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氧化氮合酶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在8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表达,探讨其与一氧化氮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限制片段差异显示PCR(RFDD-PCR)技术建立正常和8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基因表达谱,经生物信息学分析两者差异,初步确定NOS三种亚型-eNOS、nNOS和iNOS为DR相关基因,并以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RFDD-PCR结果显示,糖尿病组eNOS和nNOS表达下调,iNOS表达上调.RT-PCR结果显示,糖尿病组eNOS和nNOS表达比正常组明显降低(eNOS:0.23±0.03,0.32±0.03,P<0.05;0.25±0.02,0.36±0.02,P<0.05),iNOS比正常组明显增高(0.27±0.02,0.20±0.03,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eNOS、nNOS和iNOS阳性细胞均见于内核层(INL)和节细胞层(GCL),eNOS阳性细胞也分布于血管内皮层;糖尿病组eNOS和nNOS阳性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减少(eNOS:14.33±3.19,22.13±3.60,P<0.05;nNOS:21.87±3.62,34.40±7.09,P<0.05),iNOS较正常组明显增多(17.60±2.58,11.73±2.70,P<0.05).结论 eNOS、nNOS和iNOS表达变化与DR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氮合酶在小鼠耳蜗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实验用亲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小鼠耳蜗内nNOS与eNOS的表达。方法:4%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固定后,取耳蜗、经脱钙,作10μm厚冰冻切片,进行nNOS和e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小鼠耳蜗内、外毛细胸、内外柱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nNOS、eNOS的表达呈强阳性。血管纹的基底和中间细胞、螺旋突起、螺旋韧带细胞处有阳性nNOS、eNOS的表达,耳蜗小球的内皮细胞无nNOS与的表达,但eNOS的表达呈阳性。结论:由nNOS和eNOS合成的NO在维持耳蜗正常神经传导及耳蜗正常血液供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吸入七氟醚是否能对大鼠产生延迟相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吸入1.0 MAC和1.5 MAC的七氟醚,或者纯氧1 h,24 h、48 h后进行30 min的左冠状动脉的阻断和2 h的再灌注;持续记录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参数,伊文思蓝和TTC印染测定心肌缺血危险区面积和梗死面积,免疫印迹测定一氧化氮合酶蛋白的表达。结果:吸入1.0 MAC和1.5 MAC的七氟醚24 h和48 h后均明显降低了心肌梗死面积,改善了再灌注后左心功能,上调了iNOS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而p-eNOS和eNOS的表达水平并未改变(P>0.05)。选择性iNOS抑制剂1400 W取消了吸入1.0 MAC七氟醚24 h后所产生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七氟醚延迟预处理是通过上调心肌iNOS蛋白的表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在不同年龄大鼠睾丸中的表达情况,探讨NO在睾丸生殖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月龄分为成年组和未成年组,4%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取大鼠睾丸,常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NOS在不同年龄大鼠睾丸中的表达。结果成年组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和间质血管中均有nNOS、iNOS和eNOS阳性物质表达,生精小管周围肌样细胞和腔面精子可见nNOS阳性物质;未成年组大鼠睾丸间质血管中偶见iNOS和eNOS阳性物质表达。结论3种NOS在睾丸中均有表达,但定位不同,且与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26(cx26)在出生后大鼠耳蜗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x26在36只大鼠(1周龄组、3周龄组和9周龄组各12只)耳蜗的表达.结果:cx26在3组均有较强的表达,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耳蜗外侧壁血管纹和螺旋韧带,Corti氏器中的支持细胞间以及毛细胞和支持细胞间,螺旋缘以及螺旋神经节细胞.cx26在大鼠耳蜗外侧壁、Corti氏器与螺旋神经节的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鼠耳蜗发育过程中cx26的表达趋于稳定,没有随着听力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李健  党辉  沙晶  艾山江  景燕  阿斯亚  陆明佳  补娟  朱沂 《疑难病杂志》2012,11(4):280-282,323
目的观察小鼠脑缺血/再灌注(CIR)前后一氧化氮合酶(NOS)的3个亚型:神经元型(nNOS)、诱导型(iNOS)和内皮型(eNOS)在小鼠脑皮质中的变化,探讨NOS在CIR损伤后的不同作用。方法健康雄性ICR小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和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tMCAO)模型组(n=16)。tMCAO模型组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再灌注24 h后应用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测量梗死体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小鼠脑皮质中nNOS、iNOS和eNOS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nNOS、iNOS和eNOS在脑皮质中少量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tMCAO组小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加;脑皮质区nNOS、iNOS和eNOS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多(P<0.05)。结论小鼠CIR损伤后,nNOS和iNOS表达的增加可以引起神经损伤,而eNOS表达的增加,可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邱晨红  赵中 《苏州医学》2002,25(3):141-142
