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托洛尔抗高血压预防脑卒中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抗高血压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形态学机制。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口服美托洛尔治疗,观察抗高血压治疗各级脑动脉和心室壁厚度的形态学改变。结果治疗组大鼠血压仅短期轻度低于未治疗的高血压对照组,但治疗组各级脑动脉损害和左心室肥厚明显改善,脑卒、中发生率也显著低于高血压对照组。结论美托洛尔抗高血压治疗预防脑卒中的效果,不单纯由血压下降决定,还与其具有保护脑血管和逆转心室肥厚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高血压性颈动脉损害与血压水平的关系及其在脑卒中发病中的意义,将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颈总动脉进行了形态学测量,并观察了硝苯吡啶、卡托普利和美托洛尔抗高血压治疗后这些测量参数的改变。结果发现,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颈动脉损害主要表现为中层肥厚,由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弹力纤维增多和管壁重构引起。抗高血压治疗后,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肥大受到抑制,但弹力纤维增多和管壁重构无改善。提示脑动脉管壁结构未能恢复正常是抗高血压治疗不能完全防止脑卒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升高之趋势,而国人对高血压的知晓率、诊断率、控制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世纪,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种的综合分析,发现高血压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和复发率;21世纪,研究者将目光转向诊室外血压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研究发现不同时间段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有所不同,以夜间血压的影响较大,而家庭血压监测则可更全面、真实地提供长期血压变化;未来,将通过对血压的全面监测与治疗,以遏制目前脑卒中"井喷"之景。  相似文献   

4.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总被引:62,自引:5,他引:57  
用内径为0.30mm的银夹钳夹双侧肾动脉,复制出一种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其血压峰值高且稳定在26.7kPa以上,并发生与人类高血压病类似的脑动脉损害:细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透明变性和微动脉瘤形成等,在此基础上,0.56的大鼠自发产生各种类型的脑卒中: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混合性脑卒中。本文还着重将这种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与易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易卒中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运用双肾双夹法建立易卒中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常规饲养4个月后检测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术后4个月,易卒中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低切、中切、高切全血粘度、红细胞比积、低切全血还原粘度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大鼠。结论 易卒中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具备了高血压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是研究高血压性脑卒中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6.
人工寒潮时不同血压水平大鼠脑卒中发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人工寒潮时不同血压水平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360只大鼠分为寒潮和非寒潮2大组,再按血压水平各分为正常血压组、160~199mmHg、200~219mmHg和≥220mmHg等4个亚组,观察大鼠的脑卒中情况。结果脑卒中发生率在血压<220mmHg与≥220mmHg的大鼠、寒潮组与非寒潮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脑动脉病变严重的卒中率更高。Logistic回归发现只有寒潮前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生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寒潮与脑卒中发病密切相关,脑动脉病变是患病基础,高血压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寒潮是重要的启动因子。  相似文献   

7.
2002年全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逾1.6亿。而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Ⅰ级高血压水平的死亡病例中,致死性脑卒中占44%。1997年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人数约300余万,其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亦表明,我国再卒中比例高达30%,居世界之首。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因此,积极努力地将血压控制至目标血压水平,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脑卒中后的合理治疗,防止再卒中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20年来,抗高血压治疗的最大收益是使卒中发病率降低了35%~50%。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患高血压的比例很高,TOAST研究亦提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70%以上伴有高血压。由此可见,高血压与脑卒中密切相关,心内科和神经科医生在脑梗死急性期如何调控血压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因此,合理应用降压药,做好缺血性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以及脑卒中急性期如何合理调控血压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发病时间在24h内的3,12例脑卒中患者。连续观察7d血压,随访6个月死亡及NHISS评分情况。采用多元线形回归、COX生存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342例患者中脑卒中早期血压通常升高,16h下降明显,4h尤甚,48h趋于平稳。影响7d平均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伴发病评分,影响7d内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既往史评分、伴发病评分。7d内平均收缩压过高或过低早期死亡风险均较高。血压在140~160/70~80mmHg预后较好。血压变异程度与预后呈负相关。单位时间内血压变化越大预后越差。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有自发下降的趋势,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处理应谨慎、缓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新的高血压分级标准预测脑卒中的价值,探讨抗高血压药物的理想降压水平。方法:以脑卒中做为高血压的终点事件,对可进行临床评价的致死性脑卒中与非致死性脑卒中287例患者,按照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中定量预 后分级与危险度分层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后者预测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根据脑卒中患者发病前的平均血压控制水平并结合百高血压性脑梗互患者的对照分析,探讨抗高血压药物降压治疗的理想终点水平。结果:2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血压可以存在短暂性升高,有自发下降的趋势。血压的升高主要考虑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和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关。影响卒中后血压值的主要因素有心脏病、高血压、意识水平、年龄和卒中类型等。目前认为急性期血压与预后呈U型关系,过高或过低的血压对预后都是不利的,所以急性期对血压的调控要慎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患者的血压参数、硝酸氧化代谢产物(NOx)及肾上腺髓质素(AM)对脑卒中远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脑卒中后第1、2、7天抽取外周血分析血浆中NOx及AM;根据NIHSS卒中量表及Rankin量表评估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及神经损害程度。结果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更加明显(NIHSS3,P0.01),血压的变异性能够评估神经系统损害的严重程度及梗死体积的进展;脑卒中患者血浆内的NOx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第7天及3个月时的NIHSS评分及3个月时的Rankin评分显示脑卒中后2d以内的NOx水平增加对患者是相对有益的[优势比(OR),0.91];脑卒中患者第1天及第2天的A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第7天时则恢复正常;AUC曲线显示第2天AM水平528.3pg/mL提示第7天神经损害严重程度增加(曲线下面积0.716);发病之前服用抗凝剂与抗高血压药物可一定程度上抑制梗死病灶的进一步进展。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特征及血浆内的NOx与AM水平能够预测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04例.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收集详细病史资料,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记录入院后血压的管理方式及干预时间等.运用简单和多因素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并且存在自发下降趋势,8h内下降最明显,36h趋于稳定.其中脑梗死患者血压在入院30h内趋于稳定,脑出血患者血压在入院96h内趋于稳定.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要高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患者TOAST分型和OCSP分型间血压无显著差异.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响入院时和入院后36h内血压.独立影响入院时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入院时NIHSS评分、心脏病史、高血压史,其中心脏病史与入院时血压成负相关.独立影响入院时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年龄、入院NIHSS评分、高血压史.年龄与入院时舒张压呈负相关.独立影响7d内平均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入院NIHSS评分、伴发疾病评分、心脏病史、高血压史、既往史评分.心脏病史与7d平均血压呈负相关.影响入院7d内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年龄、伴发疾病评分、入院NIHSS评分、心脏病史.心脏病史和年龄与7d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并有自发性下降趋势.卒中类型及高血压史与血压呈正相关,心脏病史及年龄与血压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高血压病和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关系,作者利用了卒中统计材料的回顾性分析方法和对大数量高血压病人,经过7年用前瞻性观察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将血压水平划为轻型高血压140—179/90—104mmHg,中度高血压为180—199/105—114mmHg,重高度血压200/115mmHg 以上。从莫斯科一个区进行的脑卒中调查中,各种类型脑卒中病人2632例,男性1102例,女性1530例。除了以病人主诉或其亲属叙述所收集的既往病史  相似文献   

