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
七氟醚、异氟醚对罗库溴铵强化作用的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1MAC七氟醚或异氟醚对罗库溴铵强化作用的时效关系。方法54例择期全麻男性病人在咪唑安定一芬太尼一异丙酚麻醉期间持续输注罗库溴铵,维持95%的肌松,稳定后,病人随机分成静脉麻醉组、七氟醚组或异氟醚组,调整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维持95%的肌松,观察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后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七氟醚、异氟醚都显著降低了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此效应随吸人七氟醚或异氟醚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90 min后达最大效应即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下降到最大值。最大下降率:七氟醚组为44.3%,异氟醚组为38.9%。结论七氟醚、异氟醚明显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其程度相近,且这种强化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1MAC七氟醚或异氟醚对国产顺式阿曲库铵强化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方法30例择期头面部手术病人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期间持续输注国产顺式阿曲库铵,维持95%的肌松,达到稳态后,病人随机吸入呼气末浓度为1MAC的七氟醚或异氟醚,调整顺式阿曲库铵的注入速率,维持95%的肌松,观察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后顺式阿曲库铵的注人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七氟醚、异氟醚都显著降低了顺式阿曲库铵的注入速率,此效应随吸人七氟醚或异氟醚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90min后达最大效应即顺式阿曲库铵的注人速率下降到最大值。最大下降率:七氟醚组为39.7%,异氟醚组为36.4%。结论七氟醚、异氟醚明显增强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作用,其程度相近,且这种强化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1.0MAC地氟醚对罗库溴铵的增效作用及其时间依赖性,并与1.0MAC异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相比较。方法:随机选择26例择期手术患者分为地氟醚组(10例)和异氟醚组(16例),每组在静脉诱导麻醉后,先测得T1维持在10%±2%水平并达到稳定后罗库溴铵的注射速率,然后吸入异氟醚或地氟醚,使呼气末浓度为1.0MAC,再调整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使T1维持在10%±2%水平,观察吸入全麻后罗库溴铵的注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40分钟后异氟醚和地氟醚均显著降低了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而且随着吸入时间的延长而呈递减趋势,地氟醚与罗库溴铵的协同作用较异氟醚强。结论:地氟醚、异氟醚都能明显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而且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地氟醚的作用强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4.
杨锋 《中外健康文摘》2012,(36):423-425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肥胖患者麻醉中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为临床个体化应用罗库溴铵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纳入90例ASA I一Ⅱ择期手术维吾尔族肥胖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全凭静脉麻醉组:注射罗库溴铵0.6mg/kg;七氟醚Ⅰ组:吸入1.0MAC七氟醚后静脉注人罗库溴铵0.6mg/kg;七氟醚Ⅱ组:吸入1.3MAC七氟醚后静脉注入罗库溴铵0.6mg/kg.分别记录各组注药后肌松作用的起效时间、作用时间及Tl恢复时间、恢复指数.结果全凭静脉麻醉组、七氟烷Ⅰ组、七氟烷Ⅱ组、罗库溴铵起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3组TOF无反应时间、T2、T3、T4出现时间及TOF比值恢复到25%、50%和75%的时间,七氟烷Ⅰ组、七氟烷Ⅱ组较全凭静脉麻醉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Ⅰ、Ⅱ组间比较,七氟烷Ⅱ组TOF比值恢复到25%、50%和75%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对于维吾尔族肥胖患者吸人七氟醚能明显缩短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延长罗库溴铵作用时间,对于肥胖患者临床合并使用时应注意减少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异氟醚对维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为静脉麻醉组(对照组)和静脉麻醉复合吸入1MAC异氟醚组(异氟醚组),采用累积剂量反应的方法测定两组维库溴铵的剂量反应曲线.结果 吸入异氟醚使维库溴铵剂量反应曲线左移,异氟醚组的ED50和ED95分别为(19.6±4.8)μg/kg和(36.8±9.6)μg/kg,与对照组的(29.0±8.8)μg/kg和(55.9±10.4)μg/kg相比,分别减少32.4%和34.2%(P<0.01).结论 1MAC异氟醚可以明显增强维库溴铵的肌松效应.  相似文献   

6.
