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和分析Ⅰ、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 CT及MRI影像表现,探讨对其亚型鉴别的可能.方法 回顾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分型的PRCC的CT或/和MRI表现,包括肿瘤大小、形态、边缘、生长方式、钙化、出血、密度均匀性、肿瘤双期增强CT值、皮质期肿瘤与正常肾皮质CT值比值、实质期肿瘤与正常肾实质CT值比值、MRI信号表现等情况,比较Ⅰ、Ⅱ型PRCC的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 PRCC两亚型影像表现中的肿瘤形状、边缘、大小、生长方式、密度均匀性、双期增强CT值、皮质期肿瘤与正常肾皮质CT值比值、实质期肿瘤与正常肾髓质CT值比值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区分两亚型的肿瘤增强双期CT值界值分别为67HU、77HU,皮质期肿瘤与正常肾皮质CT值比值、实质期肿瘤与正常肾髓质CT值比值的界值分别为0.38、0.39,而在两型MRI的信号表现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Ⅰ、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影像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有助于术前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CT定量分析对肾脏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fAML)与肾透明细胞癌 (ccR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60例ccRCC患者和33例mfAML患者的CT影像资料。分别测量肾肿瘤病灶实质部分及同侧肾皮质的四期CT值。对比两组病灶的平扫CT值及强化方式的差异,对不同强化模式下两组病灶的三期增强CT值、绝对强化CT值及相对强化幅度分别进行定量分析。结果:mfAML组肿瘤实质平扫CT值较ccRC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当平扫CT值取43HU为阈值时,鉴别二者的敏感度达93.3%。增强扫描后mfAML与ccRCC大部分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58,P=0.085)。“快进快出强化”型及“持续强化”型ccRCC组肿瘤三期增强CT值、三期绝对强化CT值及三期相对强化幅度均高于mfA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当“快进快出型”病灶排泄期相对强化幅度取0.40为阈值、“持续强化”型病灶皮髓质期相对强化幅度取0.40为阈值时,鉴别mfAML组与ccRCC组的敏感度分别达91.5%、100%。结论:平扫时CT值>43HU、“快进快出型”病灶排泄期相对强化幅度、“持续强化”型病灶皮髓质期相对强化幅度<0.40诊断肿瘤为mfAML时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并分析Ⅰ型、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CT表现,探讨MSCT对PRCC亚型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本院病理证实的PRCC的CT征象,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是否均匀(包括是否有钙化、出血、囊变)、肾盂侵犯、增强血管影、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三期增强肿瘤CT值及与正常肾皮质、肾髓质CT值比值,比较Ⅰ、Ⅱ型PRCC的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所有11例PRCC I型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楚;20例Ⅱ型中有16例呈不规则或分叶状(80%),12例边界不清(60%),12例侵犯肾盂(60%),10例增强后肿瘤内可见血管影(50%),两种亚型在形态、边界、侵犯肾盂及瘤体内有无血管影等征象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32、0.004、0.017。Ⅱ型PRCC中有7例出现周围淋巴结肿大(35%),1例出现静脉癌栓,4例出现远处转移(20%),而I型中均未出现此征象。根据Ⅰ、Ⅱ型增强后各期CT值绘制散点图示:I型PRCC强化峰值位于皮质期,Ⅱ型PRCC的强化峰值在实质期。Ⅰ、Ⅱ型PRCC增强后皮质期肿瘤与肾皮质的CT值比值(CTt/CTrc)分别为0.34±0.13、0.49±0.22;Ⅰ、Ⅱ型PRCC增强后实质期肿瘤与肾髓质的CT值比值(CTt/CTmk)分别为0.56±0.37、0.75±0.26。两者P值分别为0.023、0.037,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Ⅰ、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MSCT增强扫描在PRCC亚型术前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平扫征象及CT动态增强在鉴别乏脂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with minimal fat,AMLmf)与三种常见病理类型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3例肾脏实性肿块,其中15例经病理确诊为AMLmf,15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乳头状细胞癌(PRCC),27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透明细胞癌(CCRCC),26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嫌色细胞癌(ChRCC)。83例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检查,分别测量肿块实性区域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CT绝对值,随后计算平扫与增强各期之间CT绝对值,三组(乏脂性AML与乳头状细胞癌、乏脂性AML与透明细胞癌、乏脂性AML与嫌色细胞癌)病例各期CT绝对值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四类病例分别观察病灶平扫密度是否均匀、强化密度是否均匀、是否囊变、有无星芒状瘢痕、有无劈裂征、有无钙化,随后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AMLmf皮质期-平扫CT绝对值、排泄期-实质期CT绝对值均显著大于PRCC,实质期-皮质期CT绝对值显著小于P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mf皮质期-平扫CT绝对值、实质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非透明细胞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非透明细胞肾癌患者,术前行DWI检查(b=0、800 s/mm2)测定病变ADC值,比较不同亚型非透明细胞肾癌ADC值的差异.