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05—2017-05的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的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只是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比对照组高,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与病死率分别为2.86%、2.86%,对照组脑梗死复发率与病死率分别为17.65%、11.76%。观察组复发率与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有助于减少患者复发率与病死率。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疾病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度颈动脉颅外段(ICA)狭窄或闭塞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CDFI或TCD筛选75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TCD检测脑梗死患者颅内血液动力学变化,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量hs-CRP水平,根据MRI定位对脑梗死模式进行分类,分析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脑梗死模式的关系;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脑梗死模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区域梗死(Ⅰ型)和分水岭梗死(Ⅴ型)发生率较高,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脑梗死模式有关(P0.01)。(2)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hs-CRP水平与脑梗死模式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1)重度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能影响脑梗死的模式,是急性脑梗死主要病因之一。(2)血清hs-CRP升高与脑梗死关系密切,是脑梗死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临床类型的关系,判断超声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6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证实,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单发和多发脑梗死组,按临床发病情况分为首发和复发脑梗死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脑梗死组。结果①多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56/61)高于单发性脑梗死组(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51,P<0.05),多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单发性脑梗死组(χ2=4.4103,P=0.04<0.05)。②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首发性脑梗死组(χ2=9.6317,P=0.002<0.01),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严重程度高于首发脑梗死组(χ2=4.5955,P=0.0320<0.05)。③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略高于轻型脑梗死组,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略严重于轻型脑梗死组。结论①多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高,狭窄程度严重。②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狭窄程度与多发性脑梗死和复发性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物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治疗方面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5-09—2018-05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患者82例,按照采用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同时接受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和对照组(只采用药物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根据介入治疗所选血管是否为责任血管将观察组分为责任血管组和非责任血管组,对其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组在接受治疗后3个月内其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2.44%)明显低于对照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12个月内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12.20%)明显低于对照组(4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责任血管组和非责任血管组术后12个月时病死率和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近期和远期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且治疗方案安全可靠,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及内支架(PTAS)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于PTAS治疗前和治疗后3 d、30 d,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CDU)检测患者双侧颅外段椎动脉,取C5-C6段和狭窄处椎动脉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血流量(FV)为分析指标.结果 本组患者PTAS治疗前,CDU检查示颅外段椎动脉狭窄80条(轻度17条,中度38条,重度25条),与DSA检查结果 相比较,符合率86.9%(77.3%,95.0%,83.3%),其中CDU检查中度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符合率较高(P<0.01).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PTAS治疗后3 d与治疗前比较,患侧椎动脉C5-C6段PSV和FV显著升高(均P<0.01),椎动脉狭窄处PSV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30 d与3 d比较,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DU检查对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反映PTAS治疗后颅外段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提供了一种PTAS治疗后观察疗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按照患者及家属意愿,同意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为观察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的为对照组,每组30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颈动脉狭窄率,并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2组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狭窄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狭窄率(21.2±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5±5.4)%;2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26.54±4.20)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21±3.51)分;2组患者治疗前MoCA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MoCA评分(21.9±3.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7.1±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有很显著的效果,有利于减少颈动脉的狭窄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01―2019-04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研究组给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径及狭窄率,随访1 a后的脑部、心血管、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径高于对照组,而颈动脉狭窄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2组随访1 a过程中的脑部、心血管、颅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6、12个月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增加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内径,减少颈动脉狭窄率,降低病死率和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评价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方法观察对象为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08—2017-08治疗的60例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经单双号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支架成形术治疗,对比2组血管狭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析2组血管闭塞发生率、新发脑梗死发生率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记录观察组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管狭窄率及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狭窄率以及NIHSS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血管闭塞发生率和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亦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发生率26.67%。