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观察负载EB病毒潜伏膜蛋白(EBV-LMP2)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体内激活的细胞毒T细胞(CTLs),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体内对人鼻咽癌(NPC)细胞株CNE-2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人外周血来源的单核细胞(PBMC)经细胞因子扩增培养为成熟DC,rAd-EBV-LMP2重组腺病毒转染DC制备疫苗,对疫苗进行致瘤性检测;采用人外周血T细胞悬液腹腔注射建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hu-PBL-SCID)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T细胞组、未转染DC组、LMP2-DC组.末次免疫7d后,接种CNE-2细胞,观察小鼠成瘤率、成瘤潜伏期、肿瘤体积及重量;定期检测小鼠血清中人IgG水平;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 rAd-EBV-LMP2-DC疫苗接种于小鼠体内未见肿瘤形成,脾、肺、肝和肾等器官未出现肿瘤病变;小鼠血清均检测出人IgG,hu-PBL-SCID嵌合模型重建成功;LMP2-DC组肿瘤的潜伏期明显延长,肿瘤生长速度、体积及重量显著减小(P<0.01),且LMP2-DC组小鼠脾淋巴细胞显示出对肿瘤细胞强大的杀伤活性(P<0.01).结论 EBV-LMP2-DC疫苗能在hu-PBL-SCID小鼠体内诱导产生强大的CTL反应,保护小鼠免受肿瘤细胞的攻击,对肿瘤细胞具有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MAGE-1九肽致敏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淋巴细胞对HCC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确定MAGE-1九肽负载DC作为HCC疫苗的可能性。方法用MAGE-1九肽负载DC并活化T淋巴细胞,以不同效靶细胞的比例对正常肝细胞、黑色素瘤细胞、HCC细胞进行杀伤实验,3H掺入法测定杀伤率。结果用MAGE-1九肽负载DC并活化T淋巴细胞对黑色素瘤细胞及HCC细胞均有明显杀伤作用,而对正常肝细胞无杀伤作用;无关抗原负载的DC所活化的淋巴细胞对三种细胞均无杀伤作用;无抗原负载的DC其活化淋巴细胞对靶细胞亦无杀伤作用。结论MAGE-1九肽致敏DC活化淋巴细胞对HCC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MAGE-1基因可作为免疫治疗HCC的攻击靶点,MAGE-1九肽与DC联合可成为免疫治疗HCC的疫苗。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特异的树突状细胞(DC)肿瘤疫苗的制备方法及体外抗肿瘤作用,分离人周围血单核细胞,制备DC,体外应用Hela细胞提取物作为抗原(包括可溶性抗原和颗粒性抗原),结合DC制备特异性的肿瘤疫苗;再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用激活的淋巴细胞按不同比例与Hela细胞混合培养,应用MTT法观察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结果:经特异的肿瘤抗原刺激后的DC疫苗可活化淋巴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可明显提高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DC特异肿瘤疫苗具有高效、特异的刺激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OXA)联合负载HepG2细胞裂解物的Exosome诱导的效应性T细胞对肝癌HepG2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自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并以GM-CSF+IL-4的培养方案获得树突状细胞(DC)。将反复冻融后产生的HepG2细胞裂解物体外致敏DC,收集培养上清后以超高速离心法分离得到Exosome,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用致敏DC及其分泌的Exosome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以ELISA试验检测不同刺激环境下T细胞分泌IL-1β、IL-2、IL-4、IL-6、IL-10、IFN-γ和TNF-α的能力。以细胞杀伤实验(MTT法)检测不同因素刺激后的T细胞、OXA(2.5、5.0、10.0mg.L-1)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结果与未致敏DC及其分泌的Exosome相比,HepG2细胞冻融裂解物致敏的DC及其分泌的Exosome能显著促进T细胞的增殖,并使其活化和分泌大量的IL-1β、IL-2、IL-6、IFN-γ和TFN-α等Th1型细胞因子。活化后的T细胞、OXA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HepG2细胞体外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而活化T细胞联合10mg.L-1OXA对HepG2细胞的杀伤率最高,但与联合5 mg.L-1OXA的效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载肿瘤细胞抗原的DC所分泌的Exosome可在体外刺激T细胞,使其活化为具有抗肿瘤效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该细胞联合低浓度OXA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并降低OXA的用量。  相似文献   

5.