结果 48例共48个病灶,直径(3.8±2.3) cm,其中肾嫌色细胞癌(CRCC) 2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 28例(Ⅰ型18例,Ⅱ型10例).CRCC的ADC值为(0.994±0.184)×10-3 nnm2/s,PRCC的ADC值为(0.860±0.11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RCC Ⅰ型ADC值为(0.908±0.085)×10-3 mm2/s,Ⅱ型ADC值为(0.775±0.113)×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RCC和PRCCⅡ型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CC和PRCC Ⅰ型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b=800 s/mm2时,ADC值可以鉴别CRCC和PRCCⅡ型,但不能鉴别PRCC Ⅰ型和CRCC.ADC值对鉴别非透明细胞肾癌亚型有一定帮助,但鉴别诊断效能不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乳头状细胞癌(PRCC)与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MS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PRCC及6例MTSCC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征象,结合其病理特点分析两者的影像表现及鉴别。结果20例PRCC中Ⅰ型3例,Ⅱ型5例,Ⅰ+Ⅱ型2例,未分亚型10例。主体位于肾皮质17例,3例主体位于肾实质内;20例中有18例平扫密度高于肾实质,增强扫描PRCC强化峰值位于皮质期1例,位于皮髓质期17例,位于排泄期2例;6例MTSCC主体均位于肾实质内;平扫密度均低于肾实质,增强扫描呈逐渐轻度强化,强化峰值均位于肾排泄期。结论PRCC与MTSCC在解剖位置、密度及强化方式上均有一定的特点,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肾癌少见亚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经病理证实的除透明细胞癌外的所有肾癌资料,包括嫌色细胞癌(ChRCC)14例,乳头状癌(PRCC)Ⅰ型10例,PRCCⅡ型15例,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7例,对比分析所有CT征象和强化特点.结果 4种肾癌亚型在强化均匀度、边界、有无侵犯肾盂、肿瘤内血管影等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RCC在三期增强扫描的CT值均高于其他3种肾癌亚型,分别与PRCCⅠ型、PRCCⅡ型和MTSC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MTSCC在增强各期的强化程度都低于肾髓质,其余亚型在皮质期的强化程度均高于肾髓质.结论 MSCT结合增强扫描在上述4种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中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MSCT多参数测量在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TD)中的诊断价值,筛选最佳诊断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CT上可辨识的结直肠癌旁TD病灶30个及淋巴结转移病灶30个的术前全腹部MSCT图像。测量结直癌旁TD及转移性淋巴结的多项参数值,包括病灶的长径、短径、平均径、长短径比、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比较2组病灶间各项参数值的差异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TD组中病灶的长径、短径、最大径和长短径比分别为(1.29±0.40)、(1.17±0.37)和(1.23±0.39)cm及1.11±0.07,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01±0.32)、(0.80±0.34)和(0.91±0.33)cm及1.32±0.2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D组中病灶的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值和静脉期强化值分别为(29.13±6.82)、(33.67±8.49)和(52.77±9.82)HU,均大于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5.03±3.47)、(18.07±5.64)和(40.67±7.85)HU],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D组中病灶的长径、短径、平均径、长短径比、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值和静脉期强化值诊断T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22,其中以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值和长短径比的诊断效能为佳,其AUC分别为0.965、0.911和0.881,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21和45HU及1.33,相应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6.67%、83.33%和76.67%,特异度分别为100%、93.33%和90.00%。结论:MSCT多参数测量对鉴别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与转移性淋巴结有较大价值,其中以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和长短径比值的诊断效能为佳。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CT直方图分析对肺良恶性纯磨玻璃结节(pGGO)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52例pGGO的CT平扫图像,其中恶性28例,良性24例。选取横轴面图像中结节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避开血管、支气管)生成结节的CT像素直方图。