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MBMC)移植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心肌组织血流灌注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干细胞移植组(20例,接受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标准药物 经冠脉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和常规治疗对照组(20例,接受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标准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6分钟步行实验、多谱勒心脏超声心动图、平衡法核素心血池显像(ENRA),并记录发病6个月内主要临床事件。结果:同常规治疗组相比,心室重构、心肌组织血流灌注及左心室收缩功能术后3个月各项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的,能改善患者心肌组织灌注、左心室收缩功能及优化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5年9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AMI患者,分成干细胞移植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接受药物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干细胞移植组在此基础上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6个月时干细胞移植组心脏收缩末容积(ESV)明显减小(P<0·05);舒张末容积(EDV)无显著性变化(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高(P<0·05);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指数(WMSI)明显减低(P<0·001);对照组于介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ESV、EDV、LVEF及WMSI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ESV下降,LVEF升高,WMSI降低(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AMI可以在近期有效地缩小缺血梗死面积,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早期给予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cells,BMCs)冠状动脉内注射途径方法简单,创伤小。BMCs定向分化能力较强,自体BMCs有较易获得,具有无免疫排斥、不引起伦理道德上的争议等优点。经冠状动脉内注射移植骨髓干细胞能够改善心功能,但机制有待阐明,研究样本量小和远期的疗效不确切等问题尚需解决。动物研究提示,骨髓干细胞中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4周内能短暂改善左心室功能,可能为早期的旁分泌效应所致。监测骨髓干细胞植入后的存活、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方法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肝动脉超选灌注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20例,从髂后上棘抽取骨髓,体外分离纯化骨髓源性干细胞,通过肝动脉超选注入肝脏,在移植后2、4、8、12周复查肝功能,观察实验室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同时选取常规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20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30只AMI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心肌梗死后30min细胞移植组予以骨髓干细胞注射;对照组予以等量无血清培养基注射。观察注射后当天、28天24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注射后当天,两组心律失常无差异。注射后28天,细胞移植组1只、对照组4只大鼠死亡,细胞移植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有效减少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时机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时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44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急诊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后随机分为AMI后第1周移植组(A组,10例)、AMI后第2、第3周移植组(B组,10例)、AMI后第4至6周移植组(C组,11例)和对照组(仅行PCI术,不进行骨髓穿刺或冠状动脉内输注,13例).各组于AMI后3 d、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采用99MTc-MIBI核素的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进行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心肌灌注缺损指数明显下降.A组与B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而C组与对照组相比亦未见明显差异.A组、B组、C组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AMI急诊介入术后行BMSCs移植是安全的.AMI后前3周行BMSCs移植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7.
近来的研究显示,将骨骼肌成肌细胞[1](skeletal myoblasts,SKMs)、内皮祖细胞[2](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骨髓干细胞[3](bone marrow stem cells,BMCs)和胚胎干细胞[4](embryonic stem cells,ESCs)移植入梗死心肌可改善心室重构和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心力衰竭,是影响AMI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近来的临床试验提示干细胞治疗可改善左室功能,但其对左室重构的影响尚无定论。本研究拟系统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干细胞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的变化,为探讨干细胞治疗是否改善左室重构提供一些线索。对象与方法系统检索PubMed(1967.1-2009.12)、Embase(1967.1-2009.12)、Cochrane Library、综述及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并通过阅读相关综述及文章的参考文献进一步获取信息。对目前已发表的评估干细胞治疗对AMI患者LV-EDV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应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 models)计算加权平均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及其95%可信限(CI),用以描述干预前(基线)后(随访时)LVEDV的净差值。结果共13项研究(合计AMI病例926人,其中,合计接受干细胞干预者452人,未接受干细胞治疗者474人)纳入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接受干细胞治疗者相比,接受干细胞治疗者LVEDV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WMD:-1.76,95%可信限-4.61~1.08,P=0.233)。结论本研究提示干细胞治疗不能改善AMI患者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9.
