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较长时间应用甘露醇是否会加重血肿周围水肿的严重程度.方法:8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均大于3 mL,并于发病24 h内及发病后4~7d行头颅CT扫描.将所有病例根据甘露醇应用情况分为甘露醇治疗不满3d组与甘露醇治疗满3d组,比较两组血肿周围水肿程度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甘露醇治疗不满3d组血肿周围水肿严重程度为(21.7±12.7) mL,与甘露醇治疗满3d组血肿周围水肿严重程度(27.7±17.8)mL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结论:对存在颅高压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连续较长时间(<7 d)应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无明显扩大水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 PLR)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期间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262例为病例组及1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根据其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将哮喘患者分为危重组87例、非危重组175例。记录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和血常规结果,并计算NLR和PLR。比较3组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NLR、PLR的差异,以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哮喘的诊断价值。结果各组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各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1)。哮喘危重组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哮喘非危重组、健康对照组(P<0.0001),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LR、PLR显著高于哮喘危重组、健康对照组(P<0.0001)。哮喘非危重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危重患者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2、0.784、0.873、0.795(均P<0.01)。NLR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危重患者的最佳临界值为2.58,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81.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NLR、PLR均升高,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63例及健康体检者95例归为脑出血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NLR、PLR,计算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用曲线下面积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发病90d时进行随访,比较生存组及死亡组的NLR、PLR。结果  ICH组的NLR、PLR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血压脑出血组与非高血压脑出血组的NLR、PL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NLR、PL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7和0.635;NLR、PLR在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NLR、PLR在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与中度组及轻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生存患者与死亡患者的N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生存患者与死亡患者的P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ROC曲线的临界值分组,与PLR<157组的患者相比,PLR>157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更差(P <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的NLR、PLR均升高,NLR的诊断价值高于PLR,NLR可能与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PLR可能与患者的90d神经功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9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性脑出血患者141例。根据30 d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3分)和预后不良组(GOS≤3分),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的NLR。根据脑水肿体积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3组,比较3组不同时间点的NLR。采用Spearman法分析NLR与急性脑出血脑水肿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不同时间点的NLR有差异(P <0.05);两组的NLR有差异(P <0.05),预后不良组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的NLR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NLR随时间变化先增加后下降至最初水平。3组不同脑水肿严重程度组:不同时间点的NLR有差异(P <0.05);3组的NLR有差异(P <0.05),脑出血脑水肿程度越高,NLR越高;3组的NLR随着时间变化先增加后下降(P <0.05),两组NLR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Spearman相关性检验表明,NLR与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0.406,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LR[R=1.198(95% CI:1.023,1.404)]、脑出血后脑水肿严重程度[中度脑水肿:R=0.025(95% CI:0.003,0.227);重度脑水肿:R=0.064(95% CI:0.007,0.629)]为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与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NLR指标来评估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24小时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及意义,分析NLR与急性脑出血早期功能恶化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出血患者157例,分为恶化组和非恶化组,分析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等指标,评估NLR对急性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157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恶化组45例,未恶化组112组.