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 (MSA) 的临床、磁共振成像 (MRI) 特征及MRI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MSA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并探讨MRI特征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MSA的临床与MRI表现复杂,MSA c小脑体征突出,MRI表现为脑桥、小脑中脚、蚓部萎缩,T2WI出现脑桥、小脑中脚高信号,并与临床小脑损害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0.05) ;MSA p帕金森样症状明显,MRI改变多位于基底节核团,表现为壳核萎缩,T2WI壳核背外部低信号、壳核外侧缘高信号,后者与临床帕金森样症状无关联性(P>0.05)。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资料与MRI信息有助于提高MSA各亚型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SA)的临床表现与MRI特征及其临床亚型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30例MSA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以小脑体征为主要表现;MRI检查为脑桥和小脑部萎缩,第四脑室扩大;T2W1出现脑桥小脑对称性高信号及脑桥十字征。纹状体黑质变性(SND),以锥体外系症状明显,MRI改变多位于基底核团,呈现壳核萎缩,T2W1显示壳核外侧缘缝隙样高信号。Shy-Drager综合征(SDS),以自主神经症状明显,出现早而且重;MRI未见特异性改变。结论:MSA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和MRI特征,临床亚型诊断使MSA诊断细化,体现了系统病征特点,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多系统萎缩(MSA)患者的临床表现、CT显像和MRI显像,为临床早期诊断MSA提供临床信息.方法:回顾分析12例多系统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为MSA-C,3例为MSA-P,分析统计患者的临床症状磁共振成像表现、螺旋CT表现.结果:多系统萎缩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尿便功能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12例均行CT、MRI扫描,CT扫描4例(33.3%)显示轻度小脑、脑干部分有萎缩,其余无异常表现; MRI扫描3例(25.0%)表现正常,9例(75.0%)异常,图像表现为小脑半球、全小脑萎缩、中脑萎缩、大脑脚变细,桥脑、桥脑臂及延髓萎缩、额叶和(或)顶叶萎缩、外侧裂增宽等.结论:MSA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其他疾病,MRI头颅扫描相比CT头颅扫描更具有敏感性,临床诊断MSA时综合患者的详细病史、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测、辅助MRI影像学检测结果,可提高MSA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多系统萎缩九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国虎 《海南医学》2011,22(2):59-60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SA)的临床表现和MRI特征,以利于早期诊断,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MS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脑症状为主的MSA(MSA-C)6例,帕金森症状为主的MSA(MSA-P)3例,5例患者出现3个以上系统同时受累。磁共振成像表现上MSA-C患者以小脑萎缩为主,特征性表现为小脑中脚T2WI对称的高信号及脑桥基底部"脑桥十字征";MSA-P的特征性改变为壳核萎缩和壳核外侧缘出现的线样高信号。结论临床上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MRI上表现为小脑萎缩,需考虑MSA可能。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此病,效果待进一步追踪。  相似文献   

5.
李海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3,(4):125-125,127
目的研究多系统萎缩(MSA)的临床特征及MRI特征,并分析其对临床亚型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4例多系统萎缩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亚型患者的小脑体征发生率为80%,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5;Shy-Drager综合(SDS)亚型患者的自主神经症状发生率为84.62%,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5;纹状体黑质变性(SND)亚型患者的锥体外系体征发生率为83.33%,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5。主要MRI表现为脑实质萎缩23例、信号异常19例、脑室系统扩大22例。结论 MRI可有效提高MSA及其亚型的诊断准确率,结合临床特征对于临床诊断与亚型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Gilman将其分为3个亚型:帕金森型(MSA-P)、小脑共济失调型(MSA-C)、自主神经功能不全型(MSA-A)。现对35例MSA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199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MSA患者35例,均符合Gilman等于1999年提出的诊断标准。男  相似文献   

7.
