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估球囊辅助下经皮经肝曲张血管组织胶栓塞术治疗合并胃肾分流的孤立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6月,存在合并胃肾分流的孤立胃底静脉曲张,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在经肾静脉行分流道球囊闭塞后,行经皮经肝曲张血管组织胶栓塞术的30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情况。 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行组织胶栓塞术,技术成功率为100%(30/30)。除1例发生无症状的肺栓塞外,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30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4/30(13.3%),食管静脉曲张加重发生率为4/30(13.3%),新发腹水或腹水加重发生率为3/30(10%)。术后1、2、3、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3%、96.3%、79.9%、79.9%。 结论球囊辅助下经皮经肝曲张血管组织胶栓塞术治疗合并胃肾分流的孤立胃底静脉曲张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是该类曲张出血的有用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是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最凶险并发症之一。由于自发性分流道(脾-肾或胃-肾分流)的形成,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导致异位栓塞的风险增加。目前针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s,GOV)伴有自发性分流道的患者止血治疗方法有:BRTO、超声内镜引导下弹簧圈置入术+组织胶注射术及药物治疗。本文主要阐述前两种治疗方式在GOV伴有自发性分流道患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静脉曲张(GV)合并胃肾或脾肾分流道(SGRS或SSRS)患者经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经胃镜及CT检查证实为存在SGRS或SSRS的17例G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内镜下胃静脉曲张硬化剂联合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效果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17例患者均因间断呕血、黑便入院。乙肝肝硬化9例,乙肝合并原发性肝癌2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隐源性肝硬化1例,门脉海绵样变1例,结肠癌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1例,Wilson氏病1例。胃静脉曲张分型GOV-1型2例,GOV-2型11例,IGV-1型4例,无IGV-2型。胃肾分流道13例,脾肾4例。17例患者均行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术后无异位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合并SGRS或SSRS的GV,经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在有效治疗GV同时也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组织黏合剂固化物经分流道致异位栓塞发生的可能性。治疗前应行胃镜及门静脉CT血管成像检查,直观了解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及其交通支、分流道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治疗合并较大自发性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2月—2020年12月因胃底静脉曲张伴较大自发性分流道(分流道最窄处直径5~15 mm)接受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的24例患者资料,统计并分析短期疗效(技术成功率、术后5 d再出血率、6周死亡率)、远期疗效(1年再出血率和死亡率、3年死亡率)及安全性(异位栓塞发生率)。结果 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技术成功率91.7%(22/24),5 d再出血率0(0/22)。1例(4.5%)术后2 d复查门静脉系统血管CT成像显示脾静脉主干部分栓塞。22例患者中2例失访,随访时间14.9(1.0~48.6)个月,术后6周死亡率0(0/20),术后1年再出血率35.0%(7/20)。12例行胃镜随访的患者中,5例出现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加重,5例出现不同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加重。术后1年死亡率5.0%(1/20),术后3年死亡率20.0%(4/20),均与出血及异位栓塞事件无关。结论 对于合并较大自发性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治疗短期安全有效,并能降低异位栓塞发生风险,远期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 T门静脉成像(c o m p u t e 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门脉高压合并胃底静脉曲张(gastric fundal varices)患者的分流状态的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4-06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门脉高压症患者40例,分别进行内镜以及CTA检查,记录内镜下分型以及CTA血供,测量门脉系统血管直径,记录分流道特点,综合评估分流道状态.相关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存在胃底静脉曲张,其中两例CTA提示胃底静脉曲张而胃镜检查未发现.CTA和内镜检查对于曲张胃底静脉的形态对照的一致性检验(Kappa=0.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OV2型和IGV型伴胃和/或脾-肾分流的几率较大,达到60.87%.本组病例中,存在胃/脾-肾分流道的19例,门静脉直径平均为1.39 cm±0.25 cm;余无胃/脾-肾分流道形成,门静脉直径的平均值1.56 cm±0.31 cm.其中有5例分流道直径5 mm患者选择了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治疗合并分流道封堵术,患者症状均得到控制.对于无分流道以及分流道直径较小患者使用组织胶治疗胃底静脉曲张,术后观察未有出现组织黏合剂栓塞情况,治疗安全有效.