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振动刺激,探讨振动训练对于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腹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分析的方法,寻求最佳的振动频率和运动方式。方法:采用Myo Research XP Master Software Version 1.07.17表面分析系统测试21例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腹部肌肉的肌肉电信号。所有受试者分别在振动频率为0Hz、5Hz、10Hz、15Hz下完成平板支撑、侧撑、V字支撑三个动作。结果:(1)竖脊肌的表面肌电值:在不同动作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平板支撑和V字支撑的情况下,不同频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腹外斜肌的表面肌电值:在四种频率的情况下,不同动作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板支撑和侧撑的情况下,不同频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腹直肌的表面肌电值:在0Hz和5Hz的情况下,不同动作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组动作的情况下,不同频率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振动条件的刺激,对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腹部肌群影响不同。竖脊肌最佳的振动频率为15Hz,最佳的振动动作为侧撑;腹外斜肌最佳的振动频率为15Hz,最佳的振动动作为V字支撑;腹直肌的振动动作为V字支撑,就不同频率而言,虽然腹直肌随着频率的增高,放电量逐渐增加,但是不会对肌肉产生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全身振动训练(WBVT)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治疗手段,通过向机体传递振动刺激影响神经肌肉活动,从而达到改善肌肉骨骼功能和运动表现的目的。本文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对WBVT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以及参数设置进行综述,以期为该技术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局部振动刺激,探讨局部振动刺激对于正常人体下肢主要肌肉群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的方法探寻局部振动刺激最佳的振动频率与位置。 方法:正常男大学生10名,年龄(23.0±1.7)岁,身高(173.5±4.5)cm,体重(70.4±8.2)kg。分别于屈膝30°半蹲位接受频率为10—50Hz的振动刺激,并采集振动前,振动中的表面肌电。选取左腿股直肌(REC)、半腱肌(SEM)、左腿胫骨前肌(TA)与腓肠肌内侧头(MG)作为试验检测肌肉,分别以左胫骨前肌远端和跟腱为振动刺激点。分析不同条件的振动刺激激活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 结果: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P<0.05)。胫骨前肌的肌电值在两种刺激位置下且在不同频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腓肠肌的肌电值在胫前肌刺激位置下各频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跟腱刺激点下各种频率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对大腿肌肉肌电值影响均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不同条件的小腿局部振动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未对大腿肌肉产生显著影响。频率30—50Hz为正常人体小腿肌肉最佳的振动刺激频率。振动刺激作用在肌腱位置能有效引起肌肉兴奋,跟腱较胫前肌肌腱位置更易激活小腿肌肉肌群。  相似文献   

4.
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新兴的应用于老年人群肌肉-骨骼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康复治疗技术,在改善骨质疏松、增强骨骼肌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和步态功能以及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骨关节炎和肌少症的康复治疗中发挥独特优势。本文对其应用于老年人群肌肉-骨骼-关节系统康复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背景:全身振动训练作为新兴的神经肌肉训练方法,经研究发现能有效提高老年人肌力和姿势控制能力。近年来研究者将全身振动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探索其是否能减轻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目的:阐述全身振动对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肌力、肢体肌张力及平衡与步态的影响国内外研究的进展。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BSCO、Medline等数据库2002年1月至2014年6月与全身振动训练干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选择34篇文献进行分别探讨。结果与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干预脑卒中患者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在疗效方面,研究主要关注肌力、肌张力、平衡功能、姿势控制能力,但目前全身振动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证据不足。在具体的振动干预方案方面,振动的类型、频率、振幅、时间暂无公认的标准,也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较多,缺乏对全身振动训练影响机制的研究,其疗效有待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和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7.
