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CT所示浆膜高强化征鉴别诊断T3期与T4a期胃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T3期或T4a期患者术前腹部三期增强扫描CT图像,观察并比较各期图像浆膜高强化征的出现率。以出现浆膜高强化征为诊断T4a期的标准,计算浆膜高强化征诊断T4a期胃癌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04例胃癌患者中,T3期34例,T4a期70例。浆膜高强化征判断T4a期胃癌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8%(81/104)、81.43%(57/70)、70.59%(24/34)、85.07%(57/67)及64.86%(24/37)。T4a期胃癌动脉期、静脉期及实质期浆膜高强化征出现率分别为32.86%(23/70)、75.71%(53/70)、62.86%(44/70),动脉期与静脉期(P<0.001)、动脉期与实质期(P=0.001)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期与实质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结论 浆膜高强化征诊断胃癌T4a期具有较高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可用于判断胃癌浆膜受侵,推荐在静脉期或实质期观察该征象。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喉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性喉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影像形态学特征。结果:12例均为喉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殊。11例(91.6%)病灶中心位于声门上区,8例(66.7%)表现为突向喉腔生长的结节、肿块,4例(33.3%)显示软组织弥漫增厚致喉腔狭窄,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肿块形成为特点,而NK/T细胞淋巴瘤以软组织弥漫增厚较为多见。11例(91.6%)密度、信号均匀,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所有病例均未见钙化、囊变坏死及软骨破坏。3例(25%)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呈轻中度强化。结论:喉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发病部位多位于声门上区,病灶多位于黏膜下,表面光整,密度和信号较均匀,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囊变坏死、钙化及软骨破坏极少见,可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其强化方式与喉部病变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后短期疗效(6个月内)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9例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CT图像,根据改良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对介入术后 6 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进行评估。提取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根据术前一般临床危险因素、基本影像特征,建立术前临床模型。将影像组学模型加入术前临床模型,组成联合模型。分别绘制3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别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从1 708个影像组学特征中共筛选出11个影像组学特征值建立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模型AUC分为0.945、0.918。临床因素除了肿瘤最大径线和肿瘤数目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二者构建的临床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11、0.857。联合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AUC分别为0.958、0.95。  结论  影像组学模型是预测TACE联合索拉菲尼短期疗效的一个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素,能明显提高术前临床模型的预测能力,可在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前筛选出进展危险性较高的患者,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及随访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扫描动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在诊断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术前接受双源CT扫描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资料,测量病灶及转移淋巴结碘浓度、Overlay值。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将胃癌病灶及转移淋巴结分为分化良好组(病理结果为高分化、中高分化、中分化)与分化不良组(病理结果为中低分化、低分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胃癌及转移淋巴结碘浓度、Overlay值;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及转移淋巴结的效能。结果 46例胃癌病灶中分化良好组15例,分化不良组31例;73枚转移淋巴结中分化良好组24枚,分化不良组49枚。分化不良组胃癌、转移淋巴结碘浓度为(2.12±0.72)mg/ml和(1.85±0.67)mg/ml,Overlay值为(37.32±13.18)HU和(32.24±12.10)HU,均高于分化良好组(P均<0.05)。动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诊断胃癌分化程度的AUC分别为0.799、0.745(P=0.001、0.008),诊断转移淋巴结分化程度的AUC分别为0.787、0.733(P<0.001、P=0.001)。结论 动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对诊断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及转移淋巴结有一定价值,可为术前评估其分化程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索双能CT(DECT)多模态参数术前预测胃癌Lauren分型的价值。方法:搜集有完整双能CT扫描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Lauren分型为弥漫型、肠型和混合型者分别为33、19和15例。通过双能CT后处理软件得到碘图,测量动、静脉期图像上病灶的CT值及其差值(△CT)、碘浓度、碘图CT值(Overlay值)。采用多重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分型间各参数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一步绘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按约登指数最大为原则得出诊断阈值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弥漫型胃癌的动、静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及△CT值分别为(1.61±0.68)、(2.77±0.72)mg/mL及(38.94±18.66)、(66.17±18.23)和(41.21±13.17)HU;肠型胃癌的上述参数值分别为(1.06±0.58)、(1.53±0.44)mg/mL及(26.16±12.70)、(38.91±10.67)和(22.74±10.73)HU;混合型胃癌的上述参数值分别为(1.08±0.41)、(1.77±0.45)mg/mL及(26.38±10.31)、(43.37±8.03)和(28.40±9.58)HU。弥漫型胃癌的各项参数值均明显高于肠型及混合型胃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型与混合型两组间各项参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静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及△CT值诊断弥漫型胃癌的AUC分别为0.736、0.709、0.944、0.927和0.858,诊断阈值分别为1.05mg/mL、28.75HU、1.95mg/mL、36.70HU和30.50HU,其中以静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的诊断效能最佳。结论:双能CT多参数测量有助于术前预测胃癌的Lauren分型,其中以静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的诊断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对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物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0例经病理证实且直径≥1 cm的鼻腔鼻窦肿物,术前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能量CT双期增强扫描。根据病变的常规形态学表现判断良恶性。测量病灶实性部分的最佳CNR单能量CT值(CTose)及能谱曲线斜率(K),另测量双期融合图像病灶实性部分的CT值。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34例)和恶性组(26例),评价常规形态学分析的诊断效能。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病灶CTose值、K值、CT值,并绘制各参数的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常规形态学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1.5%、88.2%、76.7%。动脉期:良性组的CTose值、K值、CT值分别为61.91±25.62、0.92±0.69、56.56±16.67,恶性组分别为80.16±16.07、1.97±1.18、67.85±11.41;静脉期:良性组的各参数分别为68.25±26.60、1.26±0.78、62.57±19.98,恶性组分别为95.31±16.72、2.50±0.95、79.08±12.61;双期恶性组3参数均高于良性组(P值均<0.05)。动脉期病灶CTose值、K值、CT值的AUC分别为0.813、0.883、0.736,静脉期分别为0.841、0.885、0.777;其中静脉期病灶K值的AUC最大(0.885),以K=1.77为诊断阈值,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5%、88.2%、88.3%。结论双源CT的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可更准确地反映病变血供情况及组织差异,有助于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物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