15.
人工寒潮促发脑卒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目的 探索建立人工寒潮环境 ;探讨人工寒潮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观测用经改装的冷藏柜及人工气候箱模拟寒潮时所需条件及达标情况 ;分别将复制成功的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RHRSP)及正常大鼠置于人工寒潮环境中 ,观察大鼠的血压波动、脑血管病变及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 冷藏柜与人工气候箱均能模拟寒潮 ,后者除能控制温度外同时能控制相对湿度 ;人工寒潮来临时RHRSP组大鼠血压波动大、自发性脑卒中明显增多 ,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人工气候箱较冷藏柜能更好模拟寒潮 ,人工模拟寒潮克服了季节限制且一致性好、易重复 ;人工寒潮可以使RHRSP发生脑卒中 ,可较好模拟气温骤降 (自然寒潮 )时的脑卒中 ,为进一步研究寒潮诱发脑卒中的机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高血压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应用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将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EH-LVH)和高血压非左室肥厚组(EH-NLVH),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U-Ⅱ水平。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EH-LVH组血浆U-Ⅱ水平(4.8±1.5)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1.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H-NLVH组(1.8±1.6)μmol/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U-Ⅱ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r=0.518,P<0.01)。结论血浆U-Ⅱ水平与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血浆U-Ⅱ可能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抗高血压治疗二级预防国际大型临床试验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高血压治疗对脑卒中和冠心病患的一级预防作用已从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获得了充分的证据。对有脑卒中和冠心病病史患血压水平与复发事件危险性的观察研究发现,二间呈“J”形或“U”形关系。为了获得抗高血压治疗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证据,笔对近年发表的大型国际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期望能为临床抗高血压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家卫生部将今年高血压日(10月8日)的主题定位为“血压与卒中”,宣传的主题口号是“控制高血压,防治脑卒中”。因此,我刊本期特辟“高血压与脑卒中”专栏。当前我国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从而使卫生工作者面临严峻的挑战。据2002年国家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比1991年增加31%,估计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约有1.6亿。众所周知,高血压与脑卒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人群血压水平(从110/75m m H g开始)与脑卒中的发生呈连续性正相关,即血压水平越高,脑卒中的发…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通过食盐作动物实验和22例健康成人试验讨论了其对血小板凝聚,高血压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一、食盐和高血压:作者用1%食盐水饲养已发生卒中的小白鼠,发现其血压显著上升,可达230mmHg,平均寿命缩短,但再发卒中者并不多.用1%食盐水饲养正常血压的小白鼠,其血压上升是轻度的.此提示食盐对于有高血压,脑卒中者是危险因子.有人发现收缩期血压与尿中钠钾的比例有关.若Na/K比值<3,约16.5%是高血压;若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hs-CRP及 Hcy水平与卒中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符合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情况追踪,研究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同时测定其血清中hs-CRP及 Hcy水平,并与正常人群血清中hs-CRP及Hcy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卒中后PSD组hs-CRP、Hcy中的含量均高于卒中后非抑郁组、对照组( P<0.05)。结论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增高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关系较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