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目的 检测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后脊髓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神经根移位术后脊髓可塑性形成的机制.方法 30只雄性C57BC/6小鼠,体重20g,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义分为3个哑组:损伤即刻修复3个月组,损伤3个月、修复3个月组,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每组5只.按照上述分组在制作全臂丛损伤模型后行健侧颈,移化术,于不同时间点取材应用BiostarM-140s基因芯片检测小鼠脊髓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损伤即刻修复3个月组,损伤3个月、修复3个月组,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脊髓组织分别有55,6和118个基因发生表达水平的改变.其中编码免疫球蛋白重链、chitinase 3的基因在损伤即刻修复3个月组和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均表达增加.编码血管紧张素、collagen、myosin的基因在损伤即刻修复3个月组表达减少,而在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表达增加.突触蛋白synaptotagmin和synaptobrevin在损伤3个月、修复3个月组基因表达改变不明显,而在损伤1个月、修复6个月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能引起脊髓组织皋闪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呈时间依赖性.免疫应答发生于术后各个阶段,而突触可塑性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术后6个月.  相似文献   

2.
臂丛神经根损伤后aFGF基因在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臂丛神经根损伤后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表达及表达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120只健康成年SD系大鼠,随机分为脊髓神经根损伤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再设1h组、6h组、24h组、48h组,实验组造成臂丛神经损伤,取大鼠脊髓标本,然后应用免疫组化技术(LSAB)染色,观察aFGF基因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表达。结果:在脊髓神经根损伤后的手术后不同时间组中,损伤脊髓神经元表达不同。在损伤1h表达高峰,持续至伤后6h,在脊髓神经损伤24h后恢复正常。在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手术后不同时间组中,表达结果无差异。结论:神经元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aFGF基因表达增加,提示这与脊髓运动神经元修复机制有关,尤其是早期修复过程中aFGF基因表达增加具有很重要的抗损伤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DTI技术对无信号改变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和42例无T2信号改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DTI成像,根据患者有无颈椎病体征将其分为阴性体征组(A组)和阳性体征组(B组)。分析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分数各向异性值(FA)、平行于颈髓长轴、前后径和左右径本征值λ1、λ2、λ3值的变化。结果所有受检者DTI成像显示满意。对照组颈髓平均ADC值为(0.78±0.08)×10-3mm2/s,FA值为0.72±0.03,λ1、λ2、λ3值分别为(1.51±0.15)×10-3、(0.42±0.09)×10-3、(0.41±0.10)×10-3mm2/s。A组FA值大于B组(P<0.01),B组ADC、λ1、λ2、λ3值均大于A组(P<0.05);对照组与A组比较,ADC、FA、λ1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λ2、λ3值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FA值大于B组(P<0.01),B组ADC、λ2、λ3值大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和患者组间λ1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DC、FA、λ1、λ2、λ3值是检测脊髓型颈椎病早期颈髓微结构改变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半定量检测L5神经根结扎(SNL)大鼠脊髓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亚基(NMDAR1)与γ-氨基丁酸B受体2亚基(GABABRz)表达的变化,探讨NMDAR1与GABABR2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结扎L5神经根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24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SNL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采用yon Frey纤毛测定两组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wT值),并在阈值最低点取脊髓腰膨大部,采用Western印记法半定量检测NMDAR,与GABABR2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SNL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PwT值均显著下降(P值分别<0.01、0.05),并在术后8 d降至最低点.术后8 d,假手术组术侧与健侧脊髓NMDAR1和GABABR2蛋白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NL组术侧NMDAR1的表达较健侧及假手术组术侧均显著增高(P值均<0.01),而GABABRz的表达则较健侧及假手术组术侧显著下降(P值均<0.01).结论 SNL 诱导大鼠机械痛敏行为的发生,SNL大鼠脊髓中NMDAR1与GABABR:表达的变化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腓肠神经移植桥接吻合骶神经根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可行性及初步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7例患者,选择截瘫平面以上最近位2条正常的肋间神经,完整游离后移位到腰后,显露骶2、3神经根起始部,选择性切断每条神经根的大部分神经束;取同侧等长度的带血管腓肠神经;行2股电缆式移植桥接吻合移位的肋间神经近端与骶2、3神经根远端,每股缝合2~3针,吻合肋间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腓肠神经血管与臀下动脉。分析本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手术时间为120~180分钟,平均150分钟;术中出血量为350~550ml,平均400ml;住院时间10~14天,平均12天;随访8~12个月,平均9个月,1例术后12个月有排尿、排便反射及主动排尿功能的恢复,但仍存在轻度的尿失禁,会阴部S1~2级的感觉恢复,右提睾反射恢复,2例术后10个月有排尿便意改善,1例术后9个月出现会阴部S1~2级的感觉恢复,1例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善。结论:应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带血管腓肠神经移植吻合骶神经根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可控性排尿功能是可行的和有效的,重建的排尿功能最接近生理性,可能是目前重建弛缓性膀胱功能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恒河猴脊髓损伤后脊髓腹角及对侧大脑皮质前运动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变化.方法:18只成年恒河猴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半横断损伤(hSCI)后7 d、14 d、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组,每组3只.假手术组术后24 h取材;各损伤组于第11胸髓节段切断左侧半脊髓,在相应时间点取材.取脊髓损伤处近、远段5 mm组织及损伤对侧大脑皮质前运动区组织,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GDNF,计数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恒河猴hSCI后3个月内,损伤处脊髓近、远段损伤侧与未损伤侧腹角GDNF阳性神经元数均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并且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晚期逐渐减少;hSCI 1个月以后损伤侧GDNF阳性神经元数目多于未损伤侧;对侧皮质前运动区GDNF阳性神经元在损伤早期急剧减少,此后增加,至hSCI后3个月时恢复至正常数量.