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发性硬化细胞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广志  高旭光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9):2805-2807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质的炎性脱髓鞘疾病,根据临床病程主要可分为复发一缓解型MS(RRMS)、原发进展型MS(PPMS)和继发进展型MS(SPMS)等临床亚型。尽管其抗原尚未明确,根据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免疫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以及与遗传因素(尤其是与HLA关联)的证据,现认为针对CNS髓鞘,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硬化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后勤 《安徽医学》2010,31(10):1259-1262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获得性慢性复发或进展的、病理特征为脱髓鞘性白质斑块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疾病。Frohman等发现外周T淋巴细胞(TLC)受抗原活化后穿越血脑屏障(BBB)浸润CNS,并通过释放炎性细胞因子(CK)促进炎症反应和募集其他免疫细胞等多种作用而对神经髓鞘产生病理损伤。根据临床过程将MS分为下列数种亚型:①复发缓解型(RR—MS):最常见,约占80%,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及IgG指数在多发性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MS患者27例;非MS组:CNS感染患者30例和CNS非感染患者105例应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加免疫印记金染色测定脑脊液与血清配对标本的OCB,白蛋白(Alb)与IgG水平,采用火箭免疫电泳同时测定,应用公式计算IgG指数,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MS组OCB阳性率为37.04%,非MS组OCB阳性率为8.89%,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非MS感染组OCB阳性率为23.33% ,与MS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MS非感染组OCB阳性率为4.76%,与M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MS组IgG指数阳性率为81.48%,非MS组IgG指数阳性率为29.63%,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MS与非MS感染组及非感染组相比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进行脑脊液电泳,检查病人是否有典型的寡克隆区带的形成,是中枢神经系统体液免疫异常性疾病早期诊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可导致认知、运动、感觉、语言等多种功能障碍。深入探索MS的发病机制,发掘有效的药物作用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归纳近年来国内外MS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硬化症(MS)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免疫性疾病。国内至今已报告500例左右。MS临床表现复杂,常见CNS多部位受累征象。虽头颅、脊髓CT扫描、免疫功能监测日益展开,然均非特异性,故对某些病例确诊仍较困难。为此,本文报告几点对MS确诊有实际价值的特殊临床征象,并对其机理作简要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胡文彬  薛本春  吴君霞  韩咏竹 《安徽医学》2010,31(12):1534-1537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Kabat发现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脑脊液中选择性的γ球蛋白增加,主要是IgG部分增加,而血中无此相应变化,证明了IgG是由中枢神经系统(CNS)内源性局部合成的,由此提出了MS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其中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OLs)、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等。OLs在CNS内包绕神经元轴突形成髓鞘,使得有髓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速度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1]。在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创伤性脊髓损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一些CNS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钠缓释片调脂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血脂异常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氟伐他汀组给予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 mg/d;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12周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肌酸磷酸激酶(CK)。结果:治疗12周后,氟伐他汀组的TC、LDL-C和TG分别由治疗前的(6.07±1.23)、(3.33±0.61)、(1.71±0.34)mmol/L降至(3.79±0.41)、(2.46±0.23)、(1.19±0.10)mmol/L,阿托伐他汀组的TC、LDL-C和TG分别由治疗前的(6.03±1.19)、(3.39±0.65)、(1.75±0.37)mmol/L降至(3.87±0.45)、(2.55±0.27)、(1.23±0.13)mmol/L,两组的TC、LDL-C和TG均显著降低(均P〈0.01);氟伐他汀组的不良反应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钠缓释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的调脂疗效均显著,氟伐他汀钠缓释片的安全性优于阿托伐他汀钙片,氟伐他汀钠缓释片为调脂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方便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黄熙涯  沈波 《当代医学》2011,17(20):131-132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2例)和辛伐他汀组(46例),阿托伐他汀剂量为10mg/d,辛伐他汀剂量为20mg/d,均口服治疗,疗程为8周。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下降,降低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为高效、安全的降脂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伴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受累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12例HLH患儿中发生CNS受累的29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结果、CNS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案及转归资料,进行预后及生存分析。