吸入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吸入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效应的影响。方法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观察并比不吸入七氟醚以及吸入1个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1.3MAC七氟醚后,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分别记各组注入罗库溴铵后其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T1恢复间及恢复指数。结果起效时间上:Ⅱ组与Ⅰ组相比较差无显著性(P>0.05);而Ⅲ组与Ⅰ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在临床作用时间、T125%、T150%及T175%恢复间及恢复指数上,Ⅱ组和Ⅲ组与Ⅰ组相比均有明显的延(P<0.05),其中组Ⅲ与组Ⅰ相比有更明显的延长(P0.01)。结论吸入七氟醚能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效应,长罗库溴铵的作用时间,吸入1.3MAC七氟醚增强罗库铵的肌松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七氟醚和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对罗库溴铵量-效关系的影响。方法 56例择期全身麻醉行五官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7组,七氟醚组(S1-S3,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维持0.4 MAC、0.7 MAC、1.0 MAC)、异氟醚组(I1-I3,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维持0.4 MAC、0.7 MAC、1.0 MAC)及P组(异丙酚麻醉组,输注速度4-10mg.kg-1.h-1),每组8例。所有患者插管后均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S1-S3组和I1-I3组七氟醚和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稳定40 min后注入罗库溴铵0.6 mg.kg-1,P组在输注异丙酚40 min后注入罗库溴铵0.6 mg.kg-1,用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进行拇内收肌肌松监测,记录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T0);临床作用时间(T25);恢复指数(TI)。结果与P比较,S2、S3、I2、I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与S2比较S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与I2比较I3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结论 0.4MAC呼气末浓度七氟醚或异氟醚不能强化罗库溴铵的临床药效,0.7MAC以上七氟醚或异氟醚能明显强化罗库溴铵的临床药效,并有明显剂量依赖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异氟醚对维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为静脉麻醉组(对照组)和静脉麻醉复合吸入1MAC(最小麻醉浓度)异氟醚(异氟醚组),采用累积剂量反应的方法测定二组维库溴铵的剂量反应曲线.结果吸入异氟醚使维库溴铵剂量反应曲线左移,异氟醚组的ED50和ED95分别为(19.6±4.8)和(36.8±9.6)μg/kg,与对照组的(29.0±8.8)和(55.9±10.4)μg/kg相比,分别减少32.4%和34.2%(P<0.01).结论1MAC异氟醚可以明显增强维库溴铵的肌松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对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48例择期行颌面部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四组: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组(P组异丙酚输注速度2~5μg.kg-1.min-1),0.4MAC七氟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组(S-1组,维持七氟醚呼气末体积浓度0.7%)、0.7MAC七氟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组(S-2组,维持七氟醚呼气末体积浓度1.0%)和1.0MAC七氟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组(S-3组,维持七氟醚呼气末体积浓度1.7%),首量2倍ED95罗库溴铵保持肌松。当TOF的T1恢复到25%时,给予新斯的明0.04 mg.kg-1.min-1。记录T1和TOFr恢复过程。结果给予新斯的明后S-2组和S-3组的T1恢复时程基本相似,但恢复时间均明显比S-1组长。而S-1组T1恢复到50%、75%、95%和100%的时间和P组基本相同。结论0.4MAC七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无明显影响。0.7MAC七氟醚能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效应,影响程度与1MAC七氟醚相似,延迟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七氟烷对顺式阿曲库铵增效作用的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最低肺泡有效浓度(1MAC)七氟烷对顺式阿曲库铵增效作用的时效关系。