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含量与发病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28例老年ACS患者、38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及39例老年对照组(NC)的血清IFN-γ水平.结果:NC组与SA组比较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CS组IFN-γ含量低于NC组及SA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ACS患者IFN-γ水平降低,出现机体免疫调节的失衡,可能对老年ACS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IFN-γ水平可作为老年ACS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入住我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8例(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AMI组),同时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住院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EMPs水平及血清中的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2、IL-4和IL-10水平.分析EMPs水平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4组受检者EMPs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UA组和AMI组血浆EMP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S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AMI组明显高于U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检者的血清IFN-γ和IL-2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UA组和AMI组血清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SA组血清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检者的血清IL-4和IL-10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Ps水平与IFN-γ和IL-2水平呈正相关(r=0.795,P=0.000;r=0.804,P=0.000),与IL-4和IL-10水平无直线相关性(r=-0.088,P=0.374;r=-0.156,P=0.112).结论 EMPs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和炎症的调控过程,且EMPs和Th1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D4+IL-17A+IFN-γ+T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4+IL-17A+IFN-γ+T细胞数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A和IFN-γ含量。结果慢性HBV感染重型患者(CSHB)外周血中CD4+IL-17A+IFN-γ+T细胞含量和血清IL-17A含量最高,与慢性HBV感染轻、中度患者(CHB-LM)和慢性HBV感染无症状携带者(AsC)及健康志愿者(H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SHB和CHB-LM患者血清IFN-γ含量均明显低于AsC组和H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sC组和HV组患者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HBV轻、中度患者及慢性HBV重型患者血清IL-17A水平与CD4+IL-17A+IFN-γ+T细胞含量呈正相关(P均0.05)。慢性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HBV轻、中度患者和慢性HBV重型患者血清IFN-γ含与血清IL-17A含量及外周血CD4+IL-17A+IFN-γ+T细胞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CD4+IL-17A+IFN-γ+T细胞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疾病阶段存在差异,可能在HBV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和皮损中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 20 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NB-UVB 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NB-UVB 组每周光疗3 次,共4周;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不予光疗.治疗前后采用银屑病皮损程度评分(PASI 评分)标准评分,以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水平,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分析IFN-γ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选择与银屑病患者的年龄、性别匹配的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NB-UVB 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PASI 评分[分别为(2.6±2.5)和(7.4±1.3)分]与治疗前各自PASI评分[分别为(12.4±4.2)和(11.6±4.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NB-UVB 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UVB 组、对照组治疗前血清IFN-γ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B-UVB 组、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NB-UVB 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UVB 组、对照组皮损细胞内IFN-γ mRNA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皮损细胞内IFN-γ mRNA表达量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B-UVB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UVB 可以调节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FN-γ水平和皮损中IFN-γ mRNA的表达,改善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湿疹患者外周血内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及白介素-17A(IL-17A)水平及其与湿疹临床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院确诊为老年湿疹的63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并选取本院老年健康体检者6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内IFN-γ、IL-4及IL-17A的表达水平,比较其在研究组与对照组,急性湿疹患者与慢性湿疹患者,局限型湿疹患者与泛发型湿疹患者中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老年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FN-γ、IL-4及IL-17A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急性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FN-γ、IL-4及IL-17A水平均明显高于老年慢性湿疹患者(P0.05);泛发型组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FN-γ、IL-4及IL-17A水平均明显高于局限型组湿疹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FN-γ、IL-4及IL-17A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反映临床类型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IL-4、IL-6、IFN-γ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对10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临床评价,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健康志愿者与10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IL-4、IL-6和IFN-γ的含量.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4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6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4增高,IFN-γ下降,提示IL-4和IFN-γ在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磷脂DHA与炎症因子核因子-κB(NF-κB)、干扰素-γ(IFN-γ)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期间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3例(T2DM组)和2020年11-12月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健康者51例(NC组),用高效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磷脂DHA,流式细胞仪检测NF-κB及IFN-γ水平。