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姜侃  郭晔红 《中草药》2022,53(21):6666-6673
目的 对药食同源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根部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薄层色谱、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ABTS+自由基清除的活性筛选技术对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从华中五味子根部70%丙酮水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3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uonin A (1 )、erythro-1-(4-hydroxy-3-methoxyphenyl)-4-(3,4-methylenedioxyphenyl)-2,3-dimethylbutane (2 )、奥斯楚拜脂素-5(3 )、9,9''-二羟基-澳白木脂素-5(4 )、(-)-8-羟基-α-铁杉脂素(5 )、(-)-戈米辛M1(6 )、五味子乙素(7 )、五味子丙素(8 )、戈米辛J (9 )、(+)-戈米辛k310 )、五味子甲素(11 )、五味子醇甲(12 )、rubrisandrin B (13 )、marlignan A (14 )、rubrisandrin A (15 )、滨南五味子乙素(16 )、异戈米辛O (17 )、marphenol A (18 )、(7''R,8''S)-3,4-dimethoxy-3'',4''-methylenedioxy-7,8-seco-7,7''-epoxylignan-7,8-dione (19 )、(7''R,8''S)-3,4-methylenedioxy-3'',4''-dimethoxy-7,8-seco-7,7''-epoxylignan-7,8-dione (20 )、machilolin-A (21 )、marphenol B (22 )、3'',4''-dimethoxy-benzoicacid-(3'',4''-dimethoxyphenyl)-3-oxobutyl ester (23 )。结论 化合物6718 ~2022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 ~51617 为首次从五味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 ~413 显示了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23.0、16.5、10.8、16.0 μmol/L,其中化合物4 的抗氧化活性较好,接近阳性对照维生素C。  相似文献   

2.
赵兴  刘翰飞  王欢  林开琴  李金玉  潘卫东  娄华勇  孙超 《中草药》2023,54(21):6953-6960
目的 研究拟红紫珠Callicarpa pseudorubella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手段(硅胶、Sephadex LH-20、RP-18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型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学(紫外、红外、核磁、质谱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RSL3诱导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模型铁死亡抑制活性进行筛选。结果 从拟红紫珠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7''R,8R,8''S,9S)-芝麻素-9-O-β-D-葡萄糖苷(1 )、(+)-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2 )、(7R,7''R,7″S,7‴S,8S,8''S,8″S,8‴S)-4″,4‴-二羟基-3,3'',3″,3‴,5,5''-六甲氧基-7,9'';7'',9-二环氧-4,8″;4'',8‴-双氧-8,8''-双新木脂素-7″,7‴,9″,9‴-四醇(3 )、(7R,7''R,7″R,7‴S,8S,8''S,8″S,8‴S)-4″,4‴-二羟基-3,3'',3″,3‴,5,5''-六甲氧基-7,9'';7'',9-二环氧-4,8″;4'',8‴-双氧-8,8''-双新木脂素-7″,7‴,9″,9‴-四醇(4 )、泡桐素(5 )、4-氧代芝麻素(6 )、芝麻素(7 )、β-谷甾醇(8 )、熊果酸(9 )、3β-羟基豆甾-5烯-7-酮(10 )和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11 )。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71011 对RSL3诱导的HT22细胞铁死亡较模型组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0.37%、31.93%和36.57%(模型组为23.4%)。结论 化合物1 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拟红紫珠苷A。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拟红紫珠中分离得到,且3个化合物显示出潜在的铁死亡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巨峰葡萄籽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破碎、溶剂提取、萃取粗分离、硅胶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纯化技术,从购自市场的巨峰葡萄籽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参考文献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儿茶素(1)、表儿茶素(2)、槲皮素(3)、没食子酸乙酯(4)、rel-(2S,3R)-2-(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甲基)-5-(3-羟丙基)-2,3-二氢苯并呋喃-7-醇(5)、rel-(2α,3β)-7-O-methylcedrusin(6)、rel-(1R,2S)-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3-羟丙基)-2-甲氧基苯氧基丙烷-1,3-二醇(7)和(+)-isolariciresinol(8)。化合物5~8为首次从葡萄籽中分离得到的系列木脂素类化合物,其中, 5和6为苯并呋喃-8,3'-新木脂烷型木脂素, 7为8,4'-氧新木脂烷型木脂素, 8为8,8':2,7'-环木脂烷型木脂素。