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及各省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的耦合协调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促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协调发展提供建议。方法 选取2018—2022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服务利用相关指标数据,采用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和相对发展度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发展趋势。结果 省域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综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2021年相对发展度整体结构为“9-11-11”。2017—2021年各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的耦合协调度降低,整体呈由东向西递减趋势。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的整体协调情况欠佳,2021年仅12个省份实现协调发展,西藏仍处于严重失调的窘境。结论 提升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精准度,缩小省域间资源配置发展水平差异;构建多方共治格局,根据各省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相对发展度精确制定协调水平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深圳市2009-2019年人口、经济、医疗卫生服务3个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关系。[方法]利用熵值赋权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2009-2019年深圳市人口-经济-医疗卫生服务之间耦合状态呈现持续好转态势,耦合协调类别由最初的经济滞后型发展到医疗卫生服务滞后型、人口滞后型,综合协调指数从2009年的0.1778上升到2019年的0.7228,经济、医疗卫生服务综合评价与综合协调指数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当,但人口综合评价从2018年开始低于综合协调指数。[结论]应加强人口、经济和医疗卫生服务等各方面的建设发展,促使3个系统耦合协调,促进深圳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西部地区中医药发展(中医药资源配置、中医药服务水平及服务效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状况,促进西部地区健康与经济协调发展。[方法]基于耦合协调理念和相对发展度,对2016-2020年西部各省中医药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以此为依据探讨空间自相关情况。[结果]2016-2020年,西部地区中医药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发展度均值分别为1.178、1.244、1.240、1.413、1.30,耦合协调度(D值)均值分别为0.522、0.527、0.538、0.543、0.533,耦合协调度由西南向西北呈阶梯分布。[结论]中医药发展水平整体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明显,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空间正相关。应将中医药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积极融入政策导向,发挥中心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二者的协调融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0—2020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为完善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方法:用卫生资源密度指数评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配置公平性的综合水平,用泰尔指数分别衡量其按人口及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结果:2010—2020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总数及每万人口疾控中心人员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053%、-0.569%,卫生资源密度指数波动下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按人口和按地理面积配置的泰尔指数分别由2010年的0.043、0.625下降至2020年的0.039、0.622。结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总量不足且流失严重,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远远优于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东、中、西部地区间配置不均衡,而且内部差异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云南省2010-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万元以上设备台数、诊疗人次及出院人数动态变化,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制度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2010-2015年云南省卫生统计资料,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万元以上设备台数、诊疗人次及出院人数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0-2015年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年均增长率0.30%,卫生技术人员数年均增长率5.34%,床位数年均增长率5.05%,万元以上设备台数年均增长率为9.93%,诊疗人次年均增长率3.05%,出院人数年均增长率1.96%;但是这六个指标占全省相应指标比例却逐年下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0%、-4.03%、-3.29%、-4.75%、-2.17%和-6.56%,均呈负增长状态。[结论]1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现状不合理;2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逐渐减弱。政府应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合理引导居民就医理念;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更好推进分级诊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宁夏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趋势,以期促进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方法]首先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宁夏各市(区、县)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再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2016-2020年各市(区、县)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最后运用Arc GIS软件分析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及空间关联特征。[结果]2016-2020年各市(区、县)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变化均呈小幅波动,在研究时段内数值变化不大;2016-2018年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等级变化较小,2018-2020年两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变化较大,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向好;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部分市(区、县)出现高-高、高-低、低-高、低-低聚集模式。[结论]宁夏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态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市(区、县)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具有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分析2010—2020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为完善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方法:用卫生资源密度指数评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配置公平性的综合水平,用泰尔指数分别 衡量其按人口及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结果:2010—2020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总数及每万人口疾控中心人员数 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053%、-0.569%,卫生资源密度指数波动下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按人口和按地理面积配置的 泰尔指数分别由2010年的0.043、0.625下降至2020年的0.039、0.622。