恶化组白细胞计数(11.11 ± 4.5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04 ±10.7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9.47 ±4.41)×109/L及NLR中位数均较未恶化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入院时血肿体积中位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1.68 ±5.45)分、破入脑室比例(37.8%)较非恶化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淋巴细胞百分比(12.14 ±7.91)%,较未恶化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二分项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HISS评分及出血破入脑室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NLR不是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NLR不是脑出血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RP、PCT的特点及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T0)、入院第2天(T1)、入院第5天(T2)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RL)、CRP、PCT等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进行分组,分为预后良好组(GOS>3分)和预后不良组(GOS≤3分),分析比较两组在各时间点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RL)、CRP、PCT水平.结果 T0时,92例患者中性粒细胞、NLR升高,淋巴细胞、CRP、PCT基本正常;T1时,中性粒细胞、NLR、CRP、PCT升高,且中性粒细胞及NLR明显高于T0时(P<0.05);T2时,中性粒细胞、NLR均低于T1时,CRP、PCT均明显高于T1时(P<0.05).入院时GOS评分低的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OS评分(OR=1.701,95%CI:1.378,2.099)为预测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出现炎症机制异常,中性粒细胞、NRL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脑水肿发展趋势,但中性粒细胞、NRL、CRP、PCT不影响患者预后;入院时的GOS评分可作为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121例,根据患者院内死亡情况,将其分为院内死亡组和院内存活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重症脑出血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NLR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121例患者中死亡42例,病死率34.7%。两组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脑卒中病史、入院时及入院3d 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脑卒中病史、入院GCS评分越低及入院时和入院3d的NLR越高,重症脑出血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风险越高(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入院时及入院3d NLR预测重症脑出血患者院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68和0.617,当入院3d的NLR为10.21时,约登指数为0.248,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1%和63.3%。结论 入院时及入院3d NLR升高、入院时GCS评分降低及既往脑卒中病史均是重症脑出血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其中入院3d NLR水平对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学改变及ICAM-1的表达。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84只(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对照组(Norm),n=14,SD大鼠购回后正常饲养,无手术操作。B组:假手术组(Sham),n=14,操作过程同出血组,但不注血,操作2 h后断头取脑。C组:出血组(Model),n=56,按脑出血后不同时间分为4个亚组(C1、C2、C3、C4),即分别为脑出血后6 h、12 h、24 h、48 h,每个亚组的大鼠分别为14只。对于C组大鼠脑出血模型制备采用自体血注入法。3组大鼠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制备切片后作组织化学染色和常规染色,以观察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病理学改变及ICAM-1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病理观察:出血6 h组于血肿周围可见变性坏死区域,细胞排列不整齐,核形态不整,部分核皱缩。髓质可见片状间质水肿,但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出血12 h组除可见变性坏死区域扩大外,细胞周围出现空白区,细胞分布不均匀,神经元细胞数减少,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出血24 h组可见组织水肿明显,神经元细胞数明显减少。可见细胞崩解小体、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中性粒细胞附壁现象。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未见异常变化。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变化:出血组从出血12 h组开始ICAM-1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和面密度明显升高,与相应时间点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别(P〈0.01)。出血6 h组与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炎性反应及ICAM-1均参与了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在脑出血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对脑出血患者血肿量和血肿周围水肿、中线移位的影响.方法 用图象分析系统定量比较出血量在30~60mL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67例)和微创治疗(65例)中24h内、10~14d、18~24d时血肿、血肿周围水肿、松果体和透明隔移位等的动态变化.结果 10~14d时微创治疗组血肿量(9.77±6.21)mm3、血肿周围水肿(60.37±29.92)mm3均明显小于内科治疗组(25.90±8.90)mm3;(79.57±38.72)mm3,中线移位程度轻于内科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 微创血肿引流术可明显减少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肿量、脑水肿和中线移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计数(LY)与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程度和肿瘤消退率之间的关系以及放疗前后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选择首诊鼻咽癌患者68例为实验对象(观察组),采集入院时、放疗后第2、3、4、5、6、7周以及放疗结束、放疗后3个月患者血清标本,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 WBC )、NEUT和中性粒细胞比例( NEUTR )、LY和淋巴细胞比例( LYR)、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 NLR);另同期选择40名健康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鼻咽癌患者WBC、NEUT、NEUTR、LY、LYR及NL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后NEUTR和NLR 明显高于治疗前( P均<0.01);治疗后WBC、LY、LYR明显下降( P均<0.01)。