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临床医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优化指压穴位刺激法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30例偏瘫患者,分别在仰卧伸膝0°位和屈膝90°位下指压偏瘫侧足三里、足临泣穴,对比刺激即刻3s、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最大等长收缩的积分肌电值(iEMG)。 结果:①刺激前后比较:两种体位下,指压两个穴位,刺激即刻的iEMG明显高于刺激前(P<0.05),停止刺激后的三个3s的iEMG呈逐渐下降趋势。②穴位间比较:两种体位下,均表现为指压足三里穴,胫前肌刺激即刻的iEMG、停止刺激后的三个3s的iEMG均明显高于足临泣穴(P<0.05);指压足临泣穴,腓骨长、短肌刺激即刻的iEMG、停止刺激后的三个3s的iEMG均明显高于足三里穴(P<0.05)。③体位间比较:仰卧屈膝90°位指压两个穴位,胫前肌刺激即刻、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的iEMG明显高于伸膝0°位(P<0.05);腓骨长、短肌刺激即刻的iEMG明显高于伸膝0°位(P<0.05)。 结论:①指压刺激偏瘫侧足三里、足临泣穴均可诱发偏瘫侧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收缩,且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良好。②指压足三里穴对诱发胫前肌收缩的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优于足临泣穴;指压足临泣穴对诱发腓骨长、短肌收缩的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优于足三里穴。③仰卧屈膝90°位,指压刺激足三里、足临泣穴对诱发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收缩的即刻效应明显优于伸膝0°位,延续效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正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指阴茎不能达到或维持充分的勃起以获得满意性生活的一种疾病~([1])。2019年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勃起功能障碍、早泄、阴茎弯曲、阴茎异常勃起诊疗指南将低能量体外冲击波(low-intensity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Li-ESWT)作为一线治疗推荐,但未给出具体治疗方案~([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IMOOVE三维运动平台(IMOOVE)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肩周炎患者中选取60例,随机分为使用IMOOVE治疗组(IMOOVE组)和关节松动术结合肌肉能量技术(MET)组(对照组)。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患者自评部分得分治疗前对照组(37.52±2.13),IMOOVE组(36.17±1.52)治疗后分别提升至(68.33±1.09)和(80.92±3.35),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IMOOVE组改善程度优于松动术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提高(P<0.05),IMOOVE组在改善肩外旋及内收-内旋-后伸肩关节的活动度上优于松动术组(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和使用IMOOVE治疗肩周炎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使用IMOOVE治疗肩周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利用指压刺激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丘墟穴,观察对比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最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初步探讨指压穴位刺激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早期诱发肌肉收缩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 方法:3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指压偏瘫侧丘墟穴,对比静息状态,刺激前、刺激即刻3s、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最大等长收缩的平均肌电值(AEMG)、积分肌电值(iEMG)。 结果: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最大等长收缩AEMG、iEMG刺激即刻明显高于刺激前,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AEMG、iEMG呈逐渐下降趋势,且第三个3s的AEMG、iEMG仍略高于刺激前(P<0.05)。 结论:指压刺激偏瘫侧丘墟穴可诱发偏瘫侧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收缩,提高上述肌肉的兴奋性,并且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良好。指压穴位刺激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易化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的早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探讨电针委中穴对腰背肌疲劳的缓解效应,为电针治疗慢性腰痛寻找实验依据。方法:30例健康大学生,测试前通过视频资料熟悉测试过程,前后进行3组测试(分别间隔1周),每组测试含2次腰背肌耐力测试。第一组测试(空白对照组):先进行腰背肌耐力测试,俯卧位休息5min,再进行第二次腰背肌耐力测试;1周后,进行第二组测试(电针委中组):先进行腰背肌耐力测试,俯卧位电针双侧委中穴5min,取针后再进行第二次腰背肌耐力测试;再1周后,进行第三组测试(电针假委中组):先进行腰背肌耐力测试,俯卧位电针双侧腘横纹中股二头肌肌腱内侧5min,取针后再进行第二次腰背肌耐力测试。间隔1周内,嘱受试者维持日常作息,不进行剧烈活动,排除第二组、第三组测试时腰背肌出现疲劳、疼痛等不适者(本研究无剔除、脱落样本),以避免前后两组测试间相互影响。测试由4人同步进行,分别操作测试床、关节活动度尺、针刺与电针仪和表面肌电图仪。观察三种不同干预下腰背肌耐力测试维持时间及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sEMG)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三种干预方式下腰背肌耐力测试维持时间比较:第一次测试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二次测试电针委中组与空白对照组、电针假委中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白对照组与电针假委中组比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三种干预方式下双侧腰竖脊肌和多裂肌MPF比较:第二次测试较第一次测试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针委中组与空白对照组、电针假委中组比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白对照组与电针假委中组比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可有效缓解双侧腰竖脊肌和多裂肌疲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脑血管病非痴呆患者进行现实理解时钟测验(RCCT)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正常人组进行比较,初步了解RCCT在血管性认知损害筛检中的作用。