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TOAST分型对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8—2016-05本院收治的超早期脑梗死(发病时间4.5h)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TOAST分型分为CE组、SAA组和LAA组,所有患者均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分析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LAA组、CE组治疗后2h、7d其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A组治疗前后其BI指数、NIHSS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C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LAA组、S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同TOAST分型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CE、LAA患者疗效最为显著,而SAA患者多表现不佳,治疗过程中,对CE患者应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以预防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 TOAST 不同分型与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GG T )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汉族患者323例与维族尔族患者144例,检测血清胆红素、GGT水平,了解TOAST分型构成比。比较不同分型维汉患者的血清胆红素、GGT水平。结果维族患者吸烟、饮酒比例明显低于汉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汉族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TBIL)、GGT水平高于维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AST分型中,维族与汉族ACI各亚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4,P>0.05)。LAA型患者中,维族患者TBIL、DBIL、GGT水平低于汉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E型患者中,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AO型患者中,维族患者 TBIL、IBIL水平低于汉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维族与汉族ACI患者不同TOAST 病因分型血清胆红素、GG T水平可能亦不同,其饮酒、吸烟的发生有差异,为不同民族脑梗死疾病的预防和病情评估可能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急性脑梗死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测定3组病例D-二聚体浓度并比较分析。结果:不稳定斑块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P〈0.05、P〈O.01);稳定斑块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O.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及其与脑梗死的TOAST病因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按TOAST分型进行分组,对各亚组与52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及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组血清oxLDL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血清oxLDL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亚组(P均〈0.01)。结论:血清oxLDL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并与TOAST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等类型关系紧密,可作为脑梗死急性期的血清标志物之一,提示斑块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脑梗死TOAST亚型间的相关性。方法:362例脑梗死患者依据TOAST分型诊断标准确定亚型,酶法测定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秩和检验Hcy水平与TOAST亚型间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内膜形态、血流频谱将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易损和非易损斑块组,对比分析Hcy水平与斑块性质间关系。结果:①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显著高于TOAST其他亚型;将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原因型、病因不明型4亚型合并为非LAA组后,LAA型Hcy水平和HHcy发生率仍然最高(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cy是LAA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73,95% CI:2.99~20.01)。③LAA型脑梗死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浆Hcy浓度和HHcy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易损斑块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Hcy和糖尿病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Hcy增高与TOAST分型中LAA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密切相关,提示HHcy可能通过引发大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与同型半胱氨酸及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8例,按TOSAT分型分组,比较各组Hcy水平及NIHSS评分。结果所有分型Hcy值均10μmol/L。LAA组及CE组NIHSS评分均较SVO组评分高(P0.01),SVO较SUE组NIHSS评分高(P0.01)。结论 Hcy水平与脑梗死关系密切,LAA型及CE型脑梗死合并Hcy升高可能神经功能缺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纤溶活性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和62名健康体检老年人(对照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声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同时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活性。结果:对照组中有颈动脉斑块者与无颈动脉斑块者相比,血浆t-PA降低,PAI-1升高,P/t值升高(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急性期血浆t-PA、PAI-1升高,P/t值减少(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时,机体纤溶活性处于减低状态;急性脑梗死发生时,纤溶活性处于相对亢进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脑梗死TOAST各亚型的关系。方法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TOAST病因分型方法分类后,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以及各亚型之间的血浆FIB水平。结果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缺血性卒中(SOE)因例数少未作分析外,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各亚型中的FIB浓度增高均有显著意义;其中,FIB浓度在大动脉粥样硬化亚型(LAA)中的浓度最高,但与心源性亚型(CE)无明显差异,与腔隙性亚型(SAA)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浆FIB水平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与LAA、CE型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不同年龄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与血脂和纤维蛋白原(Fg)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27例45-89岁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不同年龄段分成3组。结合TOAST分型对3组患者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Fg予以分析。结果:①TG、TC、LDL—C水平随着年龄增高而降低CP〈0.05);HDL—C、Fg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P〈0.05);②随着年龄增长,心源性脑检塞型脑梗死和女性患者的发生比例明显增高(P〈0.05)。结论:对75岁以上的脑梗死患者应重视联合降纤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增高。需重视对合并有导致雌激素水平低下因素的高龄女性的脑梗死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脑梗死TOAST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卒中单元2010年1月~2011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首先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正常(〈15umol/L)及轻度增高组(15umol/L~30umol/L)及中重度增高组(≥30umol/L);根据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对所有患者行TOAST分型。