全身振动训练是通过机械振动和外在抗阻负荷诱发神经肌肉反射、同时给予骨骼重复性的应力刺激进而改善肌肉-骨骼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训练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非药物、无创的骨质疏松症干预方式。本文对全身振动训练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动与运动方式对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的运动形式对骨密度的影响各异,高冲击性的训练优于低强度的耐力训练。振动训练作为新兴的运动形式,备受科学界的关注,而且对其与骨密度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但是由于运动强度、时间、频率等因素的不同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对老年人的抗阻训练研究国内鲜有报道,急需在这方面多做研究。振动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从而对骨骼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振动训练在预防骨质疏松方面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有关骨代谢调控基因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与运动结合进行研究的较少,有待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的理论与方法,构建脑瘫儿童青少年全身振动训练的健康和功能结局研究架构,系统综述脑瘫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状况和身体功能、全身振动训练的干预方案以及振动干预的健康和功能结局。方法 基于WHO-FICs方法,构建系统综述的PICO架构,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Embase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2年9月30日关于全身振动训练对脑瘫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与功能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8篇,其中英文7篇,中文1篇,分别来自5个国家,主要来源于临床康复、神经康复、物理医学与康复等相关领域期刊,发表时间集中在2010年以后,涉及227例参与者(3~12.3岁)。纳入文献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评分平均6分。诊断ICD-11编码涉及08神经系统疾病、8D20痉挛型脑瘫、8D20.1痉挛型双侧脑瘫、8D20.10痉挛型四肢瘫脑瘫、8D2Z未特指的脑瘫。主要功能障碍在身体功能方面表现为肌肉痉挛、骨骼发育异常、关节畸形和肌肉无力,选择性运动控制下降以及步态异常;在活动和参与方面表...  相似文献   

10.
全身振动训练是通过机械振动,外部抵抗负荷引起神经反射,从而促进肌肉产生不自主收缩,用于改善肌肉功能,并通过对骨骼进行反复性压力刺激进而促进肌肉-骨骼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善,是一种全新的非药物、无创伤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康复训练方法。本文对全身振动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进行简要综述,期望该技术能在临床的应用和推广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北京市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进行提拉弧圈球训练时握拍上肢主要做功肌肉表面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进行分析,利用时、频域指标的变化来评价上肢肌疲劳情况。方法:北京市乒乓球队7名男性运动员,进行乒乓球训练的主要内容为提拉弧圈球训练,采集准备活动后训练开始与训练结束前各20min的握拍上肢: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肱桡肌、三角肌、腕屈肌和腕伸肌肌电信号,利用Megawin软件进行平均功率频率(meanpowerfrequency,MPF),中位频率(medianfrequency,MF),均方根振幅(root-mean-square,RMS)的分析,两个实验测试阶段的频域和时域值的差异性利用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第2阶段所测六块肌肉的MPF,MF均比第1阶段的明显降低(P<0.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第2阶段与第1阶段的RMS值相比,所测肌肉的RMS值变化趋势不稳定。结论:频域指标MPF,MF可较敏感地反映乒乓球训练上肢肌肉功能状况,可作为评价肌肉动态负荷水平的生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价11种运动训练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身体功能、肌肉力量和肌肉质量改善效果的影响。 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运动训练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身体功能、肌肉力量和肌肉质量改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月。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纳入34项研究,共2 199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非运动对照组相比,阻力训练、小组综合训练、八段锦、全身振动训练、家庭综合训练可改善老年肌少症患者的身体功能(P<0.05);阻力训练和壶铃训练可改善老年肌少症患者的握力(P<0.05);阻力训练可改善老年肌少症患者的骨骼肌指数(P<0.05)。 结论 在改善老年肌少症患者身体功能、肌肉力量和质量方面,阻力训练是目前最优的运动干预措施,其次为小组综合训练和全身振动训练,但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脑损伤偏瘫患者下肢进行运动训练,并用振动触觉提示方法,验证感觉统合训练对偏瘫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将研制的康复训练平台应用到偏瘫患者的临床实验中,结合振动触觉反馈方式进行训练,以健侧肢体作为康复标准,对患者进行振动触觉提示。训练前后对患者患侧下肢进行Brunnstrom分期。利用角度传感器测量患者下肢的运动,并在频域上进行处理分析,计算出一种康复指标,同训练后的Brunnstrom分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患肢膝关节在健侧提示下的运动频率,相对于患侧振动提示下的更高,患者在健侧振动提示下更能准确地完成运动;健侧振动提示时,患肢的运动频率仍低于理论值,无法非常准确地与感觉刺激提示相配合完成运动;Brunnstrom分期评价与计算出的康复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健侧的感觉功能较为正常,而患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存在障碍;振动触觉提示方案的康复指标能有效描述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振动触觉与运动统合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康复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改善骨折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对13例骨折术后疼痛患者做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训练前后的疼痛评分及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后疼痛比放松前明显减轻,自身前后对照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呼吸、脉搏频率明显缓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性肌肉放松疗法对骨折术后疼痛的缓减有明显的效果,可应用于临床疼痛患者,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5.