焦玲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7,32(3):245-247,250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在判断多系统萎缩(MSA)和帕金森病(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中的价值.方法:利用NDI-400型肌电图仪对18例MSA患者、35例PD患者和30位健康人分别进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MSA组SSR异常率(83.33% )显著高于PD组(65.71%),病程≤2年者,MSA组SSR异常率78.57%, PD组SSR异常率为50%,无自主神经症状者,MSA组SSR异常率为33.33%,PD组SSR异常率为30.77%.结论:(1)SSR可定量评价MSA和PD的交感神经功能状态,对两患者组的亚临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早期诊断价值;(2)MSA引起双侧SSR抑制,PD也可致双侧SSR抑制,但以肢体受累严重侧SSR抑制显著;(3)MSA所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更严重、更广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系统萎缩(MSA)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诊断为MSA的28例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头颅MR等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中男16例(57.1%),女12例(43.9%),男女比例1.33:1。发病年龄6473(69.2±2.7)岁。MSA-C型18例(64.29%)、MSA-P型10例(35.71%)。其中23例(82.14%)患者头颅MR显示阳性结果,5例(17.86%)患者无明显异常。结论 MSA是一种累及神经系统多部位的变性疾病,首发症状以小脑症状最多,多数患者可出现3个以上系统同时受累。充分把握临床特征结合头颅MR检查、卧立位血压检查等可减少MSA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多系统萎缩(MSA)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之间的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为MSA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资料,其中帕金森型(MSA-parkinsonian,MSA-P)17例,小脑萎缩型(MSA-cerebellar,MSA-C)24例.比较MSA-P及MSA-C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MSA-P与MSA-C患者在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步态、跟膝胫试验阳性、指鼻轮替试验障碍、步态异常、肌张力增高6个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特征:MSA-P与MSA-C患者在侧脑室扩大、第四脑室扩大、壳核外侧缘高信号、壳核后外侧低信号、小脑萎缩、脑桥及小脑中脚萎缩、延髓萎缩、中脑萎缩、壳核萎缩9项MRI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MRI及临床表现有助于MSA的诊断及其分型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在诊断帕金森病(PD)和多系统萎缩(MSA)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诊断的51例PD患者和42例MSA患者(拟诊MSA 33例、可能MSA 9例)进行EAS-EMG检查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分析,并评价EAS-EMG在MSA与PD鉴别中的判对率.结果 MSA患者的自发电位出现率(78.6%)、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P)平均时限[(8.1±2.5)ms]和募集电位单纯相出现率(40.0%)均显著高于PD患者[20.4%、(6.9±1.2)ms和12.2%,P值分别<0.01、0.05].在MSA患者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累及范围越广,EAS-EMG自发电位出现率越高(Rs=0.505,P=0.001).以自发电位出现率和MUP平均时限为主要鉴别指标,EAS-EMG对PD和MSA预测的总体判对率为76.3%.结论 EAS-EMG检查结果 可作为鉴别MSA与PD的重要参考依据;MSA患者EAS-EMG检查异常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SA)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以利于早期诊断,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MSA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拟诊MSA 11例,可能MSA 5例,其中橄榄桥脑小脑萎缩(MSA-OPCA)9例,纹状体黑质变性(MSA-SND)4例,ShyDrager综合征(MSA-SDS)3例,MRI表现上OPCA患者以小脑、脑桥、延髓萎缩为主,SND主要病变在壳核,SDS个别有小脑萎缩。结论:临床表现和MRI结合可提高MSA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预后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多系统萎缩的首发症状、临床特点、头颅MRI以及诱发电位等,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64例患者包括橄榄桥脑小脑变性(MSA-C型)39例,纹状体黑质变性(MSA-P型)15例和Shy-Drager综合征(MSA-A型)10例,三种分型虽然早期表现不同,但却是同一疾病过程的不同阶段。头颅影像学以及诱发电位异常阳性率高。结论:随着各种检查手段的改进,尤其是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等的不断发展,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病毒性脑炎的MRI表现及其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征。