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血清ECP含量并探讨其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UniCAPl00型自动酶免疫荧光分析系统测定。结果:正常人ECP含量为(4.76±3.28)μg/L;3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前ECP含量为(23.75±32.50)μg/L,治疗后ECP含量为(8.36±5.27)μg/L,41例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ECP含量为(10.98±4.24)μg/L。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缓解期血清ECP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ECP水平反映气道的炎症程度,并可作为哮喘的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 Pharm acia U ni CAP系统检测 2 5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及 17例治疗后血清 ECP的含量 ,计数静脉血嗜酸粒细胞 ,测定肺通气功能 FEV1 。结果 :急性发作期哮喘血嗜酸粒细胞 (0 .2 75± 0 .2 6 3)× 10 9/ L 较正常升高 (0 .0 6 8± 0 .0 2 8)× 10 9/ L,P <0 .0 1;血清 ECP浓度 (16 .0 9± 13.6 8) μg/L 高于正常对照和治疗后 (3.78± 1.77) μg/ L;(4 .2 4± 2 .5 6 ) μg/ L,P <0 .0 1。哮喘患儿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与血 ECP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r =0 .5 716 ,P <0 .0 1)。血清 ECP含量与 FEV1 呈显著负相关 (r =- 0 .430 9,P <0 .0 5 )。结论 :ECP在哮喘气道炎症机制中起作用 ,反映哮喘活动情况 ,是临床评价哮喘嗜酸细胞炎症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哮喘儿童血白细胞介素-5(IL-5)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含量变化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和pharmacia CAP检测系统对85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及治疗后血清IL-5和EC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哮喘发作期血清IL-5 (658.97±360.01) pg/ml和ECP(25.03±22.34)μg/L;治疗后IL-5(327.92±246.36)pg/ml,ECP(9.84±8.48μ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哮喘发作期及缓解期血清中IL-5和ECP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急性期r=0.5426,P<0.01;缓解期r=0.3805,P<0.05.结论 IL-5和ECP参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 Pharmacia Uni CAP系统检测 2 5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及 17例治疗后血及诱导痰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 ECP)的含量 ,计数静脉血嗜酸粒细胞 ( Eos) ,测定肺通气功能 FEV1 。结果 :急性发作期哮喘血 Eos( 0 .2 75± 0 .2 63)× 10 9/L 较正常升高 ( 0 .0 68± 0 .0 2 8)× 10 9/L,P<0 .0 1;血 ECP浓度 ( 16.0 9± 13.68μg/L)高于正常对照和治疗后 ( 3.78±1.77μg/L;4.2 4± 2 .5 6μg/L) ,P<0 .0 1。发作期痰液 ECP浓度 ( 78.68± 5 3.95 μg/L)明显高于治疗后 ( 2 2 .5 4± 15 .83μg /L) ,P<0 .0 1。哮喘患儿血 Eos计数与血 ECP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r=0 .5 716,P<0 .0 1;与痰 ECP浓度无相关 r=0 .2 792 ,P>0 .0 5。血、痰 ECP含量与FEV1 呈显著负相关 r=-0 .430 9、-0 .40 5 0 ,P均 <0 .0 5。提示 ECP在哮喘气道炎症机理中起作用 ,是临床评价哮喘活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和白细胞介素 -8(IL -8)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3 0例哮喘和 2 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sICAM -1和IL -8。结果 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血清sICAM -1和IL -8明显高于缓解期哮喘患者及对照组〔sICAM分别为 (3 47 81± 81 2 3 ) μg/L ,(2 2 4 85± 17 1) μg/L ,(2 0 4 5 5± 2 7 43 ) μg/L ,P =0 0 0 0 ;IL -8分别为 (2 6 78± 16 19)ng/L ,(5 3 8± 4 7)ng/L ,(3 63± 0 5 3 )ng/L ,P =0 .0 0 0〕 ,而缓解期哮喘患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和白细胞介素 -8可能参与了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IL-8 IL-17与支气管哮喘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白介素 - 8(IL - 8)及白介素 - 17(IL - 17)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搜集 3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前后及其缓解期和 2 0例健康者的静脉血 ,离心后取血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 - 8、IL - 17的浓度 ,同时测定出所有受试者 (急性期治疗前后、缓解期、正常人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IL - 8浓度 (70 1 5 3± 12 1 34)pg/L与缓解期 (2 2 8 5 3± 5 7 5 8)pg/L及对照组 (2 0 2 87± 31 14 )pg/L比较 ,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IL - 17浓度 (76 0 1± 4 35 )pg/L与缓解期 (2 0 85± 3 6 8)pg/L及对照组 (16 30± 3 0 8)pg/L比较 ,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12 34±2 9)× 10 9/L与缓解期 (5 9± 1 39)× 10 9/L及对照组 (3 87± 0 83)× 10 9/L比较 ,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后 ,血清IL - 8浓度 (4 2 2 6 7± 88 9)pg/L明显低于治疗前 ;血清IL -17浓度 (4 4 0 2± 4 82 )pg/L也明显低于治疗前。