通过体外抗氧化细胞模型实验评价发现,与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的化合物1和2相比,木脂素类化合物6也能明显提高RAW264.7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显示出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NMR和MS)鉴定化合物结构,测试各化合物对HepG-2和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从连翘7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26个化合物,分别为2-(4-羟基苯基)乙基-6-O-[(4-羟基苯基)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木通苯乙醇苷B(2)、2-(4-羟基苯基)乙基-6-O-(E)-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苷(3)、6''-O-香豆酰-1''-O-[2-(3,4-二羟基苯基)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松脂素(5)、8-羟基松脂素(6)、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表松脂素(8)、(+)-1-羟基-2-表松脂素(9)、连翘脂素(10)、(+)-表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落叶松脂素(12)、(-)-落叶松脂素(13)、rel-(7R,8''R,8S)-forsythialan C(14)、rel-(7R,8''R,8R)-forsythialan C(15)、(7''S,8R,8''R)-异落叶松脂素(16)、罗汉松脂素(17)、罗汉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8)、(-)-甘密树皮素B-β-D-吡喃葡萄糖苷(19)、(7R,7''R,8S,8''R)-4,4''-二羟基-3,3''-二甲氧基-7,7''-环氧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0)、(7R,7''R,8S,8''R)-4,4''-二羟基-3,3''-二甲氧基-7,7''-环氧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1)、10-O-β-D-桃金娘烯醇苷(22)、neryl-β-D-glucopyranoside(23)、α-松油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24)、连翘环己醇酮(25)和阿魏酸甲酯(26)。结论 化合物134192426为首次从连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在40 μmol/L浓度下化合物518对HepG-2和MCF-7细胞系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活性。  相似文献   

5.
李月  苗筠杰  马程遥  陈建伟  李祥 《中草药》2017,48(12):2375-2381
目的 研究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常压硅胶柱、中压制备液相与高压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仪器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紫外、核磁、质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番荔枝种子超临界CO2提取物中分得10个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13R)-13-[(2R,2''R,5R,5''R)-5''-[(1S)-1,5-二羟基壬基]八氢[2,2''-双呋喃]-5-基]13-羟基十三烷基]-5-甲基-2(5H)-呋喃酮(1)、3-[(2R,9R)-2,9-二羟基-9-[(2R,2''R,5R,5''R)-八氢-5''-[(1S)-1-羟基十五烷基][2,2''-双呋喃]-5-基]壬基]-5-甲基-2(5H)-呋喃酮(2)、6-羟基-去乙酰紫玉盘辛素(3)、6-羟基-4-去氧-番荔枝太辛(4)、bullanin(5)、10-羟基-巴婆双呋内酯(6)、刺叶番荔枝素A(7)、多鳞番荔枝辛素I(8)、多鳞番荔枝辛素C(9)、番荔辛I(10)。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28-羟基-番荔枝素L和4-羟基-番荔枝素Y,化合物3~7为首次从番荔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季霄  吴士龙  贾天柱  郭正红  高慧媛 《中草药》2014,45(23):3367-3372
目的 对生品肉豆蔻Myristicae Semen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肉豆蔻75%醇提物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草酸(1)、紫铆因(2)、(2R)-3-(3', 4', 5'-三甲氧基苯基)-1, 2-丙二醇(3)、硫磺菊素(4)、3-甲氧基-4, 5-亚甲二氧基肉桂酸(5)、7, 3', 4'-三羟基黄酮(6)、7-羟基色原酮(7)、verrucosin(8)、(+)-赤-(7S, 8R)-Δ8'-7-羟基-3, 4, 3', 5'-四甲氧基-8-氧代-4'-新木脂素(9)、(-)-赤-(7R, 8S)-Δ8'-7-乙酰基-3, 4, 3', 5'-四甲氧基-8-氧代-4'-新木脂素(10)、nectandrin B(11)、(-)-(7S, 7'R, 8S, 8'R)-4, 4'-二羟基-3, 5, 3'-三甲氧基-7, 7'-环氧木脂素(12)、fragransin B3(13)、fragransin B1(14)、(-)-enantiomer(15)、(-)-赤-(7R, 8S)-Δ8'-7-羟基-3, 4, 5, 3', 5'-五甲氧基-8-氧代-4'-新木脂素(16)、(+)-赤-(7S, 8R)-Δ8'-7, 4-二羟基-3, 5, 3', 5'-四甲氧基-8-氧代-4'-新木脂素(17)、(+)-5-甲氧基脱氢二异丁香酚(18).结论 化合物247为从肉豆蔻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胡秋月  马祖红  杨桥芬  娄水珠  杜刚  杨海英  周敏  董淼 《中草药》2019,50(24):5913-5916
目的 对皱盖假芝Amauroderma rude子实体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对皱盖假芝子实体醋酸乙酯相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皱盖假芝醋酸乙酯相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的木脂素和2个已知的甾醇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甲酰乙酰酮(1)、(22E,24R)-3β,5α-二氢-麦角甾-7,22-二烯-6-酮(2)、(22E,24R)-麦角甾-6,9,22-三烯-3β,5α,8α-三醇(3)。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类成分,命名为假芝木脂素B。  相似文献   

8.