放疗后第3、4、5、6、7周、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3个月患者的NEUTR均与同期口腔黏膜炎分级有关( P均<0.05)。治疗前后LYR变化与放疗结束时肿瘤消退率有关( P=0.048)。治疗期间口腔黏膜损伤程度与治疗结束时疗效有关( P=0.012)。结论治疗期间监测中性粒细胞比例有助于判断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治疗期间定期评价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有助于预测肿瘤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出血血肿周围细胞免疫机制及丹参、天麻素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HE方法,观察40只大鼠尾壳核脑出血后3、7d及药物治疗组的血肿周围区域CD3 、CD8 淋巴细胞的表达和微血管增生情况.结果: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存在CD3 、CD8 淋巴细胞表达.在脑出血3d时丹参和天麻治疗组血肿周围CD3 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CD8 淋巴细胞数低于对照组.丹参组在此期间血管增生明显.出血7 d后丹参治疗组血肿周围CD3 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CD8 淋巴细胞数低于对照组;而天麻组CD3 淋巴细胞数下降,但血管增生显著.结论:丹参和天麻素在脑出血治疗过程中均表现出免疫调节和血管增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外周血炎性指标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性以及在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123例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并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吻合口瘘将其分为正常组和吻合口瘘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外周血炎性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炎性指标与吻合口瘘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23例患者中正常组104例,吻合口瘘组19例,吻合口瘘组的手术时间长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吻合口瘘组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NM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3 d 2组患者的炎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4~6 d吻合口瘘组患者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R)、SII显著高于正常组,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LMR)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7 d之后两组患者的炎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吻合口瘘组的白细胞、中性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3%高渗盐水(hypertonic saline,HS)对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3%HS抑制炎性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出血量15~20 m L的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静脉滴注3%HS(3 m L/kg),对照组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 m L/kg),给药频率为每8 h一次,疗程5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发病后12 h、1 d、3 d、7 d血清TNF-α、IL-1β、IL-6和IL-10水平,比较2组治疗后7 d血肿周围脑水肿体积、14 d NIHSS及90 d m RS评分。结果 2组患者发病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发病12 h后的不同时间段,观察组TNF-α、IL-1β、IL-6均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7 d血肿周围脑水肿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 d观察组m 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色素C的表迭及其与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与水肿形成的关系。方法2001年9月-2002年9月住院的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量25-80ml,年龄35-75岁,住院行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在微创血肿抽吸术过程中获得血肿周围脑组织,采用HE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其细胞色素C的表迭。根据术前头颅CT测量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水肿带的大小,用双盲法对染色结果及术前脑水肿的体积进行分析。结果脑出血12-72h血肿周围脑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广泛性脱髓鞘.神经元皱缩,核固缩.并有凋亡小体形成;脑出血后4h,血肿周围组织已出现细胞色素C的表达,脑出血后48~72h,细胞色素C的表达达到高峰。细胞色素C表达强阳性(16例)组、弱阳性(13例)组、阴性(5例)组之间比较,脑水肿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色素C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中表迭上调.可能参与了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伤与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肾脏损害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SLE患者共410例。根据有无肾脏损害,分为非狼疮肾炎组(非LN组)和狼疮肾炎组(LN组),比较2组NLR的差异,分析NLR与狼疮患者肾脏损害的相关性。  结果  LN组NLR显著高于非LN组的SL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LE患者的NLR分别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肌酐、血尿素、ESR、CRP、PCT、24 h尿蛋白呈正相关,与淋巴细胞计数、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呈负相关。  结论  NLR可作为评估SLE患者肾脏损害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6.