异体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愈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MM患者异体干细胞移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包括 1 3例MM患者 ,中位年龄 41 (3 1~ 46)岁 ,1 0例接受异体骨髓移植(BMT) ,3例接受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 SCT)。其中 1例在移植前已经获得完全缓解(CR) ,7例达到部分缓解 (PR) ,5例处于病情进展期。移植前 β2 微球蛋白 (β2 M)大于 2 5mg/L者 5例 ,Fish检测到 1 3q1 4缺失者 3例。骨髓抑制化疗方案包括环磷酰胺和全身放疗 ,其中 1 2例为 1 2Gy,1例为 1 3 2Gy。患者接受干细胞的平均数为 3 89…  相似文献   

10.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78例,其中肝炎肝硬化56例、酒精性肝病21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年龄26~67岁.从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体外分离纯化骨髓源性干细胞,通过肝动脉置管移植入肝脏,在移植后2、4、8周复查肝脏功能,观察实验室指标改善、Child-Turcotte-Pugh分数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移植后第4周,患者血浆白蛋白由(32.91±5.58)g/L升至(38.324±6.45)g/L,丙氨酸转氨酶由术前(96.92±83.91)U/L降至(73.48±18.46)U/L(P<0.01).凝血酶原时间从移植前的(16.66±3.91)s逐渐下降至移植后的(15.52±3.35)s,纤维蛋白原从(2.22±0.88)g/L逐渐升高至(2.58±0.88)g/L.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食欲改善、体力好转72例(92.3%),腹水减少或消失及下肢浮肿减轻70例(89.7%),腹胀减轻68例(87.2%).近期未发生与干细胞移植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骨髓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本实验为开放性、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0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标准药物+经冠状动脉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和常规治疗对照组(20例,接受急诊PCI+标准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6min步行试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9、9 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并记录发病6个月内主要临床事件。结果同对照组相比,6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心肌ECT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较对照组心功能改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修复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细胞移植所显示的改善心功能的效果,可能与心肌和血管再生,限制和逆转了心室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供体骨髓细胞(donor bone marrow cells,d BMCs)在全身放射损伤小鼠肠道内的迁移定植规律和对肠道放射损伤的促修复作用。方法将60只6~8周龄C57BL/6小鼠进行10 Gy全身照射后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小鼠的存活率,免疫组化分析d BMCs在骨髓和肠道内的定植规律,免疫荧光双染鉴定早期植入肠道内的d BMCs表型。HE染色和Brdu免疫组化分析d BMCs对放射损伤肠道的促修复作用。结果实验后第14天,移植组小鼠的存活率为95%。d BMCs同时向受体骨髓和肠道迁移定植。移植早期d BMCs首先定植于肠道固有层底部并向上迁移,最终填充全部固有层。早期植入的骨髓细胞中含有Sca-1阳性造血干细胞。d BMCs可缓解放射所致肠黏膜固有层水肿,促进肠道干细胞增殖并增加肠隐窝密度。移植早期d BMCs不形成肠上皮细胞,稳定嵌合后可形成骨髓来源肠上皮细胞。结论 d BMCs在移植后早期即向肠道迁移定植并促进放射所致肠道损伤的修复重建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分析细胞移植联合激光心肌血运重建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9月,将同一手术团队在北京多家心脏中心进行冠心病搭桥的患者按照一定入选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同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13例患者(以下称试验组)中,"干细胞移植组"(以下称2合1组)7例,"激光心肌血运重建联合干细胞移植组"(以下称3合1组)6例;同时随访研究作为对照组入选试验的常规冠脉搭桥术治疗患者10例.术前及术后3年均行同位素扫描,用以评价心脏功能和血流灌注及存活心肌情况,比较两组数据差异.结果 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围术期心梗、病理性心律失常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位素扫描显示,试验组总的低灌注心肌质量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而对照组则有所增加.在这些低灌注心肌中,术后增加的存活心肌含量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具体干细胞移植各亚组间比较,3合1组在总低灌注心肌及对梗死心肌比例缩小趋势上都明显优于2合1组,两组间左室射血分数的增加程度类似.结论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证实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激光心肌血运重建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合1治疗作为一种新型联合治疗方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肝衰竭大鼠的效率及可行性。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及内毒素制备雌性大鼠肝衰竭模型,然后动员和富集雄性大鼠骨髓干细胞,并经门静脉移植至雌性大鼠肝脏;移植后观察受体雌鼠临床表现、生化改变、肝脏病变及肝组织Y染色体阳性率。结果受体肝衰竭雌鼠在细胞移植后,精神、食欲逐渐好转,生化异常及肝脏病变得以恢复,肝脏可检出Y染色体阳性的供体源性肝细胞;未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对照组雌鼠则全部死亡。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实验性肝衰竭大鼠具有明确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细胞丢失和心室重构是导致心力衰竭进展和临床死亡的主要原因[1]。干细胞在心肌再生方面具有极大的潜能,因而成为国内外心血管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尤其是AMI尚存在争议[2]。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干细胞类型主要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内皮祖细胞(EPCs)、造血干细胞(HSC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和骨骼肌卫星细胞(SMs)。