叶艳影  杨友剑  夏明钰  刘东春  代英辉  郑玲  王东 《中草药》2013,44(19):2642-2646
目的 研究落地生根Bryophyllum pinnat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并通过NMR等多种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RBL-2H3细胞脱颗粒法测定了化合物的抗过敏活性。结果 从落地生根的60%乙醇提取部位分离得到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落地生根苷(1);4个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2)、芦丁(3)、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2)-α-L-吡喃鼠李糖苷(4)、槲皮苷(5)以及β-谷甾醇(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且木脂素类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山柰酚为落地生根抗过敏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罗伟  汤良杰  袁建丹  康钦钊  李丽梅  陈胡兰 《中草药》2021,52(22):6781-6789
目的 研究烟管蓟Cirsium pendulum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正、反相硅胶、葡聚糖凝胶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烟管蓟中分离得到3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树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络石苷(2)、高车前素-7-O-β-D-葡萄糖醛酸(3)、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4)、stachannin A(5)、顺丁烯二酸二甲酯(6)、绿原酸甲酯(7)、4-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高车前苷(9)、假荆芥属苷(10)、刺五加苷B(11)、3,5-二羟基苯乙醇-3-O-β-D-葡萄糖(12)、芹菜素二甲醚(13)、丁香脂醇(14)、鹅掌楸树脂醇A(15)、4-O-乙酰基咖啡酸(16)、络石苷元(17)、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18)、高车前素(19)、蓟黄素(20)、(7R,7''R,7''R,8S,8''S,8''S)-4'',4''-dihydroxy-3,3'',3'',5-tetramethoxy-7,9'':7'',9-diepoxy-4,8''-oxy-8,8''-sesquineolignan-7'',9''-diol(21)、(7R,7''R,7''R,8S,8''S,8''S)-4'',4''-dihydroxy-3,3'',3'',5-tetramethoxy-7,9'':7'',9-diepoxy-4,8''-oxy-8,8''-sesquineolignan-7'',9''-diol(22)、linaroside(23)、大蓟苷(24)、金合欢素(25)、滨蓟黄苷(26)、β-胡萝卜苷(27)、白桦酯醇(28)、柳穿鱼黄素(29)和田蓟苷(30)。结论 除化合物72627之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291820242530之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李定祥  刘敏  周小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4):2843-2848
为了研究野花椒的抗炎活性成分,通过各种柱色谱方法对野花椒进行成分分离,用波谱法鉴定其成分的结构,并且用对脂多糖诱导RAW 264.7细胞产生一氧化氮的抑制效果评价其成分的抗炎活性。从野花椒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isozanthpodocarpin B(1), kobusin(2), (+)-辛夷脂素(3)和表桉叶明(4),同时,化合物1具有一定的抑制一氧化氮生成活性,IC50为14.49 μmol·L-1,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二聚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瓦山安息香树皮中木脂素类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和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的色谱方法结合波谱方法分离鉴定瓦山安息香树皮的化学成分。结果:从瓦山安息香树皮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和三氯甲烷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四氢呋喃型木脂素类化合物,1个苯并呋喃型木脂素和1个丁烷型木脂素。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为(-)-(2R,3R)-secoisolariciresinol(1),2R,3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2),罗汉松脂醇(3),(±)-salicifoliol(4),(-)-epipinoresinol(5),lariciresinol-4'-monomethy ether(6),(+)-pinoresinol monomethy ether(7),piperitol(8),styraxin(9),1R,2R,5S,6R-2-(4'-hydroxy-3'-methoxyphenyl)-6-(3″,4″-dimeth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 4'-O-β-D-glucopyranoside(10)。结论:6个化合物(1,4,6,7,8,10)首次从安息香属植物中分离的得到。  相似文献   

12.
