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倪成励  柴梅  唐旭炎 《安徽医学》2013,34(6):821-824
目的了解医学专科院校新生口腔健康知识及口腔保健行为,分析大学生口腔健康认知与行为差异,为有针对性地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提供基准。方法随机抽取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 100名新生作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问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口腔卫生知识与行为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大学生口腔健康行为总体较好,但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存在不均衡现象,对口腔保健知识存在盲区及误区。结论不同特质大学生口腔健康认知和行为存在差异,需有针对性地制定口腔健康教育计划,加强对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规范口腔健康行为,促进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正畸患者对比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正畸患者出现牙龈炎的情况,评价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40例正畸治疗初戴固定矫治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第1组对刚正畸的患者进行口腔简单健康教育,嘱咐其保持口腔卫生。第2组矫正器初戴后,进行正规全面的口腔健康教育。用菌斑指数(PLI)和牙龈炎指数(GI)发生率评价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戴固定矫治器12个月,组间的牙龈炎发生率和牙菌斑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矫正器矫治过程中出现的牙龈炎和牙菌斑,口腔医师应该担负宣教的责任,对于以后口腔保健起重要引导作用,指导其进行健康的口腔保健。  相似文献   

3.
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健  曹奕  邓婧  王万春 《齐鲁医学杂志》2010,25(5):453-454,456
目的探讨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某农村小学6年级3个班学生共150人,均为12岁,分为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和空白对照组各50人,通过教育前后问卷调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形成情况比较教育效果。结果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形成情况在教育前3组差异无显著性(F=1.03、1.54,P〉0.05);教育前后比较,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差异有显著性(t=9.38~24.14,P〈0.001),空白对照组调查前后差异无显著性(t=0.07、0.38,P〉0.05);教育后,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16.56、40.78,q=10.12~19.41,P〈0.001),而模式教育组与医生教育组差异无显著性(q=1.51、1.82,P〉0.05)。结论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可使这项工作有效、经济、广泛、持久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农村儿童口腔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6):129-132
目的了解家长口腔健康教育对幼儿园儿童刷牙行为和口腔卫生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杭州城区两所幼儿园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家长进行为期3个月的口腔健康教育。在教育前后检查记录儿童牙菌斑指数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口腔健康教育,两所幼儿园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儿童人数增加,偶尔刷牙和从不刷牙的儿童人数下降(P0.05),而每天刷牙1次的儿童人数在主城区幼儿园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则分别呈现下降和上升的趋势(P0.05)。在主城区幼儿园,健康教育后每次刷牙3~5 min和每3个月更换牙刷的儿童人数明显增多(P0.05),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上升不明显(P0.05)。健康教育后,两所幼儿园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所幼儿园刷牙后口腔的菌斑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在刷牙前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菌斑指数均高于主城区幼儿园,菌斑清除率均低于主城区幼儿园,切牙的菌斑指数均低于磨牙(P均0.05)。在健康教育前、后,两所幼儿园刷牙后切牙的菌斑清除率均高于磨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幼儿园儿童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儿童刷牙行为,降低口腔菌斑指数,提高菌斑清洁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错患者在正畸治疗中更有效的健康教育运作方式,降低牙龈炎、龋病的发生。方法选择253例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45例和对照组108例,在正畸前、正畸10个月时、正畸结束时,进行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和龋失补指数(DMFT)的统计,比较2种不同的口腔健康教育运作方式对口腔健康维护效果的差异。结果正畸10个月时,2组的PLI、GI值均有升高,实验组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二者有差异(P〈0.05),2组的DMFT值稍升高,二者的差异不明显(P〉0.05),正畸结束时,2组的PLI、GI值及DMFT值继续升高,但实验组的PLI、G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的DMFT值低于对照组,二者有差异(P〈0.05)。结论多方督促的口腔健康教育运作方式,对维护错患者在固定正畸治疗中的口腔健康是有显著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系统口腔护理干预模式对牙周病患者治疗效果及口腔保健行为的影响。方法 120例牙周病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牙周基础治疗,并给予常规口腔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系统口腔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口腔健康知识教育、指导控制菌斑的方法。分别于干预前后评价两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深度(PD)的变化及患者口腔保健行为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PD、SBI、PL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掌握正确刷牙方法、每天刷牙3次、每次3 min、使用牙线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口腔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牙周病基础治疗效果和患者口腔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对其口腔行为的影响。方法对210例在本院心内科就诊的住院患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善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后口腔健康行为较教育前有明显改善(P0.01);口腔就医行为意识改变情况明显(P0.05)。结论口腔健康教育作为冠心病患者的一项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利于冠心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行为的改变和牙周状况的改善,是一种积极的临床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陈兰  佘建妹  周菁 《大家健康》2016,(10):276-276
目的:探究分析系统化口腔健康教育在种植牙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基于挂号单奇偶性将76例种植牙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腔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给予系统化口腔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的教育效果。结果:1年内,实验组种植牙修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种植牙整个治疗过程中给予系统化口腔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种植牙修复成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探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证口腔护理模式对劳务工人群牙周健康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口腔疾病劳务工患者60例,根据循证护理原则制定口腔健康教育方案。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其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和保健行为正确率,于干预前和干预后第1、3、6个月测定患者口腔菌斑指数。结果:干预后患者各项口腔知识知晓率和口腔保健行为正确率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 <0.01);干预后第1、3、6个月,患者口腔菌斑指数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 <0.01)。