。模型认为自变量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月均最低气温、月均相对湿度、日照、降水量。结论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技术能够较好地应用到鼠密度动态预测工作中,为口岸鼠类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万州段1997-2003年鼠表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正积  张菊英  万时学  孟言浦  罗超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281-2282,2286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万州段的鼠密度变化情况,为库区的鼠传疾病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CDC的《三峡库区人群健康方案》进行.结果:室内的鼠室度有下降的趋势(x^2=31.32,P<0.0001),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和小家鼠.室外的鼠密度较室内为高(x^2=55.05,P<0.0000),而且鼠密度的波动较大,优势鼠种为四川短尾鼩,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结论:三峡库区万州段仍应加强鼠密度及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监测.  相似文献   

14.
北京首都机场地区野外鼠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84—1994年对北京首都机场跑道周围草地为监测点的野外鼠鼠情进行了监测.鼠种计3科、6属、7种,即小家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大仓鼠、背纹仓鼠、中华鼢鼠和达乌尔黄鼠。小家鼠为优势种,黑线姬鼠,大仓鼠和背纹仓鼠在监测期间数量比例变化较大,与人为控制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变化有关。鼠密度高峰一般出现在9~10月.用综合防治的办法在机场地区大规模地灭鼠,可有效地控制鼠密度.灭鼠前后鼠密度间有显著性差异;环境、气候变化均可影响鼠密度.曾经从黑线姬鼠.小家鼠和褐家鼠体内检出HFRS血清抗体阳性个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宜宾市中心城区鼠类密度、鼠种构成及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汉坦病毒和恙虫病东方体3种病原体在鼠体内的感染状况,为鼠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夜法捕获鼠类并解剖采集其肝、肺、脾、肾脏器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病原体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共捕获鼠类200只,鼠密度为14.10%,鼠种仅有黄胸鼠和褐家鼠。不同生境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5,P<0.001);3种病原体中仅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检出阳性,阳性率为19.00%(38/200),不同城区、鼠种、生境、性别的鼠类检出钩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是宜宾市中心城区鼠类动物中流行的主要病原体,对当地人群具有一定的致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气象因素对宁波市鼠密度的影响,为鼠情及鼠传播疾病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宁波市2004—2016年鼠密度监测资料和月度气象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对鼠密度有影响的气象变量,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鼠密度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结果宁波市2004—2016年平均鼠密度为0.59%,鼠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褐家鼠为宁波市的优势鼠种。月平均气温和月日照时数对当月鼠密度有影响,当月鼠密度随着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月日照时数的升高而降低(P0.05)。气象因素的滞后效应分析发现,月平均水汽压和月平均气温对鼠密度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P0.05),滞后效应期分别为1个月和3个月。滞后1个月的鼠密度随着月平均水汽压的升高而升高,滞后3个月的鼠密度随着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降低。结论月平均气温与月日照时数对当月鼠密度有一定影响,且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水汽压对鼠密度的影响还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2001年~200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江苏省2001年~200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及宿主动物、人群抗体阳性率等监测资料,探讨HFRS流行因素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HFRS疫情资料,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在江苏省设立固定监测点,按统一方案调查鼠密度、鼠带病毒率、带病毒鼠指数及人群抗体阳性率。结果:2001年~2006年HFRS发病率下降了37.7%。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发病的季节分布明显不同,苏北秋冬峰病例占全年病例的68.83%,苏南春峰占全年的52.55%。春季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和褐家鼠(密度分别为1.49%和1.00%),秋季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密度0.73%),混合鼠密度及优势鼠种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花背仓鼠及臭鼰鼱均监测到带毒。春季以褐家鼠及小家鼠带病毒鼠指数为高(分别为0.0125、0.0107),秋季以黑线姬鼠和臭鼰鼱带病毒鼠指数较高(分别为0.0124、0.0038)。6年内一般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9.44%。结论:江苏省6年内HFRS疫情持续下降,但苏北和苏南流行特征明显不同,流行因素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河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高发病区啮齿形类动物分布情况,1997年4月采用夹夜法对正阳县地区进行了鼠密度调查。结果表明:平均鼠密度为周,68%,居民区鼠密度大于野外,室内以小家鼠为主,野外以黑线姬鼠占优势。鼠密度的高低与鼠类的觅食和隐藏条件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家栖鼠种类组成与数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985~1991年城乡家栖鼠鼠情监测资料为主要依据,揭示了辽宁省城乡家栖鼠种类组成与数量的月变动及七年来年变动趋势。城乡1年内均有两个数量商峰,城市数量高峰为4~5月与9~10月,农村数量高峰为3~4月与10~11月。城市家鼠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鼠密度被控制在1%以下;农村鼠密度也下降,但平均密度高于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农村地区鼠类种群和鼠密度季节性消长规律,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1~1999年按全国鼠情监测工作方案。「结果」仙居县农村地区室内有鼠科6种,食虫目1种,主要家鼠为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野外有鼠科9种,食虫目1种,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室内鼠密度高峰期为12月至次年1月,野外鼠密度高峰期为6月和12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