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优化指压穴位刺激法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30例偏瘫患者,分别在仰卧伸膝0°位和屈膝90°位下指压偏瘫侧足三里、足临泣穴,对比刺激即刻3s、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最大等长收缩的积分肌电值(iEMG)。 结果:①刺激前后比较:两种体位下,指压两个穴位,刺激即刻的iEMG明显高于刺激前(P<0.05),停止刺激后的三个3s的iEMG呈逐渐下降趋势。②穴位间比较:两种体位下,均表现为指压足三里穴,胫前肌刺激即刻的iEMG、停止刺激后的三个3s的iEMG均明显高于足临泣穴(P<0.05);指压足临泣穴,腓骨长、短肌刺激即刻的iEMG、停止刺激后的三个3s的iEMG均明显高于足三里穴(P<0.05)。③体位间比较:仰卧屈膝90°位指压两个穴位,胫前肌刺激即刻、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的iEMG明显高于伸膝0°位(P<0.05);腓骨长、短肌刺激即刻的iEMG明显高于伸膝0°位(P<0.05)。 结论:①指压刺激偏瘫侧足三里、足临泣穴均可诱发偏瘫侧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收缩,且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良好。②指压足三里穴对诱发胫前肌收缩的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优于足临泣穴;指压足临泣穴对诱发腓骨长、短肌收缩的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优于足三里穴。③仰卧屈膝90°位,指压刺激足三里、足临泣穴对诱发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收缩的即刻效应明显优于伸膝0°位,延续效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正2001年,在WHO的大力支持下,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颁布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要求医学毕业生除需要具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外,还需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交流能力、公共卫生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1])。GMER的提出反映了医学教育改革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IMOOVE三维运动平台(IMOOVE)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肩周炎患者中选取60例,随机分为使用IMOOVE治疗组(IMOOVE组)和关节松动术结合肌肉能量技术(MET)组(对照组)。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患者自评部分得分治疗前对照组(37.52±2.13),IMOOVE组(36.17±1.52)治疗后分别提升至(68.33±1.09)和(80.92±3.35),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IMOOVE组改善程度优于松动术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提高(P<0.05),IMOOVE组在改善肩外旋及内收-内旋-后伸肩关节的活动度上优于松动术组(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和使用IMOOVE治疗肩周炎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使用IMOOVE治疗肩周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利用指压刺激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丘墟穴,观察对比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最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初步探讨指压穴位刺激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早期诱发肌肉收缩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 方法:3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指压偏瘫侧丘墟穴,对比静息状态,刺激前、刺激即刻3s、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最大等长收缩的平均肌电值(AEMG)、积分肌电值(iEMG)。 结果: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最大等长收缩AEMG、iEMG刺激即刻明显高于刺激前,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AEMG、iEMG呈逐渐下降趋势,且第三个3s的AEMG、iEMG仍略高于刺激前(P<0.05)。 结论:指压刺激偏瘫侧丘墟穴可诱发偏瘫侧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收缩,提高上述肌肉的兴奋性,并且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良好。指压穴位刺激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易化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的早期。  相似文献   
5.
中风后的大多数患者本来都是有可能克服偏瘫步态而恢复独立行走的,但到现在还有许多人不知道这件事。而中风患者要恢复独立行走的一个重要条件,即在康复医师、治疗师的指导下做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鉴于我国目前康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评价方法SIAS的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针刺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发病率极高的疾病,随着对脑卒中诊断、抢救水平的提高,其死亡率已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则明显上升。据统计约2/3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目前,对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急性期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在我国,康复治疗还包括传统医学的针刺疗法等。常规体针、头针、电针、穴位注射疗法及其它一些特殊的针法的临床研究均表明,针刺治疗脑卒中是有效的。然而,在综合康复治疗中,针刺疗法是否有其独特的优势,常规康复治疗与针刺治疗这两种治疗手段有无结合的必要,它们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在哪里。这些都是针刺在脑卒中康复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化髋外展肌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以Bobath为主的现代康复技术进行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强化髋外展肌群的训练方法,在治疗前和6周治疗结束后,分别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对两组患者进行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评定,随访并统计治疗结束后半年期间两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结果:6周治疗后,两组的BBS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的级别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的BBS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的级别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通过随访,治疗结束半年内观察组的跌倒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平衡训练的基础上,强化患侧髋外展肌群的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增加步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探讨局部肌肉振动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方法:16例CNSLBP患者进行Biering-S?rensen测试(BST)。前后进行三阶段测试,每阶段测试含2次BST(分别记作BST1、BST2)。第一阶段测试(空白对照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休息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间隔1周后,进行第二阶段测试(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使用深层肌肉刺激器(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第二阶段测试后再间隔1周,进行第三阶段测试(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先进行BST,间隔充气状态医用橡胶手套下,俯卧位使用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观察三种不同干预下BST维持时间及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的sEMG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 MPF)。结果:①三个阶段BST维持时间比较: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三个阶段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MPF比较: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对侧多裂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7),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双侧腰竖脊肌间/多裂肌间比较:BST1中,痛侧均显著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BST2中,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腰竖脊肌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多裂肌间比较P=0.042,其他阶段痛侧均显著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肌肉振动对缓解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具有良好的即刻效应,并可有效平衡双侧腰背肌的易疲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指压穴位刺激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指压穴位组、电针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各15例。3组在常规药物和物理治疗的基础上,指压穴位组增加前期系列研究制定的指压穴位刺激法提高偏瘫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兴奋性的综合方案干预;电针组电针偏瘫侧足三里穴、足临泣穴;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电刺激偏瘫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3组踝关节干预时间均为每次10min,每天1次,每周5天,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评估以下指标:患侧踝背屈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CR)、患侧踝背屈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患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踝关节运动控制部分)。结果:①3组治疗前后比较:3组的各项指标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踝背屈CCR逐步降低、患侧踝背屈AROM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逐步增高;②3组间比较:患侧踝背屈CCR、AROM:3组间治疗前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指压穴位组的治疗4w后、治疗8w后的患侧踝背屈CCR分别低于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ROM分别高于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较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的治疗4w后、治疗8w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3组间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指压穴位刺激法可有效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