北葶苈子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北葶苈子Lepidium apetal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MCI Gel CHP-20、ODS、硅胶、半制备液相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经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北葶苈子水提物中分离得到9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北葶新木脂素A(1)、北葶新木脂素B(2)、erythro-1-(4-O-β-D-glucopyranosyl-3-methoxyphenyl)-2-[4-(3-hydroxypropyl)-2,6-dimethoxyphenoxy]-1,3-propanediol(3)、(7R,7′E,8S)-4,9-dihydroxy-3,3′,5-trimethoxy-4′,7-epoxy-8,5′-neolign-7′-en-9′-oic acid(4)、spicatolignan B(5)、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6)、异落叶松脂素(7)、aegineoside(8)、丁香脂素-4′-O-β-D-单葡糖苷(9)。结论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北葶新木脂素A和B,化合物3~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绪扩  姜建双  冯子明  杨桠楠  张培成 《中草药》2020,51(20):5105-5113
目的对茅苍术Atractylodeslancea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评价所得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BV2分泌NO的抑制作用。方法茅苍术根茎的80%乙醇提取物经萃取后,得正定醇亚部位;再依次经大孔吸附树脂柱、凝胶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柱进行系统分离;采用HRESIMS、NMR、ECD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茅苍术根茎正丁醇亚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E,8R)-癸烯-4,6-二炔-1,8-二醇-1-O-β-D-呋喃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8S)-癸烷-4,6-二炔-1,8-二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2)、(2E,8R)-癸烯-4,6-二炔-1,8-二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3)、(2E,8S)-癸烯-4,6-二炔-1,8-二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4)、(2E,8E)-2,8-癸二烯-4,6-二炔-1,10-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5)、(7R,8S)-3′,9,9′-三羟基-3-甲氧基-1′-丙醇基-7,8-苯并二氢呋喃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6)、(7′R*,8S*,8′S*)-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葡萄糖苷(7)、(7S,8R)-4,9,9′-三羟基-3′-甲氧基-8-O-4′-新木脂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水杨酸甲酯2-O-α-L-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9)、苯乙醇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1和2为2个新的C10骨架类型的多烯炔苷,分别命名为苍术烯炔苷A和苍术烯炔苷B;化合物6、8~10为首次从从茅苍术中分离得到;在10μmol/L浓度下,化合物10对小胶质细胞分泌NO的抑制率最高,为31.18%;而1及2和4的混合物对小胶质细胞分泌NO的抑制率分别为22.01%和14.09%,仅具有较弱的体外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4.