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临床确诊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颅脑MRI和DWI图像,观察患者DWI、ADC图及T2WI的表现,并分析病灶的影像特征。结果 38例成人病毒性脑炎表现为多发病灶30例(79%),单发8例(21%),常呈对称性;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两大类型:(1)主要侵犯颞叶、边缘系统以及额叶20例。(2)主要累及顶叶皮层及皮层下、侧脑室周围白质以及基底节-丘脑18例。脑部病变区主要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且多数病灶(23例)在DWI较T2WI信号高,而且病变范围更清楚,其中3例DWI显示为高信号而T2WI未能显示病灶。结论成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病灶DWI常呈高信号,多数病灶DWI信号较T2WI高,DWI对成人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对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囊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本院30例经病理证实的CPA囊性病变患者的MRI资料,回顾性分析这些病变的MRI表现,并和手术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30例病变中右侧CPA 16例,左侧10例,双侧4例;位于CPA池内24例,脑内6例。其中表皮样囊肿12例,多呈不规则形沿蛛网膜下腔匐行生长,并包埋邻近的神经血管,D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无强化;蛛网膜囊肿5例,信号与脑脊液一致,增强后无强化;皮样囊肿3例,呈长T1长T2信号2例,混杂信号1例,2例DWI呈高信号,均无强化表现;囊性听神经瘤6例,呈单房或多房改变,增强后囊壁及分隔均见强化,其中3例患侧内听道扩大、听神经增粗并强化;血管母细胞瘤4例,均为大囊小结节型,附壁结节明显强化。与手术及病理对照,MRI对CPA囊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92%。结论:MRI对CPA囊性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SA)的MRI、EMG、EAS-EMG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MS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MSA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依次是小脑、锥体外系、自主神经症状和体征;头部MRI可见延髓、脑桥、小脑中脚、小脑蚓部或小脑半球萎缩及桥延池、第四脑室扩大,部分可见特异性脑桥十字征或壳核裂隙征;EMG、EAG-EMG可见失神经电位。结论:结合MRI、EMG、EAS-EMG检查结果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临床证实的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①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可分为2类,大脑镰旁23例,小脑幕区41例;②CT表现: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多为单侧,内表面与大脑镰相贴、外表面呈弧形或波浪状高密度影;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幕上、幕切迹及幕下,形态多样。血肿边界清楚,不进入邻近脑沟和脑池;③MRI表现:一般各系列均呈高信号,FLAIR显示最清晰,以T1WI高信号为特征;横断面形态与CT类似,冠状面显示血肿范围更清楚。结论:内部硬膜下血肿CT和MRI表现有特征性;MRI显示血肿形态及分布较CT更优越;亚急性期以后复查时可行MRI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平山病患者MRI的影像学表现,总结其MRI的高发表现。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3年5月本院门诊和病房确诊的平山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屈曲位和中立位MRI检查(共38例患者完成中立位横断面扫描),并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屈曲位硬膜囊前移;79.2%(38/48)的患者屈曲位硬膜外血管曲张蔓延到胸椎;89.6%(43/48)可观察到屈曲位横断面脊髓楔形变;仅33.3%(16/48)可观察到硬膜外血管流空信号;除此之外,94.7%(36/38)表现为中立位横断面下颈椎硬膜囊和椎板分离;83.3%(40/48)表现为中立位下颈椎脊髓萎缩;64.6%(31/48)表现为中立位颈椎间盘退变;95.8%(46/48)表现为中立位颈椎曲度异常。结论:屈曲位颈椎MRI在诊断平山病上具有高度准确性,中立位颈椎MRI对于平山病诊断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鉴别诊断。方法对比分析85例新生儿SAH与85例正常新生儿的颅脑CT表现,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鉴别。结果85例SAH中发生于直窦27例(31.76%),上矢状窦22例(25.88%),纵裂池14例(16.47%),小脑天幕11例(12.94%),外侧裂池8例(9.41%),脑底池2例(2.35%),小脑延髓池1例(1.18%)。在85例SAH征象中,出现线状征及空三角征49例(57.65%)。85例正常新生儿颅脑相对高密度部位:直窦9例(10.59%),上矢状窦7例(8.24%),纵裂池3例(3.53%),小脑天幕1例(1.18%)。85例SAH患儿,有6例诊断不符。两组CT表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新生儿CT表现为直窦、上矢状窦、纵裂池、小脑天幕有时密度相对略高,易误诊为新生儿SAH,因此要注意正常新生儿颅脑与新生儿SAH的CT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