结论:损伤局部GDNF的缺乏是影响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原因之一;适时补充外源性GDNF可能会促进神经修复;应用GDNF治疗SCI的最佳时机在损伤早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年猫脊髓损伤后期内源性Neurotrophin-3 (NT-3) 对脊髓背根节(DRG)大型感觉神经元功能修复的作用。方法 切除猫L1-L5、L7-S2 DRG,术后随机行NT-3抗体封闭处理,2个月后行形态学示踪和免疫组化、酶组化等比较分析。结果 NT-3阳性神经元在DRG和脊髓的分布和损伤后变化与既往研究一致,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示踪显示,手术组DRG感觉性大神经元中枢投射轴突终末集中分布在Ⅲ、Ⅳ、Ⅴ 板层内侧,其有髓神经纤维终末再生出芽点密度高于对照组,NT-3抗体封闭组轴突再生较手术组显著降低。结论 脊髓损伤后期修复中,内源性NT-3能促进损伤脊髓和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修复,有利于脊髓后角Ⅲ、Ⅳ、Ⅴ板层有髓神经纤维轴突终末的再生、出芽生长,其机制可能在于上调DRG大型神经元NT-3的表达,进而参与脊髓可塑性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大鼠脊髓损伤处后的基因表达变化,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组,BDNF-NSCs移植组,各组分4个时相点(7d、1个月、2个月、3个月),利用细胞移植、X-gal组化、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了移植处细胞的标记基因(LacZ)表达和BD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丝-200(NF-200)的表达。结果:大鼠脊髓损伤移植处细胞中,有标记基因阳性细胞,BDNF强烈表达,尤其是BDNF-NSCs移植组的移植后1周和1个月时。各组各时相点均有GFAP和NF-200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和纤维。结论: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能在脊髓损伤移植处存活,强烈表达BDNF,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可以作为脊髓损伤修复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脊髓损伤后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Allen WD法以25gcf致伤SD大鼠脊髓制作损伤模型,经蛛网膜下腔导管于术后即刻、0.5,1,2,3,4,6,12,24,48h导管注入bFGF 20μL(含bFGF 200 U);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术后2,6,12,24,48h取损伤脊髓组织,通过逆转录PCR(RT-PCR)检测bcl-2、bax基因的表达。结果 脊髓损伤后应用bFGF显著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抑制bax基因表达,数据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bFGF通过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抑制bax基因的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保护脊髓组织,这可能是bFGF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臂丛神经根损伤后脊髓神经元中原癌基因 c- fos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 60支健康成年 SD大鼠 ,分两组 :损伤组 5 0只、对照组 1 0只。造成损伤后 ,损伤组根据不同时间每组又分为 1 h组、3h组、6h组、9h组、1 2 h组。取脊髓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 c- fos的表达。结果 :外周神经根损伤后 ,损伤组中 c- fos表达率 1 h组 :2 0 %、3h组 :2 0 %、6h组 :70 %、9h组 :5 0 %、1 2 h组 :1 0 %。对照组神经元中 c- fos无表达。结论 :6h组与 1 h组、3h组、1 2 h组差异有显著性。外周神经根损伤后 ,c- fos表达 ,损伤组 1 h表达 ,6h达高峰 ,1 2 h后低水平表达。 c- fos参与神经元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Long- term outcome of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a report of 32 cases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Objective To observe long- term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Methods From August 1986 to July 2000, 224 patients with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injuries were treated with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in our department Thirty- two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over 2 years for evaluation of the following items: ① influence on healthy limb function; ② sensory and motor recovery of the recipient nerves in the affected limb; and ③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healthy and affected limbs.Results There was no impairment of healthy limb function.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recipient area reached ≥M3 in 8 patients (8/10, 80%) after musculocutaneous nerve neurotization, ≥M3 in 4 patients (4/6, 66%) after radial nerve neurotization, ≥M3 in 7 patients (7/14, 50%) and ≥S3 in 12 patients (85.7%) after median nerve neurotization, and ≥M3 in 1 patients (1/2, 50%) after thoracodorsal nerve neurotization. Synchronic contraction of the affected limb with the healthy limb occurred within 2-3 years in 12 patients, within 5 years in 13 patients, and over 5 years in 7 patients.Conclusion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is an ideal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injury. Selection of the whole root or the posterior division as neurotizer and a staged operation are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reatment outcom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Nesprin-1在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C2C12肌原细胞分化成肌小管,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esprin-1蛋白表达水平和亚细胞定位在肌小管分化成熟过程中的改变;同时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Nesprin-1蛋白的表达,观察其对C2C12肌原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Nesprin-1各亚型在C2C12肌原细胞系分化过程中表达水平以及在细胞中的定位有明显改变。Nesprin-1 siRNA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化前后C2C12细胞中Nesprin-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同时分化后肌组织分化成熟的蛋白标志肌球蛋白(myosin)的表达量以及肌小节的数量比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01)。