比较良恶性组间直方图参数及直方图分布特点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pGGO恶变的最佳预测指标及阈值。结果:良、恶性组的直方图参数中跨度分别为(590.3±141.5)和(907.2±298.0)HU,最大CT值分别为(-333.5±140.4)和(-105.1±244.4)HU,峰度对应CT值分别为(-675.1±145.3)和(-468.4±187.0)HU,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pGGO的直方图主要表现为“速升缓降”型,恶性pGGO主要表现为“缓升速降”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鉴别良恶性pGGO的峰度值临界值为-553HU,相应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3%和87.5%。结论:基于像素的CT直方图分析技术可为肺良恶性pGGO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双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双期联合应用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小肝癌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增强动脉期于造影剂注射后25~30s开始扫描,静脉期于65~70s开始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2.5~3.0ml/s,用量70~85ml。结果27例小肝癌共发现34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0%、91%、79%、94%,经统计学分析,动脉期和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较平扫和静脉期高(Ρ<0.05),动脉期和动静脉双期间、平扫和静脉期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65%(22/34)的小肝癌动脉期呈均匀高密度,与同期肝组织比较,CT值平均增加25.9±14.4HU;23%(8/34)呈不均匀高密度。79%静脉期呈低密度,与同期肝组织比较,CT值平均减少18.7±8.9HU;21%(7/34)为等密度。双期扫描的定性准确率为97%(31/32)。结论螺旋CT动、静脉双期扫描对小肝癌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CT值在肾上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阈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强  方春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14-1116
目的:评价平扫CT值在肾上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优化选择鉴别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61例(63个病灶),其中腺瘤33个,非腺瘤30个,分别测量肿瘤的平扫CT值并计算不同CT值阈值鉴别腺瘤与非腺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33个腺瘤平扫CT值-9.0~42.6HU(10.6&#177;11.4)HU,30个非腺瘤平扫CT值18.2~48.7HU(36.1&#177;7.3)HU,两者的平均平扫C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0.436,P=0.000)。使用15HU作为鉴别域值时诊断腺瘤的敏感度73%,特异度100%,准确度86%,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7%;而使用20和25HU作为域值时的敏感度更高,分别为85%和91%,但特异度降低,分别为93%和90%。结论:平扫CT值在肾上腺腺瘤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以≤15HU作为腺瘤的诊断标准是比较合适的,特异度高,敏感度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三种常见肾细胞癌(RCC)亚型在动态增强CT扫描中的异同点,以提高CT扫描对于常见RCC亚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CC患者的CT平扫及双期扫描的影像资料,测量瘤灶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CT值、记录平扫CT表现、强化方式,重点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中各种亚型之间的异同。结果透明细胞癌(CCRCC)10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27例,嫌色细胞癌(CRCC)13例。CCRCC不均匀强化多于其他两种亚型的RCC(P<0.05),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种亚型的RCC(P<0.05),转移及形成癌栓的比例较大;PRCC及CRCC强化程度均较低,二者强化程度有类似(P>0.05),但CRCC钙化率较CCRCC和PRCC高,中心无强化瘢痕及轮辐状强化仅见于5个PRCC和1个PRCC。结论皮髓期强化能区别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结合其他征象有助于鉴别PRCC和CRCC。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多期扫描判断闭袢性肠梗阻肠壁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对实验性闭袢性肠梗阻肠壁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为3组,每组8只;取10~15 cm长小肠结扎两端成闭袢,同时结扎闭袢肠段的引流静脉;于模型制成后0.5 h(A组)、1~2 h(B组)和3~5 h(C组)行螺旋CT多期扫描.采用盲法对比分析CT表现与肠壁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 A组 7只及B组 4只兔闭袢肠壁增强扫描出现持续强化,C组8只的闭袢肠壁均无明显持续强化.CT值测量在增强前、增强后的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A组闭胖肠壁的CT值分别为 (56.3±4.3)HU,(139.5±17.9)HU,(145.1±12.6)HU和 (124.9±10.5)HU;B组分别为 (58.8±5.6)HU,(82.5±13.7)HU,(101.0±20.3)HU和 (95.0±16.4)HU;C组分别为 (62.1±7.8)HU,(63.9±6.6)HU,(59.5±4.40)HU和 (59.6±6.9) HU.