结果①Hcy轻度增高组与Hcy正常相比,血浆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余危险因素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Hcy中重度增高组与正常组与相比,中重度增高组男性比例(P=0.014)及吸烟率(P=0.019)明显高于正常组、高血压患病率(P=0.004)及血浆维生素B12水平(P=0.002)明显低于正常;②Hcy正常组、Hcy轻度增高组的TOAST分型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型比例最高、其次为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型,而Hcy中重度增高组以SAO型比例最高,其次为心源性脑栓死(CE)型,Hcy中重度增高组LAA型比例明显低于Hcy正常组(P=0.007),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水平的Hcy伴有不同的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的TOAST构成,Hcy中重度增高伴有高的男性比例及吸烟率,伴有低的高血压比例及低血浆维生素B12水平;Hcy中重度增高组TOAST分型以SAO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青年与中老年脑梗死TOAST分型及各亚型危险因素的异同点,为不同年龄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64例青年脑梗死及75例中老年脑梗死的TOAST分型及各亚型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青年组TOAST分型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LAA型43.8%(28/64)、OD型25.0%(16/64)、SAO型15.6%(10/64)、UD型12.5%(8/64)、CE型3.1%(2/64);而中老年组TOAST分型构成比以高到低依次为:LAA型44.0%(33/75)、SAO型30.7%(23/75)、UD型13.3%(10/75)、CE型8.0%(6/75)、OD型4.0%(3/75).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小动脉闭塞型患者危险因素暴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糖尿病的暴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与中老年组UD型和OD型的危险因素差异明显.结论 青年与中老年脑梗死TOAST分型构成比不同,但本研究中均以LAA型为最常见类型.不同亚型暴露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应针对不同亚型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癫痫持续状态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了解其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利于病因的明确.其发生过程中的神经化学改变如γ氨基丁酸活性的变化,谷氨酸、离子通道及相关炎性因子的改变正逐渐被认识.明确神经化学的变化将有助有癫痫持续状态发病机制的研究和干预手段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病理性问题日益增加,研究数据表明现在我国网络使用者中有6%~15%(经常上网者中可达30%以上)存在过度使用问题,其中2%~6%较严重,0.1%~2%可能达到精神障碍程度.青少年在网民中占了大多数,是网络使用问题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LOAD) is an age-relate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gradual loss of synapses and neurons, but its pathogenesis remains to be clarified. Neurons live in an environment constituted by neurons themselves and glial cells. In this review, we propose that the neuronal degeneration in the AD brain is partially caused by diver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 first discuss various environmental stress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es at different levels. Then we propose som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pecific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particular, hypothalamic-pituitary adrenal axis dysfunction at the systemic level; cerebrovascular dysfunction, metal toxicity, glial activation, and Aβ toxicity at the intercellular level; and kinase-phosphatase imbalance and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at the intracellular level. Finally, we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new 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We conclude that environmental factor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AD through multiple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属于脑卒中高发地区,而近年来临床上青年人卒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在我国,青年卒中发病率占全年龄组卒中的2.5%~5.9%[2].青年人后循环缺血是指发生在15~45岁的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TIA和脑梗死,其中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  相似文献   

16.
炎症和免疫反应在卒中生物标志物的认证、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抗心磷脂抗体(ACA)与免疫性缺血性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动脉硬化、C—反应蛋白(CRP)等因子密切相关[1].抗心磷脂抗体(anti- cardiolipin antibodies,ACA)是一种自身抗体,是抗磷脂抗体的主要成分,是一组能与负性或中性磷脂特异性结合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它与许多免疫介导的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ACA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关系密切,是ACI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2].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其他疾病,如支原体感染、血栓性疾病等可损伤机体细胞,暴露细胞膜上的磷脂成分,刺激机体产生ACA[3].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rebral hemorrhage,HICH)是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10%-20%,早期病死率可高达49.4%。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提高;而外科手术的干预,使其病死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居高不下。如何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努力的方向。微侵袭血肿清除术因其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目前国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轻型卒中患者90d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46例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1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纳入超早期即可快速获得,并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13个因素,对所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预后不良者38例(26%),预后良好者108例(7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就诊时间、入院收缩压等8个因素与轻型卒中90 d预后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轻型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卒中史、NIHSS评分及大血管病变.结论 脑卒中史、入院NIHSS评分>3分以及经TCD或颈部血管彩超证实存在相关大动脉病变是影响轻型卒中90 d不良转归的重要因素,应予此类患者更加积极的治疗,溶栓时间窗内者,必须考虑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联合亚低温在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神经内镜治疗组22例(甲组),神经内镜联合亚低温治疗组18例(乙组),术后3个月根据GCS评分,甲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4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5例;乙组恢复良好4例,中残8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压比较第1天两者差异不明显,但第2、3天亚低温组颅内压明显降低.结论 神经内镜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