应用表面肌电图评定乒乓球运动员的上肢肌疲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北京市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进行提拉弧圈球训练时握拍上肢主要做功肌肉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进行分析,利用时、频域指标的变化来评价上肢肌疲劳情况。方法:北京市乒乓球队7名男性运动员,进行乒乓球训练的主要内容为提拉弧圈球训练,采集准备活动后训练开始与训练结束前各20min的握拍上肢: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肱桡肌、三角肌、腕屈肌和腕伸肌肌电信号,利用Megawin软件进行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均方根振幅(root—mean—square,RMS)的分析,两个实验测试阶段的频域和时域值的差异性利用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第2阶段所测六块肌肉的MPF,MF均比第1阶段的明显降低(P&;lt;0.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第2阶段与第1阶段的RMS值相比,所测肌肉的RMS值变化趋势不稳定。结论:频域指标MPF,MF可较敏感地反映乒乓球训练上肢肌肉功能状况,可作为评价肌肉动态负荷水平的生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探讨局部肌肉振动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方法:16例CNSLBP患者进行Biering-S?rensen测试(BST)。前后进行三阶段测试,每阶段测试含2次BST(分别记作BST1、BST2)。第一阶段测试(空白对照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休息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间隔1周后,进行第二阶段测试(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使用深层肌肉刺激器(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第二阶段测试后再间隔1周,进行第三阶段测试(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先进行BST,间隔充气状态医用橡胶手套下,俯卧位使用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观察三种不同干预下BST维持时间及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的sEMG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 MPF)。结果:①三个阶段BST维持时间比较: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三个阶段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MPF比较: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对侧多裂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7),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双侧腰竖脊肌间/多裂肌间比较:BST1中,痛侧均显著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BST2中,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腰竖脊肌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多裂肌间比较P=0.042,其他阶段痛侧均显著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肌肉振动对缓解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具有良好的即刻效应,并可有效平衡双侧腰背肌的易疲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视觉剥夺前后老年人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单足站立平衡的特征,进而探讨视觉与老年人平衡调节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普通无损伤老年女性受试者8例。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分析系统、AMTI测力平台、Noraxon表面肌电测试仪对受试者视觉剥夺前后两侧下肢单足站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进行同步采集。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比较视觉剥夺前后差异。结果:(1)视觉剥夺后单足站立人体重心在矢状轴和额状轴的平均振动频率明显低于视觉剥夺前,且振动的最大振幅更大;(2)视觉剥夺前非优势侧单足站立矢状轴最大振动幅度明显小于优势侧(P0.05);视觉剥夺后非优势侧单足站立额状轴最大振动幅度明显大于优势侧(P0.05),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单足站立平衡下矢状轴和额状轴的平均振动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视觉剥夺后支撑侧下肢股直肌与股外侧肌积分肌电值均明显大于视觉剥夺前(P0.05),非优势侧支撑时下肢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积分肌电值明显大于视觉剥夺前(P0.05)。结论:视觉剥夺前后老年人单足站立运动学和肌肉力学指标存在差异。视觉剥夺后老年人单足支撑重心振动频率较低,振幅较大,稳定性较低,但在优势侧表现不明显。视觉剥夺前后老年人主要依靠膝关节维持优势侧下肢单足站立平衡,非优势侧主要依靠踝关节和膝关节维持平衡。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受限是造成日常活动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大部分患者将恢复步行能力作为康复治疗过程中的首要康复目标。脑卒中患者进行髂腰肌拉伸振动训练时,振动机械波可刺激肌肉和骨骼,提高髂腰肌肌肉兴奋性,进而改善患者肌肉痉挛状况,增加关节活动度,同时可减缓患者疼痛,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俏  扈盛  李永杰  李若薇  李海瑞  卢悦 《中国康复》2020,35(10):535-540
目的:系统评估全身振动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影响。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搜索关于全身振动训练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控制从建库至2019年7月。由两位评审员独立的筛选文献、资料提取并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总计22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全身振动训练可更有效地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Y平衡测试评分[WMD=5.69,95%CI(4.33,7.06),P<0.01]、患侧单足稳定指数[WMD=-0.13,95%CI(-0.17,-0.10),P<0.01]、腓骨长肌反应时[WMD=-7.14,95%CI(-13.41,-0.86),P=0.03];而基于当前证据,全身振动训练在提高功能量表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6,95%CI(-0.63,0.31),P=0.50]。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平衡能力,增强腓骨长肌的神经肌肉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从肌肉力量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全身振动平衡训练、认知功能训练方面综述了老年人平衡功能训练方法;提出针对国内老年平衡领域研究和实践仍存在的不足,提高训练项目的趣味性,寻找便于在家庭和社区开展的、简便易行、适宜有效的综合性平衡训练方法,加强训练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