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一个重要指征是不仅合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也能产生超氧离子。目前已确定的NOS的亚型有三种,根据不同的基因编码分别称为神经元型NOS(neuronal NOS,nNOS)、诱导型NOS(inducibl eNOS,iNOS)、内皮型NOS(endothel ialNOS,eNOS)。三种NOS亚型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均可表达,但在生理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中的eNOS合成和释放NO无疑是血管张力的主要调节因子。而nNOS与iNOS产生的NO则主要产生氧化作用,具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观察耳蜗缺血及不同时间段内再灌注时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异构体的表达及分布的情况。方法健康豚鼠40只,随机分对照组(N组)、假手术组(C组)和模型组(A组);模型组分为缺血30min组(A1组),缺血30min再灌注6h组(A2组),缺血30min再灌注24h组(A3组)。微动脉夹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并烧灼双侧椎动脉建立耳蜗缺血模型,打开微动脉夹建立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耳蜗NOS异构体的表达和变化,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A1、A2及A3组均可见内外毛细胞变形,Corti器内外毛细胞缺损,血管纹变薄。NOS异构体在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和Corti器都存在表达上调。A2、A3组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存在表达上调。结论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有相关的病理改变,如内外毛细胞变形、缺损,血管纹变薄等。NOS异构体在正常耳蜗中有弱阳性到阳性表达。iNOS可能参与耳蜗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并抑制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保护性表达。  相似文献   

9.
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脉冲噪声损伤豚鼠耳蜗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建  熊敏  何青莲  邓恒山  冯晓华 《广东医学》2004,25(10):1146-1147
目的 观察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在脉冲噪声暴露豚鼠耳蜗中的表达。方法 将研究组豚鼠暴露于脉冲噪声造成耳蜗损伤的模型 ,耳蜗用石蜡包埋、切片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iNOS在耳蜗的表达。结果 iNOS在脉冲噪声暴露豚鼠耳蜗中表达阳性 ,以血管纹和螺旋神经节的表达较强。结论 iNOS在噪声暴露豚鼠耳蜗中呈阳性表达 ,提示一氧化氮 (NO)在脉冲噪声耳蜗损伤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糖尿病早期(2周)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一氧化氮合酶(nNOS、iNOS、eNOS)的表达变化以及胰岛素对其的影响。方法:按60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大鼠模型(16只),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2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于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给予胰岛素治疗,正常对照组(8只)与模型组予皮下注射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2周后取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Trizol法提取总RNA,应用RT—PCR法测定3种NOS mRNA的表达。结果:在糖尿病早期大鼠DRG中,iNOS表达明显上调,胰岛素能有效逆转此变化。而nNOS和eNOS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在早期糖尿病DRG中iNOS基因表达异常,可能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七氟醚和安氟醚对维库溴铵增效作用的时间依赖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最低肺泡有效浓度 (1MAC)七氟醚和安氟醚对维库溴铵增效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方法 :4 0例择期手术病人在异丙酚 芬太尼 N2 O麻醉期间持续输注维库溴铵 ,维持 90 %的肌松 ,达到稳态后 ,病人随机吸入1MAC呼气末浓度的七氟醚或安氟醚 ,调整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 ,维持 90 %的肌松 ,观察吸入七氟醚或安氟醚后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 :七氟醚、安氟醚都显著降低了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并且这个效应随着吸入七氟醚或安氟醚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吸入七氟醚或安氟醚 90min后达到最大效应即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下降到最大值。最大下降率 :七氟醚组为 6 8% ,安氟醚组为 6 7%。结论 :七氟醚、安氟醚都明显增强维库溴铵的肌松作用 ,但这种增效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安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肩关节脱位整复手术中的可行性 ,并与臂丛阻滞麻醉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患者自愿选择麻醉及麻醉方式 ,将 2 2 3例急诊肩关节脱位患者分为两组 ,安氟醚吸入麻醉组 (E组 )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 (B组 ) ,观察两种麻醉方法下复位和效果。结果 :E组在麻醉优良率、起效时间、手法整复时间上优于 B组 (P<0 .0 5 )。