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扶正固本类中药可通过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温阳补肾等方法,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功能,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扶正固本类中药如麦门冬、玉竹、天门冬以及山茱萸等,主要是通过调控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相关的免疫抑制因子,从而发挥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然而,该类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多糖、皂苷等)多存在吸收困难、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影响了其治疗效果.近年来,使用新型传递系统解决药物存在的溶解度、稳定性和不良反应等问题已成为该类中药研究开发的一大热点.本文主要对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几种新型抗肿瘤中药剂型,以及在肿瘤治疗方面比较常见的5种扶正固本类抗肿瘤中药包括人参、当归、黄芪、灵芝和党参等新型药物传递系统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类抗肿瘤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抗肿瘤补益中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明,大多有抗癌作用的补益中药是通过增强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活性,调节机体内部平衡而发挥抑瘤作用的。现将近年来用于治疗肿瘤的补益中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情况概述如下。一、对巨噬细胞的影响巨噬细胞(M_φ)不仅介导、调节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非特异性地吞噬消除肿瘤细胞,而且还能杀伤那些对宿主防御系统及放、化疗有耐受性的肿瘤细胞。不少有抗癌作用的补益中药均通过活化 M_φ而发挥抗肿瘤作用。邵伟的实验证实,口服云芝多糖能明显地提高 EAC 荷瘤小鼠腹腔 M_φ的吞噬率和吞噬指  相似文献   

3.
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生长密切相关,人体可以通过不同的免疫途径启动抗肿瘤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抗肿瘤功能。中药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药中的许多成分如多糖、皂苷和酮类等能帮助提高肿瘤患者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增加T细胞与NK细胞数目等达到抗肿瘤的作用,其中大部分中药属于补益类药物,小部分为祛邪类药物,如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及化痰散结类。通过对有关抗肿瘤免疫中药的文献进行综述研究,总结临床常用抗肿瘤中药及其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为抗肿瘤中药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茯苓多糖抗肿瘤机制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多途径的优势,临床的开发和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茯苓多糖不但具有提高机体免疫监视清除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还可以打破机体免疫耐受,逆转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能;现对近几年的国内外关于茯苓多糖免疫效应和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深入研究其药理作用,为其成为临床抗肿瘤新药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何彦丽  苏俊芳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4):47-48,F003,6
树突状细胞 (DC)的发现和研究进展为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阐述了DC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反应、肿瘤宿主DC表型改变与肿瘤免疫抑制、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进展以及从DC探讨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治疗肿瘤与西医治疗肿瘤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在肿瘤诊治上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中药由于成分复杂,通过发挥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作用而抗肿瘤。中医在治疗肿瘤思路上充分利用中药多靶点作用并结合中医理论从整体观出发,以辨证论治的方法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目前中医药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主要是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凋亡、逆转多药耐药作用、改变血液粘度等方面。中药在抑制、杀伤肿瘤细胞,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钝顶螺旋藻多糖抗肿瘤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钝顶螺旋藻多糖是从原核生物钝顶螺旋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具有抗肿瘤、抗辐射、增强免疫等作用,综合近几年钝顶螺旋藻多糖抗肿瘤方面的实验研究,发现其在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对肿瘤放化疗的增效减毒方面有着较好的作用,并针对其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抗氧化作用方面进行了作用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机体内存在多种免疫监视机制发挥着抗肿瘤作用 ,而免疫活性细胞致敏、激活和扩增又依赖于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cell,APC)提呈相应的抗原多肽以及共刺激信号。树突状细胞 (dentriticcell,DC)被确认为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APC ,它能摄取各类抗原 ,在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调控中均起着重要作用。DC的发现和研究进展为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即中药多糖抗肿瘤的免疫药理学机制是否部分与影响肿瘤机体DC细胞增殖、成熟、表型及功能的改变有关 ?但目前有关此…  相似文献   