在平扫时,A组、B组、C组闭袢肠壁之间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强后的同一时期内,无论是在动脉期、静脉期或是延迟期,A组闭袢肠壁的CT值最大,B组次之,C组最小,而且差意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扫、增强后各期内,A组、B组和C组对照肠袢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组织学对照,肠壁无坏死组出现持续强化征象的发生率(11/13)明显高于肠壁坏死组 (1/11)(P<0.05).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评价肠壁不同时间的缺血,持续强化主要见于肠壁缺血的早期阶段,而已坏死的肠壁在增强各期均无强化.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CT在胃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瘤和间质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在临床工作中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胃神经内分泌瘤和53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上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长径、生长方式、强化方式、溃疡、坏死囊变、钙化和淋巴结、转移、复发;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卡方检验以及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性别、长径、年龄、钙化及周围淋巴结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变坏死、溃疡、位置、形态、生长方式、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及动脉期较平扫CT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囊变坏死(27/53)、溃疡(13/53),分叶状(17/53)及腔内外生长(28/53)有利于GIST的诊断,而NET好发于胃体(13/15);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动脉期增强幅度有利于鉴别病灶为胃神经内分泌瘤,其曲线下面积、临界点、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55.0HU、100%、72%,0.81、74.5HU、80%、87%,0.93、21.5HU、100%、74%。结论:不规则增厚及早期明显强化有利于诊断胃神经内分泌瘤;类圆形或分叶状、囊变坏死及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中度到明显强化,有利于胃间质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CT(MDCT)对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mf)与非透明细胞肾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AMLmf 1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 43例,嫌色细胞肾癌(ChRcc) 46例,均在术前行MDCT平扫及增强扫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盲法分析肿瘤形态学特征和平扫强化特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分析.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CT征象的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鉴别AMLmf与非透明细胞肾癌.结果 AMLmf较PRcc及ChRcc有更高的女性患病率.AMLmf在肿瘤大小、钙化、假包膜、肿瘤内血管、囊变坏死方面与PRcc及ChRc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cc较AMLmf及ChRcc晚期强化发生率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内血管和囊变坏死是区分AMLmf与非透明细胞肾癌最有价值的预测变量.AMLmf平扫CT值、皮髓期△H值及廓清率均高于PRcc及ChRcc(P<0.05).ROC曲线分析肿瘤平扫CT值、皮髓期△H值和廓清率鉴别AMLmf与非透明细胞肾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0.739和0.772.当肿瘤平扫CT值为41.15 HU时,鉴别AMLmf与非透明细胞肾癌的敏感性为78.9%,特异性为77.5%;当皮髓期△H值为39.35 HU时,鉴别AMLmf与非透明细胞肾癌敏感性为78.9%,特异性为68.5%;当廓清率为-7.26%时,鉴别AMLmf与非透明细胞肾癌的敏感性为63.2%,特异性为84.3%.结论 肿瘤内部血管和囊变坏死是鉴别AMLmf与非透明细胞肾癌最有价值的预测变量.肿瘤平扫CT值、皮髓期△H值和廓清率有助于鉴别AMLmf与非透明细胞肾癌.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索双能CT(DECT)多模态参数术前预测胃癌Lauren分型的价值。方法:搜集有完整双能CT扫描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Lauren分型为弥漫型、肠型和混合型者分别为33、19和15例。通过双能CT后处理软件得到碘图,测量动、静脉期图像上病灶的CT值及其差值(△CT)、碘浓度、碘图CT值(Overlay值)。采用多重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分型间各参数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一步绘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按约登指数最大为原则得出诊断阈值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弥漫型胃癌的动、静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及△CT值分别为(1.61±0.68)、(2.77±0.72)mg/mL及(38.94±18.66)、(66.17±18.23)和(41.21±13.17)HU;肠型胃癌的上述参数值分别为(1.06±0.58)、(1.53±0.44)mg/mL及(26.16±12.70)、(38.91±10.67)和(22.74±10.73)HU;混合型胃癌的上述参数值分别为(1.08±0.41)、(1.77±0.45)mg/mL及(26.38±10.31)、(43.37±8.03)和(28.40±9.58)HU。