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对实验性脾虚大鼠垂体、下丘脑、胃、肠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和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建立大鼠实验性脾虚模型,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大鼠前后脑垂体、下丘脑、外周血、胃、肠组织中SS和β-EP的含量,并设立空线点灸对照组、中药四君子汤治疗对照组、模型自然恢复对照组及正常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脾虚大鼠脑垂体、血、胃、肠组织中的SS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健康对照(P<0.01),而下丘脑的SS含量则明显低于同期正常健康对照(P<0.01);胃、肠组织中的β-EP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健康对照(P<0.01),而垂体、下丘脑和血浆中的β-EP含量明显低于同期正常健康对照(P<0.01)。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后,脑垂体、血、胃、肠组织中的SS含量下降,下丘脑的SS含量上升;胃、肠β-EP含量下降,垂体、下丘脑和血浆β-EP含量上升,且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中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对实验性脾虚大鼠脑垂体、下丘脑、胃、肠SS和β-EP有双向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对实验性脾虚大鼠垂体、下丘脑、胃、肠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和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影响,探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的机理。方法: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建立80只大鼠实验性脾虚模型,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大鼠前后脑垂体、下丘脑、血、胃、肠组织中SS和β-EP的含量,并设立空线点灸对照,中药四君子汤治疗对照、模型自然恢复对照及正常健康对照,对比分析各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脾虚大鼠脑垂体、血、胃、肠组织中的SS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健康对照,P<0.01;下丘脑的SS含量则明显低于同期正常健康对照,P<0.01。胃、肠组织中的β-EP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健康对照,P<0.01;垂体、下丘脑和血浆中的β-EP含量明显低于同期正常健康对照,P<0.01。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后,脑垂体、血、胃、肠组织中的SS含量下降,下丘脑的SS含量上升;胃、肠β-EP含量下降,垂体、下丘脑和血浆β-EP含量上升,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中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对实验性脾虚大鼠脑垂体、下丘脑、胃、肠SS和β-EP有双向调整作用,推论其治疗机理与此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健脑复智口服液对血管性痴呆及其脑组织神经相关肽β-内啡肽(β—endorphinp—E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含量的影响。方法:以持久性双颈总动脉结扎造成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观察大鼠学习记忆成绩及其脑组织β—EP、SS含量的变化。结果:健脑复智口服液能升高VD大鼠脑组织β—EP、SS含量,改善其记忆学习成绩。结论:健脑复智口服液可升高脑组织β-EP、SS含量,从而起到改善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药七皮饮对银屑病样皮损大鼠模型皮损及不同组织中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方法]复制银屑病样皮损大鼠模型,中药七皮饮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10 d。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变化、测定皮损Baker组织学得分及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得分、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浆、皮损及下丘脑中β-EP含量。[结果]中药治疗后大鼠皮损明显改善,中药组Baker组织学得分及PASI得分均明显较模型组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β-EP呈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皮损β-EP升高(P0.05);模型组下丘脑β-EP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血浆β-EP含量无明显变化;皮损处β-EP降低(P0.01);下丘脑β-EP含量升高(P0.01)。[结论]中药七皮饮对银屑病样皮损大鼠模型皮损有改善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降低皮损β-EP、升高下丘脑β-E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药对对血虚便秘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用乙酰苯肼、环磷酰胺和洛哌丁胺联合复制血虚便秘大鼠模型,观察当归补血药对(当归-黄芪、当归-白芍、当归-熟地黄)对血虚便秘大鼠体征、体重、外周血象、排便情况、肠道传输时间和结肠组织形态的影响,研究当归补血药对的补血润肠作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胆囊收缩素(CCK-8)、β-内啡肽(β-EP)、胃动素(MOT)和生长抑素(SS)的含量变化,研究当归补血药对对血虚便秘模型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从外周血象和血清胃肠激素水平两方面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综合分析当归补血药对对模型大鼠的治疗规律,初步比较当归补血药对润肠通便的差异。结果:单用当归及当归补血药对(6g/kg)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模型大鼠便秘症状和血虚体征,使大鼠12h排便量和粪便含水量显著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单用当归、当归-黄芪和当归-熟地黄均能显著缩短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均显著升高模型大鼠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压积(HCT);单用当归的大鼠血清CCK-8、MOT含量显著升高、血清β-EP含量显著降低,当归-黄芪和当归-熟地黄组大鼠血清MOT含量显著升高,血清β-EP、SS含量显著降低;当归-白芍组大鼠血清β-EP、SS含量显著降低;PLS-DA综合分析显示,WBC、HGB和血清CCK-8是研究当归补血药对润肠通便效应的关键指标,当归-黄芪、当归-熟地黄药对具有较强的作用优势。结论:当归及当归补血药对对血虚便秘模型大鼠具有确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外周血象和体内CCK-8、MOT、β-EP、SS的含量有关,当归-黄芪、当归-熟地黄药对的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6.