探讨非甲基化的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CpG)的脱氧寡核苷酸(oligodeoxynucleotide, ODN)联合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C)治疗和预防黑色素瘤的作用。首先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得到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并将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来源的全抗原与DC共孵育,采用全硫代修饰的CpG ODN作DC免疫刺激剂,制备DC疫苗。通过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靶细胞B16的杀伤作用来评价该疫苗的体外免疫活性。将疫苗经小鼠腹腔注射,观察其治疗和预防小鼠黑色素瘤的效果。所有动物实验均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IACUC)的指导和标准下进行。结果显示, CpG ODN和肿瘤抗原联用致敏的DC疫苗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并提高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B16的杀伤活性。体内实验表明,无论是治疗实验还是预防实验, DC疫苗组的平均瘤重和瘤体积均低于PBS对照组。实验结果证明基于CpG ODN和黑色素瘤肿瘤抗原制备的DC疫苗对肿瘤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负载肺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rhGM-CSF、rhIL-4、rhTNF-a诱导和肿瘤冻融抗原刺激诱导获得的DC与LAK细胞按1:20比例共培养2 d,获得Ag-DC-LAK细胞作效应细胞,分别用Ag-Dc-LAK、DC-LAK、Ag-LAK和LAK对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进行杀伤实验.结果:以30μg/mL蛋白的肿瘤抗原负载的DC其表型CD1a、CD80、CD86、HLA-DR均显著升高(P<0.05),高于单纯细胞因子诱导成熟的DCs表型,由其刺激增殖的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杀伤率为(71±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肿瘤抗原刺激诱导成熟的DC可有效传递抗原,增加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载肺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rhGM-CSF、rhIL-4、rhTNF-a诱导和肿瘤冻融抗原刺激诱导获得的DC与LAK细胞按1:20比例共培养2 d,获得Ag-DC-LAK细胞作效应细胞,分别用Ag-Dc-LAK、DC-LAK、Ag-LAK和LAK对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进行杀伤实验.结果:以30μg/mL蛋白的肿瘤抗原负载的DC其表型CD1a、CD80、CD86、HLA-DR均显著升高(P<0.05),高于单纯细胞因子诱导成熟的DCs表型,由其刺激增殖的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杀伤率为(71±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肿瘤抗原刺激诱导成熟的DC可有效传递抗原,增加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MAGE—1九肽致敏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淋巴细胞对HCC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确定MAGE—1九肽负载DC作为HCC疫苗的可能性。方法 用MAGE—1九肽负载DC并活化T淋巴细胞,以不同效靶细胞的比例对正常肝细胞、黑色素瘤细胞、HCC细胞进行杀伤实验,^3H掺入法测定杀伤率。结果 用MAGE—1九肽负载DC并活化T淋巴细胞对黑色素瘤细胞及HCC细胞均有明显杀伤作用,而对正常肝细胞无杀伤作用;无关抗原负载的DC所活化的淋巴细胞对三种细胞均无杀伤作用;无抗原负载的DC其活化淋巴细胞对靶细胞亦无杀伤作用。结论 MAGE—1九肽致敏DC活化淋巴细胞对HCC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MAGE—1基因可作为免疫治疗HCC的攻击靶点,MAGE—1九肽与DC联合可成为免疫治疗HCC的疫苗。  相似文献   

9.
周菁  张伟 《江西医药》2011,46(9):798-801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体内外对肺癌的影响。方法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后培养成DC和CIK细胞,单个核细胞经贴附塑料平皿获得单核细胞,加入GM-CSF,IL-4及TNF-a诱导获得DC,悬浮细胞加入IFN-g,24h后IL-1a,IL-2及CD3McAb诱导获得CIK,将A549制备成肿瘤细胞冻融物,作为肿瘤抗原刺激DC,并将DC与CIK细胞联合培养(DC+CIK,负载抗原的DC+CIK),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刺激T细胞的的增殖活性。Cytotoxicity TOX96体外杀伤实验测定体外细胞毒活性,同时用A549细胞系建立荷瘤裸鼠模型研究其体内抗肺癌活性。结果在培养的第15d,与负载抗原的DC共同培养的CIK与CIK细胞单独培养细胞相比,增殖速率明显提高[(23.4±2.3)倍vs(16.7±2.7)倍,P〈0.05],CD3+CD56+细胞表达水平也明显提高,[(64.3±3.6)%vs(43.9±2.1)%,P〈0.05],同时负载抗原的DC的CIK对A549细胞的体外下细胞毒活性增强,体内实验显示,与单独培养的CIK细胞相比,与负载抗原的DC共同培养的CIK,可明显抑制接种瘤细胞的裸鼠成瘤率,DC+CIK与负载抗原的DC+CIK在抗六效应上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可提高CIK细胞的增殖速率,提高CIK细胞表型的表达水平,增强CIK体内抗肺癌的活性。将来可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过继免疫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gp96-肽复合物修饰树突状细胞(DC)后对人肝癌细胞的体外特异抗肿瘤效应。方法从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提取gp96-肽复合物,用其修饰DC细胞后与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以MTT法检测该复合物介导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对不同来源人肝癌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并与粗提抗原修饰DC细胞组相比较。结果 gp96-肽复合物诱导的CTL对原代肝癌细胞杀伤效率为74.3%,明显高于粗提抗原组(42.5%)和未加抗原组(14.4%)(P<0.01),粗提抗原组对肝癌细胞杀伤效率高于未加抗原组(P<0.01)。