9.
胡慧 《陕西中医》2018,(4):543-545
化疗杀伤了机体的正常增殖和分化细胞,可明显抑制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削弱了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率。中医药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或使紊乱的机体免疫状态恢复正常,其中中药注射液更因使用便捷、作用显著而应用广泛。为求更好的抗肿瘤疗效,本文对中药注射液调节肿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具体机制及药物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医学界的研究重点。免疫逃逸是促使肿瘤恶化的主要机制之一,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在体内生存和增殖的现象,对肿瘤细胞自噬、凋亡、微环境、能量代谢、放化疗抵抗等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基于免疫逃逸的免疫疗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向,因此,明确免疫逃逸在肿瘤发展各阶段的变化特点,寻找特异性靶点的免疫疗法,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抗肿瘤的免疫疗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通过调节免疫抑制因子的表达,抗原的识别及改善外周免疫等方式,干预肿瘤免疫逃逸途径,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如今,从免疫逃逸角度探讨中医药抗肿瘤的研究较少,因此,阐述免疫逃逸对肿瘤发展阶段的影响和中医药干预免疫逃逸治疗肿瘤的现状,为中医药免疫疗法机制研究及中医药治疗肿瘤的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药多糖因在免疫调节方面作用明确,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医药从业者广泛关注,但是中药多糖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权威的结构表征方法、多方位的免疫调节机制探究途径。通过对近年来中药多糖对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多糖受体的研究进展及中药多糖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的潜能进行综述,为中药多糖在免疫调节方面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肿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正气"不足,提倡"养正积自消"的治则,从而针对性地选择可以提高或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免疫理论指出免疫系统不但有免疫抑制作用,防止自身免疫病;而且有免疫监视作用,预防肿瘤免疫逃逸。随着对免疫系统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以一种整体性来发挥作用,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极其相似。"扶正治癌"一方面能够有效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另一方面能够调控免疫编辑,从而抑制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阻止免疫逃逸预防癌症转移的发生。以下将从几方面探讨"扶正治癌"通过免疫编辑防治肺癌的研究进展:肺癌发病与免疫调控紊乱的关系、"扶正治癌"的优势、"扶正治癌"调控免疫编辑等。  相似文献   

13.
结肠癌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迄今为止,结肠癌的治疗手段仍然是以西医治疗为主,疗效有限且具有毒副作用的风险。因此,研发新药物对结肠癌的治疗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中草药中多糖提取物的抗肿瘤功效显著,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而补气类中药具有“扶正”与“祛邪”两大功效,既可以扶助正气,提升机体免疫力,又可以发挥抗肿瘤、抗病毒、抗炎等作用,与结肠癌的中医核心治法十分契合,在未来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文章对国内外近15年文献中报道且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记载的补气类中草药的多糖成分对结肠癌的干预作用进行总结,旨在为结肠癌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为今后多糖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常见疾病,但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可控、可治甚至可治愈的慢性疾病。目前,治疗恶性肿瘤有西医药、中医药(包括中西医结合)等医学手段。相对而言,西医药在根除或减少肿瘤病灶方面优势突出;而中医药在辅助西医药发挥增效与减毒作用,在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稳定肿瘤病灶方面优势更加明显。为更好地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理念、方法、特色、优势、用药特点以及医患共同关注的问题,邀请中医肿瘤界知名专家就"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特色与优势"进行了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中医整体观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甲状腺癌是目前常见的恶性肿瘤.文章从"形神合一观和天人相应观""病理互相影响和传变"探甲状腺癌的预防,从中医治疗整体观"祛邪扶正、中西并用、辨证论治、调补阴阳"谈甲状腺癌的治疗.临床应遵循中医理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核心,重视心理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中医"治未病"理念...  相似文献   

16.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疾病负担。心脑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脑同治”是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探究二者的关系及中医药治疗现状对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心脑同治”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溯源,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源,心脑以血为基、神明相统;并阐述了心脑同治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相同、共患疾病夹杂,而神经体液反射失调、内分泌及免疫调节紊乱等可影响彼此功能。同时探讨了心脑同治中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应,发现此类中药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调控起到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结合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医药心脑同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实践策略做出思考与展望,从关注重点人群、聚焦优势病种、发挥中医药价值、科学阐释心脑同治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转化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于志强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四十余载,勤于临床,学验俱丰。于教授认为乳癖的发生多由冲任失调、肝木不疏引发,治疗当以"疏木调冲"为要务。并自拟"疏木调冲汤"配合针灸治疗乳癖,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贯穿中医学的整个发展史,指导中医的辨证与治疗。肿瘤是现代医学临床治疗与研究面临的一大难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仍然没有能够彻底根治的方法,中医在治疗肿瘤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中医阴阳学说理论着手,阐述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治疗,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肿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前,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现代医学未取得较大进展。随着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中药的研究,传统医学的优势得以彰显,使病毒性心肌炎成为传统医药能有所突破的病种之一。基于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治疗理念,优化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方案,以期在抗病毒与调节免疫方面形成合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药毒性理论在我国的形成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研究系统概述了中药毒性理论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状况,对中药毒性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既能体现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又可与国际接轨的"药毒网络调控学说",将有助于为临床安全有效的应用有毒中药提供科学支撑和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