比较两组的血清磷脂DHA、NF-κB及IFN-γ水平,分析血清磷脂DHA与NF-κB、IFN-γ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NF-κ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C组[5.79(4.21,9.02)%vs. 1.81(1.26,4.18)%,P<0.01]。T2DM组IFN-γ浓度明显高于NC组[11.94(9.61,15.67)pg/ml vs. 7.51(6.37,9.48)pg/ml,P<0.01]。T2DM组血清磷脂DHA水平明显低于NC组[(4.57±1.30)%vs.(6.51±1.28)%],(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血清磷脂DHA与NF-κB、IFN-γ呈负相关(r=-0.294,-0.302,P均<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磷脂DHA与健康者存在差异,血清磷脂DHA与NF-κB、IFN-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36例(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8例(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AMI组)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体检健康人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另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HD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34例和3支病变组32例,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浆DD及FBG水平。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UA组、SA组和NC组(P<0.05);AMI组患者血浆FBG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C组(P<0.05),但AMI组与UA组患者血浆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C组(P<0.05),SA组与NC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5);冠状动脉3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冠状动脉双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血浆DD和FBG水平随着CHD的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并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关;血浆DD和FBG可能在CH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健脾法、补肾法、解毒法分别联合西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健脾组、补肾组和解毒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健脾组给予拉米夫定+四君子汤治疗,补肾组给予拉米夫定+六味地黄丸治疗,解毒组给予拉米夫定+甘露消毒丹治疗.疗程1年.观察各组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血清IL-2和IFN-γ水平.结果 治疗前各组血清IL-2和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IL-2、IFN-γ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其中健脾组、补肾组上升较对照组显著(P<0.05,P<0.01),补肾组上升较健脾组显著(P<0.05),解毒组与健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法改善慢性HBV感染患者细胞因子IL-2和IFN-γ失衡状态优于健脾法和解毒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补肾法联合针刺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干扰素-γ(IFN-γ)水平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112例VD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6例。两组均进行西药治疗和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加用针刺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活血化瘀补肾方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MMSE评分),行为能力(BBS评分),血清IL-18、IFN-γ含量的变化,中医证候评分和不良反应,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升高,BBS评分降低,其中治疗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BB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血清IL-18、IFN-γ含量均减少,其中治疗组含量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其中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有效率为87. 5%,高于对照组的71. 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活血化瘀补肾法联合针刺治疗VD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改善临床症状,可能是通过抑制IL-18、IFN-γ的表达,减少炎症反应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1(Th1)和Th2及热休克蛋白(HS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为AMI组;选取同时间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20例为UA组和造影正常的心痛患者20例(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比较3组外周血及冠脉血中Th1/Th2含量及相应的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浓度;比较不同组间血清中HSP及其抗体含量差异。结果:AMI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及IFN-γ含量、Th1/Th2和IFN—γ/IL-4比值均明显高于UA组和对照组,IL-4含量则明显低于UA组和对照组;AMI患者冠脉阻塞段血清中Th1、Th2及IFN-γ、IL-4含量、Th1/Th2和IFN—γ/IL-4比值均明显高于UA组和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A组外周血和冠脉血中Th1及IFN-γ含量、Th1/Th2和IFN—γ/IL-4比值明显上升,Th2及IL-4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外周血及冠脉阻塞段血清中HSP60及其抗体含量明显高于UA组和对照组;UA组患者外周血和冠脉血中HSP60及其抗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发生T细胞亚群偏移现象,主要表现为Th1亢进,HSP60及其抗体表达上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发作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68例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的浓度(入院次日晨采血),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52例,并以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组,分析治疗前后hs-CRP水平.结果 AMI组、UA组、SA组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MI和U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A组与AMI组及UA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hs-CRP在急性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时有明显增高,两者之间有密切相关性,提示检测hs-CRP对冠心病的筛查、诊断以及预后的估计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穴位治疗变应性鼻炎后鼻腔Th1细胞因子IL-2及IFN-γ的变化。方法:选取变应性鼻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三组,分别进行针刺、鼻腔喷激素、鼻腔喷生理盐水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2及IFN-γ含量的变化。