结论 本文证实Nesprin-1了对骨胳肌细胞分化至关重要,不同分子大小Nesprin-1亚型在C2C12肌原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各自的特殊作用,在该细胞质与细胞核中的也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手外科以往在手指再造、皮瓣移植等领域取得了多项世界首创的辉煌成果。在顾玉东院士的领衔下,提出了以健侧颈7为代表的多项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手术策略,成为国际领先的周围神经损伤诊治中心。近十年来,我们聚焦神经损伤及修复后的脑功能重塑研究,揭示了健侧颈7移位后运动感觉中枢功能重塑的模式,发现了一侧半球可以同时支配双侧上肢的重要规律,并将此发现应用到中枢损伤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将健侧颈7应用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实现了将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手外科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蛋白激酶Cε与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蛋白激酶Cε(PKCε)是PKC家族中的一员,属于nPKC亚家族门抑制PKCε后可以降低肝胰岛素清除率,增强功能缺陷的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增加胰岛素分泌,从而使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得到根本的改善。本文就蛋白激酶Cε与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多层螺旋CT(CTM)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8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M检查。应用曲面重组获得冠状位图像和轴位图像观察神经根损伤情况,并与手术探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M能清晰显示正常神经根的前后支。臂丛神经损伤的主要征象包括椎管内脊髓神经前后支充盈缺损的缺失、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移位。CTM表现与手术探查所见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M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椎管内的前后支,对椎管内根丝的损伤能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在脊髓前角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情况。方法 取新生鼠脊髓。分离获得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并用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组(对照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实验组)。先将C5~C7神经根经后路撕脱,实验组把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移植于损伤侧C6脊髓前角,对照组则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术后1,2,4,8,12周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在脊髓前角移植神经干细胞不仅能存活,并可向二端迁移达一个脊髓节段,分化为神经元以及星型胶质细胞。结论 神经干细胞在植入臂丛根性撕脱伤的脊髓节段前角后不仅能存活。并能迁移和分化。  相似文献   

17.
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根性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NOS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与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76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别造成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于损伤后不同时间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以及NOS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无明显死亡,且未见NOS表达。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1周,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开始减少,并出现NOS阳性表达。之后随着NOS阳性神经元增多,神经元死亡率也增加,6周后神经元数目基本维持稳定而NOS阳性神经元逐渐减少消失。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NOS参与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或在运动神经元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经验,讨论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8年12月至2002年9月间通过神经移位法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18例,针对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术后随访2年2个月至5年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10个月.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2年以上临床随访,肩外展功能丧失的16例患者中,冈上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1例,三角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主动肩外展60度以上者12例;屈肘功能丧失16例患者中,肱二头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4例;屈指、屈腕功能丧失患者6例中,屈指、屈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2例;伸肘、伸腕、伸指功能丧失患者4例中,伸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伸肘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伸指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结论:神经移位术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前准确的诊断、早期手术、精细操作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应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年轻患者应尽可能修复所有损伤神经.  相似文献   

19.
The authors had designed cervical root nerve transfer from the contralateral normal s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s in August 1986. Since then, the operation was performed in 50 cases. Follow-up studies showed that resection of C-7 root from the healthy side produced no long-term ill effect except numbness and pain of the fingers and weakness of gripping strength shortly after the procedure. In 10 recipient nerves of 9 cases with follow-ups of more than 2 years, satisfactory results were seen in 7. This i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sistent cases of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手术治疗经验,讨论影响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1991~2007年收治的68例全臂丛根性损伤患者,采用多组神经移位、神经桥接术等手术方法。结果:术后获得随访的49例病人中,术后功能恢复至M4S57例,M3S414例,M2S217例,M1S111例;臂丛神经完全根性撕脱伤手术优良率40.8%。结论:术前准确诊断损伤性质及部位,术中精细操作是臂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对年轻患者应尽可能早期行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