由于自体BMMNCs分离简便,不需要体外培养和扩增,因此临床上较多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移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和单个核细胞 (BMMNCs)经冠状动脉 (冠脉 )移植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10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患者 ,通过冠脉转运将BMMNCs植入心肌梗死区 ,术前和术后 6个月分别行99mTc 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3例患者因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狭窄小于 5 0 %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仅移植干细胞。余 7例患者在梗死相关冠脉开通后注入干细胞。 10例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较术前平均增加 10 5 % (4 0 %~ 18% )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术前平均减少 2 2mm(- 4mm~ 8mm) ,99mTc MIBI显示梗死部位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术中及术后随访 6~ 12月均无心律失常和其它合并症发生。结论 自体BMSCs和MMNCs经冠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 ,可以抑制左心室重构 ,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7.
曹瑞  谭妙欣  孙勇  吴健 《心脏杂志》2015,27(5):624-628
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能够改善AMI后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而心脏干细胞(cardiac stem cells,CSCs)作为一类来源于心脏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无性繁殖和多向分化的能力,移植到受损心脏后,能改善心脏重构、减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通过改善旁分泌功能、基因修饰、组织工程及联合干细胞移植等手段,能进一步提高心脏干细胞的疗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40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0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9例,酒精性肝病10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年龄26~67岁,平均46岁。患者在无菌条件下,从髂后上棘抽取骨髓150~200ml,在体外分离纯化骨髓源性干细胞并制成10ml细胞悬液,其单个核细胞计数为3.6×108/ml~1.8×1011/ml,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CD34 的干细胞数为106/ml~109/ml。经肝动脉将上述10ml细胞悬液移植入肝脏,分别在移植后第第2、4、8周复查肝脏功能,观察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移植后第4周,血浆白蛋白明显升高,由(30.89±4.78)g/L升至(36.18±6.13)g/L,ALT由术前(111.72±109.35)U/L降至(75.71±18.62)U/L,AST由术前(78.35±55.89)U/L降至(57.34±16.43)U/L;总胆红素水平在移植前后无显著性变化。上述结果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肝脏功能明显改善,但黄疸指标变化不显著。干细胞移植后4周,凝血酶原时间(PT)逐渐下降,由术前(17.81±4.39)s降至(16.36±4.11)s,纤维蛋白原逐渐升高,由术前(2.02±0.96)g/L升至(2.36±0.89)g/L;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凝血机制明显改善。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食欲改善、体力好转37例(92.5%),腹胀减轻33例(82.5%),腹水减少、下肢浮肿减轻35例(87.5%)。在全部40例患者中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近期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可作为中晚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该实验为随机对照方法,拟评价冠脉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随访6个月时是否能改善总体左室射血分数(LVEF)。方法将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成功行冠脉介入治疗后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接受心肌梗死后常规处理),或骨髓干细胞移植组(n=30)。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除接受常规的治疗外,还于PCI后4.8日左右行冠脉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1级终点为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测定从开始到随访6个月时左心室总体LVEF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老年心肌梗死(MI)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老年MI患者76例,分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n=46)和对照组(n=30),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除常规治疗外,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在冠脉造影时经导管注入冠状动脉内.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用超声心动图、血浆脑钠肽(BNP)和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和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结果 术后随访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移植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分别由(43.1±5.6)%、(44.9±7.5)%增加到(54.8±4.6)%、(50.1±7.1)%;BNP测定显示移植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由(696±102)pg/ml、(680±93)pg/ml下降至(303±89)pg/ml、(396±88)pg/ml;SPECT显示移植组和对照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分别由(25.8±8.5)%、(26.2±6.4)%降低至(14.8±4.6)%、(20.4±7.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组在移植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老年MI患者安全可行,术后能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及心肌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