结果:针刺组和鼻腔喷激素患者治疗后IL-2及IFN-γ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1);鼻腔喷生理盐水组治疗后IL-2及IFN-γ含量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组与鼻腔喷激素患者治疗后IL-2及IFN-γ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鼻腔喷激素患者治疗后IL-2及IFN-γ含量与鼻腔喷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穴位治疗变应性鼻炎能达到与鼻腔喷激素同样的效果,但能减少鼻腔喷激素引起的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配体相关分子1A(tumor necrosis factor ligand-related molecule-1A,TL1A)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5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25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外周血中TL1A mRNA的表达水平和血浆中TL1A水平. 结果 SA组(0.35±0.10)、UA组(0.43 ±0.11)、AMI组(0.53 ±0.13)患者外周血中TL1A 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2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组、AMI组患者与SA组患者相比外周血中TL1A mRN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组[(0.98±0.22)ng/ml]、UA组[(1.22±0.24) ng/ml]、AMI组[(1.41±0.29)ng/ml]患者血浆中TL1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82±0.2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组、AMI组患者与SA组患者相比血浆中TL1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L1A表达水平升高,TL1A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与冠心病(CHD)发病的关系及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CHD患者178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60例、不稳定心绞痛(UA)组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2例]及健康对照者80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hs-CRP含量检测.结果 SA组、UA组、AMI组血清hs-CRP含量分别为(5.12±1.44)、(22.82±9.16)、(46.34±28.26)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4±0.76)mg/L( P <0.01);经治疗2个月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UA组及AMI组)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01),而SA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ACS患者2个月,发生心脏事件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脏事件发生者( P <0.05).结论 炎症在CHD,尤其是ACS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s-CRP可作为CHD严重程度的有效评价指标;hs-CRP对ACS患者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IFN-γ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南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肝炎患者,包括46例HBV感染者(HBV组)、46例HCV感染者(HCV组)、46例HBV和HCV重叠感染者(重叠感染组),同期选择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IL-6及IFN-γ水平。结果重叠感染组、HBV组和HCV组患者血清IL-6和IFN-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叠感染组患者血清IL-6水平高于HBV组和H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叠感染组、HBV组和HCV组患者血清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和IFN-γ水平较单独感染者和健康人明显升高,临床医生可将IL-6、IFN-γ作为检测HBV和HCV重叠感染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与发病关系.方法 采用SAP法分别测定31例老年AMI患者、34例老年对照组(NC)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AMI组CD3 ,CD4 ,CD4 /CD8 比值低于NC组(P<0.001),而CD8 则高于NC组(P<0.001),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老年AMI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对老年AMI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T淋巴细胞亚群比值变化可作为老年AMI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免疫干预可能成为防治老年AMI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分析男性冠心病(CHD)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尿酸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1~7月本院心内科男性CHD住院患者158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5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6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6例.收集同时期心内科因胸闷胸痛症状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排除CHD的男性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hs-CRP和尿酸浓度,统计学分析二者水平在男性CHD各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 男性CHD患者AMI组、UA组、SA组及对照组血清hs-CRP浓度依次为(44.86±48.30)mg/mL、(8.38±13.26)mg/mL、(0.75±0.74)mg/mL、(0.79±1.27)mg/mL,AMI组水平明显高于UA组、SA组及对照组,且UA组高于SA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CHD患者AMI组、UA组、SA组及对照组血清尿酸浓度依次为(345.66±118.82)mg/mL、(403.45±95.86)mg/mL、(343.25±75.09)mg/mL、(339.48±58.28)mg/L,UA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SA组、AMI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和尿酸水平与男性CH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对于诊断评估男性CHD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患喘息性疾病的婴幼儿血清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及尿白三烯E4(LTE4)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22例急性期、恢复期喘息性疾病患儿(喘息组),20例急性期非喘息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非喘息组),20例健康体检儿(正常对照组)血清IL-4、IFN-γ及尿LTE4水平,分析IL-4与IFN-γ的比值,分析IL-4、IFN-γ与尿LTE4的相关性.结果 喘息组急性期血清IL-4水平较非喘息组急性期及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 <0.05,0.01);血清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1);尿LTE4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但与非喘息组急性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恢复期血清IL-4水平较急性期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尿LTE4水平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喘息组急性期血清IL-4/IFN-γ比值较非喘息组急性期及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F=15.86,P<0.01);恢复期血清IL4/IFN-γ比值较急性期明显下降(t=4.14,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t =5.94,P<0.01).喘息组急性期尿LTE4水平与血清IL-4水平呈正相关(r=0.82,P<0.01),与血清IFN-γ水平呈负相关(r=-0.81,P<0.01).结论 IL-4、IFN-γ及LTE4可能共同参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气道炎症反应,喘息患儿存在Th1/Th2免疫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