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探讨远用近视矫正眼镜对近视少年儿童阅读姿势的影响。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对148例屈光度为-0.50~-6.50 D,散光度小于-0.75 D的少年儿童开展调查,以照相机拍摄的方式记录阅读姿势,并测量其不戴镜与戴镜状态下远、近距离阅读时头眼转动幅度,以探讨戴镜与否对近视儿童阅读的影响。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处理。结果?譹?訛近视是否矫正影响阅读时的头、眼位置,配戴矫正眼镜可以减小阅读时头(t=10.661,P<0.01)、眼移动幅度(t=-4.079,P<0.01);?譺?訛阅读时眼与镜片非共轴且视线不经过光心,远用眼镜不能适应阅读时的眼位变化。结论远用矫正眼镜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近视少年儿童矫正阅读姿势,但是还不完全符合近距离阅读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BMI)等人体测量参数对青少年眼轴长度和屈光度等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择河南安阳市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个班学生共101人(12.9±0.6岁)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近距离用眼情况、近视家族史及父母月经济收入等,并对其进行眼生物学测量、散瞳电脑验光及检影验光,测定身高、体重和腰围等.计算BMI及眼轴长度(AL)与角膜曲率半径(CR)之比(AL/CR).对参数间的关联性进行双变量直线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入选初一学生总的近视比例为73.3%,男生为63.6%,女生为80.2%,轻、中和高度近视的比例分别为35.5% 、33.7%和4.1%.在校正年龄、性别、近距离用眼时间、近视家族史及父母月经济收入后,体重越重的学生眼轴越长(r=0.269,P<0.05),近视度数越高(r=-0.313,P<0.05);BMI越大的学生近视度数越高(r=-0.313,P<0.05);身高、腰围与眼生物学参数及屈光度均没有关联性.结论 青少年的体重及BMI与眼轴长度及屈光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引起中青年复性近视散光角膜形态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分别测量333例666眼18~46岁复性近视散光(-1.00DC以上)患者的角膜地形图、非接触眼压、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并进行散瞳检影验光、记录散光度数及轴位,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角膜地形图的散光度与验光散光度呈正相关(r=0.68,P〈0.01),其回归方程Y=0.145±0.678X(F=569.7,P〈0.01);角膜地形图的散光轴与验光散光轴呈正相关(r=0.229,P〈0.01);CCT与眼压呈正相关(r=0.422.P〈0.01),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3.479±0.037X(F=143.54.P〈0.01),角膜CCT大约每增加37μm,眼压上升1mmHg(1kPa=7.5mmHg);CCT与屈光度无明显直线相关关系(r=0.003,P〉0.1)。结论中青年复性近视散光68%由角膜散光决定,对患者作出诊断及处理之前,应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市小学生散光状态,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小学生散光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2011年5月所有在校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屈光度、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检查,了解其散光情况,并通过分析各因素与散光度数的关系了解与散光发病相关的因素.结果 入选调查对象465人,实际调查460人(920眼),调查率98.92%.散光患病率为58.26%,散光度数为(-0.57±0.68)D;在近视复合散光和远视复合散光各亚型中,顺规散光的患病率最高,占68.68%.8~<9岁组散光患病率最低,为47.09%,≥11岁组散光患病率最高,为73.21%.散光度无性别差异(P=0.817).近视组儿童散光度为(-0.64±0.70)D,较非近视组的(-0.52±0.67)D高(P=0.005),且散光常与离焦伴随发生,离焦越严重,散光程度越大.散光与球镜度数、角膜散光、身高及体质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79、0.745、0.102及0.132(均为P<0.05),而与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及眼轴长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上海市和田路小学小学生中散光患病率较高,以顺规散光为主.近视儿童散光程度较非近视儿童高,散光度与球镜屈光度、角膜散光、身高、体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研究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生近视与眼部生物学参数差异。方法:横断面调查。于2021-09/11采取立意抽样的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4所学校7~18岁中小学生2 495人进行相关眼部检查。