方法60例择期手术病人在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麻醉期间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维持90%的肌松,达到稳态后,病人随机分成静脉麻醉组、七氟烷组。调整顺式阿曲库铵的注入速率,维持90%的肌松,观察病人吸入1MAC呼气末浓度的七氟烷后顺式阿曲库铵的注入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七氟烷显著降低了顺式阿曲库铵的注入速率。并且这个效应随着吸入七氟烷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吸入七氟烷90min后达到最大效应即顺式阿曲库铵的注入速率下降到最大值。最大下降率:七氟烷组为43.8%。结论七氟烷明显增强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作用,但这种增效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异氟烷和地氟烷对维库溴铵连续静脉输注速率的影响。方法:27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9例):(1)地氟烷组(D组)。(2)异氟烷组(I组)。(3)异丙酚组(P组)。术中分别采用1.3MAC的异氟烷、地氟烷吸入麻醉和异丙酚6mg/(kg·h)全凭静脉麻醉维持,各组维库溴铵连续静脉输注,使第一串肌颤值(T1)保持在8%~12%,调整并记录维库溴铵连续静脉输注的速率。结果:I组、D组维库溴铵输注速率较P组明显降低,分别减少了36.9%(P<0.01)和20.6%(P<0.05),而且此效应在吸入麻醉气体30min后随吸入异氟烷及地氟烷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但D组与I组无差异(P>0.05)。结论:异氟烷、地氟烷可减少维库溴铵连续静脉输注的速率,且具有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Yie T  Guo X  Sang N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0):768-770
目的比较地氟醚、七氟醚、异氟醚、安氟醚在平衡麻醉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妇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地氟醚(D)组,七氟醚(S)组,异氟醚(I)组及安氟醚(E)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各组均先给予等效的设定浓度,即D组6%、S组2%、Ⅰ组12%、E组17%。同时吸入1∶2的O2和N2O,经静脉持续输入芬太尼和间断追加肌肉松弛药泮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吸入麻醉药的肺泡浓度及吸入浓度,并维持肺泡浓度衡定在1mol/LAC,即D组3%,S组07%,Ⅰ组05%,E组06%。结果吸入麻醉后,肺泡浓度∶吸入浓度=1/2及肺泡浓度达到1mol/LAC值时间在D组及S组均明显快于Ⅰ组及E组。肺泡浓度∶吸入浓度及肺泡浓度∶设定浓度比值的升高速度在D组和S组均明显快于Ⅰ组和E组。终止麻醉后,D组肺泡浓度达到肺泡原始浓度50%的时间明显快于其它吸入麻醉药。结论地氟醚吸入及呼出均较快,易于调控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3.
赵加  王建  高素洁  赵国庆 《吉林医学》2012,33(7):1360-1362
目的:比较七氟烷和异氟烷对维库溴铵的协同作用以及术后苏醒等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拟施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0.05 mg/kg)加维库溴铵(0.1 mg/kg)加丙泊酚(1.5mg/kg)加舒芬太尼(0.4μg/kg)联合诱导插管,麻醉维持A组患者术中持续吸入1.3 MAC异氟烷,B组患者术中持续吸入1.3MAC七氟烷。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肌松时间以及恢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相比较异氟烷组,睁眼及拔管时间均明显缩短,并且苏醒过程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嗜睡及躁动发生率均少于异氟烷组。结论:七氟烷相比异氟烷有如下优点:苏醒迅速、苏醒期更加平稳舒适、并发症少;二者对维库溴铵的影响在本次实验中未见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曲马多复合对乙酰氨基酚栓剂防治小儿七氟醚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择期七氟醚全麻下手术患儿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3组均用8%七氟醚、芬太尼2μg/kg和维库溴铵0.1 mg/kg全麻诱导,术中以七氟醚(1~1.5 MAC)维持麻醉。 A组:术前10 min对乙酰氨基酚栓剂20 mg/kg塞肛+手术结束前20 min静注曲马多1 mg/kg;B组:手术结束前20 min静注曲马多2 mg/kg;C组:手术结束前20 min静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3组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镇静评分、躁动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手术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躁动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和躁动评分明显低于B组和C组,而Reme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B组和C组( P<0.05),结论:曲马多1 mg/kg复合对乙酰氨基酚栓剂20 mg/kg用于防治小儿七氟醚全麻苏醒期躁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与安氟醚或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异丙酚与安氟醚和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择期非肝胆系统手术的全麻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8例,分别给予安氟醚麻醉(A组)、七氟醚麻醉(B组)、异丙酚-安氟醚麻醉(C组)、异丙酚-七氟醚麻醉(D组).