结果:29例CNS?HLH患儿中22例(84.1%)伴有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多表现为抽搐和意识不清。28例进行脑脊液检查和CNS影像学检查,其中18例(62.0%)伴有脑脊液检查异常,9例(32.1%)头颅CT或MRI出现异常信号,17 例(60.7%)出现脑萎缩及脑沟宽深、脑室饱满等表现。112例HLH患儿5年累积生存率为75.9%,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提示CNS?HLH总体生存较非CNS受累患儿差(χ2=3.936,P=0.047)。接受HLH?2004/94方案治疗的23例CNS?HLH患儿鞘注组(n=17)总体生存显著优于未鞘注组(n=6)(χ2=6.003,P=0.014)。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未进行鞘内注射、血红蛋白≤60 g/L是影响CNS?HLH儿童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NS?HLH总体预后差,HLH患儿需全面评估CNS受累情况,未接受鞘内注射和重度贫血为CNS?HLH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斑块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作用。方法将36只雄性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瑞舒伐他汀组,每组12只,空白组家兔正常饲养,模型组与瑞舒伐他汀组家兔进行动脉粥样硬化(AS)造模,并对瑞舒伐他汀组家兔给予瑞舒伐他汀1.5 mg/(kg·d)。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以及治疗12周后对家兔的血脂水平以及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在治疗结束后运用血管内超声显像仪对家兔的管腔面积狭窄的百分率LAS%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治疗4周、治疗8周以及治疗12周血脂指标显著高于同时期空白组(P〈0.05或P〈0.01);瑞舒伐他汀组各指标水平比较仍为增长趋势,在治疗4周、治疗8周以及治疗12周后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是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同时期水平(P〈0.05或P〈0.01)。对于模型组以及瑞舒伐他汀组动物,随着造模的进程,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介素-1(IL-1)水平在治疗4周、治疗8周以及治疗12周后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或P〈0.01)。瑞舒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各炎症因子水平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瑞舒伐他汀组动物管腔面积狭窄百分率(LAS)为(28.79±4.71)%,模型组(LAP)为(36.67±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较好地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的血脂水平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张瑾  徐慧 《基层医学论坛》2016,(19):2658-2659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为瑞舒伐他汀组,30例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为阿托伐他汀组。比较2组的近期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TC、LDL-C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HDL-C显著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s-CR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FMD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hs-CRP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FMD显著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在早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在改善血脂水平、抑制炎症效果、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均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3.
胡硕强  梁峰  李宁 《中外医疗》2010,29(13):23-24,2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衰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为防治慢性心衰早期肾损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12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他汀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2组患者治疗3个月前后TG、TC、LDL-C、Scr、Bun、MAU、hsCRP值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后以及两组治疗后比较,TG、Scr、Bun值均无显著性差异;他汀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以及他汀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C、LDL-C、MAU、hsCRP值均显著降低(P〈0.05);MAU、hsCRP相关性分析呈显著负相关(r=-0.58,P=0.04)。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衰早期肾损害有保护作用,他汀类抗炎作用是其内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克唑替尼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枢神经 系统(CNS)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59 例ALK 阳性NSCLC 患者的临 床资料,应用荧光原位杂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或免疫组织化学法评估ALK 基因重组的状态,利用实体肿 瘤反应评估标准客观评估肿瘤情况。结果 患者克唑替尼的客观缓解率为66%,无进展生存期中值为9.7 个月。 24 例患者中CNS 是常见的初始进展位点,18 例患者有单独的CNS 进展。BM 阳性与阴性的患者的无进展生 存率比较有差异(P <0.05)。多变量分析显示,较差的体能状态(脑转移≥ 2)或未治疗的BM 阳性患者与 PFS 有关(P <0.05)。给予克唑替尼治疗后26 个月,BM 阳性与阴性患者CNS 进展发生率比较有差异(P <0.05)。 结论 克唑替尼治疗的ALK 阳性患者中,常见进展部位是CNS,其进展与低渗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张俊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6,(23):3199-3200
