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余德涛  邢祯全  张福聪 《重庆医学》2013,(34):4196-4197
目的探讨改良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吉布森(Gibson)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更佳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该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纳入研究,分为外侧组与后外侧组各30例,外侧组采用改良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采用后外侧Gibson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及术后康复情况,术后1、3、6、12个月髋关节评分(Harris)与术后疼痛评分(VAS)。结果外侧组切口长度短于后外侧组,两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与出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arris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外侧组Harris评分与VAS改善外侧组明显优于后外侧组(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与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术后1个月较后外侧Gibson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快,疼痛减轻早,且手术切口短,愈合快,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陈佳  施培华 《浙江医学》2019,41(9):940-942,946
目的评估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0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改良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对照组采用经典后外侧Gibson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拆线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拆线时间、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隐性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比经典切口损伤小,更有利于康复,是一种有效的手术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96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2例48髋,前外侧组(ASA组)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PSA组)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S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16±0.92)cm、(64.07±9.32)min和(13.16±2.51)d,均显著低于PSA组(P〈0.05),两组手术失血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达到(90.16±12.5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PSA组术后Harris评分(P〈0.05),AS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达到64.58%,显著高于PSA组的54.17%(P〈0.05);ASA组总体健康评分达到(73.08±5.26)分,显著高于PSA组的(69.26±5.31)分(P〈0.05)。结论选择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综合疗效优于PSA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4.
汤建华  李祥  张世华 《中外医疗》2014,(29):100-101
目的观察分析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8月—2013年9月收治的140例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进行前入路手术的患者76例,进行后入路手术的患者64例。结果前入路手术治疗效率为90.8%,后入路手术治疗效率为100.0%,前入路与后入路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后入路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直接前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12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直接前入路,60例采用外侧入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时对两组患者行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入路组手术时间较外侧入路组长,出血量较外侧入路组少,住院时间较外侧入路组短,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直接前入路组Harris评分较外侧入路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前入路对软组织损伤少,患者围术期恢复较快,其治疗效果优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浅谈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将4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试验组则采用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输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微创前外侧入路(orthop dische chirurgie München,OCM)与常规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入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OCM组与PLA组,分别对2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开始下床时间、术前与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术后放射学检查假体位置等进行对比评估。结果:2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时间,术后24 h、48 h、72 h VAS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2组输血率,术后1周VAS,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假体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均无脱位情况发生,OCM组患者1例(0.71%)术中发生股骨距骨折,经钢丝环扎固定处理,随访过程显示假体稳定,无松动、下沉。结论:与PLA入路比,OCM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切口小,出血少,早期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干子阳  尚希福  陈敏  吴科荣  张贤祚 《安徽医学》2018,39(11):1359-1362
目的 比较侧卧位直接前侧入路(L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的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LDAA组和PLA组,每组各32例。LDAA组采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PLA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引流量、下床时间,术后第1、3、6月髋关节Harris评分(HHS),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股骨骨折,术后髋关节脱位、感染、假体松动以及异位骨化)。结果 LDA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术后VAS评分均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术后6个月为止,PLA组出现髋关节脱位2例,Brooker 1型异位骨化8例。;LDAA组出现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Brooker 1型异位骨化2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PLA手术入路比较,LDAA入路治疗AS合并髋关节强直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术后康复较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6):560-563
目的:对比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将4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成DAA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接受人工双极头生物型假体半髋关节置换术,DAA组采用侧卧位直接前入路,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1);DAA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时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术后1、3、7 d,DAA组患者VA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术后6个月内,DA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DAA的中短期疗效优于后外侧入路,能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61例,其中直接前方入路36例(观察组),后外侧入路2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疼痛VAS评分、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切口小(8.4±0.7 cm),术中失血量少(315.0±116.0 mL),输血率低(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106.4±12.5 min)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术后第1、3、7 d分别为2.5±0.6分、1.8±0.4分、1.1±0.5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76.1±4.8分,优于后外侧组的65.2±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观察组分别为17.7±1.2 °、43.9±2.9 °,对照组分别为18.0±0.9 °、44.7±3.1 °,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直接前方入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要点及适应证.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5年5月入院进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110例患者,随机分入传统后外侧人路组和前外侧微创入路组.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所有手术,分别记录纳入研究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状况、围手术期测量指标和术后功能随访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可比.手术时间、术后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前后位片股骨柄假体居中例数和股骨假体3点固定例数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外侧微创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5±0.9)cm、出血量为(376.2±168.3)ml、围手术期输血量为(410.1±136.5)ml、输血人数(36)及术后24 h疼痛评分(30.8±21.8)显著减少(t=28.42、t=6.04、t=6.03、x2=10.45、t=5.64,均P<0.01).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前外侧微创人路组患者Harris评分(83.8±5.6)及Barthel指数(93.5±6.4)高于后外侧人路组(t=-7.00、-3.09,均P<0.01),而术后3年随访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在不影响假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能够减轻手术创伤、减少出血、促进机体康复.此种术式需要特殊设备,对手术医师有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经梨状肌和臀小肌的间隙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对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108髋)为本研究对象,其中50例病人(55髋)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为A组,46例病人(53髋)行经梨状肌和臀小肌间隙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为B组,记录对比2组病人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切口最大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髋关节HHS评分、VAS疼痛评分和下肢功能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病人影像学指标情况(外展角、前倾角、偏心距)和生存质量情况(以SF-36量表表示)。