比较不同年龄段、性别、民族学生眼部生物学参数和屈光状态的差异,并分析纳入学生等效球镜度(SE)与眼部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纳入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0.36%,近视检出率为55.91%,散光检出率为42.96%,其中低度近视检出率为63.80%,中度近视检出率为27.60%,高度近视检出率为8.60%。不同年龄、民族学生视力不良、近视及散光检出率、SE及部分眼部生物学参数均有差异(均P<0.05),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视力不良、近视及散光检出率明显低于汉族学生。男生视力不良、近视检出率均低于女生,散光检出率高于女生。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眼轴长度、轴向长度与轴率比、前房深度、瞳孔直径与SE呈负相关(rs=-0.664、-0.724、-0.320、-0.086,均P<0.001);晶状体厚度与SE呈正相关(rs=0.147,P<...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高阶像差、屈光度、眼部结构参数及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07/09在我院视光学中心验光门诊就诊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116例116眼,均进行主觉验光,检测眼轴和眼压,并采用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高阶像差[总像差(RMSg)、总高阶像差(RMSh)、Z22(90°/180°方向散光)、Z33(三叶草Trefoil)、Z31(水平位彗差)、Z40(球差)、三阶~七阶像差(RMS3~RMS7)]、角膜曲率(角膜最小屈光力K1、角膜最大屈光力K2、角膜平均屈光力Km)、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前房角(ACA),分析上述眼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与眼轴呈负相关(r=-0.400,P<0.001);眼轴与前房深度呈正相关(r=0.433,P<0.05),与角膜曲率(K1、K2、Km)呈负相关(P<0.05);总高阶像差与屈光度呈负相关(r=-0.189,P<0.05),与眼轴呈负相关(r=-0.228,P<0.05);各高阶像差与球镜度无相关性(P>0.05),球差Z40与角膜曲率(K1、K2、Km)呈正相关(P<0.05),未发现高阶像差与CCT、ACD、ACA具有相关性。结论: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眼轴及总高阶像差增加,且总高阶像差与眼轴呈负相关,眼轴的增长可能是减少高阶像差的一种代偿方式,促进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光学区偏中心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6.5~17.0岁近视患者110例(213眼)。按戴镜前年龄分为3组:A组,6.5~10.0岁组;B组,11.0~13.0岁组;C组,14.0~17.0岁组。按戴镜前近视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3.00 D),中度近视组(-3.00~-6.00 D)。按戴镜前散光度分为3组:<0.50 D散光组,0.50~1.00 D散光组,≥1.00 D散光组。按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后不同偏心量分为:轻度偏中心组(<0.5 mm),中度偏中心组(0.5~1.0 mm),重度偏中心组(>1.0 mm)。检测戴镜3个月后的角膜地形图形态,记录光学区的偏中心分布。分析偏中心与患者戴镜前年龄、近视球镜度、散光度及角膜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成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平均偏心量为(0.53±0.33)mm,偏心方向主要集中于颞下方。配戴角膜接触镜3个月后偏心量<0.5 mm者111眼(52.1%),0.5~1.0 mm者81眼(38.0%),>1.0 mm者21眼(9.9%)。不同年龄组光学区偏心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前近视度(t=1.76,P<0.05)和散光度(F=9.254,P<0.05)越大,偏心量越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前原始角膜曲率分析显示角膜鼻侧较颞侧偏平,重度偏心者鼻颞侧各位置角膜曲率均较轻中度偏心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偏心量与角膜参数(角膜平坦曲率、角膜陡峭曲率、角膜对称指数、角膜非对称指数)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戴镜前球镜度和散光度呈正相关(r=0.354、0.127,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过程中可发生光学区偏中心,偏中心的发生与戴镜前屈光状态及角膜生理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近视儿童血清维生素D(VD)水平,分析儿童近视与VD的关联性。方法在2013年12月~2014年2月期间收集了29例在本院就诊的近视儿童进行血清VD检测,并通过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儿童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其中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5~13岁,平均(8.00±2.92)岁;近视等效球镜-0.50~-4.00 D,平均(-1.63±0.96)D。同时收集了视力正常儿童2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5~11岁,平均(7.00±2.32)岁;等效球镜0.50~3.25 D,平均(1.17±0.61)D。