目的:对比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使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有效率和血脂指标以及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与阿托伐他汀比较,瑞舒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8月我科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在48h内接受治疗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EPCs数量、血脂TC、TG、LDL-C、HDL-C变化。结果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EPCs数量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在EPCs数量较常规治疗组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组内NIHSS评分第7d较第1d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0d较第7d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间第90dNIHSS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90d阿托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TC、TG、LDL-C及HDL-C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常规治疗组TC、TG、LDL-C及HDL-C无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0d阿托伐他汀组TC、TG水平低于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LDL-C、HDL-C水平与辛伐他汀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以增加EPCs数量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其保护神经的机制可能为增加EPCs数量、清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张东升 《广州医药》2010,41(3):25-27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氟伐他汀组)和对照组(非氟伐他汀组)各28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与)、肿瘤坏死因子仅(TNF-α)、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氟伐他汀治疗组hsCRP、IL-6、TNF-α、TG、TC、LDL—C的水平均有所下降,HDL—C升高,与治疗前及非氟伐他汀治疗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治疗能显著改善尿毒症患者的脂质代谢和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结核瘤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至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8例SLE合并CNS结核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SLE合并CNS结核瘤的发生率约0.45%(8/1768)。8例SLE患者出现CNS结核瘤的平均病程为(39±32)个月,泼尼松维持用量均〉15mg/d。SLE患者诊断CNS结核瘤时7例(7/8)患者SLEDAI评分小于5分。CNS结核瘤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7/8)、头痛(5/8)、运动或感觉障碍(5/8)等,1例出现一过性全身抽搐伴意识丧失。脑脊液检查主要表现为压力升高和蛋白水平升高(分别为5/8),仅1例患者白细胞数显著升高,多正常或轻度升高。CNS结核瘤在MRI增强扫描中特征性表现为异常类圆形信号并环形强化,可分布于颅内或者脊髓。8例患者均伴有其他部位结核,包括肺、消化道和皮肤。所有患者均予抗结核治疗,1例患者同时接受手术。随访7例患者平均(20±9)个月,仅3例遗留轻微症状,治疗均有效(7/7)。结论SLE合并CNS结核瘤常发生于长期激素治疗患者,多数SLE病情稳定,其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不典型,伴发全身多部位结核感染灶可协助诊断,头颅或脊髓MRI增强扫描可见特征性类圆形信号并环形强化。SLE合并CNS结核瘤经早期积极诊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两种他汀药对于轻中度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治疗的轻中度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两个治疗组,每组各4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4、12周后测量患者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血脂情况。结果①他汀治疗后两组的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baPWV水平他汀治疗后均有所下降,治疗前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组baP-WV分别为(1 725.97±264.46)、(1 778.74±305.74)cm/s,治疗4周后分别为(1 680.03±249.62)、(1 749.00±256.88)cm/s,治疗12周后分别为(1 632.65±248.24)、(1 697.97±268.22)cm/s,治疗4、12周后两组baPWV水平与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12周后baPWV水平低于治疗4周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两组治疗12周后baPWV差值(△baPWV12)高于治疗4周后baPWV差值(△baPWV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应用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治疗均能改善轻中度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动脉弹性功能;②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治疗对于动脉弹性存在持续的改善作用;③他汀治疗4、12周时,阿托伐他汀改善动脉弹性的作用可能更为明显,但在本研究中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2组(n=30)。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TC(3.12±0.78) mmol/L和LDL-C(1.48±0.46)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TC(3.94±0.79)mmol/L和LDL-C(2.39±0.9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发生心血管意外的几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方面,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具有降血脂、通畅血管及保护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脑血管疾病致死及致残发生的几率显著降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瑞舒伐他汀类效果较阿托伐他汀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