结论:循证口腔护理能够有效提高社区劳务工口腔保健知识,改善口腔保健行为,降低菌斑指数,有助口腔疾病预防和牙周保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评家长的口腔健康意识与儿童口腔健康行为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方法选取社区6~12岁儿童1 850名,在社区内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3个月;对研究对象的家长发放调查问卷,采用多次测量的方法,调查口腔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口腔健康意识及儿童口腔健康行为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在社区内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前家长的口腔健康意识差,儿童龋齿充填率和5龄齿窝沟封闭率低,口腔健康行为差;经过系统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家长的口腔健康意识和儿童口腔健康行为有明显改善,龋齿充填率和6龄齿窝沟封闭率明显提高。结论:家长的口腔健康意识对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学生身心健康的现状,为制定针对医学生的身心健康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康奈尔健康问卷对某高校709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用总分法与精神症状评分法两种方法计分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①18.34%的医学生存在身心健康障碍。②男女医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医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身心健康无显著影响(P〉0.05)。⑤躯体症状与精神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1)。结论医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女生、大学新生、毕业生及来自农村的学生其身心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两种口腔卫生宣教方式对固定矫治患者口腔卫生的影响,寻求较佳的口腔卫生宣教方式。方法:选择准备行固定矫治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口述组(A组)和多媒体组(B组)。每组男女各10人。选择16、26、31、41四颗牙,检查16、26的近远中唇(颊)面以及31、41的唇面和舌面,于固定矫治开始时及开始后1月、3月、6月分别检测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 I)和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结果:口述组的G I和PLI明显高于多媒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固定矫治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时采用多媒体形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钟俊华  曾念彬 《西部医学》2014,26(9):1204-1206
目的研究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在学生牙病防治中的作用。方法将小学一年级学生和家长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口腔知识健康教育的观察组和不给予口腔知识健康教育的对照组,观察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学生的1:2腔保健知识知晓率、患龋率、龋齿充填率。结果观察组家长口腔疾病诱因、口腔疾病症状、口腔日常保健知识、口腔疾病治疗的知晓率分别为(98%、97%、99。5%和97.5%),学生口腔疾病诱因、口腔疾病症状、口腔日常保健知识、口腔疾病治疗的知晓率分别为(86%、94%、93%和88%),龋齿填充率为9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O.05);患龋发生率(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家长口腔健康的知晓情况与学生患龋情况呈负相关,与学生龋齿填充情况呈正相关。结论口腔知识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家长的口腔健康素养以及学生的牙病发生情况,且家长口腔健康素养与学生惠龋情况、龋齿填充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分析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OHRQoL)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于作者医院口腔门诊或住院患者297例,测评量表应用中文版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OHIP-49)。结果 OHIP-49量表中生理疼痛、功能限制领域得分最高;不同年龄组患者在功能限制、生理疼痛、生理能力受限领域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已婚患者与未婚患者在功能限制、生理疼痛领域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类别在功能限制领域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年龄越大,OHRQoL得分越低,口腔问题越严重。加强口腔健康宣教,提高口腔健康水平,有助于提高OHRQo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经口气管插管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循证组各41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口腔冲洗法,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检索有关医学文献,根据循证获得的证据,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并观察其效果。结果两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污垢残留、口臭、口腔溃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清洁等问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作为一种理想的实践活动,应用于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能显著降低口腔内的污物残留,减少牙菌斑的生长,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特点与规律,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0、2011、2012、2013年入学的四届新生进行心理测评和比较分析。结果 1四届高职新生的SCL-90得分与学院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1或p〈0.05)。2除恐怖因子外,四届高职新生在SCL-90的其余各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四届高职新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介于5.77~7.31%之间,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随着入学年份的靠近,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结论加强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极为重要;应注重检出新生的个体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干预。  相似文献   

17.
裴云涛  闫玉华 《河北医学》2011,17(2):269-270
目的:评价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对患者口腔卫生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于我社区医院就诊的103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3人,对照组50人.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口腔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发放口腔健康知识的小册子,对照组不做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结果:3个月后所有患者复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简化口腔卫生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职生焦虑状况,为高职院校开展相应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安徽两所高职院校共3809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高职生焦虑状况。结果高职生焦虑情绪的总检出率为17.3%,男生的检出率为19.7%,女生为16.1%,男生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是否为独生子女、城乡学生焦虑情绪的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不同年级、不同性格、不同脾气、是否偏食、不同社会支持(密切朋友数)的焦虑情绪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高年级是焦虑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职生中普遍存在焦虑状况,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晓丽  周嫣  陈燕  韦艺  卢其芳  刘红燕 《广西医学》2013,(12):1601-1603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54例(实验组),非糖尿病54例(对照组)。调查两组牙龈指数(GI)、茵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附着丧失(CAL)及牙周病牙数、缺牙数和体重指数(BMI)的差异;调查两组口腔健康意识、行为等(性别、饮食习惯、规律运动、定期口腔健康检查、牙周病与糖尿病关系知晓率、每天刷牙次数)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牙周指数、BMI均高于对照组(P〈0.05);牙周病牙数、缺牙数也多于对照组(P〈O.05);对照组定期口腔健康检查次数多于实验组(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BI、CAL、BMI、牙周病牙数、缺牙数与2型糖尿病有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较差,牙周病牙数、缺牙数较多,定期口腔健康检查意识不强,应当引起医患双方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