血清IL - 8、IL - 17浓度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γ =0 6 34、γ =0 5 94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血白细胞介素 -5 (IL-5 )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含量变化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 ELISA法和 pharmacia CAP检测系统对 85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及治疗后血清 IL-5和 EC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哮喘发作期血清 IL-5 (65 8.97± 3 60 .0 1 ) pg/ml和 ECP(2 5 .0 3± 2 2 .3 4)μg/L ;治疗后 IL-5 (3 2 7.92±2 46.3 6) pg/ml,ECP(9.84± 8.48μg/L)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哮喘发作期及缓解期血清中 IL-5和 ECP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急性期 r=0 .5 42 6,P <0 .0 1 ;缓解期 r=0 .3 80 5 ,P <0 .0 5。结论 IL-5和 ECP参与哮喘的发生发展 ,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甲亢患者和正常人血清瘦素水平以及与FT3、FT4、性别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32例甲亢患者 ,2 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瘦素水平。结果 :甲亢患者血清瘦素为 9.31± 0 .2 4 μg/L ,正常对照组为 8.82± 0 .31 μg/L。甲亢患者血清瘦素 ,男性为 4 .81± 0 .1 7μg/L ,女性为 1 1 .52± 0 .2 8μg/L ;正常对照男性为 3 .87±0 .2 1 μg/L ,女性为 1 0 .37± 0 .32 μg/L。甲亢和正常对照组相比 ,血清瘦素无明显差异 (P >0 .5) ;两组中瘦素水平女性均明显高于男性 (P <0 .0 1 )。结论 :甲亢患者血清瘦素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血清瘦素水平与性别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时晔  郭伟  徐博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5):604-606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40例治疗前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其血清PCT水平,同时进行痰细菌定量培养;治疗后达缓解期时,再次进行PCT水平测定及诱导痰细菌定量培养作为自身对照。以痰中下呼吸道潜在病原菌(ppm)浓度≥107cfu/ml作为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细菌感染的标准,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分为有细菌感染组(A组,12例)、无细菌感染组(B组,28例)。结果:(1)40例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有15例痰培养出ppm,其中12例痰中ppm浓度≥107cfu/ml,缓解期有6例患者的病原菌仍存活[2.8×106(1.1×106,1.8×107)cfu/ml],但细菌浓度较急性加重期显著降低[6.6×107(4.5×107,7.0×108)cfu/ml,Z=-2.587,P<0.01],(2)急性发作期A组血清PCT水平[0.22(0.16,0.27)μg/L]显著高于B组[0.11(0.09,0.19)μg/L,Z=-3.451,P<0.001]。A组患者缓解期血清PCT含量为0.10(0.09,0.13)μg/L,显著低于急性加重期[0.22(0.16,0.27)μg/L,Z=-3.283,P<0.01],B组患者缓解期血清PCT含量为0.11(0.08,0.14)μg/L,与急性发作期[0.11(0.09,0.19)μg/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Z=-1.537,P>0.05),缓解期两组血清PCT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Z=-0.371,P>0.7)。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PCT水平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可根据PCT水平判断,分别予以强化抗生素治疗或是进行普通预防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0.