结果近视组儿童血清25(OH)D浓度为(22.25±9.08)ng/m L,对照组为(27.67±8.33)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组儿童每日户外运动时间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视组,血清25(OH)D浓度与户外活动时间呈正相关(r=0.453,P=0.014),而在对照组无相关性(r=-0.026,P=0.907);在近视组,血清25(OH)D浓度与眼轴呈负相关(r=-0.555,P=0.002),而在对照组无相关性(r=0.185,P=0.397)。结论近视儿童血清VD水平低于视力正常儿童,可能与其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有关,其血清VD水平和眼轴存在一定关联,而是否可以通过提高血清VD水平减缓眼轴增长使得儿童近视发展变慢则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近视眼的新型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特性,并分析新型参数角膜材料硬度指数(SSI)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10/11就诊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同程度近视成人患者366例718眼,年龄18~50岁,等效球镜度(SE)-0.50~-16.75D。采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测量新型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及中央角膜厚度(CCT)和眼压(IOP)。按照SE将受检者分为低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各组间最薄点角膜厚度与水平方向厚度变化率比值(ARTh)、SSI均有差异(P<0.001),其余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均无差异(P>0.05)。SSI与年龄(r=0.102,P=0.006)、SE(r=0.361,P<0.001)、IOP(r=0.175,P<0.001)、CCT(r=0.098,P=0.009)、SPA1(r=0.182,P<0.001)呈正相关,与AL(r=-0.331,P<0.001)、IR(r=-0.545,...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学龄期儿童初发并确诊为近视时的年龄、屈光分布的特点及其与眼轴、角膜散光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20-05/09于我院眼科门诊因视力下降就诊,并第一次诊断为近视的学龄期儿童196例391眼,排除患其它引起视力下降眼病的病例。按年龄分为6~8、9~10、11~12岁三组,按屈光度分为SE≤-1.00D、-1.00-3.00D四组。所有儿童均接受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IOL Master、验光及眼底检查并记录结果,分析屈光度、年龄分布及与各屈光参数关系。结果:纳入病例中6~8、9~10、11~12岁年龄组分别有128眼(32.7%)、155眼(39.6%)、108眼(27.6%)。平均年龄9.29±1.64岁。各年龄组间等效球镜(SE)和眼轴(AL)均有差异(P<0.01)。SE≤-1.00D、-1.00-3.00D屈光度组分别有134眼(34.3%)、162眼(41.4%)、74眼(18.9%)、21眼(5.4%)。平均SE为-1.54±0.89D。各屈光度组AL有差异(P<0.01)。SE与AL间呈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12.373-0.577X,R2=0.286,β=-0.577,P<0.001。散光度与角膜散光间呈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0.084-0.502X,R2=0.389,β=-0.502,P<0.001。结论:6~12岁的学龄期儿童初次确诊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年龄集中在9~10岁,屈光度以低度近视为主。AL增长与年龄、SE相关,儿童散光性屈光不正与角膜散光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与框架眼镜对高度近视和散光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惠州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与小儿眼科门诊验配RGPCL且连续配戴1个月以上并在配戴RGPCL前连续配戴框架眼镜1个月以上的患者41例(75眼),其中高度近视眼38眼(高度近视组),高度散光眼37眼(高度散光组)。分别比较2组组内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效果。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41例(75眼)均成功验配RGPCL。高度近视组配戴RGPCL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5.02±0.16,而配戴框架眼镜BCVA为4.9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04,P=0.001),其中13眼BCVA在配戴RGPCL后提高2行至2行以上,1眼视力下降。高度散光组配戴RGPCL的BCVA为4.95±0.10,而配戴框架眼镜的BCVA为4.83±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1,P=0.001),其中12眼BCVA在RGPCL的配戴下提高2行至2行以上。