且该复合物的抗肿瘤效应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结论 gp96-肽复合物修饰的DC细胞,在体外能刺激产生特异的抗肿瘤细胞毒性T细胞,因而热休克蛋白gp96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DC)以两种不同方式负载大肠癌细胞株体外刺激淋巴细胞的抗瘤活性.方法 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DC,分别负载热休克诱导凋亡的大肠癌细胞株和肿瘤细胞裂解物,以此刺激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大肠癌细胞株为靶细胞.MTT法测定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负载热休克大肠癌细胞的DC 与负载肿瘤细胞裂解物的DC都显示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但前者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 负载热休克肿瘤细胞的DC是一更为有效的负载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以EMT6乳腺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的抗肿瘤作用。方法无菌取小鼠骨髓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细胞因子诱导为DC,用EMT6肿瘤细胞冻融抗原冲击致敏DC,检测经DC免疫产生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建立EMT6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肿瘤接种后第7、14天给予相应DC疫苗治疗,观察致敏DC免疫对小鼠乳腺肿瘤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致敏DC诱导生成的特异性CTL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可产生杀伤作用,与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致敏DC注射免疫后,小鼠移植瘤得到抑制,与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EMT6乳腺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在体外和小鼠体内均显示了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7~8周龄的C57BL/6J小鼠提取骨髓前体细胞培养,经CD11c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纯化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未成熟DC用脂多糖或脂多糖+不同浓度内吗啡肽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DC的表型;检测内吗啡肽对DC趋化性的影响。在DC和T淋巴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用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参入测定的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内吗啡肽抑制DC的趋化性;与T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时,经内吗啡肽-1或内吗啡肽-2处理的DC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上述内吗啡肽的作用都能被Mu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TOP翻转或部分翻转,提示内吗啡肽的作用是由Mu受体介导的。结论内吗啡肽可通过作用于Mu阿片受体,改变树突状细胞的部分免疫功能,调节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4.
反复冻融B16F10肿瘤细胞制备裂解物,以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DT)为载体,OK432和来源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热休克蛋白70(HSP70)第407-426(mHSP70407~426,M)的两段串联重复序列M2为佐剂,制备了肿瘤细胞疫苗B16F10-DT-M2-OK432(BDTMOK),探讨其能否抑制小鼠B16黑色素瘤,并且对其抗肿瘤的作用机理进行部分探讨。以制备的BDTMOK免疫C57BL/6小鼠,分别检测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通过ELISA法,从血清中检测到高滴度的抗B16肿瘤细胞裂解物(B16 tumor cell lysate,B16TCL)类抗体。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的结果显示,BDTMOK的免疫能够有效的刺激脾淋巴细胞的增殖。预防结合治疗性实验的结果显示,BDTMOK激发的免疫应答对于B16肿瘤攻击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与PBS阴性对照组比较,皮下注射BDTMOK可以延长皮下移植瘤发生的潜伏期(P<0.05),并且平均瘤重显著降低(P<0.05);抑制了小鼠皮内肿瘤模型中的血管新生(P<0.01)。疫苗BDTMOK能有效的抑制小鼠B16黑色素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周菁  张伟 《江西医药》2009,44(11):1064-1066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体内外能否有效的抗肺癌。方法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后培养成DC和CIK细胞,单个核细胞经贴附塑料平皿获得单核细胞,加入GM—CSF,IL-4及TNF—a诱导获得DC,悬浮细胞加入IFN—g,24h后IL-1a,IL-2及CD3McAb诱导获得CIK,将A549制备成肿瘤细胞冻融物.作为肿瘤抗原刺激DC,并将DC与CIK细胞联合培养(DC+CIK,负载抗原的DC+CIK),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CytotoxicityTOX96体外杀伤实验测定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在培养的第15d.与负载抗原的DC共同培养的CIK与CIK细胞单独培养细胞相比,增殖速率明显提高[(23.4±2.3)倍vs(16.7±2.7)倍,P〈0.05],CD3+CD56+细胞表达水平也明显提高,[(64.3±3.6)%vs(43.9±2.1)%,P〈0.05],同时负载抗原的DC的CIK对A549细胞的体外下细胞毒活性增强。结论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可提高CIK细胞的增殖速率,提高CIK细胞表型的表达水平,增强CIK抗肺癌的活性.