弥漫型胃癌的各项参数值均明显高于肠型及混合型胃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型与混合型两组间各项参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静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及△CT值诊断弥漫型胃癌的AUC分别为0.736、0.709、0.944、0.927和0.858,诊断阈值分别为1.05mg/mL、28.75HU、1.95mg/mL、36.70HU和30.50HU,其中以静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的诊断效能最佳。结论:双能CT多参数测量有助于术前预测胃癌的Lauren分型,其中以静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的诊断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局灶性肝紫癜(FPH)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肝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其中2例同时行MRI检查。图像分析包括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CT及MR平扫以及强化特征等。结果: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52.8±9.9)岁; 5例为单发病灶, 1例有2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右叶5个,肝左叶2个;边界模糊6个,边界清晰1个;平均直径(长径与短径之和的平均值)9.5~23.0mm,均值(15.5±5.3)mm。CT平扫:病灶均呈略低密度,平均CT值为(44.3±13.0)HU,邻近肝实质平均CT值为(57.3±7.3)HU,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病灶均呈渐进性强化,其中4个呈均匀轻度强化,2个呈离心性强化,1枚呈轻度环形强化;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平均CT值分别为(58.0±9.7)和(80.4±15.9)HU,邻近肝实质分别为(75.9±9.4)和(102.3±10.4)HU,两期图像上病灶与邻近肝实质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病灶在MR平扫T2WI上呈稍高信号,T1WI上呈低信号,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结论:局灶性肝紫癜的主要CT表现为肝内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  相似文献   

18.
多期螺旋CT鉴别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腺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鉴别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腺瘤的方法。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及5例肝腺瘤螺旋CT多期扫描资料进行分析。观察病灶的数目、形态、大小、中央疤痕、钙化等的存在情况。并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病灶及肝实质的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例FNH,6例单发,1例多发,共10个病灶,其中6个>3cm,4个<3cm,有中央疤痕者7个;5例肝腺瘤为单发,共5个病灶,均>3cm,未见中央疤痕。所有FNH及肝腺瘤均未见钙化。平扫FNH平均密度(48.18±7.82)HU,与肝腺瘤(42.54±2.37)HU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期FNH平均密度(124.29±18.69)HU,显著高于肝腺瘤(83.29±9.09)HU(P<0.05);门脉期FNH平均密度(110.51±22.71)HU,与肝腺瘤(123.75±5.01)HU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期螺旋CT结合定量分析密度参数可以鉴别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腺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5例肝腺瘤均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100ml对比剂,3ml/s单相注射,延迟20~30s行动脉期扫描,60~70s行门脉期扫描,3min后行延迟期扫描。测量腺瘤及正常肝组织的强化CT值,观察腺瘤的三期强化特征,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例肝腺瘤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与正常肝组织无法区分;动脉期均表现为高密度,其平均CT值与正常肝组织相差38HU,定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8.94,P<0.01);在门脉及延迟期,4例腺瘤表现为等密度,1例为略低密度,分别与正常肝组织平均CT值相差(3.7±7.1)HU和(-4.3±3.6)HU,定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10,t=0.75;P值均>0.05);肝腺瘤动脉期平均CT值明显高于门脉及延迟期,定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18.39,P<0.01)。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动脉期扫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多期相病变征象识别对临床疗效预判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核酸检测证实96例(52/44,男/女;10~83岁)符合入组标准患者影像和临床资料,比较进展组和缓解组CT多期相病变各期相分布差异。结果:进展组CT表现以Ⅰ、Ⅱ期病变为主,分别为72/76和74/76,Ⅲ、Ⅳ期病变较少分别为4/76和3/76;缓解组CT表现Ⅰ期病变比例减少,为10/20,Ⅲ、Ⅳ期病变比例增加,分别为12/20和15/2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Ⅰ期病变和Ⅳ期病变复查变化比较,Ⅰ期病变表现为进展较多(72/82),Ⅳ期病变表现为缓解较多(15/18),两种期相病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影像表现为进展患者CT以Ⅰ、Ⅱ期病变比例较高,而表现为缓解患者CT以Ⅲ、Ⅳ期病变比例增高。Ⅰ期病变预示病变进展可能性较大,Ⅳ期病变预示病变缓解可能性较大。认识CT多期相病变特点可以为临床疗效预判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