结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总量不足且 流失严重,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远远优于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东、中、西部地区间配置不均衡,而且内部差异有 待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医疗资源供给和医疗服务利用的协调发展状况。方法: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医疗资源供给与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基于耦合机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ArcGis 10.5软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医疗资源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没有严重失调的省份,大部分省份处于勉强协调或者中度协调,3个省份处于良好协调;Moran’s I 指数为0.261。结论:医疗资源供给与医疗服务利用不匹配现象明显,耦合协调存在地区差异,而且医疗资源利用能力趋向于人口和经济发达省份倾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新医改背景下山东省村卫生室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方法筛选确定了卫生室两类服务的评价指标,并运用协调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村卫生室两类服务发展的协调度不断提高,2012-2014年耦合度指数从0.21提高到0.26,但仍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大部分(64.6%)村卫生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更好。经济水平较差地区卫生室发展协调度优于其他地区,且医疗服务发展更好。结论村卫生室两类服务协调度虽有所提升但仍然较低。在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应注意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1—2019年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现状,预测2020—2024年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变化趋势。方法 基于2011—2019年卫生资源相关数据构建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我国2020—2024年卫生人力、卫生物力、卫生财力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2020—2024年医疗卫生资源总体呈增长趋势,到2024年医疗机构床位数量增长至1 204.47万张,年均增长率为6.26%;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分别到达501.66万人和663.03万人,医护比为1:1.32;卫生总费用增至122 480.8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04%,其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占比分别为25.4%、52.1%、24.4%,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1%、16.54%、10.19%。结论 医疗机构床位配置进一步提升、卫生筹资水平逐步提高,但医疗机构数量发展缓慢、医护结构倒置、注册护士仍不足,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精准对接人民差异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及预测,为河南省相关部门制定卫生规划、合理调整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诊疗人次数、入院人数两项指标对2010—2019年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2010—2018年的历史数据作为训练样本、2019年数据作为检验样本,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分别建立诊疗人次数和入院人数的预测模型,并对2020-2024年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 2010—2019年的10年中,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年均诊疗人次数为0.95亿次,10年累计增长了78.46%,年平均增长率为6.65%;年均入院人数为307.17万人,10年累计降低了0.23%,年平均增长率为-0.03%。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0—2024年平均诊疗人次数增至1.08亿次;2020—2024年平均入院人数降至251.52万人。结论 2010—2019年间河南省乡镇卫生院的诊疗人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入院人数总体呈现为负增长。2020-2024年河南省乡镇居民在门、急诊卫生服务需求方面将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在入院需求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地区和城市视角分析2016—2021年广东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的耦合协调程度。方法:使用Stata 14.0软件对广东省各地区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计算、使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和Moran空间分布散点图的绘制。结果:2016—2021年广东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呈现略微递增趋势,但处于失调水平的城市占比较多(2021年17个)。截至2021年,粤北、粤西地区大部分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领先于经济水平,粤东、珠三角地区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落后于经济水平;各年份的Moran’sI指数均大于0.30,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聚类分布。结论:广东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随年份变化略有增加,但整体不高,且区域间差异较大,呈现高、低聚类分布。政府应持续增加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注重区域间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良性流转,丰富两者间的转化途径,建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2012~2021年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特征。方法:以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指数等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供需的耦合协调度,利用空间全局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2012~2021年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供需系统协调等级由失调-勉强协调向失调-中级协调发展;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效应逐渐增强;冷热点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供需耦合协调度的热点区域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等省份,冷点区域为西藏。结论: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供需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向好发展,但各地区仍存在较大差异。