方法:运用RCCT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两种测验方法对20例脑血管病非痴呆患者及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20例正常人组被试进行评估,分析RCCT与MMSE得分之间的差异。结果:脑血管病非痴呆组的RCCT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1);正常人组年龄、文化程度与RCCT得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正常人组显示年龄与MMSE得分呈高度负相关(P0.01),受教育年限与MMSE得分呈正相关(P0.05);所有RCCT测试时间均在15min/次以内。结论:RCCT作为一种标准化的简便的认知功能检测工具,对血管性认知损害有一定的筛检作用;RCCT成绩在正常成人中受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可能较MMSE成绩所受到的影响要小。建议RCCT可与MMSE同时应用于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筛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探讨局部肌肉振动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方法:16例CNSLBP患者进行Biering-S?rensen测试(BST)。前后进行三阶段测试,每阶段测试含2次BST(分别记作BST1、BST2)。第一阶段测试(空白对照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休息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间隔1周后,进行第二阶段测试(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使用深层肌肉刺激器(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第二阶段测试后再间隔1周,进行第三阶段测试(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先进行BST,间隔充气状态医用橡胶手套下,俯卧位使用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观察三种不同干预下BST维持时间及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的sEMG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 MPF)。结果:①三个阶段BST维持时间比较: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三个阶段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MPF比较: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对侧多裂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7),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双侧腰竖脊肌间/多裂肌间比较:BST1中,痛侧均显著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BST2中,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腰竖脊肌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多裂肌间比较P=0.042,其他阶段痛侧均显著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肌肉振动对缓解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具有良好的即刻效应,并可有效平衡双侧腰背肌的易疲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指压穴位刺激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指压穴位组、电针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各15例。3组在常规药物和物理治疗的基础上,指压穴位组增加前期系列研究制定的指压穴位刺激法提高偏瘫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兴奋性的综合方案干预;电针组电针偏瘫侧足三里穴、足临泣穴;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电刺激偏瘫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3组踝关节干预时间均为每次10min,每天1次,每周5天,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评估以下指标:患侧踝背屈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CR)、患侧踝背屈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患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踝关节运动控制部分)。结果:①3组治疗前后比较:3组的各项指标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踝背屈CCR逐步降低、患侧踝背屈AROM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逐步增高;②3组间比较:患侧踝背屈CCR、AROM:3组间治疗前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指压穴位组的治疗4w后、治疗8w后的患侧踝背屈CCR分别低于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ROM分别高于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较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的治疗4w后、治疗8w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3组间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指压穴位刺激法可有效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对比中频电疗使用中药衬垫与单纯中频电疗对下腰痛的疗效,观察中频电疗使用中药导人治疗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下腰痛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8例。分别施中频电疗使用中药导人与单纯中频电疗,10d为1个疗程,对比2组患者下腰痛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疼痛的改善,治疗后实验组VAS评分为13±0.54,对照组VAS评分为27±0.54,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腰椎前屈ROM的改善,2组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治愈率、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频电疗使用中药衬垫对于下腰痛的治疗优于单纯使用中频电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肌群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