将来可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过继免疫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小鼠提取的树突状细胞(DC)和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WT共培养、融合,CD44v6基因来修饰融合细胞,研究CD44v6修饰DC融合瘤苗体外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为肿瘤预防及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①在聚乙二醇的作用下,DC细胞和CT26.WT细胞共培养、融合,利用HAT/HT筛选系统筛选出纯净DC融合细胞。在脂质体的作用下,将pBud-CD44v6转染到DC融合细胞中表达;②体外实验观察DC融合瘤苗对小鼠结肠癌细胞的杀灭作用。结果构建了基因CD44v6修饰的DC/CT26.WT肿瘤融合疫苗;实验组细胞的淋巴细胞毒(CTL)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CD44v6修饰的DC融合瘤苗可有效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强大抗结肠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 ,合成脂肽相当受人关注 ,是有希望的候选疫苗。胃肠外注射含人巨细胞病毒( HCMV)免疫显性基质蛋白 pp6 5的人白细胞抗原 ( HLA) - A* 0 2 0 1限制性细胞毒性 T淋巴细胞 ( CTL)表位的脂肽能在 HLA- A*0 2 0 1转基因小鼠中有效诱导系统 CTL应答。在此项研究中 ,作者将 HL A- A* 0 2 0 1限制性 HCMV CTL表位 pp6 5495- 50 3与 Th表位PADRE共价偶联 ,构建了合成脂肽 PAM2 -K2 5V。选用 6~ 8周龄的 HLA- A* 0 2 0 1转基因小鼠 ,于第 0、 2 0天鼻内接种 2 5nmolPAM2 - K2 5V。接种后 1 2天取小鼠脾脏和引流颈淋巴结 (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建立负载人肺腺癌细胞株GLC-82可溶性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探讨应用DC疫苗的致敏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CTL)体外杀瘤细胞的可行性和实验条件,为后期l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用定量摩尔氯化钾提取法获得人肺腺癌细胞GLC-82的可溶性抗原多肽(TSA),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用GM-CSF、白细胞介素-4和肿瘤坏死因子-α体外诱导扩增并鉴定获取DC,构建DC疫苗;利用DC疫苗刺激同种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诱导产生具有识别肺癌细胞抗原的特异性CTL的可行性及MTT法检测该CTL对GLC-82、肺癌CALU-6和人红白血病K 562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人PBMC体外经7d诱导出的DC,经形态学、免疫组化证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特性;负载GLC-82抗原的DC疫苗能有效诱导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产生CTL,最适浓度为1:10;诱导活化的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经肿瘤抗原致敏的组.结论 诱导培养人外周血PBMC中的Mo可获取大量DC,诱导出的DC功能较强,适宜临床应用;DC疫苗能强烈刺激初始型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产生CD 8+表达增加的CTL;激活的CTL对肺癌靶细胞发挥高效而特异的细胞毒效应,对非肺组织瘤靶细胞也具有非特异性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增强绿色荧光蛋白C(sCD40-EGFP)修饰树突状细胞(DC)对实验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利用DC诱导供体特异性移植免疫耐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CD40胞外区与EGFP重组载体质粒pEGFP-N1/sCD40,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DC2.4细胞株。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转染质粒pEGFP-N1/sCD40的DC培养上清;将经未修饰DC细胞及sCD40-EGFP及空载体修饰DC经腹腔注射致敏Balb/c小鼠,取单个核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分别以不同组DC为刺激细胞,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采用MTS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乳酸脱氢酶法测定细胞毒活性。结果sCD40分子与EGFP融合基因载体构建成功,在树突状细胞中获得表达,并分泌至上清;sCD40-EGFP融合蛋白对不同组DC致敏或未致敏小鼠的同种细胞刺激的增殖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CD40-EGFP基因修饰DC诱导不同DC致敏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明显降低,sCD40-EGFP融合蛋白对各实验组淋巴细胞胞毒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sCD40-EGFP基因修饰DC致敏组小鼠淋巴细胞胞毒活性较其余实验组明显降低。结论稳定表达sCD40-EGFP融合蛋自的DC致敏可显著降低同种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并能诱导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胞毒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增强肺癌细胞裂解物(L)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疫苗(L-D)免疫临床治疗肺癌效果的方法。方法:以来源于热休克蛋白70第407~426的两段重复序列(M)和OK-432(O)为佐剂刺激Lewis肺癌细胞裂解物,制备了树突状细胞疫苗LMO-D。结果:与L-D相比, LMO-D显著增加CD11c、CD40、CD80、CD86、MHC-Ⅰ和Ⅱ等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LMO-D免疫荷瘤小鼠后,显著增强Th1类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而不增强Th2类细胞因子白介素-5的表达;T淋巴细胞增殖诱导显著和淋巴细胞毒反应;此外LMO-D显著降低荷瘤小鼠瘤重与体积,延长了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结论:LMO-D可通过诱导显著的T细胞免疫反应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