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TGF—β)、透明质酸和4-硫酸软骨质(chondroifin-4-sulfate,Ch-4-S)对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e scar,HTS)成纤维细胞胶原酶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l,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它们在HTS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成纤维细胞,用原位杂交检测胶原酶和TIMP-1的表达。结果:TGF—β抑制胶原酶表达,其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6%,明显低于对照组(t=4.52,P&;lt;0.05)。TGF—β促进TIMP-1的表达,其阳性细胞百分率为69.25%,明显高于对照组(t=3.62,P&;lt;0.05)。透明质酸上调胶原酶的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为72.75%,显著高于对照(t=5.86,P&;lt;0.01)。结论:TGF-β抑制胶原酶表达,阻止胶原降解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原因。透明质酸促进胶原酶表达,减轻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病理性瘢痕标本58例、正常瘢痕标本42例和正常皮肤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TGF-β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以及TUNEL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瘢痕组织(P<0.05),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瘢痕组织(P<0.05)。而PCNA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水平与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相比明显增高(P<0.05),正常瘢痕中成纤维细胞PCNA的表达亦高于正常皮肤(P<0.05)。另一方面,病理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凋亡水平较正常瘢痕降低(P<0.05),而正常皮肤与正常瘢痕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病理性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指数、凋亡指数与TGF-β1间的关系发现,细胞增殖指数与TGF-β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凋亡指数则与TGF-β1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TGF-β1可能是通过调节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或)凋亡水平,来实现对瘢痕形成的调节。TGF-β1表达水平的失控可能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重要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微丝功能对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疤痕成纤维细胞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Northern blot分析等方法,以α-^-32P-dCPT标记的胶原酶及TIMP-1 cDNA为探针,检测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用细胞松弛素B破坏微丝后,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性细胞的胶原酶及TIMP-1 cDNA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微丝骨架可能在基因转录水平参与对成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c-myc和c-fos蛋白产物在瘢痕中的表达情况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对其表达及胶原合成分泌的影响,探讨瘢痕增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增生性瘢痕(HS)、非增生性瘢痕(NHS)和正常皮肤各9例标本进行了c-myc和c-fos蛋白产物的检测和比较;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研究了TGF-β1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癌基因c-myc和c-fos的表达及胶原分泌的影响。结果癌基因c-myc和c-fos蛋白产物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TGF-β1可显著提高HS成纤维细胞c-myc和c-fos的表达及胶原合成分泌的增加。结论c-myc和c-fos蛋白产物可能是TGF-β1引起成纤维细胞内生物学效应的中间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5.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几丁糖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探讨几丁糖对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方法以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用组织块法进行不同标本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用定量酶联检测试剂盒测定TGF-β1、bFGF、IL-8等。结果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bFGF、IL-8的能力作用不同。不同含量几丁糖作用后,TGF-β1、bFGF分泌量逐渐减少,IL-8分泌量逐渐增加。无几丁糖和相同含量下,TGF-β1、bFGF分泌量,瘢痕疙瘩组与增生性瘢痕组无显著差别(t=0.7,Р>0.05),两组与正常皮肤组差别显著(t=2.8,Р<0.05),3组的减少率无显著差异(t=0.5,Р>0.05)。IL-8的分泌量,无几丁糖时3组无显著差异(t=1.2,Р>0.05);不同含量几丁糖作用下,IL-8分泌量逐渐增加率无显著差异(t=0.8,Р>0.05)。结论几丁糖可抑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bFGF,促进其分泌IL-8,进而调节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合成及分泌胶原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Smad蛋白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TGF-β受体下游信号蛋白.积雪草苷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的合成,使瘢痕内的TGF-β表达减少.目的研究积雪草苷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磷酸化Smad2和Smad7的作用及机制.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对照、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烧伤整形科. 对象实验于2002-04/2003-03在中山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标本取自因增生瘢痕住院进行整形手术的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年龄1~35岁.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由本科实验室经原代培养后传代获得.干预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积雪草苷作用于成纤维细胞为实验组,对照组不加积雪草苷,观察用药前后各指标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积雪草苷对磷酸化Smad2和Smad7的影响.②积雪草苷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积雪草苷可抑制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从S期进入M期,减少成纤维细胞中磷酸化Smad2的含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53,P=0.08),细胞中Smad7的含量实验组为(50.80±22.40)%,对照组(32 18±17.84)%,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7,P=0.024).结论积雪草苷抑制瘢痕可通过Smad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观察几丁糖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探讨几丁糖对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方法 以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用组织块法进行不同标本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用定量酶联检测试剂盒测定TGF-β1、bFGF、IL-8等。结果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bFGF、IL-8的能力作用不同。不同含量几丁糖作用后,TGF-β1、bFGF分泌量逐渐减少,IL-8分泌量逐渐增加。无几丁糖和相同含量下,TGF-β1、bFGF分泌量,瘢痕疙瘩组与增生性瘢痕组无显著差别(t=0.7,P&;gt;0.05),两组与正常皮肤组差别显著(t=2.8,P&;lt;0.05),3组的减少率无显著差异(t=0.5,P&;gt;0.05)。IL-8的分泌量,无几丁糖时3组无显著差异(t=1.2,P&;gt;0.05);不同含量几丁糖作用下,IL-8分泌量逐渐增加率无显著差异(t=0.8,P&;gt;0.05)。结论 几丁糖可抑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bFGF,促进其分泌IL-8,进而调节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合成及分泌胶原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年龄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初步探讨TGF-β1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年龄因素的关系。方法以增生性瘢痕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19岁、20~50岁增生性瘢痕与各年龄组正常皮肤的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增生性瘢痕组织的TGF-β1含量显著大于正常皮肤。1~19岁增生性瘢痕组TGF-β1表达较20~50岁增生性瘢痕组的增高差异有具显著性意义(P<0.01)。胎儿组皮肤TGF-β1表达低于正常皮肤(P<0.01)。