陈星宇  姚辉华  徐荣华  李媛媛  司超  赵春   《四川医学》2017,38(10):1120-1124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肿瘤间质炎症反应与胃癌患者根治术后总体生存时间(OS)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7例患者资料,按NLR是否大于3分为低NLR组及高NLR组。高倍镜下评估肿瘤间质中性粒细胞、单个核细胞浸润程度和浸润细胞的主要类型,分别按浸润程度及类型分组。分析NLR、肿瘤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特点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各指标与患者预后关系。结果 NLR与肿瘤标准物CA199、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肿瘤间质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与肿瘤浸润较深、伴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肿瘤间质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相关,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局部炎症反应无显著联系(P>0.05)。高NLR组患者OS较低NLR组明显缩短,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高的患者OS明显缩短(P<0.05)。结论 NLR和肿瘤间质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对胃癌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大鼠脑出血细胞凋亡与Bcl-2和Bax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细胞凋亡及其与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规律和关系.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40),ICH组(n=40).假手术组和ICH组又依术后12h、1d、2d、3d和7d各分为5个亚组.用胶原酶配合肝素诱导大鼠脑尾状核出血,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观察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的变化, SABC法观察Bcl-2和Bax蛋白在各时点表达的变化,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检测Bcl-2和Bax蛋白相对光密度比值,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①ICH组TUNEL阳性细胞12h可检测到,3d达高峰,7d仍有表达(P<0.01),阳性细胞主要见于血肿周围,多见神经元,有少量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②ICH组Bcl-2和Bax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别于出血2、3d达高峰,7d仍有表达,主要表达于血肿区及血肿周围、同侧及对侧皮层;多见神经元,少数为神经胶质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③Western-blot 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可检测到Bcl-2、Bax蛋白,但相对光密度比值较小;ICH组Bcl-2相对光密度比值2d达最大值,Bax则3d达最大值,在7d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ICH后存在细胞凋亡;Bcl-2和Bax参与了ICH细胞凋亡;ICH组TUNEL阳性细胞7d仍可检测到,提示ICH后7d内进行抗凋亡治疗可以不同程度地阻止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基于F-P与FBG集成的微型化光纤传感系统,实时动态监测脑出血大鼠的颅内压,观察脑出血大鼠的颅内压动态变化规律;观察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水肿区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及Bcl-2、Bax的表达,探讨脑出血大鼠颅内压变化与血肿周围水肿区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43只健康的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生理盐水测颅内压组(B组)、脑出血模型组(C组)、脑出血测颅内压组( D组)及1只为空白对照。处死大鼠后取大脑固定,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大脑半球形态变化,用HE染色观察血肿周围水肿区大脑组织形态,用TUNEL法观察各组血肿周围水肿区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血肿周围水肿区Bcl-2、Bax的表达,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各组血肿周围水肿区Bcl-2的表达。结果 HE染色及TUNEL染色发现:大鼠脑出血后会引发细胞凋亡,并可在血肿周围水肿区明显观察到细胞凋亡,并可以持续一段时间;造模后3 d A组和C组的TUNEL阳性细胞计数及凋亡指数均与造模后1 d A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造模后3 d的C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7 d的C、D组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和D组均在造模后出现颅内压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随后颅内压呈下降趋势,而D组的颅内压随后并没有一直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A组比较,B、C、D组的Bcl-2、Bax表达的I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D组的Bcl-2相对表达量比A、B组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大鼠脑出血后颅内压明显上升,并会在3~5 d里保持相对高峰趋势;大鼠脑出血后会引发细胞凋亡,并可在血肿周围水肿区明显观察到细胞凋亡,并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大鼠脑出血后颅内压高峰期与凋亡高峰期接近,提示颅内高压可能会导致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水平变化与患者血肿周围脑水肿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病神经内科2013年8月~2015年10月收集的69例HICH患者作为病例组,40例健康对象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入院第1d、3d、7d、14d测定HICH患者外周血中SF的水平,同时采用CT检查HICH患者脑血肿及水肿体积,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清中SF水平在患者入院后第1d、3d、7d、14d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患者的血清SF水平在入院后逐渐升高,在第3d左右达到最高水平后逐渐降低;病例组患者的脑血肿体积、绝对水肿体积、相对水肿体积在患者入院后第1d、3d、7d、14d逐渐升高,在第7d左右达到最高水平后逐渐降低;病例组患者的脑水肿相对水肿体积与患者的血清SF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HICH患者的血清SF水平显著的升高,并且与患者的脑水肿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或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CA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差异。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纳入40例行OPCAB或ONCAB(每组各20例)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 d、2 d、3 d和4 d采集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计数、粒细胞及NLR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基线相比,OPCAB手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明显下降,术后3 d逐渐恢复;在围手术期间不同时间点ONCAB及OPCAB两组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和NLR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OPCAB引起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大量增多,T淋巴细胞大量减少,ONCAB并未加重对患者T细胞各亚群及NLR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