结论:配戴RGPCL在矫正高度近视与散光的视力效果方面优于框架眼镜,具有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非球面高透氧性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 idgas-permeable contactlens,RGPCL)矫正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03/2009-12验配非球面高透氧性RGPCL的特殊屈光不正的患者53例99眼,分为:(1)高度近视组6眼;(2)高度散光8眼;(3)屈光参差组15眼;(4)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组(近视≥-6.00D或散光≥-2.00D)10眼;(5)高度近视+高度散光+屈光参差组8眼;(6)圆锥角膜组(确诊为圆锥角膜的患者)48眼;(7)混合散光2眼;(8)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组(角膜屈光手术后)2眼。观察验配RGPCL后的矫正视力,并与框架镜的矫正视力比较。定期复诊,记录矫正视力、镜片配适及配戴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戴框架镜(试镜架)的等效球镜度数为(-8.10±5.38)D,而RGP度数为(-6.50±4.13)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7.499,P<0.01)。戴RGPCL后的视力矫正视力(LOGMAR)为(0.02±0.09),低于戴框架镜的最佳矫正视力(0.14±0.20)。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t=7.03,P<0.01);戴镜3~6mo后,出现10眼角膜上皮擦伤,3眼镜片丢失。结论:应用非球面RGP可矫正高度近视散光、圆锥角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屈光不正,其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眼镜,并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真性低度近视者不戴眼镜与配戴合适的眼镜对近视发展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12/2009-12年就诊于我院的8~12岁在校学生中有完整病例,近视在-0.50~-2.00DS之间的初诊患者,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医学验光。第1组:未配戴眼镜组24眼;第2组:戴框架眼镜组28眼。将两组患者2a近视增长结果进行比较。应用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近视增长的程度。结果:第1组患者近视增长-2.07±0.52D,第2组患者近视增长-1.49±0.48D,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于未戴镜患者近视增长较快,近视-0.50D以上者看远应配戴眼镜,以提高视网膜成像质量,使家长走出近视后不愿戴眼镜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海市海城区小学生屈光状态的流行现状。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2019-10/2020-01参加体检的北海市海城区共15所小学30 716名6~14岁学生,检测视力、小瞳下屈光度。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本次监测的15所小学30 716名61 432眼中,屈光状态以轻度近视(29.62%)、0.50D<散光<2.00D(25.43%)、正视(21.05%)及轻度远视(15.85%)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正视及远视所占比例呈整体下降趋势; 而近视所占比例呈整体上升趋势。配戴框架眼镜者共1 894例3 788眼,视力不良眼戴镜率为23.30%,框架眼镜矫正合格率为64.57%。左眼和右眼等效球镜比较有差异,且右眼等效球镜P50较左眼更趋于负值。男生和女生等效球镜比较有差异,且女生等效球镜P50较男生更趋于负值。

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轻度远视及正视眼的比例逐年下降; 近视眼的比例逐年上升。在视力不良的学生中,常规配戴眼镜的人数较少; 而戴镜后,仍有部分学生的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不达标。右眼较左眼的屈光状态更趋于负值; 女生较男生屈光状态更趋于负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高度近视儿童配戴离焦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前后角膜屈光力改变,并分析配戴后镜片对角膜屈光力及散光量的影响。

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收集2019-06/2020-06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眼视光中心就诊并验配离焦RGPCL的8~12岁高度近视儿童30例60眼。使用TMS-4N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基线及戴镜0.5、1a时戴镜状态下角膜切向屈光力,分析角膜鼻侧(N)、颞侧(T)、上方(S)和下方(I)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中央顶点处角膜屈光力改变情况,同时以1mm为间隔采集前述4个方位角膜屈光力以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采集范围为1~4mm,分析戴镜前后各点位屈光力变化情况。戴镜0.5,1a时后要求停戴1wk后复测眼轴、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分析戴镜后较基线时眼轴、等效球镜度、散光和角膜屈光力等改变情况。