结论 :安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肩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术方法便利简单 ,效果可靠 ,留观时间短 ,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丙泊酚-笑气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临床的效应。方法 4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麻醉维持分别采用0.1 mg/(kg·min)丙泊酚静脉泵入和50%~70%笑气(N2O)吸入(P/N组),芬太尼4~8μg/kg静脉注入和1%~1.5%安氟醚吸入对照组(E/F组)。于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5 min(T2)、切皮(T3)、术中探查(T4)、手术结束(T5)以及拔管(T6)测定SBP、SDP和HR的变化。于麻醉前、术中探查和术毕检测血浆中皮质醇和血糖的含量。结果 在ASAⅠ~Ⅱ级的病人,临床麻醉剂量的丙泊酚-笑气麻醉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轻微,与诱导前(T1)相比仅在诱导后5 min收缩压下降和术中探查时舒张压上升明显(P<0.05),和安氟醚-芬太尼麻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中血浆皮质醇和血糖含量均较麻醉前显著增加(P<0.05),E/F组较P/N组增幅明显(P<0.05)。结论 丙泊酚-笑气静吸复合麻醉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轻微,应激反应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全麻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吸氧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西京  熊利泽  胡文能  郑玉  路志红 《医学争鸣》2002,23(15):1349-1352
目的 研究吸入不同时间 10 0 % O2 能否诱导脑缺血耐受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方法  6 3只 SD大鼠随机分为 7组 (每组 n=9) :即 A组 (对照组 )于缺血前 2 4h吸空气 2 4 h;B,C和 D组分别于缺血前 2 4 h连续吸 10 0 %O2 2 4 ,12和 6 h;E,F和 G组分别连续吸 10 0 % O2 2 4 ,12和 6 h. A,B,C和 D组于吸氧结束后 2 4 h造成脑缺血 ;E组于吸氧后即刻造成脑缺血模型 ;F组间隔 12 h;G组间隔 18h后造成脑缺血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 3- 0尼龙线线栓法栓塞大脑中动脉 ,2 h后拔出尼龙线使血液再灌注 .脑缺血 2 h和再灌注后 2 4 h行脑功能障碍评分 ,并处死动物取大脑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容积 .结果  B组的脑功能障碍评分与A组相比显著降低 (P<0 .0 5 ) ,C,D,E,F和 G组与 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脑梗死容积 B组 (10 4 .8± 6 2 .1) mm3显著小于 A组 (199.0± 6 9.6 ) mm3(P<0 .0 1) .吸 10 0 % O2 12 h及6 h组及吸 10 0 % O2 2 4 h后即刻造成脑缺血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脑梗死容积无明显差异 .结论 本实验首次证实连续吸10 0 % O2 2 4 h且间隔一定时间后能模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产生保护作用 .  相似文献   

15.
七氟醚和安氟醚对机体自由基代谢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时血中自由基代谢的变化。方法24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七氟醚组(12例)和安氟醚组(12例),分别测定动脉血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结果两组吸入麻醉后血自由基水平都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对机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与安氟醚相似,是安全的吸入麻醉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与安氟醚吸入复合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和肝血流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10只行胸段硬膜外阻滞后吸入0.5和1.0MAC(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alveolarconcentration)安氟醚,监测体循环、肺循环、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全身及肝脏氧供、氧耗,肝血流用电磁血流仪测定。结果:硬膜外阻滞后血压、外周血管阻力、门静脉血流和氧供下降,加吸0.5MAC安氟醚使心率、心排血量和全身氧供也下降;1.0MAC后除血压、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和全身氧供、门静脉血流及氧供进一步显著下降外,肝动脉血流及氧供也减少。结论:硬膜外阻滞后,随安氟醚浓度升高,体循环、肺循环、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全身及肝脏氧供需平衡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全身麻醉药对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术中进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选择合适的全身麻醉药及剂量。方法将150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利用随机排列表分成静脉组和吸入组。静脉组90例,分为异丙酚(1.5mg/kg、2mg/kg、3mg/kg)、咪哒唑仑(0.2mg/kg、0.3mg/kg、0.4mg/kg)和依托咪酯(0.15mg/kg、0.3mg/kg、0.4mg/kg)9个组,每组10例,观察用药后对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的影响;吸入组60例,分为安氟醚、异氟醚和地氟醚组,每组20例,按呼气末浓度0.3、0.5、0.75、1.0和1.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进行观察。观察指标为N14、N20和中枢传导时间(CCT)。结果静脉药中异丙酚能明显抑制N20波幅,但N14、N20的潜伏期和CCT的影响不明显,咪哒唑仑抑制N20波幅,延长N20的潜伏期和CCT,依托咪酯明显增大N20波幅,且病人已清醒睁眼时该作用仍未消退。吸入药均表现出对N20和CCT的影响,安氟醚在1.0MAC时出现波形消失,而异氟醚和地氟醚则在1.5MAC才出现该现象。结论在全身麻醉病人进行SLSEP监测时,全麻诱导时可选择依托咪酯,在全麻维持阶段,吸入麻醉药可选择异氟醚或地氟醚,浓度应控制在1.0MAC以下。  相似文献   

18.