不同频率电针对荷瘤小鼠脑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电针对荷瘤小鼠脑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癌性疼痛的最佳治疗参数。方法:采用接种S-180肉瘤细胞于小鼠皮下建立肿瘤小鼠模型,用电针仪对荷瘤小鼠耳穴进行不同频率刺激并与正常小鼠对照,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检测电针后小鼠脑β-EP含量。结果:(1)正常小鼠脑β-EP含量比荷瘤未电针小鼠低,P<0.05;(2)2Hz、20Hz、100Hz、疏密波4种不同频率电针组小鼠脑β-EP含量与荷瘤未电针小鼠组相比较,P<0.05,疏密波组小鼠脑β-EP含量最高,且与2Hz、20Hz、100Hz 3种固定频率电针组相比较,P<0.05;(3)2Hz、20Hz、100Hz 3种固定频率的电针小鼠脑β-EP含量相互之间P<0.05。结论:(1)荷瘤小鼠脑β-EP含量比正常小鼠脑β-EP含量高;(2)不同频率电针均可增高小鼠脑β-EP含量,疏密波组小鼠脑β-EP含量最高;(3)2Hz、20Hz、100Hz 3组中,随着频率增高小鼠脑β-EP含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7.
范永军  张世卿 《河南中医》2016,(10):1831-1832
目的:探讨腰腹并治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用腰腹并治法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β-内啡肽(β-endorphine,β-EP)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血清β-EP水平在治疗后明显上升,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腹并治法可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β-EP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健脾益气摄血方对ITP小鼠血清中SIg 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β-EP(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免疫造模法建立ITP小鼠模型,以强的松和健脾益气摄血方(颗粒)为干预药物,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SIg A和β-EP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小鼠血清SIg A、β-EP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经强的松干预治疗后SIg A含量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健脾益气摄血方干预后,β-EP含量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强的松对SIg A、β-EP均有调节效应;健脾益气摄血方虽然不能调控SIg A,但对β-EP具有调控作用。结论:健脾益气摄血方治疗ITP效应机制与调控β-EP含量,影响免疫问答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健脾-健脾渗湿-健脾升阳三方对脾虚证模型大鼠消化系统、甲状腺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模型组,采用过度疲劳+饮食失节的方法复制模型。造模2周后的大鼠随机分为脾虚模型组、补中益气汤组、四君子汤组、参苓白术散组。于造模第15天,给药各组大鼠按4.05g/kg/d分别给予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汤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14d。实验期间观察外观大鼠外观行为变化;测量体重1次/周;测定各组大鼠血中生长抑素(SS)、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D-木糖(D-xylose)、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β-内啡肽(β-EP)。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脾虚模型组大鼠外观行为分值增加和体重下降、血中D-xylose和MTL、GAS、IL-2、IL-6、T3、T4、β-EP均降低,SS升高。与模型组相比,中药方干预各组的大鼠体重、血中D-xylose、MTL、GAS、IL-2、IL-6、T3、T4、β-EP均升高,SS降低;其中补中益气汤组血中IL-6、GAS、β-EP和参苓白术散组T3分别较其它二方组升高。结论:脾虚证模型大鼠存在胃肠、免疫及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健脾、健脾渗湿、健脾升阳三方对脾虚证模型大鼠的上述异常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在对甲状腺、脑肠肽、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上各有侧重,补中益气汤调节作用更为广泛和明显,参苓白术散次之,四君子汤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松解法干预后丘脑及下丘脑β-EP受体含量的变化并与电针干预相比较,探讨针刀松解在脑内的镇痛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将4%木瓜蛋白酶溶液与0.3mol/L半胱氨酸溶液按1∶1混合静置0.5h后分别于造模第1、4、7天注射于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大鼠左膝关节腔,每次20μL。4周后针刀组和电针组给予相应治疗。治疗3周后大鼠断头处死,取出脑组织,分别测定丘脑、下丘脑的β-EP受体含量及其亲和常数。结果:在丘脑及下丘脑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的β-EP R1含量有升高的趋势,在丘脑三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无论在丘脑或是下丘脑,β-EP R2含量的变化都不十分明显,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亲和常数方面膝骨关节炎形成过程中β-EP受体亲和常数表现为升高的趋势。