结果:配戴离焦RGPCL时鼻侧(N)、颞侧(T)、上方(S)和下方(I)的角膜最大屈光力在0.5、1a时较戴镜前均显著增加,与角膜顶点处屈光力相比均表现为正相对屈光力,与戴镜前的负相对屈光力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在戴镜0.5、1a时复诊时戴镜状态下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方向改变,除T1点位周边负屈光力增加外,其余各轴向各点位周边屈光力均显著增加。配戴0.5a后角膜陡K值变平0.11±0.10D,simK值减少0.20±0.18D,1a后角膜陡K值变平0.10±0.12D,平均K值变平0.02±0.05D,simK值减少0.16±0.13D。戴镜0.5、1a时后角膜平K较基线变化无差异。

结论:配戴离焦RGPCL状态下角膜最大屈光力较角膜顶点处均表现为正相对屈光力,且4条轴向上各点位角膜相对周边负屈光力均由负值转变为正值。戴镜1a内眼轴和等效球镜度均较基线时增加,而散光量减少,角膜屈光力呈陡K变平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近视眼隐性内斜视(隐内斜)患者,在戴镜后仍会加速进展。通过随访各种不同方法配镜后近视度的变化,指导配镜选择。方法:对2004/2009年视光门诊收集完整的50例近视眼隐内斜患者的配镜资料及门诊病历,逐年统计。对不同时期、戴不同种类的眼镜后,近视度变化的值,按球镜、柱镜换算成每年屈光度变化的均值,再作均值之间的配对t检验。戴镜分普通眼镜、降-1.50DS近用镜、学生渐变多焦镜(MC镜)和阅读附加镜。结果:MC镜较普通镜在控制球镜度的进展方面,已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阅读附加镜较MC镜在控制球镜、柱镜的屈光度变化方面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MC镜长期戴镜后有柱镜度增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的现象;改用阅读附加镜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近视眼隐内斜患者带普通眼镜后近视度增加较快,戴近用镜(降-1.50DS)和MC镜后次之,戴阅读附加镜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在控制或减缓不同屈光度青少年近视发展作用方面的差异。方法:选用美国欧普康视角膜塑形镜(OK contact lens),屈光度为-1.00~-5.00DS(等效球镜)、散光度≤-1.50DC的169例316眼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矫正后,依据屈光度平均分为4组,Ⅰ组-1.00~-2.00DS,Ⅱ组-2.25~-3.00DS,Ⅲ组-3.25~-4.00DS,Ⅳ组-4.25~-5.00DS,在6,12,24mo后,根据裸眼视力≥1.0和≥0.8的患者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6mo后:Ⅰ组和Ⅱ组的裸眼视力≥1.0分别为100%和96.2%,Ⅲ组≥1.0的93.6%,Ⅳ组≥1.0的88.6%。在配戴12mo后:Ⅰ组≥1.0的87.3%,≥0.8的12.7%;Ⅱ组≥1.0的84.8%,≥0.8的15.2%;Ⅲ组≥1.0的77.2%,≥0.8的22.8%;Ⅳ组≥1.0的70.9%,≥0.8的29.1%。在24mo后:I组≥1.0的59.5%,≥0.8的15.2;Ⅱ组≥1.0的54.4%,≥0.8的19.0%;Ⅲ组≥1.0的53.2%,≥0.8的13.9%;Ⅳ组≥1.0的45.6%,≥0.8的10.1%。结论:角膜塑形术在控制或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效果与配戴患者的屈光度增加成负相关,在中低度组配戴患者中,控制或减缓近视发展的效果优于高度组,因此对于早期中低度近视的青少年可以选择角膜塑形术,角膜塑形术在控制或减缓青少年近视方面具有起效快、无创性及塑形可逆的优点,在控制或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方面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彬  贺涛  邢怡桥  曹婷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183-2186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与常规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裸眼视力及眼球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4/2017-04在我院眼科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2例204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102眼,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框架眼镜配戴治疗,观察组给予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1wk,1、3、6mo,1a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UCVA); 戴镜前和戴镜1a后眼球参数情况; 随访1a,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戴镜1wk,1、3、6mo,1a,观察组患者屈光度呈逐渐降低趋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屈光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wk,1、3、6mo,1a,观察组患者UCVA呈逐渐升高趋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戴镜6mo,1a