其中A、B组为对照组,C、D组为观察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诱导后2 h和术后3 d采集静脉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结果:A组和B组在术后3 d ALT值高于麻醉前(P<0.01),但未超出正常值范围,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2 h ALB值低于麻醉前(P<0.05),但术后3 d各组的ALB值均恢复正常,而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项指标全程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安氟醚和七氟醚两者均有潜在的、轻度的肝毒性;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能有效防止转氨酶的升高,对安氟醚及七氟醚所致肝脏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异丙酚复合安氟醚、七氟醚麻醉,是一种理想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单次或持续静脉输入维库溴铵作用时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观察单次、分 2次或持续静脉输注等量的维库溴铵 ( 0 .1mg/kg)维持下实际完全神经肌肉阻滞时间的差异。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病人 30例 ,分成 3组 ,每组 1 0例。静注芬太尼 2 μg/kg,异丙酚 1 .5mg/kg ,维库溴铵0 .1mg/kg诱导插管后 ,以异丙酚 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 ,用加速度仪监测拇指内收肌电刺激 收缩反应 (四连串刺激 ) ,当T1恢复到 2 %时 ,分组以不同方式给予维库溴铵 :A组 ,0 .0 5mg/kg单次静脉注入 ,待T1=2 %时再重复 1次 ;B组 ,0 .1mg/kg单次静脉注入 ;C组 ,先按 0 .1mg/ (kg·h)输入 ,待T1=0后改为 0 .0 5mg/ (kg·h)。计算实际完全阻滞时间(T1=0~ 2 %之间的时间 )。结果 :A、B、C 3组实际完全阻滞时间分别是 ( 53.0± 3.8)min、( 50 .3± 5.2 )min和( 1 0 2 .7± 5.5)min ,C组与A、B 2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持续静脉输入维库溴铵使神经肌肉阻滞时间延长近 1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不同泵注方法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60例,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20例,所有病人均以咪唑安定0.03mg/kg,维库溴铵0.1—0.15mg/kg,芬太尼3μg/kg,异丙酚1—2mg/kg诱导。A,B组采用泵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间断静注维库溴铵麻醉维持,A组在手术结束时同时停用芬太尼和丙泊酚。B组在手术结束前5-10min停用丙泊酚采用单纯瑞芬太尼0.1-0.2ug/kg/min泵注(根据血压、心率调整)C组采用吸入安氟醚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结果B组病人苏醒期躁动明显少于对照组A,C组(△^P〈0.05),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答问切题时间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复合麻醉采用手术结束前5—10min停用丙泊酚,单纯泵注瑞芬太尼可减少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七氟醚和氨氟醚在低流量麻醉临床应用时的药物摄取、排除及苏醒和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比较。方法:58例ASAⅠ~Ⅱ级腹部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低流量麻醉技术分别吸入七氟醚(S组)和氨氟醚(E组)。麻醉诱导插管后连接Drager麻醉机,七氟醚组挥发罐浓度设置为(Fv)1.2~1.8 MAC(minimum alveolar anesthetic concen-tration,最小肺泡麻醉浓度)(2%~3%);氨氟醚组挥发罐浓度设置为(Fv)2.2~2.6 MAC(2.5%~3.0%),均与氧气混合使用。手术过程进行监测。观察患者苏醒时间、有无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及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之后到气腹前的MAP(mean airway pressure,平均气道压)、HR(heart rate,心搏率)值偏低,在气腹时两个数值均升高,但是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期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S组为25%(7/29)和0%(0/29),E组分别为35%(10/29)和10%(3/2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3、4.65,均P〈0.05)。结论:七氟醚麻醉诱导快,苏醒期平稳,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效果更好,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