结论:CTA可显示胃底静脉曲张侧枝循环的类型及特点,而分流状态的评估对于该类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球囊阻断经逆行静脉闭塞术(balloon retrograde venous occlusion,BRTO)是治疗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的主要方法,能有效防止异位栓塞[1-3],但是,逆行静脉注射硬化剂可能存在胃底静脉曲张消失不完全,需再次胃镜下注射治疗[4]。单纯胃镜下注射硬化治疗,由于存在分流通道,异位栓塞的风险较高。因此,我们采用了改良球囊逆行静脉阻断术联合胃镜下注射硬化治疗胃肾分流胃底静脉曲张患者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危重症之一。内镜治疗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有效治疗方案。自发性门体分流形成的患者组织粘合剂栓塞治疗发生异位栓塞的风险大。方法 经腹部CT门静脉血管重建确认自发性分流道形成,胃镜检查发现合并重度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行EUS引导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共8例经腹部CT门静脉血管重建证实的自发性分流道形成的患者接受了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组织粘合剂栓塞治疗。4例活动性出血患者治疗后活动性出血均停止。观察至术后14天,全部8例患者(100%)均未有再出血及异位栓塞征象。 结论 EUS引导弹簧圈联合组织粘合剂栓塞治疗合并自发分流道形成的胃底曲张静脉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Glubran-2胶栓塞术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中重度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15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造影明确出血曲张静脉后,超选择插管行Glubran-2胶栓塞术治疗。栓塞前后进行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并测定患者门静脉压力。结果 15例患者成功进行胃左静脉、胃后静脉和胃短静脉Glubran-2胶完全性栓塞术。门静脉压力术前为(34.1±7.1)cmH2O、术后为(37.7±4.1)cmH2O,手术前后相比,P<0.05。术后CT增强扫描显示曲张静脉完全栓塞,其内可见高密度铸型。术后随访3~12个月,再出血2例。结论 Glubran-2胶栓塞术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安全有效,手术前后CT检查可明确诊断及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钛夹辅助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胃静脉曲张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注意事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山东省立医院东院消化科行钛夹辅助下内镜组织胶注射治疗胃静脉曲张患者10例,经胃镜证实为GOV2型或IGV1型胃静脉曲张,术前强化CT及CTA显示均存在明显胃肾分流道。先在胃镜下观察胃曲张静脉团的供血或回流血管分支、并行钛夹夹闭,以减缓或阻断胃曲张静脉内血液流速,后再胃镜下行组织胶注射,以预防组织胶的异位栓塞。分析10例患者的操作成功率、静脉曲张消失、术后再出血率、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纳入的1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钛夹辅助下内镜组织胶注射治疗,随访时间39~157 d ,平均随访85.7 d。术后强化CT复查显示10例患者胃静脉曲张均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排胶溃疡再出血,未出现异位栓塞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 结论钛夹辅助下内镜组织胶注射操作简便、安全,是合并胃肾分流的胃静脉曲张治疗的有效方式,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可以导致门静脉高压,并通过形成侧支循环和自发性分流来降低门静脉压力,其中以食管、胃静脉曲张及胃肾、脾肾分流最多见.因为随机对照研究的缺乏,规范化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方案仍未能统一,现最有效且常用的方法是内镜下组织胶黏合剂注射,但对于合并自发性分流者可导致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自发性分流道的存在也影响着胃底曲张静脉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就近年来对自发性分流道的研究及其对胃底曲张静脉内镜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TH胶)作为栓塞材料行经皮肝穿刺门静脉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varices embolization,PTVE)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注射TH胶术的远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150例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经皮肝TH胶灌注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脏栓塞术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注射TH胶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止血率达100%。随访3年,行PTVE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率为25.00%,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注射TH胶术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53.24%。结论 PTVE手术安全,创伤小,止血率高,再出血率低,是治疗门脉高压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正丁基-2-氰丙烯酸盐(NBCA)经门静脉硬化治疗胃底静脉曲张(GF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经胃镜确诊为GFV的21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了经门静脉硬化治疗,所有患者采取经皮经肝或经脾穿刺门静脉造影及供血静脉造影,然后用微导管插管到曲张静脉内,注入硬化剂NBCA和碘化油混合乳剂(NBCA LP).对8例伴有高流量胃肾分流者,治疗前经股静脉、左肾静脉放置阻塞球囊导管于分流道,治疗时扩张球囊阻塞分流道.随访评价包括血清肝功能指标变化、内镜复查及再出血情况. 结果 20例GFV成功进行硬化治疗(95.2%);未成功的1例,为高流量胃肾分流者,术中因未有阻塞球囊导管,未能进行治疗.5例少量NBCA-LP进入到肺动脉,2例出现一过性刺激性咳嗽,2例发生门静脉分支栓塞.