结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接受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优异,可缓解血管狭窄程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该术式具有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颈动脉超声下斑块厚度2mm的患者80例,根据病情38例纳入进展组,42例纳入稳定组,分析2组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偏心脂质坏死核、纤维帽较薄/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进展组患者的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颈动脉颅外段轻中度血管狭窄中,进展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中颈动脉颅外段重度血管狭窄和斑块的纤维帽较薄/破裂发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颅外段斑块纤维帽较薄/破裂与进展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脑梗死进展与否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与药物治疗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无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60例,分为支架组28例和药物组32例,治疗后3个月、6个月比较2组患者狭窄血管相关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 (1)支架组3例术后出现颈动脉窦反射,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出现脑血管痉挛;(2)药物组1例患者服药期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3)支架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无狭窄血管相关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药物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分别有6例、4例发生狭窄血管相关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支架组发病后6个月后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较药物治疗的并发症多,但在预防脑卒中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和100例同期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6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6%和1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无斑块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重型患者中有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型患者(P<0.05),中型患者显著高于轻型患者(P<0.05);轻型患者中无斑块和有硬斑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中型和重型患者( P<0.05);有软斑和混合斑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有硬斑患者(P<0.05),有硬斑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P<0.05),有硬斑和无斑块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有软斑和混合斑的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与老年脑梗死发病具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与患者的病情具有相关性,有软斑和混合斑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和生活能力缺失症状更加严重、预后情况更差,有硬班和无斑块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较轻,预后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随访观察颈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及脑血管反应性(cerebral vascular reactivity,CVR)的变化,比较介入治疗对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03例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意愿分为手术组50例和药物组53例; 手术组均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及药物的治疗,药物组仅接受药物治疗,记录2组的NIHSS评分变化、脑卒中和死亡事件; 所有手术患者均在术前、术后3 d、1、3、6、12个月进行CDFI和TCD检查,测量颈动脉狭窄局部管径、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搏动指数(pulsatilityt index,PI)及CVR,比较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2组NIHSS评分变化均呈下降趋势(P<0.05),术后3、6、12个月手术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 术后颈动脉原狭窄处内径明显增宽,PSV及RI低于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PSV、PI及CVR 高于术前(P均<0.05); 手术组手术前后的CVR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84,-0.75,-0.66,-0.78,-0.61,P<0.05)。结论 CAS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颈部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中远期预后,且术后CVR的改变可用于预测CAS治疗后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狭窄伴轻度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预后与脑血管储备功能(CVR)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人50例为对照组,大脑中动脉狭窄伴轻度VD患者50例为观察组,分别于入组时及入组6个月后进行CVR检测及简易神经状态量表评分(MMSE),对比2组入组前后CVR及MMSE变化。同时对观察组入组前后CVR及MMSE差值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入组时及入组6个月后屏气指数(BHI)、平均峰流速上升率(Vm%)及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入组6个月后BHI、Vm%及MMSE评分较入组时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入组6个月后BHI、Vm%及MMSE评分较入组时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入组时BHI及Vm%与入组时及入组6个月后MMSE差值存在正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CVR可作为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伴轻度VD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成功植入自膨支架30枚,椎动脉开口同期共成功植入31枚球囊扩张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均<20%,技术成功率达100%(30/3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并发症.30例患者在术后第2 d复查颈、椎动脉超声及颅多普勒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14例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12例(85.7%,12/14).3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亦无TIA及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 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在颅外段颈动脉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对重度颈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患者83例,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及健康查体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纤维蛋白原含量与狭窄后脑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对照组,区域性脑梗死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型(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重,且其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纤维蛋白原增高与重度颈动脉狭窄及其所致脑梗死密切相关,支持特定的梗死类型,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护理分析。方法将60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采用综合护理效果更佳,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降低并发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年龄、男性、糖尿病、高血压、高TG、高apoB和高Fib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呈正相关,高HDL-C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呈负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高TG、高APOB和高Fib,保护因素有高HDL-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1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7例)和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58例),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改良的Rankin(mRS)评分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和6个月的NIHSS、BI和mR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NIHSS、BI和mRS评分的好转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预后,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联合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观察支架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8-2018-08福建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研究组采用支架取栓予以治疗,对照组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第1、7天时的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结果术后第1、7天,研究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研究组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可有效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明显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侧支循环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75%)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0例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5%)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行头颅CTA检查,了解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根据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的数目将患者分为2组:A组(0或1支侧支动脉)和B组(2支以上侧支动脉)。所有患者在初次入院时和6个月后进行NIHSS评分,6个月时进行mRS评分。比较2组6个月前后NIHSS评分变化,并观察在6个月时mRS评分分布情况。结果 80例脑梗死患者中A组(0或1支侧支动脉)45例(56.3%);B组(2支以上侧支动脉)35例(43.7%)。A组两次评分分别为(14.64±4.03)、(12.75±2.58)分,B组分别为(10.83±3.15)、(6.25±3.25)分,2组初次与6个月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6个月时mRS评分比较,B组在4分和5分段明显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侧支循环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75%)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相关,对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