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血肿完全清除85例,残留<15mL11例;再次出血且血肿量>30mL4例,再次手术血肿均基本清除。超早期手术组(49例)痊愈或恢复良好率(42.85%)显著大于非超早期手术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超早期手术组(51例)致残率(66.67%)显著大于超早期手术组(4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能较彻底(51例)清除血肿,且创伤较小,疗效好,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方法,超早期手术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制透明套管配合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25例,用自制透明套管配合内镜进行血肿清除术,统计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量、术后颅内感染、术后3个月GOS评分等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1.5±0.8)h,术中出血量(40.0±19.7)ml,血肿清除率(92.6±9.4)%,无术后颅内感染。随访6个月的23例患者中恢复良好7例,轻度残疾12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失访2例。结论自制透明套管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微创、快速、高效、医疗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圆形颅骨磨钻在高血压脑出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制圆形颅骨磨钻进行小骨瓣开颅术超早期清除高血压脑出血病例38例。其中壳核出血22例,颞叶出血7例,顶叶出血9例。结果完全清除血肿23例,残留少于10 mL 9例,残留10~20 mL 6例,死亡2例。根据APL分级:Ⅰ级11例,Ⅱ级9例,Ⅲ10例,Ⅳ3例,Ⅴ级2例,死亡3例。结论圆形颅骨磨钻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快捷、创伤小、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术中颅骨瓣处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以不同的方法处理术中颅骨瓣的29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小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6个月~1年按GOS标准对预后进行评估,恢复良好19例,中残5例,重残2例,死亡3例。存活的26例中,术后6个月~1年X线摄片示颅骨瓣对位对线良好,骨缝模糊或可见不同程度的骨痂形成。结论采用浮动骨瓣或分瓣浮动骨瓣的方法减压适用于大多数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患儿。如果术中脑膨出超过骨窗外2cm以上,采用去骨瓣减压,骨瓣埋植于腹壁下延期取出行颅骨修补也是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8—2013-08收治的150例颅脑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受伤至入院时间、血肿量、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中线移位、颅脑损伤类型及硬膜下血肿、并发症(高钠血症)等相关指标。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影响颅脑外伤患者预后情况的各种因素。结果颅脑外伤患者预后良好率80.50%(120/150);致残率19.50%(29/150),GCS为最大的影响因素。结论诸多因素均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且各因素均存在相互作用,患者受伤后,应及时入院,及早采取相关治疗措施,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验圆形颅骨磨钻在开颅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硬膜外血肿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各20例,两类患者各用圆形颅骨磨钻开颅10例,电钻、铣刀开颅10例。结果硬膜外血肿组2种方法开颅时间、手术耗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出血组开颅时间、手术耗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圆形颅骨磨钻开颅无骨孔残留,颅骨损伤较小,完整性保持较好。结论圆形颅骨磨钻结构简单,易操作,对颅骨损伤较小,出血量少,特别是硬膜外血肿开颅效率更高,能较好保持颅骨完整性,为基层医院开颅术增加了一种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器官移植科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患者109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n=41)和非DGF(non-DGF)组(n=68)。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7、14 d的外周血,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大型血小板比值(P-LC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容(PCT),观察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预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DGF的价值。结果 肾移植术前DGF组与non-DGF组血小板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移植术后1、3、7、14 d,DGF组PLT始终低于non-DGF组,MPV始终高于non-DGF组,且在术后7 d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移植术后DGF组与non-DGF组PCT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术后7 d时DGF组PCT低于non-DG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术后DGF组与non-DGF组PDW和P-LC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术后7 d时DGF组PDW大于non-DG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LCR在DGF组和non-DGF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4)。肾移植术后7 d PDW和PCT预测DG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1和0.758,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75 fL和0.155%,特异度分别为92.6%和63.2%,灵敏度分别为61.0%和75.6%。结论 对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患者进行血小板参数的动态监测有助于DGF的早期诊断,移植术后7 d PDW>16.75 fL、PCT<0.155%时患者发生DGF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圆形颅骨磨钻在幕上开颅术中的应用效果,以寻找一种新的幕上开颅工具。方法选择30例患者,用圆形颅骨磨钻行幕上开颅术。结果在30例患者中有2例有硬脑膜轻微损伤。从开始钻骨瓣到取出骨瓣时间为2~8min,复查头颅CT三维重建均可见骨瓣复位恰当,骨窗结合紧密,外形美观。结论圆形颅骨磨钻是具有结构简单、易操作、开关颅时间短、失血少和骨瓣复位好等特点,是能较好保持颅骨完整性的一种开颅工具。  相似文献   
9.
颅底骨折致迟发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欢 《右江医学》2008,36(1):58-59
颅底骨折可致面瘫,而面瘫后对病人的生理及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本文就我科2005年5月~2007年5月出现的颅底骨折致迟发性面瘫的病人进行临床分析,为在日后工作中能更好的治疗该类疾病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