赵启忠  闫旭  王刚  刘志 《四川医学》2012,33(5):743-745
目的探讨氢氧气体共同吸入对百草枯中毒早期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百草枯中毒大鼠共同吸入不同浓度的氢氧气体,监测肺损伤指标的变化。结果氢氧气体共同吸入组肺湿/干比、PaCO2较对照组减低,P<0.05;pH值、PaO2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氢氧气体共同吸入可有利于重建早期肺损伤的氧化和还原系统的平衡,显著改善、延缓肺组织的氧化损伤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七氟醚在复合不同浓度氧化亚氮情况下对幼儿全凭吸入麻醉诱导时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眼科麦粒肿切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S组、LN组、HN组和OA组各20例,ASA分级I级.S组全凭7%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LN组复合7%七氟醚和50%氧化亚氮吸入麻醉诱导,HN组复合7%七氟醚和66%氧化亚氮吸入麻醉诱导,OA组复合7%七氟醚和50%空气吸入麻醉诱导.观察并记录患儿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气管插管后2 min时(T2)的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气管插管时间△T(气管插管时间指从吸入诱导开始到气管插管成功的时间)和呼气末麻醉气体浓度(MAC)值,记录气管插管时间和气管插管时Cooper评分.结果 4组患者在各时点的HR、SpO2、MAP以及气管插管条件Cooper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1时刻LN组与HN组的MAC值[(2.45±0.22)%、(2.61±0.21)%]均高于S组与OA组[(2.09±0.31)%、(2.11±0.42)%],P<0.05;4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T)相比较,LN组与HN组的△T[(137.85±21.49)s和(113.92±28.73)s]均小于S组与OA组[(187.42±30.51)s和(179.34±32.84)s)],同时LN组与HN组的气管插管时间(△T)相比较,HN组的气管插管时间更短,P<0.05.结论 七氟醚复合66%氧化亚氮用于幼儿全凭吸入麻醉诱导,能有效缩短麻醉诱导时间,提供良好的插管条件,且并不导致乏氧.  相似文献   

20.
Yie T  Guo X  Sang N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0):768-770
目的比较地氟醚、七氟醚、异氟醚、安氟醚在平衡麻醉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妇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地氟醚(D)组,七氟醚(S)组,异氟醚(I)组及安氟醚(E)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各组均先给予等效的设定浓度,即D组6%、S组2%、Ⅰ组12%、E组17%。同时吸入1∶2的O2和N2O,经静脉持续输入芬太尼和间断追加肌肉松弛药泮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吸入麻醉药的肺泡浓度及吸入浓度,并维持肺泡浓度衡定在1mol/LAC,即D组3%,S组07%,Ⅰ组05%,E组06%。结果吸入麻醉后,肺泡浓度∶吸入浓度=1/2及肺泡浓度达到1mol/LAC值时间在D组及S组均明显快于Ⅰ组及E组。肺泡浓度∶吸入浓度及肺泡浓度∶设定浓度比值的升高速度在D组和S组均明显快于Ⅰ组和E组。终止麻醉后,D组肺泡浓度达到肺泡原始浓度50%的时间明显快于其它吸入麻醉药。结论地氟醚吸入及呼出均较快,易于调控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