术后6个月,血清ALT、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明显改善,血清总胆红素变化不明显.15例患者3个月胃镜复查,GFV消失10例,好转4例,有效率93.3%(14/15),3例食管静脉曲张较术前加重(20.0%).平均随访(16.7±8.8)个月,再出血4例,1年累积再出血率为9.52%.结论 应用NBCA经门静脉硬化治疗是控制GFV破裂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微导管技术、球囊逆行阻塞胃肾分流道技术是提高疗效、防止肺栓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VL)及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370例396例次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或曾经出血为预防再出血而行EVL和(或)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群与未出血患者群间的差异性因素,并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以寻找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是否有合并症、腹水、门静脉宽度、Child-Pugh分值、蓝色曲张静脉、胆碱酯酶、白蛋白水平在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和未出血患者群中分布差异明显(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腹水、门静脉宽度、Child-Pugh分值、白蛋白水平为EVL及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1、0.008、0.009和0.005),进一步进行分层分析得出随着腹水量增多、门静脉宽度增加、白蛋白减少、Child-Pugh分值大于10分后,EVL及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后发生早期再出血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 腹水量、门静脉宽度、Child-Pugh分值及白蛋白水平可明显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行EVL及组织胶注射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内镜治疗已成为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al, GOV)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endoscopic selective varicesdevascularition,ESVD)在临床中得到较广泛应用.该技术要求术前精准判断GOV的来源及去路血管,内镜治疗术中精准封堵靶血管,要求最大程度地止血并预防术后出血.但是如何术前寻找封堵的GOV的来源血管即靶血管,目前尚缺乏临床指南指导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内镜医生是个需要解决的难题.目的观察CT门静脉成像(CT portography, CTP)指导内镜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血管内注射治疗,精准断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单中心回顾性分析68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其中38例病人内镜治疗前进行了CTP,为CTP指导治疗组;同期治疗前未行CTP的对照组病人30例.比较2组治疗后的改善率,用胶量,以及再出血率.结果 38例CTP指导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均无差异; CTP指导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ChildPugh分级无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Child-Pugh有显著差异(P0.001); CTP组用胶量1.2 m L±0.4 m L较对照组2.0±0.6 m L明显减少(P0.001); CTP组套扎环数7.2±2.7环比对照组8.7±2.7环减少(P 0.05);CTP组3mo内再出血率5.3%(2/38)较对照组23.3%(7/30)减少(P 0.05);CPT组改善率65.8%(25/38),优于对照组为53.3%(16/30)(P 0.001).结论 CTP指导内镜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血管内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疗效及安全性较好,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以组织胶为主要栓塞材料,采用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治疗和预防门奇静脉断流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8年9月,对22例曾行断流术再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行PTVE组织胶栓塞(n=10)或内镜下硬化剂(EIS,n=12)治疗,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率、死亡率、治疗前后静脉曲张和肝功能以及PTVE治疗组患者在曲张侧支静脉栓塞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结果 ①在平均12.5个月的随访期内,PTVE治疗组患者再出血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0和0;EIS治疗组随访13.4个月,患者再出血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12和3/12,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TVE和EIS治疗均可显著减轻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程度.③对有门静脉血栓患者,PTVE联合门静脉球囊成形术,可以改善肝脏门静脉血供.④PTVE和EIS治疗均未加重肝功能损伤.结论 对门奇静脉断流术后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患者,采用以组织胶为主要栓塞材料的PTVE治疗的疗效优于EIS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治疗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11月—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择期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治疗胃静脉曲张的门静脉高压患者。