UCVA升高趋势不显著,且戴镜6mo,1a,观察组患者UC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戴镜1a,观察组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前房深度及眼压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眼轴长度显著长于本组患者戴镜前及观察组患者戴镜1a的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a,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8%和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可有效矫正患者近视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对眼球损伤小,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近视程度患儿戴角膜塑形(OK)镜前后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的动态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0-01于我院收治的近视儿童40例80眼,依据等效球镜度数(SE)水平将试验对象分为低度组、中度组,均选择夜戴型OK镜配戴治疗,分别于戴镜前、戴镜1wk,1、6mo,1a检测并记录患儿的裸眼视力(LogMAR),眼部A超监测患儿中央角膜厚度(CCT)和眼轴长度(AL)水平,综合验光仪验光测量SE水平,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曲率(K)值,采用ORA分析仪测量角膜补偿眼压(IOPcc)水平,同时计算出CH和CRF数值。

结果:戴镜后1wk,1、6mo,1a裸眼视力(LogMAR)水平明显低于戴镜前(均P<0.05),SE、角膜曲率明显低于戴镜前(均P<0.05)。戴镜后1wk,1、6mo,1a CH及CRF明显低于戴镜前(均P<0.05)。与戴镜后1wk相比,戴镜后1、6mo,1a CH明显升高(t=6.010、6.447、6.556,均P<0.05)、CRF明显升高(t=6.429、6.786、7.143,均P<0.05)。戴镜后1wk,1mo, CH、CRF分别与K、CCT呈明显正相关(P<0.05)。戴镜后1wk,1、6mo,1a低度组CH明显低于戴镜前(t=8.330、3.922、3.432、3.334,均P<0.05)、中度组CH明显低于戴镜前(t=13.276、4.964、4.052、4.387,均P<0.05)。与戴镜后1wk相比,戴镜后1、6mo,1a低度组CH明显升高(t=4.413、4.903、5.001,均P<0.05)、中度组CH明显升高(t=8.312、8.773、8.889,均P<0.05)。戴镜后1wk,中度组患儿CH水平明显低于低度组(t=2.089,P<0.05)。戴镜后1wk,1、6mo,1a低度组CRF明显低于戴镜前(t=8.684、3.928、3.618、3.308,均P<0.05)、中度组CRF明显低于戴镜前(t=15.432、5.576、5.057、4.668,均P<0.05); 与戴镜后1wk相比,戴镜后1、6mo,1a低度组CRF明显升高(t=4.755、5.065、5.376,均P<0.05)、中度组CRF明显升高(t=9.856、10.374、10.764,均P<0.05)。戴镜后1wk,中度组患儿CRF水平明显低于低度组(t=2.610,P<0.05)。

结论:配戴OK镜后CH及CRF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戴镜后1wk时CH及CRF水平最低,戴镜后1mo恢复至稳定状态,配戴OK镜不影响角膜生物学性能。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CH及CRF水平下降更为明显,以达到最佳矫正效果,此现象与角膜曲率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东莞地区青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依从性,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7-01/12在我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用于控制近视进展的青少年儿童757例,通过查阅角膜塑形镜在院病历以及电话、短信、微信等形式进行回访,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纳、总结,分析配戴者的复查情况及坚持戴镜情况,从而掌握东莞地区青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依从性和影响因素。

结果:入选病例757例,其中男363例,平均年龄11.66±2.256岁,女394例,平均年龄11.96±2.206岁,总体平均年龄11.82±2.234岁,男生与女生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5,P>0.05)。教育阶段、就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对复查依从性和坚持戴镜依从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区域、家庭经济情况、塑形前后视力、控制近视效果对复查依从性和坚持戴镜依从性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教育阶段、就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与复查依从性和坚持戴镜依从性有相关性(P<0.05)。

结论:东莞地区青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依从性与教育阶段、就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相关,为提高青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依从性,规范验配、规范护理、规范宣教、按时复查和定期回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