在丘脑,模型组β-EP R1及β-EP R2亲和常数的变化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下丘脑水平β-EPR1的变化趋势较β-EP R2明显,模型组β-EP R1的亲和常数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针刀松解或电针干预后模型大鼠的β-EP受体亲和常数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空白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对膝骨关节炎大鼠丘脑及下丘脑β-EP受体含量无明显的影响。在膝骨关节炎的形成过程中痛刺激使得β-EP受体的亲和力升高,这有利于镇痛作用的发挥。针刀松解法一方面通过局部作用降低了痛刺激信号向中枢的传入,另一方面维持了β-EP受体亲和力升高的趋势,这可能是针刀松解法镇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为模型,探讨不同频率电针(EA)刺激对其T细胞亚群和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在不同频率电针刺激下小鼠T细胞亚群、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结果连续电针3d(每天1次)后,2Hz、100Hz和2/100 Hz EA对外周血中CD+4及CD+8均无明显影响,而2/100 Hz EA可明显升高CD+4/CD+8(P0.05),但2Hz和100Hz EA则没有;与环磷酰胺组相比,2 Hz EA和100 Hz EA的下丘脑、延髓和脾脏的β-EP均变化不明显,2/100Hz EA在下丘脑及延髓的β-EP均变化不明显,但脾脏的β-EP显著升高(P0.01),而且与2 Hz EA和100 Hz EA的β-EP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电针对小鼠T细胞亚群和β-内啡肽(β-EP)含量的作用均存在频率特异性,这将为临床应用电针治疗与免疫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兔外周和中枢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和脑啡肽(enkephalin,ENK)含量的变化,探讨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镇痛机制。方法选用清洁级日本大耳白兔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和针刀加电针组5组,每组6只。后4组采用在左侧第三腰椎横突部埋置明胶海绵的方法制作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针刀组给予针刀干预,电针组给予电针双侧"委中"干预,针刀加电针组给予针刀和电针干预。造模后第28天进行取材,分别检测血浆、肌肉、脊髓和下丘脑中β-EP和ENK含量。结果造模后,模型兔血浆和肌肉中β-EP和ENK含量较正常组升高,脊髓和下丘脑中β-EP和ENK含量较正常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各治疗组(针刀组、电针组、针刀加电针组)在治疗后,β-EP和ENK的含量均趋于正常,与模型组比较,肌肉中β-EP含量降低,下丘脑中β-EP及ENK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和电针对外周和中枢的β-EP和ENK均有良性的调节作用,针刀较电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捏脊疗法对幼龄厌食大鼠血浆CCK-8、β-E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捏脊疗法对小儿厌食症动物模型血浆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探讨捏脊疗法预防和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机理。方法:病因模拟法制作幼龄厌食大鼠模型,用捏脊、中药治疗,并用放免法测定外周血CCK-8和β-EP的含量。结果: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较模型组体重和食量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血浆CCK-8含量均增高,血浆β-EP含量减低。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浆CCK-8含量降低,血浆β-EP含量显著增加。结论:捏脊或中药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小儿厌食症,两者疗效相近。捏脊的作用机制与调节该模型外周β-EP和CCK-8的分泌与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心理应激反应大鼠中枢及血浆β-内啡肽(β-endorphine,β-EP)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n,ACTH)含量的变化及调肝治法方药-加味四逆散的影响。方法采用限制大鼠活动空间的方法,建立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模型。放射免疫法检测β-EP和ACTH。结果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内β-EP水平明显降低,血浆含量明显升高;下丘脑、血浆ACTH水平均明显升高。调肝方药可以明显升高下丘脑、垂体内β-EP水平,降低血浆β-EP含量以及下丘脑和血浆ACTH水平。结论加味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反应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其机制与其调控中枢阿片促黑皮质激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细胞分泌产物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贺氏三通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血浆β-内啡肽(β-EP)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机体反应的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接受针刺的大鼠分为3 h、6 h、48 h三组分别运用"贺氏三通法"予以治疗,然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血浆β-EP和ACTH含量.