赵海燕  王恒山  梁东 《中草药》2021,52(17):5198-5202
目的研究白木乌桕Neoshirakiajaponica醋酸乙酯提取物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其抗神经炎症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手段(硅胶、SephadexLH-20、ODS和制备型HPLC等)对醋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再借助现代波谱手段(紫外、红外、核磁、质谱、圆二色谱)和化学方法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PS)刺激的BV-2小胶质细胞释放NO模型分析化合物对NO产生的抑制作用,评价其潜在的抗神经炎症活性;另外以维生素C(Vc)作为阳性对照分析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首次从白木乌桕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木脂素葡萄糖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脂醇4-O-[6-O-(E)-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和(+)-松脂醇4-O-[6-O-(E)-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2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38.1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白木乌桕糖苷A。与阳性对照Vc相比,化合物2对DPPH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蒸馏水为溶剂回流提取水飞蓟种子,提取物依次过D101大孔树脂、MCI树脂、MPLC色谱、HPLC色谱等色谱分离纯化得到7个化合物。经NMR解析确定化合物1~7分别为tricin 4'-O-[threo-β-guaiacyl-(7″-O-methyl)-glyceryl]ether(1),tricin 4'-O-[erythro-β-guaiacyl-(7″-O-methyl)-glyceryl]ether(2),5'-methoxyhydnocarpin-D(3),palstatin(4),(8R,7'S,8'R)-5,5'-dimethoxy-7-oxolariciresinol 9'-O-D-xylopyranoside(5),9-O-D-glucopyranoside(6),(-)-haplomyrtoside(7)。化合物1,3~5具有较强的抗流感病毒(H5N1)活性,IC_(50)分别为0.65,0.21,0.32和0.56μmol·L~(-1),SI(SI=TC50/IC_(50))分别为12.5,3.5,10.6,7.8。化合物1,2,6,7具有较好的抗人肝癌细胞(Hep G-2)活性,IC_(50)分别为0.35,0.25,0.53,0.66μmol·L~(-1)。化合物1~7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淫羊藿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航  曹树萍  陈抒云  过立农  郑健  林瑞超 《中草药》2014,45(24):3630-3640
淫羊藿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亦是苗族习用药材,淫羊藿属植物中含有黄酮、木脂素、苯酚苷、生物碱、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在广泛的文献检索基础上,以国内7种药用淫羊藿为对象,对淫羊藿中所含化学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分类汇总,并对其品种鉴别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淫羊藿药材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紫丁香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木犀科丁香属植物紫丁香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重结晶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提取分离,利用紫外(UV)、红外(IR)、质谱(EI-MS)、核磁共振(1H-NMR,13C-NMR)、异核多量子关系谱(HMQC)及多键碳氢关系谱(HMBC)等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析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的结构:(+)松脂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1),(+)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2),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吡喃糖苷(3),3,4∶3’,4’-bis(methylene-dioxy)-9’-hydroxyl-lignane-9-methyl-O-β-D-葡萄吡喃糖苷(4),2-(3,4-dihydroxyphenyl)ethyl(1R,4aS,8R,8aS)-8-methyl-6-oxo-1-[(2S,3R,4S,5S,6R)-3,4,5-trihydroxy-6-(hydroxymethy)oxan-2-yl]oxy-4a,5,8,8a-tetrahydro-1H-pyrano[3,4-c]pyran-4-carboxylate(5),3,4-二羟基苯乙二醇(6),对羟基苯乙醇(7),6-O-(E)-feruloyl-(α)-glucopyranoside(8),6-O-(E)-feruloyl-(β)-glucopyranoside(9)。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毛子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腾飞  冯孝章 《中草药》2002,33(11):967-969
目的:对民间常用草药毛子草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葡萄糖凝胶SephadexLH-20柱层析纯化,利用各种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毛子草中分离得到3个单帖生物碱,鉴定为毛子草碱甲(argutineA, Ⅰ),毛子草碱乙(argutineB,Ⅱ),和boschniakinic acid(Ⅲ),结论:其中化合物Ⅰ和Ⅱ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角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鉴定芦荟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建立UPLC特征指纹图谱,对市售15批次芦荟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采集芦荟色谱质谱数据,并进行定性分析;UPLC色谱条件为:Waters CORTECS T3(100 mm×2.1 mm,1.6μm)色谱柱,柱温40℃,检测波长295 nm,乙腈(0.1%甲酸)-水(0.1%甲酸)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3 mL/min,梯度洗脱;Q-TOF/MS条件为采用ESI离子源,负离子扫描模式,毛细管电压2.3 kV,离子源温度100℃;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软件建立15批市售芦荟药材的UPLC特征指纹图谱。结果 从芦荟药材中共鉴定34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蒽酮类成分10个、蒽醌类成分1个、色酮类成分16个、吡喃酮类成分5个、其他类成分2个;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能够满足《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指纹图谱要求,15批芦荟样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结果在0.867~0.986;对18个共有峰中的14个进行了结构指认,以共有峰峰面积为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