哮喘患者诱导痰液中NO-2/NO-3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种无创性观察气道炎症的新指标.方法检测10名健康人、13例缓解期哮喘患者及29例发作期哮喘患者诱导痰液中NO-2/NO-3的水平,其中11例哮喘患者参加泼尼松(30 mg/d)治疗1周的前、后自身对照研究.结果哮喘发作期患者NO-2/NO-3水平为(406.34±512.18) 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71.80±100.98) μmol/L,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哮喘发作期患者的NO-2/NO-3水平与FEV1和FEV1/FVC的下降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9 8和0.430 4).应用激素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好转的同时,NO-2/NO-3的水平由(343.95±430.56) μmol/L降至(69.11±70.28) μmol/L(P<0.001).缓解期哮喘患者的NO-2/NO-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常对照组及哮喘患者诱导痰液中能够检测到一定浓度的NO-2/NO-3;诱导痰液NO-2/NO-3水平是一项反映哮喘气道炎症程度的实用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环磷酸鸟苷 (NO- c GMP)通路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给 10名健康人、13例缓解期哮喘病人及 2 9例发作期哮喘患者诱导痰液 ,检测诱导痰液中 NO2 - /NO3- 及 c GMP的水平。并对其中 11例哮喘发作期患者应用强的松 (30 mg/d) ,治疗 1周的前后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哮喘发作期患者 NO2 - /NO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 [(4 0 6 .34± 5 12 .18) μmol/L,(71.80± 10 0 .98) μmol/L,P<0 .0 1],应用激素后患者在症状、体征好转的同时 ,NO2 - /NO3-和 c GMP的水平均有明显下降 ,稳定期哮喘患者的 NO2 - /NO3-水平同正常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NO- c GMP通路可能在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诱导痰 NO2 - /NO3- 的测定是无创伤性检测哮喘气道炎症的一项简便易行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赖荷  卢迪卿 《广东医学》2005,26(3):350-351
目的 探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PharmaciaCAPSystemECPFEIA荧光酶标法测定正常人 (第 1组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组胺激发试验阴性患者 (第 2组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组胺激发试验阳性患者 (第 3组 )和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伴支气管哮喘患者 (第 4组 )的血清ECP水平。结果 血清ECP值 :第 1组 (7. 84± 3 .2 1) μg/L ,第 2组 (7 .96± 35 ) μg/L ,第 3组为 (2 0 . 5 5± 2. 2 1) μg/L第 4组为 (2 8 .5 5± 6 . 38) μg/L ,第 1组和第 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第 3组、第 4组和第 1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血清ECP水平可作为判断是否有气道高反应和哮喘的发病客观依据 ;它可以作为一个动态观察和监测变应性鼻炎是否发展为气道高反应和哮喘的简单而又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一氧化氮(NO)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应用比色法测定2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NO代谢产物亚硝酸盐水平.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NO代谢产物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NO浓度6.151±0.373μmol/L,缓解期NO浓度3.198±0.680μmol/L,正常对照组NO浓度2.428±0.368μ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支气管哮喘发作时NO产生过多,导致其细胞毒性反应,加重哮喘发病.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EC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浓度的变化在哮喘发病及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利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的UniCAP全自动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监测 5 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ECP浓度的变化。并与肺功能监测的结果 (最大呼气风速PEFR)相比较。结果 急性发作期重度哮喘患儿血清ECP水平明显高于中度 (P <0 .0 1) ,中度患儿ECP水平高于轻度 (P <0 .0 5 ) ;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ECP浓度明显高于治疗缓解期 (P <0 .0 1)。此与PEFR变化呈负相关 (发作期r=-0 .62 ,P <0 .0 1;缓解期r =-0 .5 4,P <0 .0 1)。结论 血清ECP浓度能准确地反映出哮喘患儿气道过敏性炎症的轻重程度 ,故ECP的监测对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分度、评价抗炎治疗的效果、预测哮喘发作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吸入激素对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肺功能及血皮质醇的影响。方法 测定 2 2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吸入中等量皮质激素BUD四周前后的FEV1% ,PEFR(L/min)及用峰速仪监测呼主峰流速 (PEF ,L/min) ,同时测定血皮质醇及咽拭子培养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治疗后FEV1由 5 6 .77± 11.79%增至 6 5 .89± 11.97% ,PEFR由 4.40± 1.6 9L/min增至 5 .6 8± 1.71L/min ,PEFRV由 14.2 2± 9.99%降至 4.82± 4.6 2 % ,症状记分由 1.99± 0 .6 9降至 1.19± 0 .92 ,经t检验有差异 (P <0 .0 1或P <0 .0 5 )。而血皮质醇由 14.92± 5 .99μg/dl降为 13.91± 5 .6 2 μg/dl,但无统计学上意义 (P >0 .0 5 ) ,咽拭子培养均为阴性。临床控制率 72 .7% (16 / 2 2 ) ,显效率 18.2 % (4/ 2 2 ) ,总有效率 90 .9%。