为优化区域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各地区需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卫生人才结构,强化卫生人才培养能力;进行区域规划时多关注边缘省份,加强中心省份与边缘省份的交流合作,缩小各地区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2012-2016年中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为合理配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2012-2016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2-2016年中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资源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36%、1.20%、0.98%、3.19%,医护比大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在0.0928~0.3869之间,公平性较好;按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数在0.5314~0.6836之间,公平性较差。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总体泰尔指数在0.0078~0.0588之间,区域内的泰尔指数大于区域间,尤其以东部地区最为不公平。结论中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数量、配置公平性上仍存在不足;仍需不断提高公共卫生资源的数量,尤其是解决护士资源配备不足的问题。政府在制定卫生规划时,应重点加大对西部公共卫生资源的投入,同时在优化东、中、西部区域间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时,也要注重区域内部公平性的改善,特别是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医防融合背景下成都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及其空间特征,为更好地促进成都市基层医防融合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然后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耦合分析,最后运用STATA 15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017-2021年成都市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耦合协调度呈先增后减趋势,其均值为0.69,表明耦合协调度较低,但存在提升的空间;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部分地区出现高-高、低-低、低-高聚集模式。[结论]成都市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并且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部分县(市、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耦合协调发展存在空间聚集,应关注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安徽2009-2020年省医疗卫生资源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预测2021-2025年安徽省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为安徽省“十四五”期间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安徽省统计年鉴,调取2009-2020年医疗卫生资源相关数据,构建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安徽省2021-2025年卫生人力、卫生物力、卫生财力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进行预测。[结果]2021-2025年安徽省医疗卫生资源总体呈增长趋势,到2025年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分别达到50.14万人、19.40万人和27.66万人;卫生总费用将增至3537.74万元,年均增长率7.82%;医疗卫生机构数将增至29,885个,年均增长率1.89%,医疗机构床位数将增至503,949张,年均增长率为5.72%。[结论]“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卫生资源总量将不断增加,卫生人力资源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卫生筹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仍存在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量不足、床位配置仍需优化以及医疗机构数量发展缓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5—2018年中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运用描述性分析、集聚度和泰尔指数进行评价。结果 2015—2018年中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8%、4.03%、1.55%、0.63%和5.38%。按地理配置划分,2015—2018年中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集聚度,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按人口划分,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2015—2018年按人口分布的总泰尔指数为0.0074~0.0607,按地理面积分布的总泰尔指数为0.3159~0.6188。结论中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总体改善并逐渐趋于公平,但仍存在数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某大型医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的住院服务绩效与试点医院的对比分析情况,并评价某医院住院服务绩效。方法调取试点医院和对照医院的2013-2018年相关报表数据,以CN-DRG为分组方式,应用病例组合指数(CMI)、DRG组数、费用消耗指数、时间消耗指数、低风险组死亡率对该医院从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服务效率、医疗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初步评价DRG管理的成效。结果试点医院DRG组数年均增长率为3.10%,CMI年均增长率为0.57%,时间消耗指数和费用消耗指数均小于1,低风险组死亡率年均下降了28.89%。结论管理试点阶段经验说明DRG支付方式用作医院管理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16—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资源供给与医疗服务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医疗资源供给与服务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6—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资源供给与服务利用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剖析医疗资源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 2016—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资源供给与服务利用发展水平分别集中在0.11~0.13、0.14~0.15之间;相对发展度由医疗资源配置短缺(0.78)向相互补充与促进(0.92)发展,但受制于医疗资源供给滞后的城市占比仍较大(2021年68.8%);耦合协调等级由濒临失调衰退(0.47)过渡为勉强协调发展(0.50),截至2021年,仅重庆、成都出现良好协调发展;LISA图显示“高-高”聚集的地区逐年增加,“冷点”效应消失,但仍存在以南充为中心的“高地”现象。结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资源供给与服务利用发展水平呈稳中有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地区差距明显;耦合协调等级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受制于医疗资源供给滞后;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优化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与空间布局,为实现医疗资源配置的供需平衡提供政策建议。方法:以 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医疗资源供给能力指标和需求压力指标为研究对象,引入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构建我国医疗资源供需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借助空间计量学探讨我国医疗资源供需耦合协调的空间差异。结果:我国医疗资源供需耦合度均在0.83 以上,中度协调地区、勉强协调地区和失调地区占比分别为22.60%、54.80%和22.60%。供需类型表现为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地区占比仅为9.70%,医疗资源失衡地区占比高达90.30%。结论:我国医疗资源供给和需求处于高耦合阶段,但总体上医疗资源供需耦合协调水平不高且供需失衡明显;各地区医疗资源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呈现从东部往中、西部地区逐级递减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