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曲张静脉团内血流消失情况,次要指标包括弹簧圈栓塞的安全性、再出血率、门静脉血栓变化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共13例合并门体分流的孤立胃静脉曲张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6例、女7例,中位年龄58岁。内镜超声检查提示靶血管中位最大内径为40 mm,置入弹簧圈中位数量为2.7个。穿刺点均位于食管下端接近贲门口处,均无活动性出血,患者操作完成后均经多普勒辅助确认血流完全消失。中位随访时间403 d,2例患者发生再出血,术后1年再出血率为9.1%;2例患者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进展;2例患者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为90.0%。结论 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是存在门体分流的孤立胃静脉曲张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自发性脾肾分流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肾分流患者作为分流组,记录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总胆红素水平及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及腹水的发生;随机抽取同期住院2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未合并脾肾分流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分流组患者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分别为(14.14±0.93)mm、(15.82±1.03)mm,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5.35±1.22)mm、(12.56±1.90)mm,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分流患者总胆红素水平为(32.94±7.56)μmol/L,总胆红素异常率为88.23%,对照组分别为(37.45±22.61)μmol/L和55.00%,两组总胆红素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流组患者总胆红素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流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腹水发生率分别为88.24%、47.06%、23.53%,对照组分别为55.00%、10.00%、30.00%,两组相比较,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肝性脑病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肾分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总胆红素升高,多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内镜下套扎(EVL)联合经皮经肝曲张静脉TH胶栓塞术(PTVE)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远期疗效。方法 44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先行食管曲张静脉的内镜下套扎治疗,1周后再行TH胶PTVE,栓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区域及其来源血管。联合治疗术后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曲张静脉消失情况,随访治疗后曲张静脉复发率及再出血率。结果 4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32例食管曲张静脉基本消失,消失率72.7%;8例胃底静脉曲张基本消失,消失率100%;12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明显减轻,总有效率100%。随访6~39个月,平均25.6个月,5例食管静脉曲张复发,复发率11.4%;3例再出血,再出血率6.8%。结论内镜下套扎治疗能机械性地消除食管曲张静脉,经皮经肝TH胶栓塞能栓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区域及其供血血管,二者联合能达到协同作用,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经皮经肝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n-butyl-2-cyanoacrylate)和生物蛋白胶联合栓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应用。方法采用经皮经肝NBCA胶和生物蛋白胶联合栓塞胃冠状静脉和胃短静脉为主的方法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20例,生物蛋白胶以栓塞胃部曲张静脉的流出端为主,NBCA胶栓塞胃部曲张静脉的主体和输入段,部分加用弹簧圈栓塞减慢血流。15例患者同时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结果栓塞成功16例(80%),术后即刻食管胃底曲张静脉血流消失而且出血控制。随访1~11个月(平均4.3个月),成功栓塞的16例患者无1例发生再出血,其中胃镜复查11例,5例曲张静脉基本消失,4例明显减轻,2例稍有减轻。4例患者曲张静脉内NBCA充填不充分,致使栓塞不彻底,其中2例发生再出血。无1患者发生异位栓塞和胃黏膜的过度栓塞。结论经皮经肝NBCA胶和生物蛋白胶联合栓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有效防止异位栓塞及过度栓塞,安全而且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能否彻底栓塞是决定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近期疗效.方法 对20例既往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病史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以组织胶(α-氰基丙烯酸,TH胶)为主要栓塞材料的PTVE治疗,观察治疗后再出血率、死亡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和肝功能的改变,以及侧枝静脉栓塞前后脾静脉压力.结果 (1)在平均8.3个月的随诊期内,患者再出血率为15%,无死亡病例.(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明显减轻,肝功能和外周血小板计数无明显改变.(3)PTVE治疗前,未经脾切除和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者脾静脉压力显著高于接受过手术治疗者,PTVE治疗后2组患者的脾静脉压力均有显著性升高.结论 PTVE可能对肝硬化合并严重门静脉高压症,甚至并发活动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