结论  (1)中等量皮质激素吸入是目前哮喘治疗的推荐方法 ,而BUD最好。(2 )肺功能自身监测是指导用药和管理哮喘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肝功能损害2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肝功能状况。方法 :对 2 4 2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肝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约 30 %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 ,约1 3%患者肝功能衰竭 ,各项指标分别为 :ALT62 .0± 91 .9U/L,AST77.5± 1 5 6.5 U/L,TBIL 1 7.3± 1 5 .5 μmol/L,DBIL 6.5 8± 8.60 μmol/L,TP63.8± 7.76g/L,Alb34.6± 5 .78g/L,A/G1 .2 5± 0 .37,TBA1 5 .6± 1 8.62 μmol/L,各项指标异常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A/G74.4%、Alb48.8%、AST34.8%、TP30 .1 %、ALT2 8.9%、DBIL2 8.6%、TBIL2 7.7%、TBA2 2 .7%。结论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在加强原发病治疗同时 ,积极进行肝功能监测 ,并予以保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室温(20℃)是广泛接受的血清ECP测定凝血温度,但存在一些问题。设想体温37℃可能是血清ECP测定的有效凝血温度。为此,对68例急性发作的哮喘患者在77℃凝血温度下血清ECP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凝血温度分别为20℃和37℃时同一患者血样本的ECP水平变化,结果发现37℃下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50.9±3.18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17.27±1.36μg/L,P<0.01)。在68例病人中,37℃凝血下有28人血清ECP水平高于正常值,而20℃凝血下只有17人血清ECP水平高于正常值,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7℃凝血温度下血清ECP水平与哮喘症状计分显著相关(r=0.77,P<0.01)。此外,尚测定了37℃凝血温度下101位10~50岁的健康人血清ECP水平,结果显示37℃下正常人血清ECP水平的几何均数是17.81μg/L,血清ECP水平的正常值为70μg/L以下(95%的可信限)。本研究表明,在血清ECP的测定中设凝血温度为37℃不仅是有效、简化的方法,而且还可减少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的假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长期吸入丙酸氟替卡松 (FP)对哮喘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方法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 80例 ,中度 42例 ,重度 38例。使用FP治疗前 1周为筛选期 ,测定早晨 8时血浆皮质醇。中度患者吸入FP气雾剂 50 0 μg/d ,重度患者吸入FP 750 μg/d。治疗期至少 1年以上。治疗结束时测定FEV1 %与PEF ,同时测定早晨 8时的血浆皮质醇。结果 吸入FP50 0 μg/d组治疗前、后早晨 8时血浆皮质醇值分别为 (1 0 8 5± 50 7) μg/L和 (1 0 3 8± 48 1 ) μg/L(P >0 0 5) ;吸入FP 750 μg/d组分别为 (1 0 2 4± 48 6) μg/L和 (1 0 0 5± 51 4) μg/L(P >0 0 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两组患者吸入FP 1年后血浆皮质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长期吸入FP 50 0 μg/d和 750 μg/d对于中、重度哮喘患者均可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而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哮喘儿童Clara细胞分泌蛋白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志红  谢庆玲  胡琼燕  杜华 《医学争鸣》2006,27(16):1466-1468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与肺功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9例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血清CCSP水平,其中16例患儿经治疗后于缓解期采血复查,另设20例健康对照. 同步检测哮喘儿童肺功能. 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儿童血清CCSP水平[分别为(5.49±2.52) μg/L, (9.25±3.38) μg/L]均较健康对照组儿童低[(12.31±3.90) μg/L,P<0.001],在急性发作期尤为明显. 哮喘儿童急性发作期、缓解期CCSP浓度与FEV1, FEV1/FVC, FEF25, FEF50, FEF75, PEFR均呈正相关. 结论: CCSP具有抗哮喘气道炎症作用;CCSP对肺功能可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甲亢和甲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甲亢与甲减患者和正常人血清瘦素水平和FT3 、FT4 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32例甲亢患者 ,2 8例甲减患者和 30例正常对照的血清瘦素水平。结果 :甲亢患者血清瘦素为 (9.31± 0 .2 4) μg/L ,甲减患者血清瘦素为 (4.12± 0 .15 ) μg/L ,正常对照组为 (8.83± 0 .30 ) μg/L。甲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低于甲亢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甲亢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 .5 )。结论 :甲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增加 ,而甲亢患者则无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