结果 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β-EP含量均明显增高,而ACTH呈下降趋势,但以3 h组逆转β-EP与ACTH的比值失调更为明显.结论 "贺氏三通法"针法可以调节脑缺血再灌注大鼠β-EP与ACTH的比值失调,而以3 h组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线组与火针组,药线组给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火针组给予火针治疗,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第1疗程后,药线组显愈率优于火针组(P=0.029),第2、3疗程后,药线组、火针组显愈率比较无差异(P>0.05)。药线组在第1、2疗程后,β-EP水平显著提高,β-EP升高水平显著优于火针组第1、2疗程后(P<0.01);第3疗程后,两组间β-EP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PHN起效快,其机理在于通过温热和药效的刺激,激发β-EP的产生,对抗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整体平衡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EP)表达的影响,探讨β-EP表达水平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的关系及作用机理。方法 将120例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随机平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整体平衡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中β-EP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组血浆β-EP含量均明显增高,并以治疗组的变化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平衡疗法能显著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浆β-EP活性,对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药清心滋肾汤对绝经期大鼠下丘脑中β-内啡肽(β-EP)和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自然衰老的绝经期雌性大鼠(12月龄)40只,随机分为4组,绝经期组(模型组)、清新滋肾汤高、中、低剂量组,另选4月龄雌性大鼠10只作为青年对照组。连续灌胃4周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中的β-EP和5-HT含量。结果:与青年组相比,模型组大鼠β-EP含量明显降低、5-HT水平明显升高,清心滋肾汤治疗后各剂量组β-EP含量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5-HT水平下降,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心滋肾汤能上调绝经期大鼠下丘脑中β-EP的含量,同时下调5-HT水平,为清心滋肾汤治疗绝经期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血液神经递质在脾不统血证的不同疾病中表达差异,探讨脾主统血理论的物质基础。方法: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ITP、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消化道肿瘤患者,并选择健康人为对照,分别空腹抽取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液神经递质表达水平。结果:4组组间比较5-HT、VIP、β-EP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人比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消化道肿瘤及ITP患者5-HT、VIP、β-EP检测值均较下调;但ITP患者5-HT检测值较其他三组显著上调,而VIP检测值较正常人明显下调。组间两两比较,消化道肿瘤患者与正常人比较,5-HT、VIP、β-EP检测值下调明显(P0.05);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与消化道肿瘤患者比较,VIP、β-EP检测值下调明显(P0.05)。ITP患者与正常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及消化道肿瘤患者比较,5-HT、VIP检测值均下调明显(P0.05)。β-EP检测值比较中,ITP患者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有所下调(P0.05)。结论:5-HT、VIP、β-EP含量与"脾主统血"理论存在一定关联,但不同疾病间5-HT、VIP、β-EP含量改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幼龄厌食大鼠模型血浆及胃窦黏膜中CCK-8和β-EP含量的变化,探讨厌食康丸对CCK-8和β-EP的调节作用。方法:将50只日龄30~35天、雌雄各半的健康SD大鼠分成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消食片组、厌食康丸大、小剂量组。造模,4周后检测血浆及胃窦黏膜中CCK-8和β-EP含量。每周称大鼠体质量。结果:模型组血浆CCK-8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大、小剂量组与消食片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浆及胃窦黏膜β-EP浓度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消食片组血浆及胃窦黏膜β-EP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大、小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消食片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厌食康丸能提高幼龄厌食症大鼠血浆及胃窦黏膜中β-EP的含量,降低血浆中CCK-8的含量,增加厌食大鼠的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