结论TGF-β1表达增高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诱导肌动蛋白(α-actin)和粘连蛋白(FN)表达的作用,探讨TGF-β1与烧伤瘢痕挛缩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培养、ELISA法、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在不同TGF-β1含量作用下,瘢痕成纤维细胞α-actin和FN表达的情况.结果不同含量TGF-β1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α-actin和FN的作用不同,以10~50 μg/L的TGF-β1作用最有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成纤维细胞表达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TGF-β1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α-actin和FN的表达增加可能与烧伤瘢痕挛缩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病理性瘢痕中胸腺素β4 (TMSB4 ) m RNA的表达水平 ,探讨其表达水平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 以组织块培养法于体外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技术 ,比较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其培养的 3组成纤维细胞中 TMSB4 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在上述 3种组织中 ,TMSB4 m 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量显著少于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 (P均 <0 .0 1) ,瘢痕疙瘩 TMSB4 m RNA表达的平均值比增生性瘢痕减少 6 6 .98% ,比正常皮肤减少 6 2 .4 8%。在上述 3种组织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 ,TMSB4 m 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少于增生性瘢痕 ,平均减少 2 7.13% (P<0 .0 1) ;比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平均减少 16 .0 7%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MSB4 m RNA在瘢痕疙瘩组织及其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说明其与瘢痕疙瘩形成密切相关 ;TMSB4 m RNA在瘢痕疙瘩中表达减少可能是瘢痕疙瘩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转化生长因子-β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哺乳类动物有3种TGF-β异构体即TGF-β1,β2,β3,这3种异构体各自具有独特而不同的生物学作用,TGF-β1是明显的促瘢痕形成因子,而TGF-β3可减少TGF-β1,β2的产生,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因此,TGF-β3有可能是人体内天然的抗瘢痕形成因子.目的通过外源性TGF-β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生长增殖及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行为,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完成,对象为新鲜无菌增生性瘢痕组织,来源于本科收治及门诊手术的增生性瘢痕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年龄5~45岁.干预6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分为4组,实验组又分为5,10,50 mg/L组分别加TGF-β3 5,10,及50 mg/L,对照组加入FBM1.5 mL,采用MTT比色法测定TGF-β3对HSFB增殖活性的影响,3H-脯氨酸掺人法测定其胶原合成,免疫组化检测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TGF-β3对HSFB体外增殖,HSFB 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TGF-β3作用后HSFB胶原合成情况.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3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作用120 h后实验组细胞密度分别为(6.34±0 51),(6.01±0.38),(5.24±0.65)×105/瓶,明显低于对照组(10.69±0.76)x105/瓶(F=102.432~163 024,P<0.01);转化生长因子β3可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实验组(10,50mg/L组)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64.01±70.27),(151 02±49 85)min-1明显低于对照组9231.56±67.83)min-1(q=32.124,31.021,P<0.01);下调TGF-β1蛋白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而对Ⅲ型胶原影响较小.结论TGF-β3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下调TGF-β1蛋白表达,减少胶原合成,显示其具有抗组织纤维化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的表达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完成。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手术标本,包括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将手术中切下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去除表皮后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于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原代培养。经2.5g/L胰蛋白酶消化传代,传代至3~5代时进行实验。实验分4组:①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组。②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③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简称转化生长因子β1组)。④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组(简称反义寡核苷酸组)。用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后,以脂质体介导方法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的胶原合成量。结果: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0.64±0.32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0.31±0.14,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表达量0.12±0.62明显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差异显著(P<0.01)。②Western印迹结果:蛋白水平趋势与mRNA水平相一致。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84.63±11.49,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102.89±14.35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41.75±10.56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1)。③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作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反义寡核苷酸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分别为5381±185,8273±357,2475±859,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P<0.01);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差异显著(P<0.01)。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引起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质表达的增高和胶原合成的增多,表明阻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是延缓瘢痕纤维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挛缩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诱导肌动蛋白(α-actin)和粘连蛋白(FN)表达的作用,探讨TGF-β1与烧伤瘢痕挛缩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培养、ELISA法、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在不同TGF-β1含量作用下,瘢痕成纤维细胞α-actin和FN表达的情况。结果:不同含量TGF-β1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α-actin和FN的作用不同,以10~50M/L的TGF-β1作用最有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成纤维细胞表达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TGF-β1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α-actin和FN的表达增加可能与烧伤瘢痕挛缩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蛋白D1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尝试寻找一种客观的评价增生性瘢痕的标志物。方法:实验于2000-10/2001-04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科实验室完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24例非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周缘正常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cellcycleproteinD1,CyclinD1)的表达。