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2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内镜手术组(140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清除血肿)和显微手术组(140例,采用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结果 内镜手术组血肿完全清除率(74.3%)明显高于显微手术组(60.0%,P<0.05)。内镜手术组再出血发生率(1.4%,2/140)明显低于显微手术组(6.4%,9/140;P<0.05)。出院时,内镜手术组GOS评分明显优于显微手术组(P<0.05)。术后1年,内镜手术组mRS评分明显优于显微手术组(P<0.05)。结论 相较于显微手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血肿清除效果较好,再发出血较少,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及手术时机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115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三种术式,分别于超早期(出血7h内)、早期(出血7-24h)及延期(出血24h后)手术,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进行远期疗效评价,平均随访时间1年半,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比较,Ⅰ、Ⅱ、Ⅴ级患者P〈0.05;超早期手术组、延期手术组组比较,Ⅰ、Ⅱ、Ⅲ、Ⅳ、Ⅴ级及死亡患者P〈0.05;早期手术组、延期手术组比较,Ⅰ、Ⅱ、Ⅲ、Ⅳ级及死亡患者P〈0.05。结论选用合适的手术方法早期或超早期手术,可改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血肿完全清除85例,残留<15mL11例;再次出血且血肿量>30mL4例,再次手术血肿均基本清除。超早期手术组(49例)痊愈或恢复良好率(42.85%)显著大于非超早期手术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超早期手术组(51例)致残率(66.67%)显著大于超早期手术组(4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能较彻底(51例)清除血肿,且创伤较小,疗效好,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方法,超早期手术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讨幕上中等量血肿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策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幕上中等量血肿(20-30 ml)病人的临床资料,均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中行微创手术治疗46例(手术治疗组),行保守治疗40例(保守治疗组)。结果手术治疗组病人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术后随访3-18个月,按GOS评分:手术治疗组恢复良好32例,轻度残疾14例;保守治疗组恢复良好16例,轻度残疾19例,重度残疾4例,死亡1例结论对幕上中等量血肿的高血压性脑出血行微创钻孔、软通道穿刺血肿引流+尿激酶溶解术能明显减少病人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4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血肿,分别采用微创钻颅穿刺引流+尿激酶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0d时微创手术组生活自理26例,保守治疗组14例,微创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微创组生活自理38例,保守治疗组21例,微创组ADL评分亦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微创手术组再出血6例,保守治疗组再出血5例,微创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两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对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20~30ml血肿,采用微创钻孔引流+尿激酶治疗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超早期(发病6 h内)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中等量(20~30 ml)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的108例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临床资料。发病6 h内手术49例(超早期组),发病6~24 h手术59例(早期组)。结果 超早期组术后1周血肿清除率(93.88%)明显高于早期组(77.97%;P<0.05)。超早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0.20%)明显低于早期组(23.73%;P<0.05)。超早期组术后6个月ADL分级明显优于早期组(P<0.05)。结论 对于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超早期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效果良好,疗效优于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个体化手术治疗特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126例特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急诊常规急诊开颅手术61例(常规手术 组),个体化手术65例(个体化手术组)。结果 与常规手术组相比,个体化手术组术中脑膨出、术后迟发性血肿、颅骨缺损、脑积水、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6个月,按GOS评 分评估预后,个体化手术组恢复良好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对于特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个体化手术方案能显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中等量(20~40 ml)高血压壳核出血的手术时机。方法 将156例中等量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76例,在发病7~24 h内进行微创手术;B组80例,在发病后72 h进行微创手术)。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血肿排空时间、再出血发生率、近期疗效[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分]和远期疗效(Barthel指数法)。结果 血肿排空时间:A组(5.5±1.2)d,B组(3.5±0.9)d;发病后1个月FMA评分:A组为(18.23±6.03)分,B组(12.34±3.45)分;发病后6个月Barthel指数:A组为(67.34±11.03)分,B组(83.34±9.45)分;再出血发生率:A组14.5%(11/76),B组2.5%(2/80);以上指标两组均相差显著(P<0.01)。结论 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壳核出血,以发病后72 h手术血肿清除快、排空彻底,再出血率低,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总结实施早期手术的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收治的32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措施和手术时机进行分组,对各组的术中情况和术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不同手术时机组的术中意外破裂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早期手术组和中期手术组治疗结果分级显著差于延期手术组.