结果A组病人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B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长于B组(P < 0.05~P < 0.01);A组病人术后1、3、7 d的HISS评分低于B组,VAS评分高于B组(P < 0.05~P < 0.01),2组病人术前、术后14、30、90、180 d的HISS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术后30、90 d“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显著优于A组,术后30 d单腿站立测试时间长于A组,术后90 d的6 min步行测试距离优于A组(P < 0.05),其他时间点2组病人下肢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倾角小于B组,偏心距大于B组(P < 0.05);B组病人SF-36评分量表肢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和总健康程度得分均优于A组(P < 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经梨状肌与臀小肌间隙入路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损伤更小、恢复更快,近期疗效指标显著优于传统术式,符合快速康复理念,但手术时长显著增加,病人术后前倾角偏大,偏心距偏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探讨早期离床活动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下床活动时间将其分为早期组(术后3天内下床活动者)和晚期组(7天后离床活动),采用股静脉流速、髋关节Harris评分和BADL指数评价2组的康复效果.结果:术后2组患者均未出现深部感染、压疮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10天时2组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和平均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峰速=0.040,P均速=0.019);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术后6个月时早期组的评分则显著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的BADL指数评价显示,早期组能独立生活的患者人数多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离床活动,可有效的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住院周期,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李永乐  王颖  武广义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4):105-106,11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帕瑞昔布静注联合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及康复意义。方法选择本院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注入罗哌卡因25 mL镇痛,每天3次,持续3 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股神经阻滞的基础上,手术结束前30 min及术后12、24、48 h静脉注射帕瑞昔布40 mg。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静态、动态VAS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并统计治疗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均明显提高,但研究组术后1、2、3 d的膝关节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7、5.418、9.379,P〈0.05或P〈0.01)。研究组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态t=8.714、6.572、10.165、6.429、4.981,P〈0.05或P〈0.01;动态t=8.032、9.743、8.169、7.925,P〈0.05)。两组安全性均较好,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帕瑞昔布静注联合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显著,间接促进了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疼痛管理、情绪管理和康复路径的联合式康复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数字表法将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病人给予疼痛管理、情绪管理和康复路径指引的联合式康复护理模式。对比2组病人护理干预前后的情绪、疼痛变化以及腰椎、脊髓神经功能。结果:干预前,2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经联合式康复护理干预后,HAMD评分和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前,2组腰痛评分标准(ODI)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经联合式康复护理干预后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JO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病人实施联合式康复的护理模式,能明显降低不良心理情绪和疼痛程度,提高了病人的康复训练依从性和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SuperPATH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联合针灸巨刺运动法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疗效。方法 实际纳入49例,2组患者均选择SuperPATH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操作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2组患者均接受康复锻炼;对照组予术后常规抗炎、抗凝与镇痛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灸巨刺运动法。结果 实际纳入49例,2组患者年龄、BMI、性别、患部及基础疾病总体均数与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治疗前Harris评分及VAS评分总体均数与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Harris评分与VAS评分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治疗7 d与30 d回访Harris评分组间比较总体均数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以及治疗7 d与30 d回访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7 d VAS评分总体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以及治疗7 d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30 d VAS评分总体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及回访30 d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7 d血沉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组内比较总体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SuperPATH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联合针灸巨刺运动法治疗股骨颈骨折改善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红细胞沉降率与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有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进而加快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APL生物解剖固定股骨柄假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6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人,其中28例病人接受APL生物解剖固定股骨柄假体THA术治疗,32例病人接受骨水泥型假体THA术治疗,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记录2组病人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评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HHS)及骨关节炎评分指数(WOMAC)。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双下肢不等长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均低于术前,HHS评分、WOMAC评分均高于术前,末次随访VAS评分均低于术后1个月,HHS评分、WOMAC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前、术后1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HS评分、WOM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PL生物解剖固定股骨柄假体THA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切实可行,近期疗效显著,术后假体稳定性较高,双下肢等长良好。  相似文献   

18.
刘瑶  周柳晓  徐欢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7):1202-1205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后应用推拿手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5月在浙江大学丽水医院行膝关节镜下关节半月板成形术的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行推拿手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 d、术后1周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 < 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均P < 0.01)。治疗前,2组患者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 d和术后1周与治疗前相比较,Lysholm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 d和术后1周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 < 0.05)。在膝关节功能疗效方面,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9.68%,对照组为64.58%,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χ2=8.491,P=0.004)。  结论  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后对患者采用推拿手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患者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后外侧微创入路和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进行人工髋关节双极头置换的差异。方法 32例双极头髋关节置换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15)采用后外侧微创入路,对照组(n=17)采用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SF-36评分、Harris评分、VAS评分、止痛药使用量、切口周围感染、假体周围感染、深静脉栓塞、肺栓塞、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假体松动发生率等指标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术后第2周的Harris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后外侧微创入路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量较少等优势,但较长的学习曲线和更有限的手术视野对术者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和更长的随访对这一术式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接前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及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脱氧吡啶酚(DPD)、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异构体(TRACP5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直接前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情况、骨代谢指标、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BALP水平升高,DPD、TRACP5b水平下降,且观察组血清BALP水平高于对照组,DPD、TRACP5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16%,低于对照组的35.14%(P0.05)。结论直接前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切口小,术后住院时间短,且可改善患者骨代谢,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