结果:细胞周期蛋白D1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呈弱阳性,阳性细胞率为(2.1±0.4)%;在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阳性反应,阳性细胞率为(12.6±5.6)%;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强阳性,阳性细胞率为(45.3±12.6)%。经配对t检验分析表明,增生性瘢痕组织的CyclinD1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17.036,P<0.001)和非增生性瘢痕(t=11.398,P<0.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121,P>0.05)。结论:瘢痕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阳性细胞率与瘢痕的类型有关,以增生性瘢痕组织为明显,可用于判断瘢痕组织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组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DCN)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以探讨DCN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1/10在广州市创伤研究所和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完成。分离培养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将5μg/LTGF-β1或同时与2mg/L重组DCN加入培养液中;培养12,24,48h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速度;培养24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放射免疫方法检测Ⅰ,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Ⅰ,PCⅢ)含量。结果:TGF-β1促进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增加S期百分比、升高PCⅠ,PCⅢ蛋白含量及两者比例(P<0.05或P<0.01);同时加入TGF-β1和重组DCN,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S期百分比,PCⅠ,PCⅢ蛋白含量及两者比例均低于TGF-β1组(P<0.05或P<0.01),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DCN具有抑制TGF-β1刺激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其抑制瘢痕增生和促进瘢痕成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umornecrosisfactorreceptor1,TNFR)1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病理性瘢痕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成纤维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瘢痕形成机制。方法:对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各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分析TNFR和Caspase-3的表达及分布规1律。结果:TNFR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的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04±2.52)%,(3.27±1.30)%和(7.67±2.35)%,TNFR在正常皮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性1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而瘢痕疙瘩组阳性表达率又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3组间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51.453,P<0.01);Caspase-3在正常皮肤的阳性表达率为(14.84±2.41)%,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5.05±1.47)%和瘢痕疙瘩组(2.95±1.25)%,3组间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亦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161.694,P<0.01)。结论:在细胞凋亡通路中凋亡关键效应子Caspase-3的激活减少及TN-FR介导的死亡受体凋亡通路受阻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中发挥了1一定的作用;同时,TNFR又可能介导了核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促1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表明TNFR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具有双1重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D9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1)取手术切除的带有少量正常皮肤的瘢痕组织18例,将组织标本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证实临床诊断后,分为增生性瘢痕组(A组)、瘢痕交界处组(B组)及正常皮肤组(C组),每组各18例。(2)选取组织蜡块,根据HE染色、形态学观察确定典型病变部位,从每例标本中选取1个采样点,构建包括54点组织标本的芯片蜡块,阵列为9×6。(3)从芯片蜡块中切取2张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芯片进行染色,对2张组织芯片分别检测CD90、TGF-β1在增生性瘢痕、瘢痕交界处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90、TGF-β1在A组与B组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C组中仅有少量的阳性表达,与A、B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统计学分析发现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CD90和TGF-β1的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 (1)在增生性瘢痕中,CD90阳性表达的成纤维细胞可能是瘢痕异常增生的特异表型。(2)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CD90和TGF-β1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其在瘢痕异常增生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8.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Smad蛋白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TGF-β受体下游信号蛋白。积雪草苷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的合成,使瘢痕内的TCF-β表达减少。目的:研究积雪草苷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磷酸化Smad2和Smad7的作用及机制。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对照、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烧伤整形科。对象:实验于2002—04/2003—03在中山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标本取自因增生瘢痕住院进行整形手术的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年龄1~35岁。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由本科实验室经原代培养后传代获得。干预: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积雪草苷作用于成纤维细胞为实验组。对照组不加积雪草苷,观察用药前后各指标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积雪草苷对磷酸化Smad2和Smad7的影响。②积雪草苷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积雪草苷可抑制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从S期进入M期,减少成纤维细胞中磷酸化Smad2的含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53.P=008).细胞中Smad7的含量实验组为(50.80&;#177;22.40)%,对照组(32.18&;#177;17.84)%.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7,P=0.024)。结论:积雪草苷抑制瘢痕可通过Smad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细菌脂多糖对增生性瘢痕患者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的影响,了解细菌脂多糖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0.005~1.0μg/mL)的大肠杆菌细菌脂多糖(E.coli055:B5)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刺激,并对刺激后细胞传代至表型稳定(第8代),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菌脂多糖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的调控作用,观察剂量-效应关系。分别以同个体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未经细菌脂多糖刺激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做对照。结果:细菌脂多糖刺激浓度0.005~0.5μg/mL范围内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抑制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P<0.01),均在0.1μg/mL浓度点作用达高峰;当细菌脂多糖刺激浓度到达1.0μg/mL时,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表达,促进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且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当浓度为0.1μg/mL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和胶原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