将非手术组患者分配到不同手术组后,早期手术组和中期手术组的治疗结果分级显著优于延期手术组.结论 aSAH后早期手术不仅能防止再出血降低死亡率,而且可通过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和去除骨瓣而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后颅窝硬脑膜外血肿的特点.方法 对28例儿童外伤性后颅窝硬脑膜外血肿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28例均有枕骨骨折或者颅骨骨缝分离,头痛和频繁呕吐是突出的临床症状.22例手术治疗,6例非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 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置,是救治儿童外伤性后颅窝硬脑膜外血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0例硬脑膜外血肿术后合并脑梗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十分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我科1998年至2002年共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194例,其中10例术后出现脑梗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骨窗血肿抽吸术治疗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小骨窗血肿抽吸术治疗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研究组)62例,采用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此类患者(对照组)68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7d血肿残留率、再出血率、术后30d死亡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按GOS评定患者预后,研究组优良率为74.2%(46/62),对照组为50.0%(34/68),两者相差显著(P<0.05)。结论小骨窗血肿抽吸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损伤小、治愈率高、神经功能恢复好、致残率低,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安全、实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导微创血肿穿刺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均为幕上出血,血肿量25~60mL,47例采用立体定向引导微创血肿穿刺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40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分别于术后3d、7d观察血肿残余量、术后再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2组术后7d、14d、28d的临床疗效。结果立体定向引导微创血肿穿刺联合尿激酶组术后3d残余血肿量为(8.7±4.5)mL,7d为(2.5±1.3)mL,术后28d有效率为74.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3%,与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4.3%,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引导微创血肿穿刺联合尿激酶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有占位效应的外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subduralhematoma,SDH)多数需要手术治疗,但偶有快速消散的报告,我院收治1例急性SDH快速消散后,进展性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hematoma,EDH)形成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骑跨横窦型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骑跨横窦型硬脑膜外血肿是一种颅脑外伤中较少见疾病,其临床表现在早期一般不明显,但病情常可急剧恶化,危及生命。大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极少数采用保守治疗。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骑跨横窦型硬脑膜外血肿患者42例,对骑跨横窦型硬脑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7000例头部CT扫描,其中有500例为头部外伤,经手术治疗幕上硬脑膜外血肿为54例,幕上硬脑膜下血肿为128例,颅后窝硬脑膜外血肿8例和硬脑膜下血肿1例.该8例颅后窝硬脑膜外血肿均系男性,年龄由6至60岁(平均为23岁).血肿的左右分布没有显著差别.每例患者均有枕部打击史,其中6例有枕骨骨折,骨折线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入院时意识处于昏迷状态有5例,其中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软通道技术在中等量(30~60 ml)颅内血肿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5例中等量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28例,外伤性颅内血肿5例,烟雾病脑出血2例;采用锥颅引流术33例,钻孔引流术2例。结果 首次血肿清除率在70%以上23例,50%~70%为9例,50%以下3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2例,无再出血及颅内感染。术后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上升0~3分10例,3~6分17例,6分以上8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恢复良好17例,中残13例,重残5例。结论 在中等量颅内血肿的治疗中,应用软通道技术,操作方便,损伤小,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18.
<正>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硬膜外血肿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它类型血肿[1]。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  相似文献   

19.
报告急性硬脑膜下血肿151例。以车祸、堕落致伤为多。149例血肿在幕上,多累及额颞部和3个脑叶以上。本组死亡率为69.5%。合并脑损伤、病情、手术时间、年龄等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强调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对严重患者除开颅术外应积极治疗脑损伤。  相似文献   

20.
急性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我院1975年6月至1986年12月收治的32例急性外伤性颅后窝血肿,占我院同期颅内血肿507例的6.3%。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9个月~68岁,坠落伤19例、车祸13例、血肿位于硬脑膜外共20例、偏于一侧者18例、骑跨横窦上、下者11例、波及双侧者2例、硬脑膜下血肿3例、小脑内血肿3例,小脑表面有挫裂伤伴血性脑脊液积聚者6例。合并有对冲性损伤者共15例、其中幕上硬膜下血肿6例,大脑半球脑挫裂伤和血性脑脊液积聚者9例。本文着重讨论了早期诊断与治疗和预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